第377章
- 奮進的新農人
- 作家tY8lvv
- 5012字
- 2024-11-11 21:50:09
李鳳霞與阿蘭二人,在參觀完西、北、東三面的莊園和農場以及牧場以后,在德吉梅朵場長的陪同下登上“南天門”,這個巨大的天門建造在兩座石峰之間,石峰拔地而起,相峙并立成石門。
“南天門”城樓高大,是扎尕城的一處重要地標。它既是扎尕歷史的見證,又是游客了解這座石頭城的最好去處。夏季,南天門城樓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歷史底蘊,給游人留下了一幅絕美的長城美景。
南門城樓是扎尕“石頭城”墻的一部分,城墻上的風景特別迷人。高大雄偉的石頭城墻,在夏日的陽光照耀下,顯得異常雄偉。漫步于城墻之上,既可領略這座石城的歷史滄桑,又可領略其強大的軍事防衛力量。
站在南天門上,可以很好地觀賞扎尕城的街道、建筑及周邊的自然風光。日出日落,石頭城墻色彩斑斕,美不勝收。游客們可以在這里拍下動人的風光照,將夏日之旅定格為美好的回憶。南門城樓附近有一條城墻步道,非常適合游客休閑散步。步行道沿古城墻延伸,游客可近距離欣賞城墻的細部構造。夏天,人行道上綠樹成蔭,走起來很舒服。
德吉梅朵將向李鳳霞介紹石頭城的歷史背景,以及它所起到的防御作用,使參觀者對這座古老建筑的歷史價值有更深刻的認識。另外,一些古代兵器、防具也會在城內展出,為游客增添趣味。
在南天門樓附近,有很多小商店,賣各種各樣的紀念品,比如手工藝品,古城墻。此外,這里也有特色小吃,游客可以一邊吃著地道的扎尕美食,一邊品嘗著甘南的傳統小吃。
德吉梅朵說:“”盡管夏天的‘南天門’很吸引人,但是為了保證安全與舒適,還是要注意防曬和保濕以及適當的休息時間。
由于夏季太陽最強,前往南門城堡的游客需注意防曬。建議涂防曬霜,戴帽子,太陽眼鏡來保護皮膚。另外,隨身攜帶一瓶水來補充體內的水份,避免在炎熱的天氣里脫水。
在游覽石頭長城的過程中,要注意適當的休息,避免長時間的曝曬。南天門的城樓上,有一處休憩之地,供游人暫歇,以解疲勞。另外,為了避開正午的高溫,最好選擇適當的游覽時間,比如早上或者晚上。
因石頭城部分地區為斜坡地帶,請游客注意安全。在景區游覽時,要注意沿途的交通標志,避免走入危險地帶,以免發生危險。”
“建造這個南天門用了多長時間?”李鳳霞問德吉梅朵。
德吉梅朵說:“在老城門的基礎上,斷斷續續用了三年時間建造完成。”
李鳳霞說:“正門闊三丈有余,左右側門各闊約兩丈,城門洞進深三丈六尺,不簡單。”
德吉梅朵說:“相傳當年1000多馬匪與散兵游勇共計扎尕城,他們經年不克,但是周圍的村寨沒有逃過被洗劫的命運,后來城里躲避匪患的人越來越多,最多時候近兩千人,建國后外來人口各自回歸故土。”
“城里的漢族人是怎么來這里的?”李鳳霞又問德吉梅朵。
德吉梅朵說:“他們大部分是嘉禾甘南‘兄弟公司’的員工和家屬,極少數人是建國前定居城里的醫士或工匠的后人,他們已經與我們融合在一起,至少有一半我們藏族血統。”
“這個大弓是干什么的?”阿蘭指著城頭上的躺著的巨弓問德吉梅朵。
德吉梅朵說:“這叫‘床弩’,是仿制的,原件已經損壞,殘骸在地下的博物館里。”
李鳳霞說:“阿蘭,‘床弩’中國古代一種威力較大的弩,一種可發射大量弓箭的戰車。將一張或幾張弓安裝在床架上,以絞動其后部的輪軸張弓裝箭,待機發射。多弓床弩可用多人絞軸,用幾張弓的合力發箭,其彈射力遠遠超過單人使用的擘張、蹶張或腰引弩。
床弩最早出現于春秋戰國時代,由絞盤上線,射程較遠,但是精準度不佳,一般采用大規模齊射的戰術。床弩大規模普及使用是在漢朝。
在一次戰爭中,陳球曾弦大木為弓,羽矛為矢,引機發之,遠射千余步,多所殺傷。這種大弩僅用手擘、足踏之力難以張開,故應是床弩。上個世紀在JS省NJ市秦淮河出土一件南朝時的大型銅弩機,長39厘米,寬9.2厘米,通高30厘米。復原后弩臂長當在2米以上,無疑也屬于床弩一類。當時北朝也使用床弩,北魏文成帝時,源賀都督三道諸軍屯守漠南,城置萬人,給強弩十二床。唐朝杜佑撰《通典》中將這種弩稱作‘車弩’,宋朝以后則通稱‘床弩’。床弩在宋朝得到較大的發展。
《武經總要》所載床弩,種類很多。多弓床弩張弦時絞軸的人數,小型的用七八個人;大型的八牛弩,需用100人以上。瞄準和以錘擊牙發射都有專人司其事。所用箭以木為桿,鐵片為翎,號稱一槍三劍箭。這種箭實際上是一支帶翎的‘矛槍’,破壞力很強。床弩又可射出‘踏橛箭’,使之成排地釘在夯土城墻上,攻城者可借以攀緣登城。床弩還可以在弦上裝兜,每兜盛箭數十支,同時射出,稱做寒鴉箭。床弩的射程可達570米,是中國古代弩類武器中射得最遠的。
據宋朝張表臣撰《珊瑚鉤詩話》記載,床弩在景德元年的澶淵之戰中曾發揮過很大作用。但床弩構造笨重,機動性較差。隨著火器的發展,床弩逐漸被廢置不用。”
“姑姑,這個床弩能不能發射?”阿蘭問李鳳霞。
李鳳霞說:“得問一問陳志坤。”
陳志坤接到李鳳霞的電話,帶著三支巨箭,牽著兩只羊來。
“雖然你在南疆射過箭,但是這個東西你玩不了。”陳志坤對阿蘭說。
德吉梅朵把l兩只羊牽到城外300米無人空曠地帶,讓羊自由采食青草,隨后回到城頭上。
陳志坤絞弩搭箭后對阿蘭說:“不要眨眼。”
話音剛落,300米外的一只山羊應聲倒地斃命。陳志坤又裝好箭,讓阿蘭發射箭矢獵羊,阿蘭瞄準后顫顫巍巍發箭,另一只羊也被結束了生命。
篝火晚會上兩只烤羊被工人們分而食之,阿蘭在戶外露營,享受大自然的美麗和寧靜。露營地設有帳篷、睡袋等設施,同時提供燒烤設備、公共浴室和廁所等便利設施。游客可以在這里盡情地放松身心,與大自然親密接觸。
在扎尕村待了兩個多月,陳浩踏上去晉丘縣紅石鄉紅河村路。穿過蜿蜒卻平坦的山路,石墻青瓦的鄉間別墅出現在眼前,暖暖的陽光照在一張張笑臉上,村子里處處閃耀著幸福的光芒······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鄉村承載著中華文明的鄉土記憶,千百年過去,雞犬相聞、炊煙裊裊的恬淡鄉村生活,對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仍舊是一種精神歸宿。雖是深冬時節,紅河村卻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2013年,窮得叮當響的紅石鄉上、下紅河村均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村。
“破房、陋鍋、煙灶火”是當時村里生活的真實寫照,這里的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零,農民人均年收入多年來始終在兩千元左右徘徊,即使在鄉里也只能排到中下水平。
回憶起當初,村支書宋麗艷陣陣感慨地說:“過去我們村的年輕人結婚是個‘老大難’問題,女孩子都想遠嫁外村,男孩子找對象都不敢提自己是紅河村人,一說肯定吹燈散伙,紅河在晉丘縣真是窮出了名。”
2013年,嘉禾助村愛心驛站通過對紅河村27平方公里區域的道路、農田、村莊等進行景觀化改造,打造出以度假養生、田園休閑、山地運動為核心功能的山水田園度假區,既保住了綠水青山,又實現了窮山溝蛻變成“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特色村莊,為綠水青山生態價值轉變為金山銀山經濟價值尋找到一條現實路徑。
韓雪經過多方調研和科學論證,將上、下紅河兩個村合并,成立了“紅河社區”,按照中國規劃研究院和嘉禾設計事務所編制的紅河希望社區建設規劃,開始了大刀闊斧的嘗試。助村驛站決定率先探索一種聯合農戶、專業合作社和公司“三位一體”的有機農業扶貧模式。上、下紅河村位于晉丘縣南部山區,山好、水好、空氣好,氣候環境適宜,自然生態資源優勢明顯,發展有機農業和生態旅游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2013年11月,在紅河社區建設過程中,上、下紅河兩個村莊聯合成立了全體村民參加的農業合作社,又與幫扶企業組建了紅河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
堅持“農戶承包經營權不變、承包面積和承包期不變、國家對農戶補償利益不變”的前提下,紅河社區實行土地全流轉政策。此外有機種植、養殖等項目盈利后合作社可獲得三分之一的分紅,企業用工也要優先使用兩個村莊的村民。
通過實施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紅河社區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村民收入水平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提高:通過土地流轉收入、勞務收入、旅游服務收入以及助村企業盈余分紅收入,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達135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46萬元。
除了有機農業,好河社區還規劃了旅游、就地城鎮化、三產融合等項目。政府與驛站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嘉禾投入資金,鋪設天然氣管道,整修田間道路,新建新型農居百套作為村民安置房,在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實現農民脫貧致富。
多年的實踐和探索,讓“紅河之路”成為了一條生產、生活、生態有機融合的綠色發展之路,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靠基礎。
如今,紅河旅游接待中心、希望餐廳、民俗博物館和有機農產品展示中心,已經素食建成并投入使用;“夢幽谷”和“冰雪緣”等文旅項目投入運營;親水魚莊、康養中心、聽溪谷等項目正在加快推進建設。
每到節假日,周邊縣城乃至大同、河北、BJ、天津等地的游客便慕名來到紅河社區,品嘗有機烏雞蛋、大青背山羊肉、有機蔬菜,呼吸山里的純凈空氣,享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村民不出家門就掙上了住宿、餐飲錢。
數載磨勵,終結碩果。紅河,這個隱在深山人未識的昔日荒村窮壤,一舉蛻變成了鐘靈毓秀的有機生態村,書寫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傳奇。
今年12月6日,第五屆紅河國際有機農業論壇如約而至。圍繞“全域有機農業與縣域鄉村振興”這一主題,共話有機農業發展,共商鄉村振興大計。來自國內外的近百名有機農業、生態環境知名專家學者再次相聚紅河,
多年來,伴隨著紅河論壇的一次次成功舉辦,晉丘縣有機農業也一步步發展壯大。依托獨特的區位優勢、自然稟賦和人文資源,晉丘縣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切入點,圍繞倡導有機健康生活、建設新型有機社區、帶動就地城鎮化,突出試點示范,體現綜合配套改革,闖出了一條以良好生態推動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支撐脫貧攻堅的綠色發展之路,激活了縣域生態潛能和農村沉睡資源,打通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致富通道。
紅河的示范效應是激動人心的,如何避免復制紅河發展模式時出現同質化、碎片化的現象呢?
晉丘縣在村莊建設中推行了設計師駐村服務工作制度,以每年一屆的“紅河國際有機農業論壇”為平臺,邀請日本、瑞典、德國等國外專家學者和中國臺灣地區設計團隊、本土設計單位共同研討,因地制宜編制設計方案。
為避免千村一面,設計師們深入研究村莊的肌理和文化內涵,堅持好房不拆、好景不毀、好料不棄,從各村傳統的建筑、道路、圍墻欄桿、農田、農具等實物中,提取主要鄉土元素融入設計中,把秀美的風光、獨特的文化、紅色的印跡融入建筑風貌,打造具有晉丘特色的大美鄉村風貌。
《桃花源記》載: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當游客從800多米長、僅容一車通過的紅花嶺隧洞中穿出,看到眼前的云巖泉澗、溪水人家,很難不想到陶淵明的這篇《桃花源記》。這里是晉丘縣紅石紅河村,因桃花滿坡染紅河水得名,是典型的交通閉塞之地。
2017年10月,紅河景區以“世外桃源、紅河人家”為主題,打造民俗特色村,修建了涼亭、景觀壩、長廊、軟橋、農家采摘園、石頭棧道、游客接待中心等旅游設施,形成了生態采摘、鄉村慢生活體驗、旅游活動、度假休閑4個旅游板塊。
村民們高興地說:“過去是守著好風景過著窮光景,現在好風景就是我們的錢袋子。”
阿蘭開著房車“擠過”紅花嶺隧洞,莽莽太行之中,紅河蜿蜒流過。
在峽谷末端,以“回歸田園、融入生態”為主題,以山水景觀做舞臺,通過山風、水賦、織韻、耕曲、荷趣、泉之夢等章節充分展現當地的農耕文化,展示勞動人民創建美好家園的動人場景,兩個月游客超過五萬多人次。欣賞荷花、快樂采摘、體驗農家生活、觀看實景演出。隨著村里可體驗的旅游項目越來越多,來自河北、天津、內蒙古等地的游客停留的時間也越來越長。
古色古香的磚混結構二層樓,黃土高原特有的窯洞式窗戶,漢白玉跨河橋,紅河岸邊彩旗迎風招展,游客絡繹不絕······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借勢“有機農業+生態建設+鄉村旅游+N”的發展基礎,如今的紅河社區脫胎換骨般的轉變。
多年前,對于紅河村的普通農家來說,“有機”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名詞。如今即便是六七十歲的老人家,也會自豪地逢人便夸:“俺們這里的東西可好吃哩!不用化肥不噴農藥,有機的,認證過。”
從一個村的試點,到全域全產業鏈;從改造一個窮山溝到建設國家有機農業公園。驛站從紅河村出發,循著有機農業的方向,在“吸引人”上挖潛力、在“留住人”上做文章、在“促增收”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將“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落在了實處。
陳浩在驛站見到韓雪,韓雪高興地說:“陳總,你們終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