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霞提出在村里建設蔬菜大棚得到張美貞等人的贊同,李鳳霞根據無人機測繪的地圖,劃出建設蔬菜生產基地的地方,一期計劃建造450個智慧大棚。
張美貞讓村主任姜守波做施工負責人,帶領村民們建設蔬菜大棚,十幾個施工隊近百臺焊機在楓林嶺陽坡隴阪地帶焊花飛濺,短短的兩個月數百個蔬菜大棚拔地而起。
穿過云層,陽光灑向大地,但見層巒疊嶂的群山,漫山遍野的菜畖,整齊有序的蔬菜大棚,這是獨屬于姜村高山蔬菜基地的獨特美景。
在省農科院、SH市農委的支持下,姜村著手開展反季節高山蔬菜試種,利用高山冷涼氣候種植夏秋番茄、甘藍和甜椒等。
蔬菜基地開發應用“微蓄微灌”技術,破解了高山菜地灌溉難問題,不僅提高了產量與品質,還省時省工、節本增效,昔日的“靠天田”也變成了“致富田”。菜農種菜積極性高漲,種植區域也迅速地擴張,形成了以番茄、四季豆、瓠瓜等為主的種植結構。
姜村被列入全省蔬菜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單位,基地建設進一步加強,生產能力穩步提升,以高山蔬菜為主導的示范基地,形成了專業化、集約化、多茬口的高山蔬菜生產格局。
二期工程開始建設,李鳳霞對張美貞說:“蔬菜基地建造GLP-832加強型鋼架大棚,基地微蓄微灌設施全覆蓋,推廣‘稻茄輪作’高效栽培模式,生產中集成應用‘集約化育苗、肥水一體化應用、綠色防控、設施避雨栽培、山地茄子長季栽培’等綠色增效技術,促進高山蔬菜產業的綠色發展。”
張美貞說:“很好,通過合理規劃引導,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區域特色經濟的規模化發展。”
姜守波對李鳳霞說:“李總,現在山下溫度太高,四季豆、茄子已經慢慢‘歇市’了,我們基地里溫度要比下面低七八度,蔬菜才剛剛成熟,這些蔬菜的上市時間剛好彌補空檔期,實現錯峰上市。”
楓嶺高山蔬菜基地里,茄子、辣椒、四季豆長勢喜人。工人們戴著斗笠,拿著籃子,穿梭在各個大棚之間采摘。基地負責人姜守波則駕駛著一輛運輸車,上山下山,一趟趟將采摘下來的蔬菜及時運回打包。由于海拔高,溫差大。
深山“菜園子”,直通城市“菜籃子”。七月下旬,正值高山蔬菜全面上市之際。第一批兩千多噸蔬菜上市,產值460萬元,由此奠定了姜村高山蔬菜產業的基礎。
楓嶺高海拔的蔬菜基地里,茄子、辣椒、四季豆等長勢喜人。工人們戴著斗笠,拿著籃子,穿梭在各個大棚之間采摘。基地負責人方錫高則駕駛著一輛運輸車,上山下山,一趟趟將采摘下來的蔬菜及時運回打包。
采摘下來的蔬菜,經過人工分揀后,第一時間進行打包、裝車,隨后發往蔬菜批發市場,供應杭州與上海等城市。
姜守波一邊打包一邊說:“今年市場行情好,泡椒批發價10多塊一斤,每畝收入有萬把塊。現在每天有近40名工人在采摘,多的時候一天要摘20噸左右的蔬菜。
楓嶺基地有高山四季豆、番茄、茄子、辣椒等多品種蔬菜450余畝,上市時間從七月初一直持續到十月上旬。而這些品種中,最負盛名的要數高山番茄了。相比其他的大宗蔬菜,番茄、辣椒等精細化品種,價值更高,更能賣出好價錢。”
在智慧大棚內,李鳳霞看到約兩米高的番茄植株枝繁葉茂,一顆顆紅彤彤的果實綴滿枝頭,令人垂涎欲滴。
張美貞說:“山區溫差大、雨水多,高溫高濕加重青枯病的發生概率,且裂果率高。
市農科院和基地進行合作,開展育苗、選種、技術推廣。我們就嫁接自己選育的一個品種,將它應用到高山番茄中,沒想到成活率達到了95%以上。這項技術推廣以后,高山番茄產量上來了,如今不少農戶的基地也都種起了番茄。
從新品種試種到規模化發展,目前已形成以點帶面的農業產業格局,以綠源、浪源、錦昌、牧田郎四大蔬菜基地為主,帶動周邊村,共同構成了一條繁榮的高山蔬菜經濟帶。為了進一步提升高山蔬菜產業,楓嶺鎮還建成了蔬菜深加工中心和蔬菜育苗中心,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的現代農業體系。”
小番茄補貨單:人民醫院30斤、政府食堂50斤、春天小區10斤······這兩天,姜村農產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倩直言“太忙了,太忙了”。楓嶺高山蔬菜基地的400多畝茄子、青椒、小番茄已經大量成熟上市,采摘、送貨、補貨,吳倩忙得不可開交。
五千告訴李鳳霞:“這些蔬菜是4月初陸續種下的,眼下是第一次量產,每天可采摘五六千斤。采摘下來的蔬菜,經過分揀以后,一部分送往蔬菜批發市場,進入線下商超,另一部分通過線上團購、抖音直播等模式,直達城市居民餐桌。
城區目前已經建了15個小區點位,下午2點蔬菜送到城區以后,由配送員前往各小區派送,消費者當天就能吃到我們的蔬菜。”
蔬菜標準地改革項目涵蓋峽楓嶺鎮六個村,共規劃兩千畝,其中一期提升改造千余畝,包括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機械裝備、地力提升、綠色防控等內容。除了農田基礎設施現代化,基地還建有數字大屏、數控中心、農業傳感物聯網,通過數字化管理,可以監測病蟲害,實現種植、生產、銷售全流程閉環。
張美貞問李鳳霞:“李總,1000多畝的高山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每年可供應大批量優質高山蔬菜,那么,倉儲、物流如何跟上?”
李鳳霞說:“在村外,一個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集蔬菜倉儲、分揀、冷鏈、物流及數字化功能的蔬菜綜合服務中心即將建成投用。該服務中心可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保姆式’1+N服務,重點解決蔬菜存儲、運輸、物流配送等難題,實現高山蔬菜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數字化、品牌化、產業化發展。
同時,以創新為驅動,通過機器換人、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以及集采配貨、網絡營銷、電商托市等途徑,積極推動蔬菜產業高水平發展。公司、基地、服務中心還提供共富崗,通過村集體抱團發展,實現以菜生財,以菜富民,以菜謀興。
如今光他們村就有百多位村民在基地打工,按小時結算工資,過去村里年紀大的村民都選擇到城里務工,今年不少人選擇在家門口就業。根據市場運營情況,村民們年底也能拿到分紅。”
秋風乍起,帶著一股肅殺之氣,讓人感受到自然界的變化,也讓人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帶著強烈的季節的訊號,一枝一葉一花一草,都在宣告秋的來臨,如同精靈在跳舞,把秋天的美展現得淋漓盡致。它們如詩如畫,帶著絲絲涼意,輕撫過臉龐,訴說著秋天的故事。
秋風吹過稻田,吹過楓林,吹過人們心頭,帶來一絲微涼,帶走一份哀愁。落葉滿地,踩在上面仿佛能聽到秋天的呼吸聲。它是大自然的季節使者,提醒人們做好迎接冬天的準備。涼意襲來,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仿佛把夏天的悶熱都一掃而空。漫山遍野的楓葉如火如荼,宛如一幅畫卷。它吹落了枯黃的樹葉,卻也預示著新生命的到來。
秋風起處,輕盈的落葉隨風飄舞,大自然的顏色變得豐富多彩。在這風中,可以看到枯黃的樹葉隨風飄舞,紅色的楓葉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讓人感到無限美好。
最后一根橋墩澆筑完成,陳浩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意,預應力預制梁吊裝日期屈指可數。
好久沒有痛飲的陳浩與祁志愿暢飲,高興的陳浩問祁志愿:“兄弟,我想與令愛‘說媒’,你有什么條件?”
祁志愿說:“條件一般,只要男方家風好,孩子忠厚老實,能夠知慳識儉就行。”
“條件是不高,但是一語中的,據李總觀察,不僅令愛與余家棟兩小無猜,而且情投意合。”陳浩笑著說。
“余家棟與小女同窗同庚,本無挑剔,但是余家家風不正,我不想和余祥波成為‘親家’,免得追悔莫及,貽誤了孩子的幸福。”祁志愿說。
“有沒有可以商量的余地?”陳浩問祁志愿。
祁志愿說:“陳總,不是我不給您面子,實在是我不愿和余家人‘同席而啖’,怕他們會對小女翻臉無情,到時候我們欲哭無淚。”
“你考慮的也是,強扭的瓜不甜,算我沒說。”陳浩說。
“喝酒。”祁志愿端起酒杯說。
“喝酒!”陳浩微笑著說。
自始至終沒有說話的余正明敬給祁志愿一支煙,他中肯地說:“雖然我兩個堂弟‘混蛋’,但是我侄子家棟‘不肖’乃翁,是有‘良知’之輩,但是‘狗不嫌家貧,兒不嫌母丑’,他沒有得選擇。”
“這事后議,不要掃了咱們喝酒的雅興。”祁志愿說。
“喝酒!”余正明說。
“喝!”陳浩說。
余正明離開指揮部時,天空飄起濛濛細雨,余家棟看見余正明說:“大伯伯,我送你回家。”
“去你家。”余正明坐進車里說。
“好,大伯伯。”余家棟發動車子說。
“走吧。”余正明催說道。
余家棟臉上有一種特殊的光彩,一雙明凈的眼睛透露著堅韌和執著,渾身散發著的是夏天橘子汽水的味道。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和理想,他努力培養自己的恒心與毅力,不怕困難,百折不撓,勇往直前。青春是最絢爛的季節,充滿了無限的可能與朝氣。
李大釗先生曾經說:“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征服歷史。靠什么征服通往夢想的火焰山?拿什么安放我們心中如火的激情?奮斗,唯有奮斗。”
變則通,通則達。在變化機率日益增多和變化不斷加速的今天,因循守舊是不可能進步的。每個人都要有一種求新求變的心態,才能跟得上時代的發展。
事物總在不斷變化,不可能一勞永逸。當一個人真正走進人生的進程,能夠多維度的看待問題的時候,說明他已經走進了哲學的大門。哲學作為一種啟迪智慧的思想工具,一直影響著中國文化的進程,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萬事萬物都在不停地循環,都在不停的變化,講究事物之間的平衡,使萬物相互維持平衡,一旦打破平衡,就意味著事物之間出現了“裂縫”。
大海看起來平靜,實際上暗潮涌動,海底下波浪滾滾。同樣,一個人看起來表面平靜,內心猶如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到處亂撞,根本停不下來。既然事物一直在變化,那么事物在不同的環境就有不同的狀態,這就是事物的基本特征。
不要看一個人沒有什么事情,其實事情多著呢,而且很復雜。看不出來,這才是問題所在,能夠看出來的東西,未必是真相,只是迷惑人的一種東西。很多事情沒有那么簡單,而是一層一層隔著,令人看不透。
《道德經》里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強調的就是一個人的認知,普通人看不懂,聽不清,所看到是一種虛妄的狀態。
可惜,太多人懶得思考,懶得研究,只能迷失在事物的表象中,一輩子都走不出狹隘的空間。空有一雙大腦,卻無哲學的思維,這不能說不是一種遺憾。時代在發展,萬物皆在發展,要積極擁抱新變化。
作為新時代的追夢人,就必將沿著先輩開辟的道路,以夢想為岸、以團結作帆、以奮斗劃槳,向著美好的明天砥礪前行。可以追夢、圓夢,不論是風和日麗還是狂風暴雨,不論是順順利利還是磕磕絆絆,只要拼盡全力、勇往直前,就一定會與心中的夢想不期而遇。
余正明來到余祥波的家中,看見余祥波正在一個人喝悶酒,心中是五味雜陳,愛恨交加。
“大哥,下雨無事,坐下咱們兄弟倆喝兩杯。”余祥波說。
“行,老二,就再喝兩杯。”余正明坐下說。
“家棟,把你大姐買的好酒拿出來。”余祥波對兒子說。
余家棟答道:“好的,爸。”
“月娥,大哥來了,你給我們‘掂乎’兩個下酒菜。”余祥波對妻子說。
鄭月娥答道:“行,我馬上做菜,你們兄弟倆先等一等,很快就好。”
“大伯伯,酒來了。”余家棟說。
“家棟,給伯伯倒上。”余正明對余家棟說。
余家棟答道:“好的,大伯伯。”
余正明喝了一口酒問余祥波:“老二,家棟的親事你是怎么想的?”
余祥波說:“大哥,他嬤嬤給他介紹了好幾個對象,可是這孩子‘一根筋’,一個也沒有看中,倒是對祁家的那個囡囡情有獨鐘,念念不忘。”
“你怎么不反思一下這是為什么?”余正明遞給余祥波一支煙后問他。
余祥波說:“唉,我與哥哥從小‘相依為命’,無論何時何地我都要維護他,就是明知道錯了,我還是一往無顧地追隨他,甚至付出我的一切。”
余佳馨這時端上“叔嫂傳珍”與“干炸響鈴”兩菜,余正明說:“這道‘叔嫂傳珍’傳說是古時嫂嫂給小叔燒過一碗加糖加醋的魚而來的。選用體態適中的草魚,最好先在清水氽熟,要掌握火候裝盤后淋上糖醋芡汁。成菜色澤紅亮,肉質鮮嫩,酸甜可口,略帶蟹味。
裙屐聯翩買醉來,綠陽影里上樓臺,門前多少游湖艇,半自三潭印月回。何必歸尋張翰鱸,魚美風味說西湖,虧君有此調和手,識得當年宋嫂無。最后一句,指的就是‘西湖醋魚’創制傳說。
干炸響鈴因為腐皮薄如蟬翼,成菜食時脆如響鈴,故名。該菜選用豆腐皮卷入精細肉末,切成寸段,油炸而成。色澤黃亮,鮮香味美。相傳,有位英雄在一家飯館中專點此菜下酒,但不巧這天原料中所需的油豆皮剛剛用完了,可這位英雄卻有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之勢。
聽說油豆皮在四鄉定制,便立刻返身出店躍馬揮鞭,把豆腐皮從那里取了回來。店家為他如此鐘愛此菜所感動,倍加用心烹制,并特意把菜形做成了馬鈴狀。后來此事傳揚開來,成了一段佳話,于是后人便改稱此菜為‘炸響鈴’。”
余正明看著又上來的“糟燴鞭筍”與“雞火莼菜湯”菜說:“這個‘燴鞭筍’屬于素菜類。傳說杭州孤山的廣元寺附近有一片竹林,寺內和尚很愛吃筍,卻又不善于烹調,只會燒燒煮煮。
蘇東坡出任杭州刺史時,與寺里和尚有所交往,便把自己的‘食筍經’傳授給他們。用‘嫩鞭筍’加上香糟,經煸、炒、燴制作而成的這道菜,香味濃郁,十分入味,富有特色。經歷代相傳,成為杭州有名的傳統素菜。
用莼菜作料制成的‘莼菜湯’又稱‘雞火莼菜湯’,莼菜翠綠,雞白腿紅,色彩鮮艷,滑嫩清香,湯純味美,是浙江杭州地區漢族傳統名菜。杭州西湖種植莼菜已有悠久的歷史,明代《西湖游覽志》就有記載。
相傳乾隆每到杭州都必以莼菜調羹進餐,而‘莼羹鱸膾’、‘莼鱸之思’的典故早在《世說新語》中就已出現,成為表達思鄉之情的成語。又寓意著深厚的思鄉、思國之情,故而近年來,一些國外歸來的僑胞、遠離家鄉的游子來到杭州,也常樂意點食這道名菜,寄托自己的情思。”
“大哥知古通今,想必有辦法‘撥亂反正’定乾坤。”余祥波說。
余正明干了杯中酒說:“雖然那個祁志愿說我們‘家風不正’,不恥與你為伍,但是沒有說家棟什么不好的,現在咱們村多數人為修橋出力,你也不能回避現實,到工地上力所能及地干些事情,讓人們以后對你刮目相看,對自己與他人也是啟迪。
現在建橋工地上我說了算,先讓佳馨頂替尹艷干統計員,以后再讓佳歡通過政審,要不是你們兄弟倆混賬,哪來這些‘多磨’事情,祥海那邊的事情我慢慢再給想辦法,以后要好自為之。”
“是,大哥。”余祥波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