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農村沒有最窮只有更窮,因為最窮的概念是動態的,首先地理位置最重要,偏遠山區肯定很窮,交通不便利,有好東西你也沒法找買家,更不用說找不到致富的辦法。偏遠山區,思想就比較封閉,企業也落后,無法拉動當地經濟。基礎設施落后,很難享受到經濟發達地區的生活便利導致人口外流惡性循環。
在一些深山區,仍然存在著較為貧困的群體。這些地區由于地理環境相對封閉,交通不便,加上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導致當地居民生活條件較為艱苦。雖然政府已經實施了一系列扶貧開發政策,但改善這些地區的貧困狀況仍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在我們享受著改革的春風帶給我們的優惠和便利時,有的同胞們正在大山深處辛苦的生活著,他們的房子不能遮擋風雨,他們的收入供不起小孩讀書,他們的未來也一片迷茫。你能夠想象一年收入只有500元的生活么?這里的村民居然還住石頭茅草房。
羅薇薇有一種說不出的惆悵,如果只是貧窮也就算了,這里的環境和氣候還都特別惡劣。生活在這的人,不僅窮,生活得還很艱辛。更因為窮,他們大多數人一輩子都走不出這里的山,離不開這里的惡劣環境。
祥龍村是一個偏遠的山村,山高谷深,道路交通不便,根本沒有什么賺錢的法子,這進一步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環境也不太好,這里的人甚至連衣服都沒得穿。村子里到處是斷壁殘垣,雜草叢生的院子。
羅薇薇走走停停一大圈,幾乎遇不到幾個人,空蕩蕩的村莊,亦如她空落落的心。
祥龍村地處山高谷深,道路交通不便,這進一步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教育和醫療資源相對匱乏,這使得當地居民的文化素質和健康水平難以得到提高。基礎設施落后,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十分突出。缺乏高素質的人才和先進的醫療設施,也進一步限制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貧困人口居住偏遠且分散,產業單一且發展后勁不足,脫貧難度大。因為地理環境惡劣,交通不便,所以與外界交流困難,這些因素嚴重制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農業和養殖業的發展受到一定的影響,加上氣候干旱與水資源短缺,這使得當地經濟發展缺乏有利條件,農民在農業生產中面臨較大的壓力。此外,由于自然條件和發展基礎等因素的制約,西和村在全國和全省都算是深度貧困村之一。
祥龍村的人口密度大,而土地資源相對較少,使得當地人的生活水平難以提高。主要以傳統的農業為主,產業結構單一,缺乏現代化的工業和服務業支撐。這使得當地的農業和畜牧業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無法形成有效的經濟支柱,也使得當地的經濟增長缺乏動力和可持續性。
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如交通、通訊、電力、水利等設施尚未完善,這更使得當地與外界的信息交流和物資交換變得極為困難,進一步加劇了貧困。
村頭老槐樹下,幾個老者神情木然地坐在夕陽的余暉里,他們對于生活已不再抱持幻想,只是那么日復一日地坐著,客觀冷靜地看著進進出出的人們。曾經身強力壯的他們如今變得遲鈍、緩慢、蒼老,亦如那日漸老去的村莊。
行色匆匆的年輕人似乎無法明白在夕陽里閑坐的人生有何意義,有何期望。
也許,活著本身就是意義。
石頭茅草房是上個世紀的東西了,這樣的房屋既不能避寒又不能遮擋風雨,沒想到現在還有人住在這種房子里。
鄉野的天空很藍,云像淡描的畫。
夕陽余暉中,微風搖動,樹林沙沙的聲音填滿了山谷,仿佛山林間綠色的旋律。一只黃鼠狼蹦跳著穿路而過,一躥閃入到路邊的灌木之中。
路的盡頭,石頭民居在綠色中隱現,間或傳過幾聲雞鳴犬吠的聲音,依然平靜而質樸,平靜得像唐詩里的意境:“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山風掠過,炎熱和微涼交織,村口就成了人們最好的去處。百年老樹下端坐著幾位滿頭白發的老者,手里握著已經很少見到的芭蕉扇,很久才會搖動一下,那神態,就像這里緩緩流動的時光。
這是一個古老山村能看到的畫面,對這里的人們來講,生活本身就是這么一副模樣,他們也看慣了小村的閑適,聽慣了腳下淙淙溪水匯成的小河日夜歌唱。
大山的深處到處能見到石頭茅草房,村內路巷用青石鋪設,古樸自然,房屋大都坐北朝南,依山傍水,看著這些青灰色古建的滄桑,讓人恍然就有種“穿越歷史”的感覺。
一陣清風吹過,花枝婆娑,暗香悠然浮起。羅薇薇走在村道上,在森林與山色的掩映下,村里的情景就顯得分外冷清,村里的青年人大都去了都市,留下的是老人和為數不多的兒童,置身其中,感覺自己既像個投入的觀眾又像個游離的演員,似乎每一個細胞都沉浸在悠遠的歷史里。
古村孤寂地遺落在遠山,從房屋之間的通道間,透過無人居住的院落,可以清晰地看到院子里種下的白菜、豆角和西紅柿,它們在風中輕輕地晃動,仿佛一個世紀那么漫長。經歷了無數風雨坎坷,它們已然有些疲憊、蒼老,大門的土漆早已褪色,門環業已脫落,而褪色的大門和石壁黛瓦卻似堅強的壁壘,隔斷了嘈雜與喧鬧,阻擋著外面的花花世界。隔年的枯草在房頂瓦縫里搖曳,再襯上旁邊伸進院子的桃樹,還有瓦藍瓦藍的天空,令人覺得這里的時光,無比緩慢和純潔。
斜陽籠罩著山野,籠罩著鄉村,一如年輪斑駁的殘片,無聲地鑲嵌于歲月的深處,一切都是那么真切、零散、緩慢,那些清晰的蹊徑,仿若靜態的永恒。
這么多天傍晚在這樣的小山村晃悠晃悠,有點尷尬,有點像山間幽靈,剛開始,村里面的人還能與羅薇薇搭訕幾句,而后,就像山里面的霧,慢慢的就習慣了沉默。
小山村的人情也一樣空空落落了,也撇淡得像傍晚山里面的霧,慢慢的就會淡入山間,習慣了山嶺給予的寂寞。
村里面沒有多少人了,從村頭幾個村民的談話中,露出來了些許無奈,說的是家里的電視機成了擺設,有時候連上面的灰都懶得去撣了。
有位年紀稍稍有點分不清東西南北的男子,說話帶著點顫,但是稍有點磁性,比那位笑話別人的村民看起來多少近點兒人情,只不過他抽煙時很少散煙給人家。
聊天的人里面都沒有一個年輕人,一問,才知道啊,現在哪有年輕人愿意呆在這里呢,常年務工城里哪怕只有租房子住,也不回村里住一晚。
婦女也很少八卦了,也很少東家長西家短,只會揀一些個看似輕松的話題,可往往說著說著,覺得吧,太沒勁,又不好意思早早回家去。
沒有小孩子的打鬧,村莊多少有點尷尬得不像話,尤其是說到誰家又添加了人口了,于是乎,就會有人嘆氣:唉算了,不說也罷。
村頭的大樹底下,幾只貓咪也懶得理你,更不會打鬧惹你生氣。基本上現在所有的家庭都能夠達到小康水準,只排除一些偏遠的農村之外。他們家里面吃一頓肉都是非常奢侈的事情,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會到鎮上面少買那么一點點肉,已經成為每個家庭的常態。
住在崖頂村給羅薇薇最大的感受就是空氣非常好,吃的也是綠色的新鮮果蔬,對自己的身體會造成很大幫助。鄉村振興最直接的標準就是鄉村的經濟是否有質的提升,相比于經濟能力的提升,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更為重要。
如果單純的經濟能力提升,而文化水平跟不上,那么就很容易出現所謂的“土豪”、“暴發戶”類型的人。這些人對于自己的財富不能很好的經營。一旦擁有一定的財富就會無限制的揮霍,這對美麗鄉村的建設是非常不利的,美麗鄉村的建設,不僅僅是鄉村風景的美麗,更是上升到精神面貌的美麗。
樂于接受教育,敢于彌補自己的不足,這才是當代良好公民需要的品質。同時知識層面的提高回饋到本身就是生財有道,能夠對于自身的產業經營給予一定的幫助。所以作為老百姓,一定要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
很多鄉村的孩子被告知需要走出大山,走出鄉村,這也導致鄉村人才的流失,沒有很好的人才帶領鄉村建設,對于鄉村來說是很大的損失。作為農村的孩子,要做到對鄉村的回饋,將養育自己的土地建設成一片可以孕育人才的土地,可以留住人才。這樣鄉村不但擁有未來,而且未來十分美好應該比城市建設的更美好。
當然,作為普通百姓要接受大學生的下鄉,很多農村對于大學生的能力提出質疑,這也是打擊大學生下鄉的主要阻礙,其實大學生在接受的教育過程中,不論是格局還是知識層面都有很大的提升,普通百姓應該認可大學生,支持配合!
鄉村振興政策需要每一位百姓的加入,美麗鄉村的建設需要每一位百姓的共同努力。
想要讓鄉村美好繁榮早日到來,就要改變人們的觀念,改革農業種植養殖的方向,提供更多技術和資金以及政策的扶持,大力促進農村發展,只有這樣才能讓農村變得更加美好,而不會成為荒村空村,才會讓農村重現繁榮,才會讓農民看到新的希望。
將來的新農村建設的再美好,就是和城市同比,可是農村仍然還是那個新農村,城市還仍然是那座人們向往的城市。城市和將來建設好的新農村,在社會上的地位還是有差距的,這才是事實。
但是農村農民的地位,和城市里面人的地位完全達到平等了,這樣的情況下,那些以前從農村擁擠到城市里面的人,才會渴望再回到建設好的新農村。因為農村是鳥語花香,空氣清新,住處清靜,人們養生最好的地方。這才是事實。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農村生態整體的變好,有部分城里人是想回到農村的,雖然城市有些條件好,但有些條件是趕不上農村的,比如空氣污染,城市噪音,城市的綠色植被少于農村等等,總之有部分喜歡農村,有部分人喜歡城市,人口的過于集中有它的不好之處,疾病傳染等,城市和農村均衡發展,差別縮小了,人文環境,生態環境變好了,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會有人愿意到農村的。
在陳浩準備去下一個點的時候,羅薇薇打來電話:“陳浩,祥龍村修路或搬遷都很難。”
陳浩問羅薇薇:“為什么?”
羅薇薇說:“祥龍村是一個建在60多度斜坡上的村莊,處于大峽谷的深處。因為交通閉塞無法運上磚頭,村里清一色的‘石頭’房,雖然很是不安全,但是村民們眷戀這里,寧愿背著沉重的過危險的藤橋回家,也不愿意離開。”
“不要著急,我與李鳳霞很快去你那里。”陳浩說。
齊芳開車去崖頂村,三人晝夜兼行,不日來到雙龍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