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雨的臨產期到了,杜曉晴送嫂子去縣人民醫院待產,以前沒有出村的大路,困牛村里的婦女都是在自家炕頭上生孩子,仿佛是在過“鬼門關”。田雨能夠去醫院孩子,全村人都羨慕、也驕傲,更為這開天辟地在醫院誕生的第一個嬰兒祈福。
杜長柱請陳浩為兒子取名,陳浩想了想說:“村里有了出村的‘大道’,將來會有更多的孩子在醫院安全降生,這個孩子是隧道通車后出生的第一個‘幸運’孩子,就叫‘杜有道’吧,不僅可以紀念村民們竭力修通隧道,也預示困牛村和這個孩子以后致富有道、報國有道。”
“好,就讓他長大以后報效國家。”杜長柱高興地說。
陳浩看著粉嘟嘟的嬰孩說:“我與‘有道’這個孩子有緣,決定送他一個禮物,這個禮物不僅可以讓他健康幸福地成長,還可以讓他免費上大學。”
“陳總,是什么禮物?”安景斌問陳浩。
陳浩朗聲說:“是‘愛心成長基金’,這個基金全程通過整合企業、機構、愛心人士等資源,從兒童的生活、學習、健康、安全等方面幫助兒童健康幸福成長,為孩子營造一個美好的成長環境。”
“謝謝!謝謝陳叔公!”杜長柱與田雨激動地說。
困牛村戶戶添丁進口,平整寬闊的道路環村鋪就,青瓦白墻的小樓依山而建,古雅的游廊蜿蜒于水岸旁······看著眼前的景象,很難相信這里曾是一個深度貧困村。
村民史可行說道:“我們村比較偏,山多地又少,根本種不出什么作物。”
安景斌說:“脫貧攻堅戰打響后,我們通過‘整合資源、導入資源’,推進村屯路網建設,提升村容風貌,以葫蘆湖為契機,依托自然景觀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業。
葫蘆湖景區建成后,村民通過景區門票收益分紅、開展旅游經營、在景區務工等,人均收入得到了大幅提升,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二十多萬元,鄉村旅游促振興的效益日益明顯。看著來往游客愈來越多,在“家門口”吃“旅游飯”的困牛村民們欣喜不已。
泛舟于葫蘆湖上,湖光瀲滟,山色青蔥。過去,村民的眼中的阻礙他們脫貧致富的一方石山枯水,如今成為各方游客爭相打卡的‘詩和遠方’。”
韋立新是村里率先經營民宿的人,他告訴游客:“隨著‘葫蘆湖’的名氣越來越大,基礎設施也越來越好,八方的游客漸漸多了起來,村民們的思想觀念也就轉變了。有的在家門口擺攤、有的改造房子做民宿、做餐館,都有不錯的收益。而困牛村的旅游業剛起步時,很多村民都不敢相信自己生活的地方能成為景點。”
史可行在葫蘆湖景區開游船,他的妻子勞榮美也同在景區內工作,夫妻兩人一年大概能獲得四萬多元的收入。從前在外做零工,家里老人小孩都沒法照顧,現在在村里上班,工資很穩定,還能照顧家里,比以前好多了。
村民們貧苦記憶里的“豬籠洞”,如今成為了艱苦奮斗教學基地,很多黨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學生來到此接受艱苦奮斗教育。在體驗攀爬“豬籠洞”后,他們難想象這里的村民們從前過著怎樣艱難的生活,這讓他們切實感受到了脫貧攻堅工作在基層的成效,同時他們也真切看到了這里的人們生活在越變越好。
“豬籠洞”如今成為艱苦奮斗教育基地。下一步,困牛村將繼續依托葫蘆湖旅游資源,豐富鄉村旅游業態,采取“黨支部引導、驛站+農戶”的模式,拓展旅游民宿、旅游超市、特色產品車間等經營項目,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創業就業。
安景斌說:“我們現在要做的是練好‘內功’,把產業基礎給做好,隨著經濟穩定旅游回暖,我們村里的產業將得到更好的發展,村集體和村民的經濟收入也會得到提升。”
看著困牛村內的古建筑、石橋和小河等景觀,共同構成了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旅游。
智慧的村民形成財富的快速積累,一些有頭腦的村民,依托獨特的地理環境從事林下養殖、藥材種植。隨著手中財富的增長,家境殷實的村民開始不斷改善居住環境,從而形成了青瓦白墻的小樓依山而建,古雅的游廊蜿蜒于水岸旁的景象。
困牛村里隨便一棟石樓,隨處的一座石橋,都可能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大多已有上百年甚至幾百年歷史。石樓多為兩到三層,最初沿葫蘆山塘而建,后來向高處延伸,建筑材料采用附近山上就地取材的青石和褐石,建筑模式多采用中式傳統四合院布局。配上隨處可見的石碾、石磨、古石橋,古老的街巷讓人生出此心安處是吾鄉,超然世外物我兩忘的沉醉之感。
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韋立新的家不亞于現在的連棟別墅。四棟相連自成一體,宛如一套豪華院墅。雖然難掩歲月滄桑的痕跡,但仍可以隱隱讀懂它們當年的奢華和豪氣。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種用附近山石建造的民居,其檢驗工藝非常考究。尤其是連區成片的石頭古民居躍然眼前,不禁讓人一次次贊嘆其實用性和觀賞性。
明清時期建成的石屋石樓,墻體厚重非常堅固耐用,門窗造型實用美觀,加上硬山墻上方開有通風口,保證了木質梁架和室內空氣保持在了相對干燥的環境。所以動輒上百年甚至數百年的石頭民居外觀如初,內部完好,至今仍在使用。
這個隱于群山環繞之中、溪水潺潺之側的古老村落。鱗次櫛比的石樓是它的容顏,山清水秀是它的名片,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它的內涵。這里的夏日非常涼爽,空氣特別清新,這樣的村落會不會被“文明”污染?陳浩深深地擔心。
李鳳霞知道陳浩的心思,寬慰陳浩說:“這個‘世外桃源’我們沒有破壞它,只是為它與外界做了一個通道,如果他們守不住初心,被文明中并生的細菌污染,那是他們被歷史淘汰,不是你我的錯。”
陳浩說:“我之所以用‘預鑄房’作為民房,就是為村民們留住那山那水那鄉愁。整合村中古民居資源,利用周圍群山環繞、綠水潺潺的環境,開發民宿和旅游。但愿當我再來這里,還能看到一個充滿詩意的村落,看到鄉村振興中正在崛起的村莊。”
“我們驛站什么時候撤?”李鳳霞問陳浩。
陳浩說:“等村里來了老師以后就撤。”
“我們什么時候離開?”李鳳霞又問陳浩。
陳浩說:“現在就走,不帶走村里的一草一木。”
“走,我們去梁燕妮家。”李鳳霞說。
“好,現在就走。”陳浩說。
陳浩安排好一切,在梁燕妮的指引下,奔波了三四天才到大山深處的梁家寨。梁燕妮家所住的地方在半山腰上,周圍稀稀拉拉住著幾十戶人家。村里交通閉塞,人們說的大多都是土話。
梁燕妮的父母知道女兒回來,早早就準備了飯菜。
陳浩一進門就看見一個穿著舊軍裝的獨臂人,梁燕妮對陳浩說:“陳總,這是我爸爸。”
“你好!”陳浩伸出左手說。
“你們好!”獨臂人梁思成握住陳浩的手說。
“李總,請坐!”梁燕妮的母親朱秀娥微笑著說。
“謝謝!”李鳳霞說。
坐下的李鳳霞四下打量了一下梁燕妮的家,確實一貧如洗。幾件破舊的家具,桌子上精心準備的飯菜都看得出來沒多少油葷。
飯桌上,梁思成說:“陳總,粗茶淡飯不成敬意。”
陳浩說:“梁書記,涼水燒開了就事情,不必客套,談談村里的情況吧。”
梁思成說:“我們梁家寨296戶1036人家,祖上大部分都是以前逃避戰亂而搬到山上的,一直過著避世的生活,現在國家已經幫山上的人在山下建了房子,但一些人不適應而搬回這里,最大的不適應就是文化程度低,無法賺錢,只能回到山上種田、養羊養雞,過著自給自足但貧窮的日子。”
“村里有多少耕地面積?”陳浩問梁思成。
梁思成說:“雖然村面積有9600畝,但是能夠種植莊稼的不足千畝,而且是靠天吃飯。”
“村集體有什么收入?”陳浩再問梁思成。
梁思成說:“只有一個石塘,每年的‘微薄’收入還不夠救濟村里的困難戶的,現在連漏雨的村委辦公室都沒有錢修。”
陳浩遞給梁思成煙,并幫助他點上火問:“山道大部分都是接近70度的坡,村民們運送糧食和化肥怎么辦?”
梁思成吐出一口煙霧說:“只能通過扶梯從山谷里背著進出,村民們苦啊!”
陳浩說:“雖然梁燕妮給我介紹過山里的情況,但是沒有想到條件會如此艱苦。”
“我聽說貴集團有扶貧項目,能不能幫幫我們?”梁思成面帶難色地問陳浩。
陳浩說:“我這次來就是‘駐村扶貧’的,您有什么想法不妨說來聽聽,咱們好共同制定一個適應村里的發展方案,少走冤枉路。”
梁思成頓時來了精神,他說:“一是修路,路通民心通;二是建設水壩,旱澇保豐收。”
“水從哪里來?”陳浩問梁思成。
梁思成說:“大家都對涓涓的山溪習以為常,但是它的來歷卻少有人知曉。
落到山上的雨滴一部分順著山勢一路奔涌而去,成了地表徑流水;而另一部分則滲透土壤以及沙層再成了地下水。不僅是山上有地下水,很多地方都有地下水。只不過,山上的地下水由于沒有受到人為的污染,所以更干凈。
進入地下的小雨滴,有的會向更深處滲透,也有的滲不動了,因為下面有不透水的巖層,于是就積存下來,越來越多。可以想象一下:有的時候,大山就像一個巖石做的大水瓶。如果這個大水瓶的某個地方破了個洞,水就會流出來,形成我們常見的山泉。
由于大山里的巖石大水瓶可能很大,所以山泉的流水會一直持續流淌很久很久。當然,也有的水瓶太小,流一段時間,如果沒有補給,就斷流了。”
“那在什么地方建壩合適?”陳浩又問梁思成。
梁思成說:“西南泉雖然流量不大,但是終年泉水不斷,我測算過,年出水量30萬立方米,加上地表水南溝流經的水超過兩百萬立方米,如果能夠存住這些水,那么飲用和生產用水就無憂了。”
“路該怎么修?”陳浩再問梁思成。
梁思成說:“可以利用溝南的小桃花山修建跨溝天橋,這樣車輛就能夠上山了。”
“您是工程兵,這個工程交給你會怎么做?”陳浩又遞了一支煙給梁思成問。
梁思成接過煙說:“您等一下,我把設計的效果圖拿來一看,您就會一目了然。”
“好,我看看您的大作。”陳浩說。
梁思成拿來效果圖,山梁上峰巒疊翠,梯田里禾綠谷沉,跨越山谷的天橋直通梁家寨,桃花山上的公園里繁花似錦,山下的公路兩側綠樹成蔭。
陳浩閱覽后很是震驚,也很佩服梁思成,于是說:“梁書記,我祝你實現這個夢想。”
“謝謝!”梁思成激動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