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85章

有“前車之鑒”的提醒,綠洲公司徹底關閉帕克村旅游大門。讓沙漠成為耕地靠的不是空談,遍地是稻香從來都不是幻夢。在改善了眾多不易種糧的土地之后,居然又開墾出了沙漠麥田。

綠洲公司不知從何時起,在擺平了鹽堿地、旱地之后,居然又盯上了沙漠,甚至為了在沙漠上搞農業,好像還順便解決了荒漠化這個世界性難題。

怎么在沙漠上成功種植小麥的?沙漠小麥真的能治理土地荒漠化嗎?在沙漠上種植小麥是否屬于多此一舉?

進行沙漠小麥耕種實驗的綠洲公司,迎來了喜人的豐收季節。小麥畝產已經達到了294公斤,并且容重也達到了825顆每升,完全屬于一級小麥水平。種下的六千多畝冬小麥,已經順利經過時間的考驗,也許現如今看來這個畝產并不算多,但是我們得知道這可是在沙漠旁種下的農作物。

畢竟,這次規劃的試驗田,位于庫木庫里沙漠邊緣位置,從轄區來看則屬于依協帕克提鄉。在綠洲公司來到這里搞沙漠麥田之前,此地三面黃沙密布,沙漠土壤占到了帕克村九成以上的面積,而高溫與強烈的太陽光,也讓這里的土地鹽堿化十分嚴重。

可以說,帕克村的晝夜溫差、大旱以及風沙帶來的惡劣影響,曾經讓這里人們的飲食都成了一個極大的問題。然而,如今通過現代科技的加持,也使人們擁有了能夠與大自然掰手腕的能力。

首先,在小麥的選擇上,綠洲公司就研究出了一款能解決低溫、風沙以及高溫阻穗等一系列問題的全新麥種。而后,又通過使用衛星精準定位、遙感掌控全局變化的方式,讓人在觀察小麥長勢上也更加得心應手了。此外,還為小麥的生長帶來了幫手,固沙保水劑以及植物抗菌劑。

甚至為了能更加精準的照顧到每一株每一畝的小麥,在澆水施肥的活動上,還做到了手機對人工的完全替代,這讓在完成定時定點澆水施肥的基礎上,還做到了對水肥資源節約,避免了浪費。

目前,沙漠小麥的初步成功,也讓該公司有了更遠的展望,據公司副總經理高健所言,他們將在未來的時日里,盡可能的將小麥的畝產拉到400公斤左右。也許某一天沙漠真的會被人力所征服,將沙漠變成魚米之鄉也將不再是無稽之談。

沙漠之中的小麥不僅有食用效益,種下的小麥還能防風固沙,開出的麥田也能成為防止土地沙漠化進一步蔓延的主力軍。全球各國采用的主流固沙方式,就是編織草方格,而草方格需要用到的原材料就是麥草、稻草、蘆葦等一系列作物。如今沙漠冬小麥的順利種植,將有可能在未來使得固沙成本能夠一降再降,取材也將變得容易很多。

原本是想要在沙漠上種小麥,保證產量的,卻歪打正著地有了固沙治鹽堿的功效,可以說成果十分喜人。

在沙漠里種小麥,無疑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嘗試。畢竟沙漠和普通的稻田不一樣,想要在這里種植農作物,需要克服重重困難,也需要面臨很多的挑戰。但是,在全球氣候變暖和全球市場動蕩的大環境之下,如果不提前準備的話,真到了情況不可控的時候,受苦受難的還是老百姓。

無論是出于農業科技水平進步的角度考慮,還是出于防患于未然的考慮,在沙漠種植小麥,已經成為了那里人們的夙愿。中國是世界上沙化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這樣大面積沙化的土地影響著好幾個億國人的生產和生活。

眾所周知,沙漠里是不可能直接種出莊稼的。好在,敢想敢拼的中國人用自己的實力,扭轉了不利的環境局面,成功在這里種植了小麥。

綠洲公司用兩個月的時間將沙漠推平,為了保證沙土不會再次飛揚擴散,他們還定下了平整度不超過5cm的標準。土地的問題解決了之后,下一個面臨的就是土壤養分含量低且蒸發量大,保水保肥能力差等問題。

但是研發人員并沒有因為這些挫折而打擊掉自己的自信心,反而越挫越勇研發出了新的水肥管理及栽培模式,現在,沙漠里的這批小麥已經達到了一級小麥的標準,畝產超過了兩百公斤。

為了能夠成功種植,綠洲公司做出了許多的試驗,也積極運用新技術,做到了可以在手機APP里實時操作水肥。

毫無疑問,此次小麥種植的成功是中國農業科技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但更加值得一提的是,研發人員不僅保證了小麥的產量,還誤打誤撞的做到了固沙防治鹽堿的效果。

原本是朝著種植小麥的目標奔去的,但是小麥收割之后留下的麥秸稈卻可以很好的充當防風固沙的角色,而且還可以減少土地水分的蒸發;最重要的是,這些秸稈在四五年之后就會腐爛,腐爛后產生的有機物質和營養元素會被再次注入土壤之中,以此來達到循環利用的效果,這一新發現后續可以被運用到未來的農作物種植技術當中。

除此之外,為了更好的在沙漠當中培育其他類型的農作物,研發者們還嘗試著在鹽堿地中種植玉米,這一工作的第一步是要勘測當地鹽堿地的面積和分布情況;第二步則是分析總結,找出利用鹽堿地資源種植玉米的方法。功夫不負有心人,研發團隊們很快就實現了在鹽堿地種植玉米的目標,并且也做到了畝產超過兩百公斤,可以說是十分的可喜可賀。

由此可見,在沙漠當中種植農作物這一在以往我們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通過研發者們的不懈努力終于變成了現實,并且成為了中國農業史上的一大飛躍,飽受世界贊譽。這一成功的挑戰也從側面體現出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克服困難的高尚品質。

希望在未來,能夠有越來越多的研發者們投入到新技術的研發當中,給人們帶來更多的驚喜。

土地沙漠化的問題,在全世界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難題。傳統的沙漠改造主要有3種方法:第一種是工程方法,最著名和常用的是“草方格沙障”,也就是用正方形的麥草墻來固定沙土,通常用于沙漠公路兩旁,缺點是在風沙過大的地方收效甚微;第二種是化學方法,即在沙表面噴灑固沙劑,將沙體表面固化來防止沙子流動;第三種則是大家熟知的植物方法,例如種植沙生植物,并采用滴灌技術來保持土地水分,這對沙化治理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沙體中植物難以生長,其成本極高,難以大規模推廣。

于是,人們想如果能夠“點沙成土”就好了。現在,這種幻想被綠洲公司的科研團隊實現了,他們找到了破解土壤的“力學密碼”。他們仔細地分析了土壤的力學特性,發現土壤具有兩種力學狀態:干時是固體狀態,濕時是流變狀態,并且這兩種狀態能夠相互轉化。由于土壤的這兩種特性,使得土壤有自修復和自調節兩種功能:自修復就是土壤在干時的固體狀態下開裂破壞,吸收水分后能夠變為流變狀態,從而可以修復破壞的土壤。它是穩定、持久的,是使土壤生生不息的前提。自調節即土壤顆粒排列的改變不會破壞土壤的性質,也就是土壤隨便怎么捏合,其性質不變,只有這樣,土壤才能讓植物生長在其中,并以“溫柔”的力保住植物,成為植物的理想載體。

接著,他們探討了土壤出現這種形式的原因。認為這是因為土壤有“萬象結合約束”的特性,即土壤中任何兩個顆粒從任何方向都能夠結合,從而使得土壤擁有自修復和自調節的生態力學特性。正是這種約束使土壤施以溫和的力“抱住”植物根系,維持植物穩定,并且能夠保水、保肥和透氣。但是沙粒間不具備這種約束,所以表現為一盤散沙。于是他們想如果讓沙粒間有了這種“萬象結合約束”,沙漠土壤化就有可能實現。

在此理論基礎上首次提出沙變土的原理,要想將沙變成土壤,就需要給沙子“萬象結合約束”。于是科研人員集中力量尋找可以產生“萬象結合約束”的黏合劑。最終,經過反復實驗,他們從植物中提取了一種植物纖維黏合劑。將一桶水澆到普通沙地上后,水會迅速下滲;而將這種黏合劑混合到沙子中,再加入同樣規模的水,兩分鐘左右,原先金黃色的沙子就變成了深褐色,摸上去很有黏性,手握住并不會散掉。混合好的“土”圍成一個凹坑倒入水后,水也不流失。

初步實現“沙變土”后,首先他們在進行了小范圍的試驗。初見成效后,開始了更大規模的試驗:找來一塊地,在上面種植了玉米、紅薯、蘿卜、油菜。結果是成效顯著,植物長勢喜人。

當他們將植物纖維黏合劑加入沙體中后,沙子當即固定,并表現出持久的抗風蝕能力。試驗地種植了玉米、小麥、向日葵、觀賞草等多種植物,結果長勢旺盛,并開花結果。蛙類、鳥類和許多昆蟲在兩個足球場大的沙漠綠洲中安了家,狐貍、獾、野貓也不時光顧其中,沙漠實地試驗取得成功。

研究團隊在沙漠開展三千多畝的種植試驗,科研團隊來到這里的時候,四周荒涼得連一株枯死的植物也沒有,除了沙還是沙。科研團隊在這里采用了大規模機械化的種植方法,將約束材料撒布在沙漠表面,加入適量的水,用旋耕機進行旋耕,多旋耕幾遍,使其均勻,幾天后就開始種植。一個旋耕機一天大概可以耕作幾十畝。但是,工作不是一帆風順的。4~6月,他們進行了3次播種試驗,都以失敗告終,不是大風將剛出生的幼苗連腰吹斷,就是沙子把幼苗全部淹沒。

后來,科研人員發明了一床“小被子”,用薄薄的一層谷草蓋在小苗上,既透氣又防風沙,小苗們才得以成長。8月下旬,試驗基地長成一片寬約800米、綿延近三千米的綠洲,約70多種植物長勢良好,高粱、苜蓿等作物豐收,西瓜、茄子、西紅柿等瓜果蔬菜產量高、口感好。

由于植物長勢太好,結出很多瓜果,吸引了狐貍、兔子、老鼠來基地覓食,工作人員不得不想盡辦法滅鼠。更厲害的是,科研團隊專門留下了一塊無灌溉的試驗地。種植的沙蒿、沙打旺,都順利發芽存活,生長出來了。這意味著基地的生態得到了有效恢復,在沒有人工灌溉的條件下,耐旱的植物仍然能夠存活。如今沙漠試驗地已綠意盎然,沙漠已變為綠色牧場,向日葵競相綻放、自由生長,這片美不勝收的花海,已成荒涼沙漠里最美的風景線。

科研團隊在諾克河與皮提亞克河開展試驗示范,基地進行了產業探索,種植面積近萬畝,其中八千畝種植高粱等,兩千畝種植了西紅柿、西瓜、蘿卜、辣椒、土豆、茄子等果蔬。現在,采集的果蔬產品進入超市,開始銷售。高粱和牧草,喜獲豐收。種植的成功,也為當地帶來經濟效益。團隊計劃在前期試驗基礎上,將種植面積擴大到兩萬畝,再通過兩三年的擴大試驗和產業探索,為項目的產業化推廣打好堅實基礎。

通過試驗,試驗區的經濟性得到驗證,與常規沙漠治理方法相比,該技術具有成本低廉、節水明顯、環保安全、推廣快的特點,離水源較近或有充足地下水的沙漠都可以實現“沙變土”。土壤化成本在2000~5000元/畝,低于內地土壤復墾動輒數萬元的成本。

而且,一次添加長久有效,這是因為黏合劑本身就有耐久性,且長出的植物根系腐爛了之后,又成為新的約束,形成生態的良性循環。

林青青問:“有了沙漠土壤化原理和方法,是不是就可以把所有的沙漠變成綠地?”

高健說:“并不是這樣,要在改良的沙土上種植植物,還有兩個問題要解決。

第一個問題是這項技術改變沙土的物理黏合力,無法改變土壤本身的肥力,所以在第一次耕作時需人工施加水肥。第二個問題是缺水。

沙漠土壤化改造一定要用水,因為沙漠存不住水。不少沙漠本身也有水資源,就可以利用那里的水資源。試驗地點是否有水,的確已經成為其擴大種植面積的制約條件。沙漠土壤化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經濟系統工程,需要充分的科學論證和滿足必要的條件,如滿足灌溉要求的水等。

該項技術的重點在于遏制沙漠化的趨勢,改善沙漠化的土壤,如果效果好,可以在經濟條件、水資源狀況、生態平衡等多方面考慮的基礎上進行推廣。但是,無論如何,此項技術是治沙思路的重大創新,有望成為沙漠變綠洲的一種重要手段。”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浏阳市| 天镇县| 抚远县| 博野县| 增城市| 白水县| 山丹县| 三穗县| 麻阳| 固安县| 济源市| 象州县| 汝南县| 上杭县| 绍兴县| 海阳市| 如东县| 曲阳县| 甘洛县| 汨罗市| 慈溪市| 天峻县| 五原县| 运城市| 禄丰县| 南城县| 武邑县| 舞阳县| 阿克陶县| 南部县| 江油市| 杭锦后旗| 浦北县| 巴里| 南皮县| 全州县| 蚌埠市| 淳化县| 铜梁县| 沙湾县| 永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