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 奮進的新農人
- 作家tY8lvv
- 6738字
- 2024-10-15 00:39:11
穹堡在沙暴中依然矗立,布拉克村堡經受住洪水和沙塵暴的雙重考驗,陳浩對此表示認可,他也知道投資的風險,但是嘉禾遇難成祥,屬于不幸之中的大幸。
布拉克村緊靠恰克馬克河,有十分有利綠化治理沙漠的條件,賀軍發動群眾在村北、西方向大面積種植胡楊。胡楊能從根部萌生幼苗,能忍受荒漠中干旱的環境,對鹽堿有極強的忍耐力。
胡楊是干旱大陸性氣侯條件下的樹種。喜光、抗熱、抗大氣干旱、抗鹽堿、抗風沙。胡楊要求沙質土壤,沙漠河流流向哪里,胡楊就跟隨到哪里。而沙漠河流的變遷又相當頻繁,于是,胡楊在沙漠中處處留下了曾駐足的痕跡。胡楊靠著根系的保障,地下水位不低于4米,胡楊就能很好的生長。
胡楊是生活在沙漠中的惟一的喬木樹種,是落葉中型天然喬木,直徑可達 1.5米以上,木質纖細柔軟,樹葉闊大清香。耐旱耐澇,生命頑強,是自然界稀有的樹種之一。胡楊樹齡可達200年,樹干通直,高10~15米,稀灌木狀。
樹葉奇特,因生長在極旱荒漠區,為適應干旱環境,生長在幼樹嫩枝上的葉片狹長如柳,大樹老枝條上的葉卻圓潤如楊。它自始至終見證了中國西北干旱區走向荒漠化的過程。雖然已退縮至沙漠河岸地帶,但仍然是被稱為“死亡之海”的沙漠的生命之魂。
恰克馬克河中,上游兩岸以及下游廣大地區分布的天然胡楊林,構成了一道長達百公里連綿斷續的天然林帶。這條天然林帶,對于防風固沙、調節氣候,有效地阻擋和減緩南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移,保障綠洲農業生產和居民安定生活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由于大量胡楊林生長分布在河流兩岸,保護了河岸,減少了土壤的侵蝕和流失,穩定了河床。
胡楊林的蔽蔭覆蓋,一方面增強了對土壤的生物排水作用,另一方面又相對地減緩了土壤上層水分的直接蒸發,抑制了土壤鹽漬化的進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胡楊作為荒漠森林在中國西北地區廣闊的荒漠上所起的巨大作用,是難以用一般數字估價的。
胡楊的木質堅硬,耐水抗腐,歷千年而不朽,是上等建筑和家具用材,樓蘭、尼雅等沙漠故城的胡楊建材至今保存完好;樹葉富含蛋白質和鹽類,乃是牲畜越冬的上好飼料;胡楊木的纖維長,又是造紙的好原料,枯枝則是上等的好燃料。胡楊林和嫩枝是荒漠區的重要飼料;木材雖不理想但在缺材的荒漠卻仍不失為重要用材;葉和花均可入藥,因此胡楊是沙漠中的寶樹。
胡楊和灰楊木材具有很強的抗腐能力,特別是在浸水后,抗腐性增強。在鹽堿地區,胡楊的木材用作橋涵的基礎材料,經久不壞。但在干濕無常的條件下,抗腐性就顯著下降,不到兩年時間就會全部腐朽。南疆塔里木河流域一帶,當地群眾常用大徑胡楊干材鑿制卡盆獨木船,成為捕魚、渡河的重要工具。
胡楊木材的纖維質量,優于其它楊樹,可作為造紙工業制造紙漿的原料。胡楊的木纖維平均長度最大,纖維的平均幅度最小,木纖維的長度和幅度的比值最大,平均數及絕對最大比值也以胡楊居第一。木纖維長度和幅度的比值關系著紙張的質量。因此,以胡楊的木纖維質量最好。
胡楊的葉是一種良好的牛羊飼料,特別是羊最喜吃。綠葉、枯葉以及幼嫩的枝梢,均可使用。在胡楊分布地區,林中每年都有大量落葉,牧民常利用作羊的冬窩子。過去牧民放牧不注意保護森林,亂砍樹頭和干枝,造成林木損失破壞,如果進行適當的區劃,采取合理的修枝撫育,可以達到林木保護與放牧的良性結合。
胡楊能生長在高度鹽漬化的土壤上,原因是胡楊的細胞透水性較一般植物強,從主根、側根、軀干、樹皮到葉片都能吸收很多的鹽分,并能通過莖葉的泌腺排泄鹽分,當體內鹽分積累過多時,胡楊便能從樹干的節疤和裂口處將多余的鹽分自動排泄出去,形成白色或淡黃色的塊狀結晶,可入藥,俗稱胡楊堿。胡楊堿是一種質量很高的生物堿。在XJ南部和內蒙古西部胡楊生長旺盛的地方,產量很大,采收便易,成為南疆農民的一項副業生產。當地居民用來發面蒸饅頭,因為胡楊堿的主要成分是小蘇打,其堿的純度高達57%~71%。除供食用外,胡楊堿還可制肥皂,也可用作羅布麻脫膠、制革脫脂的原料,一棵成年大樹每年能排出數十千克的鹽堿。
胡楊喜光、抗熱、抗大氣干旱、抗鹽堿、抗風沙,在濕熱的氣侯條件和黏重土壤上生長不良。胡楊要求沙質土壤,沙漠河流流向哪里,胡楊就跟隨到哪里。而沙漠河流的變遷又相當頻繁,于是胡楊在沙漠中處處留下了曾駐足的痕跡。”
賀軍說:“胡楊靠著根系的保障,地下水位不低于4米,能生活得很自在;在地下水位跌到6米后就顯得萎靡不振了;地下水位再低下去,胡楊就會死亡。
胡楊是亞非荒漠地區典型的替水旱中生至中生植物,長期適應極端干旱的大陸性氣候;對溫度大幅度變化的適應能力很強,能夠忍耐極端最高溫45℃和極端最低溫零下40℃的襲擊。
胡楊耐鹽堿能力較強,在1米以內土壤總鹽量在1%以下時,生長良好;總鹽量在2~3%時,生長受到抑制;當總鹽量超過3%時,便成片死亡。
它生長的水分主要靠潛水或河流泛濫水,所以具有伸展到淺水層附近的根系,具有強大的根壓和含碳酸氫鈉的樹葉,因而能抗旱耐鹽。胡楊,是生活在沙漠中的惟一的喬木樹種,它自始至終見證了中國西北干旱區走向荒漠化的過程。雖然已退縮至沙漠河岸地帶,但仍然是被稱為‘死亡之海’的沙漠的生命之魂。在沙漠中只要看到成列的或鮮或干的胡楊,就能判斷那里曾經有水流過。
正因為如此,有人將胡楊稱為‘不負責任的母親’,它隨處留下子孫,卻不顧它們的死活。其實這是一種對環境制約的無奈。
胡楊主要用種子繁殖,插條難于成活。種子成熟期的7~8月間,正是炎熱季節、河流洪水漫溢的時候。大量帶有冠毛的種子隨風飄散到河流兩岸的河漫灘上、積水湖泊的淺灘上、潮濕的干溝底部和農區新修輸水渠道邊坡水線上。這些種子迅速發芽,萌發生長,與其它伴生植物一起,形成帶狀和片狀的森林群落。
胡楊的成年樹具有強大的水平根系,這些水平根系上的不定芽,具有旺盛的萌蘗能力。在土壤水分條件較好,鹽堿不太重的情況下,能大量萌發出幼苗,成為胡楊自然繁殖的主要方式。在荒漠條件下,胡楊種子繁殖的情況是有限的,根蘗繁殖則是普遍的。
在XJ塔里木地區,凡有胡楊生長的地方,沿公路的取土坑里,與胡楊林相鄰近的農田邊上,在林區內挖過甘草的地方,都可以看到胡楊的根蘗苗,這些根蘗苗經多年的生長,可以長成茂密的次生林。一棵胡楊或灰楊樹周圍20~30米以內,可根蘗繁殖出數十株甚至更多的后代,形成團狀的幼林。這些團狀的幼林,在許多地方,構成了胡楊和灰楊林特殊的林相。
對新生苗應控制灌水,全年灌水兩次,已能滿足生理需要。松土除草四次,特別在灌水或雨后及時松土。追肥兩次,間苗兩次,保持合理的密度。適當打掉苗下部的部分葉子,這樣有利透光通風,降低地表溫度,不給銹菌有活動的機會。一旦發生了銹病可用15%的粉銹寧。”
閔承宗說:“咱們在村外種植胡楊林的目標是萬畝,需要幼苗90多萬株,管道鋪設兩萬米,共投資需要800多萬元。”
老村長馬忠福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投入千萬也在所不惜,這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大事。”
賀軍說:“駱駝刺是防風固沙的代表植物,根系十分發達,一般長達15~20米。
生長于沙荒地、鹽漬化低濕地和覆沙戈壁上。它從沙漠和戈壁深處吸取地下水份和營養,是一種自然生長的耐旱植物,因為這種植物莖上長著剌狀的很堅硬的小綠葉,是戈壁灘和沙漠中駱駝唯一能吃的賴以生存的草,我們得加大種植面積。”
閔承宗說:“行,沙蒿、梭梭、白刺、卷柏、毛條、沙拐棗、霸王草等的人工種植面積也加大。
由于沙蒿莖多數叢生,阻沙作用好,為優良的固沙植物,在甘肅河西地區已用于人工固沙,效果良好。在沙地的生草過程中,它是演替初期的先鋒植物。
梭梭抗旱、抗熱、抗寒、耐鹽堿性都很強,喜光,不耐庇蔭,適應性強,生長迅速,枝條稠密而且根系發達,防風固沙能力強,是干旱荒漠地區固沙造林的優良樹種。也可以作為牲畜的飼料,被譽為‘沙漠人參’的名貴中藥蓯蓉就寄生在梭梭的根部。
根據測算,高2米、冠幅10米的白刺包積沙量超過兩千立方米,是優良的防沙固沙植物。白刺適應干旱、鹽堿的能力強,具有耐脫水、抗高溫和保水力強的生理特性。天然生長的白刺多為果實落入沙土越冬后自行出苗形成。
卷柏的根能自行從土壤分離,蜷縮似拳狀,隨風移動,遇水而榮,七根重新再鉆到土壤里尋找水份。因其耐旱力極強,在長期干旱后只要根系在水中浸泡后就又可舒展,故而得名九死還魂草,是優秀的耐旱耐旱防風固沙植物。
毛條根系發達,防風蝕、保土能力強;具根瘤菌,能改良土壤;分支稠密,沙埋后能產生大量不定根,固沙作用強,耐旱、耐寒、而高溫,是防風固沙造林的優良樹種之一。毛條林帶、林網能夠削弱風力,降低風速,直接減輕林網保護區內土壤的風蝕作用,變風蝕為沉積,土粒相對增多,再加上林內有大量枯落物堆積,使沙土腐殖質,氮、鉀含量增加。一叢毛條可以固土二十多立方米,可截流雨水34%,減少地面徑流78%,減少地表沖刷66%。
沙拐棗是旱生喜光的灌木樹種,具有抗干旱、高溫、風蝕、沙埋、鹽堿的能力,生命力強,易于繁殖,生長迅速等特性。根系十分發達,有的側根水平延伸30米左右。有的種垂直根深達6米。發達的根系保障了對水分的吸取。風蝕暴露的根可迅速‘莖干化’,是建立植物活沙障的優良樹種。
霸王草地是我國西北地區的主要放牧地。然而在我國的分布地區多為生態脆弱地帶,尤其因為長期過度放牧退化迅速荒漠化日趨嚴重。現有霸王群落多分布稀疏,且破壞嚴重,生物量低。霸王多生長于干旱的砂地、多石礫地及覆沙地上,是荒漠灌叢植被的主要優勢種和建群種之一,其抗逆性強,生態可塑性大,具有較好的飼用價值和適口性。”
萬畝人工綠洲不理想,賀軍咨詢了有關專家:“人工綠洲為什么容易被侵蝕?”
專家說:“人工綠洲容易被侵蝕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與自然形成的綠洲相比,人工綠洲往往缺乏自然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穩定性,這使得它們在面對環境變化時,如極端氣候事件或長期干旱,更容易受到損害。
人工綠洲的維持通常依賴于人為的水資源管理,如果管理不當,如過度灌溉或水資源浪費,會導致土壤鹽堿化、水生生態系統破壞,從而加速綠洲的侵蝕。
人類活動,如過度開發、建設活動、污染等,會對人工綠洲造成直接破壞,影響其穩定性。不合理的土地使用規劃可能導致土壤壓實、植被破壞,進而影響土壤的保水能力和生態平衡。
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氣溫升高、降水模式改變等,都會對人工綠洲造成壓力。例如極端高溫可能導致水分蒸發加快,而降水減少則可能加劇土壤干燥和侵蝕。
綜上所述,人工綠洲的穩定性較差,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發生侵蝕。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和保護措施,如合理的水資源管理、生態恢復、減少人類活動的影響等,以確保其長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有哪些因素會導致綠洲被沙漠化?”賀軍又問專家。
專家說:“水資源過度使用,就導致綠洲中的地下水和水源逐漸枯竭,這將使綠洲逐漸沙漠化。
在綠洲周圍進行的過度放牧、伐木和采石等活動可能會破壞當地的土地和植被,這可能會導致土壤侵蝕,使土壤失去肥力,綠洲的植被逐漸消失,最終導致沙漠化。
全球氣候變化可能導致綠洲的溫度升高和降水量減少。這將對當地的植被和水資源造成嚴重的影響,加速綠洲的沙漠化過程。
在綠洲中,地下水是維持當地植被和生態系統的重要資源。如果地下水被過度開采,這將會使水位下降,植被消失,沙漠化變得更加嚴重。
因為綠洲邊緣接近沙漠地區,其受到的風沙侵蝕和環境因素影響最大,所以荒漠化一般都會從綠洲邊緣開始。保護綠洲應該避免過度樵采,保護沙漠邊緣的植被;避免過度放牧,減少牲畜養殖密度與減少不同牧區的輪牧規模和頻率。”
“具體該怎么做?”賀軍再問專家。
專家說:“綠洲土壤肥沃、灌溉條件便利,往往是干旱地區農牧業發達的地區。
星羅棋布的沙海明珠綠洲指在大尺度荒漠背景基質上,以小尺度范圍,但具有相當規模的生物群落為基礎,構成能夠相對穩定維持的、具有明顯小氣候效應的異質生態景觀。相當規模的生物群落可以保證綠洲在空間和時間上的穩定性以及結構上的系統性;其小氣候效應則保證了綠洲能夠具有人類和其它生物種群活動的適宜氣候環境,有利于形成景觀生態健康成長的生物鏈結構。”
綠洲的水源大多來自地下泉和井,有些是自流井由砂巖含水層補給,其受水區可能遠在幾百公里以外,綠洲大小不一,從小泉水周圍到大面積有天然水或灌溉的土地,它就像是沙漠瀚海上美麗的珍珠,鑲嵌在沙漠里,閃爍著神奇的色彩。
綠洲植被群落中的樹木多為楊柳科和榆科植物,植被結構分為喬木、灌木和草本三層,均具有較強的抗旱、御風和耐鹽能力,根系深入而發達,葉子小而稀,郁閉度小,屬于喜光和抗旱性植物。
農作物在現代綠洲中已占有主導地位,綠洲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麥、棉花等。在撒哈拉所有的綠洲,棗椰樹是主要的樹木和食物的來源,在其蔭影下生長著檸檬果、無花果、桃、杏、蔬菜以及小麥、大麥、粟等谷物。
沙漠地區天然降水少,難以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需要。但這些綠洲地區夏季氣溫高,熱量條件充足,只要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小麥、水稻、棉花、瓜果、甜菜等農作物都能生長得很好。
沙漠的地底下有著豐富的水源,流淌著一條條地下河。這些地下河的水來自綠洲附近的高山。高山上積有厚厚的冰雪,夏季冰雪消融,雪水穿過山谷的縫隙流到沙漠的低谷地段,隱匿在地下的沙子和黏土層之間,形成地下河。這些地下水滋潤了沙漠上的植物,也可供人畜飲用,給沙漠帶來生機,形成了一個個綠洲。在撒哈拉沙漠,人們甚至能從沙漠的地下河里釣魚。
綠洲土壤的突出特點是具有一定深度的由沖積或灌溉形成的淤泥層,經過長期的耕作,淤泥層已經形成高肥力、高熟化的古老耕作土壤,富含有機物、氮素和可溶性鹽。綠洲土垂直剖面可粗分為上下兩層。上部剖面為淤泥層,其厚度取決于沖積條件和灌溉條件,也與其歷史長短、耕作特點、風蝕強弱、沙塵暴情況、上風地理環境等有一定關系,一般在一米左右。下層是荒漠土壤,以沙石為主,活性差、有機物貧乏。
綠洲土在顏色上也有區域性差別,可分為綠洲灰土、綠洲白土、綠洲潮土三類。
綠洲灰土基本分布在溫帶荒漠,以灌溉綠洲為主,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無鹽堿化侵擾。灰土綠洲多分布在山前平原的中下部,在中國河西走廊的內陸河中游綠洲就是灰土綠洲。
白土綠洲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干旱區,有機質含量低,但也無鹽堿化侵擾,其在非洲、南美洲、
牧業綠洲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海拔較高的陰涼地區或河流末端的湖泊洼地,這些地區缺乏光熱資源或過于鹽漬,不適宜農作物生長,只適合維持草地或野生植被生態環境。城市綠洲是近幾十年出現的綠洲類型,所占比例很低,主要是為石油和礦產資源開發為目的,大多是在荒漠上靠開采地下水和引水發展起來的,XJ克拉瑪依和甘肅的金川基本屬于城市型綠洲。當然,有些綠洲已很難分清其類型,很多農業型綠洲有不斷城鎮化的趨勢,所以有人提出了復合型綠洲的概念。
按水文環境可以所綠洲分為:外流河綠洲、內陸河綠洲、地下水綠洲、引水綠洲。按形成方式可將綠洲分成天然綠洲、半人工綠洲、人工綠洲三類。
人類活動對綠洲是雙刃劍,它既創造了綠洲歷史上的輝煌,但也有可能斷送綠洲的未來。沒有人類活動以前,綠洲一直在自然界干旱與風蝕的災害中自我掙扎和飄搖,是結構簡單、功能單一、抗災害能力十分低下的生態系統。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是能夠向自然挑戰的力量。正是綠洲內有了人類活動,逐步完善了綠洲的灌溉系統、改進了綠洲的植被類型、健全了綠洲的林網系統,才使綠洲結構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多樣,生態機能更強。
可以說人類活動使綠洲煥發了勃勃生機。高科技灌溉技術(滴灌和微灌)、優良農作物品種的培育以及地膜覆蓋技術等使綠洲正向更加高效化發展。
不過,對歷史資料的考證中也發現了人類過度活動毀滅一些綠洲的跡象;盲目的人類活動更使綠洲面臨著空前的危險,近幾十年已有一些綠洲消亡和正在退化的事件發生。人類活動的盲目性主要在于它對資源的消耗遠遠超過了綠洲的資源再生能力。
嘉禾集團立志在布拉克村打造人工綠洲,指在純粹荒漠上建設的綠洲或原來生態環境已徹底改變的綠洲。在干旱少雨的光禿的大沙漠里,也可以找到水草叢生、綠樹成蔭,一派生機勃勃的綠洲。這綠洲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高山上的冰雪到了夏天,就會融化,順著山坡流淌形成河流。河水流經沙漠,便滲入沙子里變成地下水。這地下水沿著不透水的巖層流至沙漠低洼地帶后,即涌出地面。另外雨水滲入地下,也可與地下水匯合流到這沙漠的低洼地帶。或由于地殼變動,造成不透水的巖層斷裂,使地下水沿著裂縫流至低洼的沙漠地帶沖出地面。這低洼地帶有了水,各種生物就應運而生、發育、繁衍。
綠洲地區容易出現荒漠化問題。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一是氣候變暖,高山冰雪儲存量可能減少,加之蒸發旺盛,水資源短缺。氣候干旱多大風,沙源充足。二是隨著人口增長,人們擴大綠洲農業規模導致植被破壞,過度利用水資源。最終可能因為缺水,風沙侵襲,綠洲地區荒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