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田疇之諫(大章)
- 漢末風云之縱橫天下
- 孫笑川一世
- 5320字
- 2024-05-31 00:16:00
幽州,薊縣
刺史府內,劉虞聽著眼前來匯報消息的哨兵。
“公孫將軍和劉備三兄弟已經過了漁陽,暫時還沒有什么異樣?!?
此時劉虞穿著身上打滿了補丁的官袍,比起他的爵位和身份,便顯得十分慈和近人。
公孫瓚奉命征討烏桓時,他是一個好戰之人,打起仗來,幾乎是不受旁人的牽制。
即使受到劉虞的約束和嚴令,公孫瓚卻絲毫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
只注重自己的部隊強大,放任部曲侵擾百姓,而劉虞注重仁政,很關愛百姓,于是兩人之間逐漸出現了矛盾。
雖然出現了矛盾,但還是沒達到刀兵相向的地步,說白了是公孫瓚此時還沒有實力能打得過劉虞。
后者自然也察覺到不對,不僅時刻派人觀察公孫瓚的動向,且因為關羽、張飛在虎牢關前的表現,他也注重起了劉備三兄弟。
劉備他肯定是認識的,但同為宗室,都姓劉,交情卻沒有多么的深厚,只是聽人說過,劉備的做派類他。
在劉備起兵之初,他曾前往洛陽拜訪劉虞,希望能夠得到劉虞的支持。
那時的劉虞還沒上任幽州刺史部,而是在朝為官。
然而,當時的政治環境復雜,劉虞為了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不得不拒絕劉備的請求。
盡管如此,劉備仍然對劉虞充滿了敬意,認為他是一個值得尊敬的長者。
劉備也確實沒有看走眼,現在的幽州,雖然比不上趙瑾等人治理的并州,但也非常有所成效。
論治理幽州,三個公孫瓚綁在一塊,也不見得能比肩一個劉虞。
可要論行軍打仗,將士驍勇賣命,三個劉虞也同樣比上一個公孫瓚。
且先前烏桓聽到劉虞上任幽州刺史時,就已經表示愿意歸順漢朝。
張純舍棄妻小,與張舉逃出塞外,其他余眾或降或散。公孫瓚擔心劉虞立功,暗中派人在途中暗殺這些使者。
這些游牧民族明白此事后,便繞道到劉虞處。
劉虞上報朝廷撤掉駐防軍隊,只留下公孫瓚統萬余步兵、騎兵屯駐右北平。
直到今年三月,逃入鮮卑的張純被門客王政殺死,王政把張純的首級送給劉虞,因功被封為列侯。
劉虞也因安撫游牧民族有功而被授予太尉之職,封為容丘侯。
董卓入洛陽,又為了討好這位在宗室負有盛名且還擁有實權的宗室長者,便遣使拜劉虞為大司馬,封襄賁侯,同時又攜帶數車金銀珠寶相送。
意思也很明顯,便是讓劉虞能支持他來廢掉劉辯,立劉協為帝。
諸如此類的手段還有很多,最明顯的冀州牧韓馥便是董卓的委任,這樣重要的地方,交給韓馥來治理,可見董卓已經病急亂投醫了。
對于那些沒有多少名聲的官吏,也不辨認其品德,才干,只顧拉攏,在董卓的眼里,什么樣的人物就花多少金子來收買。
收服呂布一事,更是加深了他的固有印象。
而劉虞見到這些錢財,本是想一律退還,不收分文,但官職爵位確實是劉辯下旨所擬的,他想拒絕也沒有辦法。
而那些董卓用來賄賂他的錢財,在麾下的建議下,將其外全部收入府庫,充公之后,就能哺育幽州百姓。
且將這件事散播出去,來以證劉虞的清白,不受逆賊的賄賂,還能更得民心,簡直是一箭雙雕。
也正因為這個做法,使遠在洛陽的董卓得知,便大發雷霆,怒氣積攢不少,也算間接導致了后來不聽勸阻,闖入后宮之事。
花別人的錢,來收買人心。
既要當婊子,還要立牌坊,誰攤上這事還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至少董卓這樣的人是控制不住。
“子泰如何看待?”
“主公與公孫將軍理念不合,遲早要與之決裂,應當早做準備,處處觀察其動向,不如做些實事。”
劉虞問向堂內右側的田疇,這名謀士與趙瑾同歲,也是剛過及冠的青年,可卻是個“奇”人。
“子泰的意思,先發制人?”
田疇臉色嚴肅的說道:“主公以仁治下,若是在沒有戰亂的時代自然是所向披靡,可主公麾下的兵馬幾乎未曾有過幾次像樣的大戰,還沒有可靠的將領來操練,即使兵馬多于公孫瓚,也毫無優勢?!?
劉虞坐的木椅,會因為身體的抖動發出咯吱的聲音,即使有不少人勸他換把椅子,可他卻不愿,聲稱只要還能坐,那便不該換。
田疇的一番話,也使他動容,也是說到他心頭里去了。
劉虞畢竟是公孫瓚的上級,掌管幽州兵馬,此時七八萬人馬是能調動的,而公孫瓚,參加關東聯軍,為了討伐李傕,損失了些人馬也屬正常。
此時公孫瓚能調動的兵馬也不過三萬左右,劉虞兵力兩倍于他,本應該是高枕無憂,可他心底也確實擔憂公孫瓚的實力。
如今田疇一說雙方的優劣,他已經能明確自己的弱點,便開始思考對策。
“子泰有何良策?”
劉虞還是十分看好田疇的,許多大事便是問他,畢竟劉虞的手下之中,也就是田疇最有才干,且非??孔V,沒有一個上級能不對這樣的下屬信賴。
活干得最好,還都是正當手段,品德方面更是沒話說。
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智商情商都高。
誰知田疇轉頭看向了公孫紀,他是劉虞的從事,平時便因為同姓被公孫瓚厚待,此時堂內還有幾位軍官,立場如公孫紀一樣飄忽不定。
對于公孫瓚這樣能讓手下將士都愿為其賣命的統帥來說,這些軍官對他自然是好感有加,忠貞亮節之士終究是少數。
“既然主公問了這戰事,那疇便想問問幾位大人是如何看待公孫將軍?”
他還特意不直接稱呼公孫瓚的本名,而是以將軍稱呼,這也是為了提醒劉虞,這些人都多少與公孫瓚有些關系。
田疇一雙炯炯有神的雙眼讓幾位從事軍官不敢直視。
“主公,公孫將軍也是為了能一舉消除烏桓之禍亂,其心也是為國,只是與主公性情不和,且莫要聽從田疇之惑言!”
公孫紀確實如同田疇所料,第一個為公孫瓚辯解,為何劉虞能敗,內政和軍務完全就是兩套系統,太過側重于一方,便是失衡。
弱國無外交,你發展的再好,若是打不過敵國,也只是一頭肥美的羔羊,哪怕是一頭瘸了腿的狼,也能輕而易舉將其撕碎。
劉虞不同于劉備,劉備雖然沒有兵馬,沒有土地,但是他有兩個猛將,且是永遠不會背叛他的兄弟。
田疇的提醒,也讓劉虞注意到這幾位從事,也就除了與田疇一同出使晉陽的鮮于銀沒有被其目光掃視,也沒有什么異樣。
他沒有先對這幾名被田疇針對的軍官發難,而是詢問眾人。
“公孫瓚此時估計還未回到遼東,我要趁他立足未穩,調集兵馬,趁他立足未穩之時,進兵遼東,你們意下如何?”
同為從事的程緒趕忙出聲勸說道:“公孫瓚雖然有過錯,然而罪名并未確立。明公不事先告知,便打算出兵討伐,且烏桓部之禍未除,此時發兵遼東征討公孫瓚并非國家之利。加上勝負難以預料,不如暫時作罷,以威勢逼迫其就范。公孫瓚必定悔禍謝罪,這是所謂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劉虞還真就仔細斟酌他所說的話,田疇見此景象大笑一聲。
“好一個不戰而屈人之兵,程大人所言,在下佩服,只是想問問大人,公孫瓚是何許人也?”
程緒沉默不語,不知該如何來回答田疇的話,公孫瓚是何許人?自己能不知道嗎?
可這番話,無疑就是用來麻痹劉虞,出發點就已經錯了,其中破綻百出,可就是因為國家大義這點,讓劉虞的內心又動搖了。
田疇見程緒無言,轉過身,對劉虞諫言道。
“公孫瓚作戰勇猛,威震邊疆,且是好戰之人,其野心不小,能不戰而使公孫瓚屈服,簡直天方夜譚,若是主公將他比作冀州牧韓大人,那才是真正的大錯啊!”
劉虞見到田疇臉上的憂慮,又看了看程緒,兩者諫言之心態,語氣,誰是為他真心著想,一眼便知。
他閉上眼,嘆了一口氣,隨即猛地睜開,好似已經做出了決斷,朗聲說道。
“那便依子泰之言,集結兵馬,討伐公孫瓚?!?
聽到劉虞聽從了他的諫言,田疇臉上的那股憂慮終于消散不少,但并沒有表露出喜色。
而親近公孫瓚幾位武官,臉色則是有些不對,想再出言勸說,卻都啞口無言,最終只能聽從劉虞的安排。
劉虞下定決心攻打公孫瓚后,在堂內與各位部下都商議了許久,從天色明亮到逐漸暗淡。
過了許久,劉虞安排好了諸多事務,解散了這次針對公孫瓚的會議,將糧草,兵馬這樣與戰事有關的事務都派屬下去做準備,不需要多久,便能發兵攻打遼東。
可當眾人都已經走出了大堂,唯獨田疇駐足在原地不動。
劉虞便問他:“子泰還有事?”
只見田疇走的近些,盡量不讓門外的護衛聽到。
“主公要想擊敗公孫瓚,只靠這些人,遠遠不夠。”
劉虞便焦急的問道:“那該如何?”
他對軍事這一門涉獵太少了,看不出議事時的幾位將領的能耐,手下的兵馬,比起那些黃巾余黨,也就是紀律好些,甲胄器械好些,除此以外,也沒有多大的差距。
稱之為為兵勇都不為過,戰斗力與公孫瓚的人馬差距過大,勝算最多也就五五開,打仗這方面田疇卻比劉虞懂得多的多。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將領對戰局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就算是黃巾軍,要是交由韓信來統領,說不定現在的大漢已經改姓韓了。
也不是田疇看不起這些將領,主要是他們的心不是向著劉虞,而是向著公孫瓚,畢竟在劉虞手下,幾乎無仗可打,劉虞本身就是效仿文帝,吃穿用度樣樣都十分節省。
連叛亂的烏桓聽聞他來幽州上任,都愿意歸順,更別提一般的匪盜了。
對于百姓來說是安穩了,可對于這些要用頭顱來飛黃騰達的將領來說,哪個不愿在公孫瓚手下做事,在劉虞手下連湯都沒得喝。
田疇也不賣關子,當即正色道:“主公可派人聯絡劉備。”
“劉備?”
“正是,劉備本人其實已經不滿公孫瓚的所作所為,公孫瓚與各路諸侯在洛陽城縱使麾下洗劫之事肯定會被劉備得知,劉備又與主公性情相似,兩者之間自然也有間隙,可因為劉備沒有更好投效的地方,主公只要加以勸說,再許諾些官職,他定會投效主公,他的兩位兄弟,關云長和張翼德,可抵的上千軍萬馬,拿下公孫瓚,便是板上釘釘之事?!?
“玄德真會助我?”
田疇則是笑道:“主公與他同為宗室,他不幫主公,難道還會幫那公孫氏?”
見劉虞還不是胸有成竹的模樣,田疇只能再給他吃顆安心丸。
“若是玄德真不愿相助主公,主公還可向武英侯借一人。”
聽到田疇還有備選計劃,劉虞頓時信心大增,可見他是早已做了準備的,能給自己兜底。
“借何人?”
“那位能險些奪取呂布性命的銀甲猛將,趙云,趙子龍?!?
比起招攬劉備,劉虞覺得借趙云一事更為困難。
“武英侯與我連一面之緣都沒有,怎可能相助于我?”
“英侯看重名望,且與公孫瓚有些過節,主公想除公孫瓚,他或多或少都會支持主公,但其野心恐怕還過于公孫瓚,并州與幽州接壤,不是盟友,便是敵人,主公可以先許諾好處于他,以此借來趙云,事成之后,趙云的去留任憑主公決斷?!?
雖然這是一損招,但是田疇也是為了劉虞考慮,第二個計劃也是他倉促想出來的,本就沒有實施的可能,趙瑾借與不借,他完全沒有把握,這般話,只是為了穩住劉虞的心。
“罷了罷了,子泰這第二個計策還是有些兒戲,不過你的心意我已經了解了,不管玄德愿不愿相助,征討公孫瓚一事,我不會再動搖?!?
劉虞內心動搖,身為幕僚的田疇也同樣不安,聽到這句話,便才心滿意得的行李告退。
對于田疇這個人,陳壽是這樣評價他的:田疇好讀書,善擊劍。
田疇抗節,王脩忠貞,足以矯俗;管寧淵雅高尚,確然不拔;張臶、胡昭闔門守靜,不營當世:故并錄焉。
《世語》也有過對他的評價:是時,當世俊士散騎常侍夏侯玄、尚書諸葛誕、鄧飏之徒,共相題表,以玄、疇四人為四聰。
而最看好他的卻是曹操,為了留住田疇,便長篇大論,辭藻華麗的夸他,又苦語相勸,終究還是沒能挽留,在這一點上與趙瑾同樣。
不過趙瑾的勸說可沒曹操那么的用心,畢竟他沒能與田疇相處多久,了解也不算多,且那時還沒真正記/起這號人物。
為什么曹丞相能這樣的做派,那也是因為當時他北征烏桓,田疇自請為向導。上徐無山、出盧龍、過平岡、登白狼堆、至柳城,曹軍大勝,封田疇為亭侯,堅辭不受。
曹念田功,四次封賞,終不受,乃拜為議郎。
而為何不受,是因為田疇當初為了主君死難,率領眾人逃遁,報仇的志向還沒有實現,反而靠它獲取利祿,這不是自己本來的意思,堅持推讓。
曹操知道他心意至誠,答應了而沒有勉強他。
這位主君,也正是劉虞。
正史上,他出使長安,歸來時,劉虞就已經身亡。
這一次,則是出使晉陽,趙瑾見他談吐不凡,一副君子做派,也看上田疇的才德,變相的挽留過他,但終究沒能留住。
趙瑾原先以為是自己的聲望不夠,可后來逐漸想起這位謀士的事跡,便不再認為是聲望多少的問題。
田疇曾被公孫瓚所擒,但有人為他求情,公孫瓚便放了他。
田疇得以北歸后,率領所有宗族里的和從別處前來依附的共幾百人。
掃地盟誓說:“您的仇不報,我就不再立于人世!”隨即進入徐無山中,營造了一塊地處深遠險峻又很平敞的空地居住,親自耕種糧食用來供養父母。
百姓都來歸附,幾年間達到五千多戶,足以證明他的才干。
許多百姓都推舉他來做首領,隨后他便開始制定法律,制定婚喪嫁娶的禮儀,興辦學校,他所治理的地方,百姓可謂是安居樂業,達到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地步。
簡直就是陶淵明心中真正的桃花源,趙瑾前世剛得知田疇的事跡后,便驚異萬分,偏偏這號人物在三國演義等傳播途徑廣泛的影視方面都沒有多少知名度。
光是理想中的大同社會就使人心神向往,更何況現實中活生生的一處桃花源。
隨著這座城鎮的發展,北方邊境地區百姓紛紛聚攏,服從他的威信,烏丸、鮮卑也都各自派遣使者來送貢物,田疇都接納、撫慰了他們,使他們不再進行侵擾。
最讓人驚嘆的一點,便是大部分重要的事務都是由他一人為核心所處理的,且處理的井井有條,使幾萬人都能信服他的決策。
在學校里,管理五十人往上的班主任都有時候忙的焦頭爛額,許多處理,做不到真正的公平,更是有蒼蠅不叮無縫的蛋這樣的歪理。
若是田疇也是這樣的做派,又怎可能使數萬人不生亂子,都能有條不紊的在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上安穩的生活。
在亂世中有這樣的地方,讓趙瑾認為這個城鎮遠比真正的桃花源更加珍貴。
田疇更是處理內政的,治理國家的大才。
沒有將他留下,趙瑾無疑是非常可惜的,但心里想通了后,他還是釋然了。
有些人,終究是不會被功名利祿所動,認定了一個道理,就用一生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