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和的執行力很快,這剛定下與京兆蔡氏聯姻的人選便派人前往長安和董卓說此事。
董卓的精神還比較正常,聽聞劉和要給麾下大將趙云和蔡邕之女說親便也沒橫加阻攔,只要劉和說親的對象不是李傕、郭汜、牛輔、呂布、楊彪、王允六人的親眷,他董仲穎是不管的。
前四人是董卓的心腹,董卓自然要保障核心團隊的純潔性而不許其親眷與對手的人聯姻。后二人是大漢朝廷的文官代表,自然也不可和外人有聯系。
原本的時間線上,曹操對楊彪虎視眈眈除卻楊彪是鐵桿的擁漢派以外,更多的還是因為弘農楊氏和汝南袁氏世代聯姻,曹操對楊彪不放心。
董卓管劉和要了原本在劉和控制下的函谷關外城寨,將函谷關防線徹底的鞏固上便許了聯姻之事。
同樣的,董卓除了放蔡邕歸洛陽外,還讓涼州軍讓出了新建之潼關外的十二連城寨子,讓河北軍把潼關也全部控制在手中。
董卓知道司隸內的門閥不管是長安三輔的京兆門閥還是洛陽之地的河洛門閥,這些人都對他有謀逆之心。蔡邕是兗州人,但他卻算是京兆門閥新一代子弟的老師,在京兆門閥之中極具威望。
將蔡邕送回洛陽,董卓必須要劉和給足夠的好處才行。雙方交換函谷關和潼關的地盤,讓各自的防線連結成體系,這事情絕對是董卓占了便宜。
完整的函谷關可以阻擋河洛兵馬西進,因只要函谷關完整,于前方就可以扼守弘農不利于河洛兵馬的糧草補給。而完整的潼關卻不足以抵御涼州兵馬東出,潼關對西的意義還是作為第一道示警防線的作用更大,只有東拒中原才是潼關最大的用處。
光熹元年正月。
在劉虞帶著劉和登門拜訪甄逸后,雙方敲定于光熹元年三月舉辦婚禮,屆時河北門閥將紛紛派遣子弟來道喜,郯縣劉氏這個徐州郡望終于可以在河北站穩腳跟了。
蔡邕于劉和定下婚期后也返回了洛陽,這剛一進洛陽城就被太后召見。
“臣尚書令蔡邕,問太后金安。”
“愛卿快快請起,哀家知你舟車勞頓又四年愛女,卻不顧你的感受就召你入宮實在是不該。
但伯喈公乃當世大儒,又為士人領袖,哀家當真是盼伯喈公心切方才如此。”
“太后莫要自責,臣是大漢之臣,自要先行拜見太后方才可以與小女一敘天倫之情。
太后于洛陽可還安康?
臣于長安,無不東望泣涕漣漣,心有人臣之志而欲匡扶社稷,怎奈才疏學淺比不得董仲穎之刀兵相向。臣愧于大漢二十二先帝,臣不敢當太后之稱贊,臣感念太后之牽念。”
蔡邕支持董卓,是因為他知道若沒有董卓長安朝廷會更亂。
但蔡邕作為漢臣,怎能真正的以董卓為首?
“伯喈公!忠志之臣,哀家替大漢謝伯喈公!”
何氏淚眼婆娑,不自覺的起身哀嘆,似乎立刻就要如風中殘燭一般的撲倒在地。
“太后保重圣體,臣不敢當太后之言!”
何氏哭夠了,這才抹了抹眼淚說道“哀家在洛陽一切安康,伯安公輔政朝廷,這洛陽上下無人不服。
義真公、公偉公二位隨伯安公一同輔政,朝政之事不由哀家擔憂。”
“如此便好。”
蔡邕也放下心來,劉虞輔政是眾望所歸,蔡邕作為漢臣自然支持劉虞。再者說劉和給其女與其麾下大將趙云說親,蔡邕更與劉虞親近。
“宣三位輔政入殿,今兒個伯喈公還朝,哀家要在北宮大擺宴席,慶賀伯喈公回來!”
“太后且慢!”
“伯喈公有何事?”
“臣入河洛后,觀百姓雖未能飽食且有保暖之冬衣,但家家戶戶總歸能吃口熱飯又能有個居地。此伯安公輔政之用,得讓百姓可有糧吃。
而入城后,見太傅府、司空府、太尉府、太仆府、廷尉府皆無金銀華貴之裝飾,而各府家仆傾倒剩食也都是些野菜干子和糧秣子殼。
這足見太傅之勤儉,而正因此才能持仁愛之心為百姓求存。
臣斷不可特例于此,太后欲宴于宮中,臣自當欣然赴宴,可餐食者該如常日般,無有珍饈美味而靡費更多。”
何氏聞言這淚光瞬間奪目而出,與蔡邕相拜而涕。
不多時,劉虞三人也來到殿內。
“伯喈公!”
“伯安公、義真公、公偉公,再見諸位,邕淚不能已!”
四人都是大漢老臣,如今再于洛陽相見自然感慨萬千。
何氏眼見諸老臣喜極而泣,當即便下令設宴款待蔡邕。
正酒過三巡間,殿外忽然傳司空劉和從河東郡安置百姓回來,欲稟報太后一應事宜。
“快宣劉司空覲見!”
“宣司空覲見!”
劉和上殿后立刻對何氏拜道“臣問太后金安,大漢永昌!”
劉和這是做給蔡邕看的,要這位漢室老臣知道他劉和是尊重太后和朝廷威嚴的。由他執掌洛陽朝廷,是當今最好的選擇。
劉和不信蔡邕會和關中斷了聯系,若要傳寫書信情報,蔡邕有一萬種方式聯系上關中的老臣和門閥。
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大漢現階段體系的受益者。只要給這些人打個提前量,讓大家知道劉和尊太后、服朝廷,那大家就會理所當然的認為劉和屬于不會動大家利益的守舊派。
屆時出兵關中,便不會有任何阻礙。
“伯喈公!”
劉和轉身對蔡邕再拜,蔡邕見狀連忙回禮道“司空公務繁忙,邕何等之重要敢勞司空親自接見?”
“伯喈公莫要自輕,伯喈公于洛陽仍為尚書,這可是朝廷兩千石之官,怎能說不重要?
百姓衣食,朝廷法度,還都望伯喈公輔助統轄呢。”
劉和這輔助一次說的很明顯,這讓蔡邕立刻明白了劉和的意思。
原本這些事情都是尚書臺的職責,而尚書令和侍中之間,一般以尚書令為準。現在荀諶這個劉和心腹為侍中、司隸校尉,那自然朝廷政務要出于侍中,也就是出于荀諶。
尚書臺日后要做侍中府的輔弼,政令出于侍中府,執行歸于尚書臺。
蔡邕不是擅權之人,也不愿與荀諶爭奪權勢,見劉和能夠善待太后、尊重朝廷威嚴便不愿與劉和作對。幾個原因加在一起,蔡邕這便答應了劉和。
“對了,之前晚輩欲給伯喈公之愛女和晚輩麾下愛將說親,此事不知伯喈公室如何看的?
畢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切婚禮之事要伯喈公做主。”
“老夫自是無妨,就不知趙將軍那邊如何說?”
“子龍當然愿意,而且已傳信往真定趙家,趙家家主也送來了聘禮要子龍求娶伯喈公之女。”
“看來老夫的小女真是好福氣,能得子龍將軍之愛慕。子龍將軍當世虎將,破烏桓、斬峭王、驅匈奴、戰漠南、定虎牢、入河洛,戰功名滿天下當真是當今英雄!
能與子龍將軍結姻,當真是我圉縣蔡氏的福分。老夫愿讓子龍將軍為婿,可否引薦子龍將軍,也好讓我等提前話一話翁婿之情?”
“哈哈,伯喈公當真是大儒風采!
晚輩這就是喚子龍前來,還請伯喈公稍候!”
劉和差人去傳趙云,此時趙云在整訓河洛的三個屯軍曲和虎牢關外的屯軍,得到劉和的命令便立刻入城趕往皇宮。
蔡邕愿意招納他為女婿,還愿意提前見他,這對他來說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圉縣蔡氏,士林望族。
配合趙云現在的功勛,二者將名望和武功結合,那再造一個百年世家門閥不是難事。
趙云在面見蔡邕后相聊甚歡,二人直接就敲定了于光熹元年五月的婚期。
如果這是和平年月,蔡琰估計是沒法嫁給趙云的。
真定趙家是豪強,圉縣蔡氏則是門閥。不僅是門閥,還是兗州的頂級門閥。蔡琰的聯姻對象,一定是河洛或豫州的高門望族嫡子,而非豪強子弟。
但這是亂世,趙云不論是何出身,他手上可是有兵權的。
讀書人的作用是以豐富的國家管理經驗和行政技術知識幫助朝廷重建秩序,但這一切的前提是讀書人要活到國家安定之時。亂世之中,和武將聯姻也是大勢所趨。
當婚期定下來后,劉和與趙云這段時間就開始籌備婚禮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大事要劉和親自去辦。
漠南送來的牛油羊油送到洛陽了,除卻劉和點名要留下的部分,剩下的由荀諶做主發放給各地百姓了。
劉和帶著物資以最快的速度來到了太原郡,此時太原郡駐扎的并州第三屯軍曲已經在校場等候。
劉和這剛一進來,眾人就開始眼巴巴的望著他。
也就是劉和在并州威望太高,將士們上下一心都敬著劉和,要不然單憑扣了將士們糧食的行為就足以激起兵變了。
這就是為何要說,上位者一定要讓屬下有這樣一個刻板印象,那就是領導決策沒問題,當前自覺不合適是因為領導有自己的難處,我們要體諒。
“將士們,前月減了各位三分之一的口糧,本司空今日特來給個賠罪!”
“司空莫要如此,剩下的口糧也夠兄弟們吃。不過倒是不能飽腹,兄弟們近日來卻有些微詞。但司空對兄弟們如何,兄弟們心中有數,司空有什么難處盡管和俺們說,俺們一定幫忙!”
一個站在前面的伍長操著大嗓門,一臉真誠的對劉和表示不需要賠罪。
“多謝兄弟們體諒朝廷的難處,實話和各位兄妹們說,大家省出來的口糧被本司空拿去漠南和鮮卑人、匈奴人換了牛油、羊油,以發放給百姓作為過冬的吃食。
本司空今兒個帶來的,就是各位家鄉太原郡和上黨郡兩地要分發的牛油、羊油。
本司空帶著你們,親自發給各位洗兄弟的父老鄉親!”
“謝司空恩!”
將士們原本確實有怨氣,但聽劉和如此說便解開了心結。
隨即眾人跟著劉和將牛油、羊油分發給家鄉父老,劉和還特許將士們可以給自家多分一點。這命令看上去很普通,但實際上卻深得人心。
尤其是絕大多數將士都是普通人家,本就擔心自家過冬是否有缺少,此番劉和特意分發的牛油、羊油可是解了燃眉之急。
“爹,趕緊把家里的罐子都拿過來,俺多拿了些羊油回來。這冬天家里面生火做飯就有油水了,給咱家娃子做些油燜子。”
孫二作為并州屯軍第三曲的伍長,家中貧寒,只住在一個破土房里。還好這幾年并州泥瓦匠產業化后這灰泥產量提升了不少,劉和還下令要把部分灰泥木材優先分給麾下將士蓋房子,孫二家這才免于在冬天忍受瑟瑟寒風。
“這是使君的恩賜?”
“不是,是司空的恩賜?”
“司空?司空是哪位長官啊?”孫二爹有些疑惑,他不明白司空是什么官職,也不知司空是何人。
“司空是洛陽的大官,就是咱們之前的劉使君,他現在可是在朝廷里任職呢。”
“原來是劉使君,你爹我剛才問的就是劉使君。既然是使君的恩賜你就受著,回頭記得在戰場上多報答使君。”
“爹,現在咱并州的使君是曲使君,劉使君已經是劉司空了。”
“俺不管這使君姓什么,反正俺就認劉使君一個人。不管他是什么官,你就跟著劉使君就得了。
怎么?你小子是吃了人家的還忘了恩?要跟著那曲使君混前程了?
你爹俺告訴你,沒劉使君你爹俺能不能活到現在都是個問題呢。你還想能攢錢討婆娘?你還想能有那三個娃娃丫頭?”
“爹你這話說的!
人家曲使君是劉司空的人,我跟著誰不都是跟著劉司空?”
“算了,你心里有數就行,朝廷這些彎彎繞你爹俺不懂。
反正讓俺知道你背叛了劉使君,俺就把你從家里除名!”
“放心吧爹,司空大恩,俺可不敢忘。”
并州各地對于劉和的態度基本上都差不多,不說各級官吏將領的忠誠,百姓們也都是恨不得掏心掏肺的報答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