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埔軍校《孫子兵法》課
- 李浴日
- 11971字
- 2024-04-02 10:36:51
總論
一、《孫子兵法》是中國現存的最古兵書,列于“七書”中
《孫子兵法》是中國現存的唯一最古兵書,為春秋時代吳王闔閭之臣孫武所著。在中國向稱黃帝軒轅為兵法的始祖,于《事物紀原》一書中,也有這樣的記載。相傳黃帝得其相風后氏授予《握奇經》,用以征伐而統一天下,孫子在《孫子兵法》的《行軍》篇說“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似乎可窺黃帝兵法的部分內容。但黃帝的兵法是怎樣的呢?因為失傳,不得而知。
在《漢書·藝文志》道家之部,記載有太公二百三十七篇(注為呂望撰),其中含有兵法八十五篇,即周初的功臣太公望——呂尚也有著述的兵書,惜亦失傳;至于現存的《太公六韜》,迭經學者證為后人所假托,已無可疑。其他,于《孫子兵法》中所引證:或“兵法曰”,或“ 《軍政》曰”,由此亦可想見當時流傳有不少古兵書,但那是怎樣一類的東西呢?亦因失傳,不得而知。
原來文武是經國的兩翼,中國以四書五經為文經,故把有力的兵書,稱為兵經或武經,以匹配之。其中,最被重視的兵書是《孫子兵法》。
漢唐以來,把兵書當作武學生的教科書。我們看《后漢書》所記“立秋之日……兵官皆習孫吳兵法,六十四陣”以及《宋史》所載“習七書兵法,騎射”等語,便可了然。且兵經之稱,早見于《戰國策》,《隋書·經籍志》也有《孫子兵經》二卷的記載。至稱武經,則以唐代注釋《孫子兵法》的杜牧為最早,其詩說:“周孔傳文教,蕭曹授武經。”又從《宋史》所記“圣朝稽古,崇茲武經”以及早年宋曾公亮等撰《武經總要》諸書來看,可知唐宋以后兵書被稱為武經。
再據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所載,宋元豐中宣布《六韜》《孫子》《吳子》《司馬法》《黃石公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為武學所用兵書,號稱“七書”,此乃“七書”名稱的起源。后來,國子司業朱服曾改其次序為《孫子》《吳子》《六韜》《司馬法》《尉繚子》《李衛公問對》《黃石公三略》。又宋王應麟的《小學紺珠》曾把《三略》《六韜》置于《尉繚子》之后,《李衛公問對》之前,故“七書”次序的編排,因人而異,并無一定的標準。在“七書”中,《六韜》是假托的,已述于前。且《黃石公三略》《司馬法》《尉繚子》亦為杜撰,《吳子》《李衛公問對》也沒有《孫子》那樣的真確性。實實在在只有《孫子兵法》才是東方唯一最古老而最可信的兵書。
二、孫子及其著書的真確性與世系
孫子的傳記,見于《史記》卷六十五,名武,齊人;《吳越春秋》書為吳人,其世系等則沒有說明。宋之碩儒鄧名世的《古今姓氏書辨證》載:“齊田完,字敬仲,四世孫無宇,無宇子書,書字子占,齊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于樂安,生馮,字起宗,齊卿,馮生武,字長卿,以田鮑四族謀作亂,奔吳為將軍。”
校訂《孫子十家注》之清乾隆進士孫星衍亦言此:“孫子蓋陳書之后,陳書見《春秋傳》,稱孫書,《姓氏書》以為景公賜姓,言非無本。又泰山新出孫夫人碑亦云與齊同姓,史遷未及深考,吾家出樂安,真孫子之后。”即孫子是從唐代之樂安郡,即清代之山東省武定府,今之惠民縣附近,奔吳為將,是可信的。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闔閭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而《左傳》,于吳破楚時僅言伍員(字子胥)之事,不記孫武之名,使葉適與陳振孫產生懷疑。前者說《孫子兵法》之書為春秋末戰國初的山林處士所作;后者則說,尚未知其果為何代人。
甚至亦有說《孫子兵法》或是古書,根本不信是孫武所著。更有學者梁啟超于所著的《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說:“現存十三篇之《孫子》,舊題春秋時吳之孫武撰。吾儕據其書之文體及其內容,確不能信其為春秋時書。雖然,若謂出自秦漢以后,則文體及其內容亦都不類。《漢書·藝文志》兵家本有《吳孫子》《齊孫子》兩種,‘ 吳孫子’則春秋時之孫武,‘ 齊孫子’則戰國時之孫臏也。此書若指為孫武作,則可決其偽;若指為孫臏作,則可謂之真。此外,如《管子》《商君書》等,性質亦略同,若指為管仲、商鞅所作則必偽,然其書中大部分要皆出戰國人手。”
這是現代學者的一種流行傾向,然亦不過僅憑文體思想,斷定《孫子兵法》不是春秋時代的產物而已。但依我的考察,《漢書·藝文志》所載孫子著述兵書八十二篇,除現存的《孫子兵法》以外,一定尚有許多冠以“孫子”之名的篇目——其著者是何時何人呢?特別可以想起的是戰國時代齊國的孫臏,他的著作,被一括地稱為《孫子》而傳下。孫武的子孫——孫臏祖述祖先的兵法,那是應當,把這一括地稱為《孫子》而傳下,并沒有什么奇怪的。
《史記》載:“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此兵法即孫臏的兵法,換言之,《齊孫子》的存在毋庸置疑。因此,我以為《漢書·藝文志》所謂《吳孫子》《齊孫子》俱是真確的,而梁啟超指為孫臏所作則不對。倘若說《孫子兵法》十三篇的語句,間有為后人加者,非全屬原著,那還可以說得過去。但以一小部分的懷疑,而把全部斷為戰國時代產物,實無理由。總之,在前漢著作《史記》的司馬遷憑當時所傳的有力材料而言明《孫子兵法》為孫武所撰,此外確再沒有足以推翻它的有力證據了,所以輕易地斷其為偽撰,那是不對的。
第一,憑《越絕書》載:“巫門外大冢,吳王客齊孫武冢也,去縣十里。”
第二,憑《左傳》的不記名,便有人說孫子為吳國客卿,幫助推薦自己的伍子胥,而每戰運籌于帷幄中。
第三,又憑《史記》載“……孫子與有力焉”等記述,便可相信《史記》所載:孫子為求吳王闔閭之用而著是書。
總之,孫子的世系出于齊之陳氏,因齊亂而奔吳,獻此書于吳王,得其信用,被任為客卿而建偉功無疑。東方兵學之祖孫子,其帷幕獻策的事跡,實與《戰爭論》的著者,西方兵學的創始人克勞塞維茨(德國人,曾做沙恩霍斯特將軍的幕僚,及普魯士第三軍團參謀長等職)以幕僚長身份立功的事跡,形成趣味的對照。
三、孫子的傳記
孫子的傳記,均見于《吳越春秋》與《史記》。《吳越春秋》所記載孫子見用于吳王闔閭的話,雖與《史記》的大同小異,卻近于小說家之言。《史記》把孫武、孫臏與吳起三人合為一傳,名曰《孫子吳起列傳》,其關于孫武的記述如下:
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于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闔閭曰:“可試以婦人乎?”曰:“可。”于是許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后,即視背。”婦人曰:“諾。”約束既布,乃設鉞,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婦人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斬左右隊長。吳王從臺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斬也。”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遂斬隊長二人以徇,用其次為隊長。于是復鼓之,婦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于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吳王曰:“將軍罷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觀。”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于是闔閭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且孫臏亦成為本書的著者之問題中人,因其兵法祖述孫武,特錄其傳記于下,以供參考。
孫武既死,后百余歲,有孫臏,臏生阿鄄之間,臏亦孫武之后世子孫也。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至。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
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數與齊諸公子馳逐重射。孫子見其馬足不甚相遠,馬有上、中、下輩,于是孫子謂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勝。”田忌信然之,與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及臨質,孫子曰:“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既馳三輩畢,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卒得王千金。于是忌進孫子于威王,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
其后魏伐趙,趙急,請救于齊,齊威王欲將孫臏,臏辭謝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于外,老弱罷于內,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沖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于魏也。”田忌從之。魏果去邯鄲,與齊戰于桂陵,大破梁軍。
后十三歲,魏與趙攻韓,韓告急于齊。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使齊將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于此樹之下”。于是令齊軍能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鉆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這是《史記》中關于孫臏的記述,其中,既載孫臏引本書的《軍爭》篇之句“百里而趣利者……”,更在最末說“世傳其兵法”。依此觀察,我們可以判斷本書與孫臏的著述是有區別的了。
四、《孫子兵法》是完書,且為自撰
現存的《孫子兵法》為十三篇,《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所錄吳王闔閭之言,亦稱為十三篇。但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則載“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引梁阮孝緒的《七錄》之說“ 《孫子兵法》三卷,案十三篇為上卷,又有中下卷”而解答《漢書·藝文志》與《史記》所記篇數不同的問題。
又,唐杜牧說:“武所著書,凡數十萬言,曹魏武帝削其繁剩,筆其精切,凡十三篇,成為一編。”主張刪約說。實際,除十三篇外,稱為“孫子”的各種遺文是有流傳著的,如鄭玄的《周禮注》有:“孫子八陳,有蘋車之陳。”《隋書·經籍志》載有《孫子八陣圖》一卷,《吳孫子牝牡八變陣圖》二卷,《孫子兵法雜占》四卷,《孫子戰斗六甲兵法》一卷。《唐書·經籍志》載有《吳孫子三十二壘經》一卷(還有《孫子算經》三卷,謂孫武撰,實后人假托,舊有李淳風、甄鸞注,今佚)。又,《吳越春秋》《通典》《何氏注孫子》《太平御覽》《潛夫論》《文選注》《周禮注》《隋書·經籍志》等書,均錄有吳王與孫子的問答,或單獨孫子的話。
其在日本,于《續日本紀》淳仁天皇天平寶字四年1十一月之條,曾有關于命令大宰大貳(官名)吉備真備學習《孫子兵法》之《九地》及“結營向背”的記載,按《九地》見于十三篇,但可當為“結營向背”之篇則無,故可相信當時傳往日本的《孫子兵法》比現存的更多,即《史記》所說的十三篇為孫子手著,以之求用于吳王,已可明白。其余諸篇,或為彼自撰,或為侍從者所筆記,或為后人所假托,則不得而知。
但依前述,我想:戰國時代孫臏等人的著述是統括地被稱為《孫子》的。總之,不論如何,除西漢司馬遷所記“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外,縱有其他遺文,現存的《孫子兵法》,我卻始終認為是一卷獨立的完書,從《始計》至《用間》——篇次有序,立論有體,孫子的真意盡在是書了。
五、孫子著述的動機
孫子究竟師何人而學兵法呢?卻不清楚。但從彼的祖父孫書為齊將,伐莒有功這點看,則可知其生長于通曉兵事的家系。《孫子兵法》十三篇,據《史記》所載,是以此而求用于吳王闔閭。而推薦彼于吳王的人,據《吳越春秋》所載,則為當時仕于吳的楚之亡將——伍子胥。
《吳越春秋》為東漢趙曄所著,雖近乎小說家之言,但全然虛構,想未必是。該書述吳王“登臺向南風而嘯,有頃而嘆,群臣莫有曉王意者。子胥深知王之不定,乃薦孫子于王。孫子者,名武,吳人也。善為兵法,辟隱深居,世人莫知其能。胥乃明知鑒別,知孫子可以折沖銷敵,乃一旦與吳王論兵,七薦孫子”。
總之,孫子為求用于吳王,特著是書,據《史記》所載“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已可了然。即魏武之序亦斷定:“為吳王闔閭作兵法一十三篇,試之婦人。”且在孫子原文中亦有許多可信的考據,如《虛實》篇說:“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于勝敗哉?”《九地》篇說“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等,這樣引用吳之敵國——越為例,我們也可以解釋:為激動吳王而求用己。
由上而觀,孫子著作本書的動機是很明確的。
六、《孫子兵法》的注釋書
《孫子兵法》的注釋書,以魏武帝即曹操之注為最古,《漢官解詁》說“黃魏瑣連,孫武兵法”,就是指此。自此以后,唐宋諸代迭有注釋書出現,宋吉天保集曹操及其他九家之注,編《十家孫子會注》十五卷,所謂十家——一、魏武,二、梁孟氏,三、唐李筌,四、杜牧,五、陳皞,六、賈林,七、宋梅堯臣,八、王晢,九、何廷錫,十、張預。經清代孫星衍校訂的十家注為佳本,世人多愛讀之。又有三家注,如唐紀燮集孟氏、賈林、杜佑之注。五家之注,如賈隱林集魏武、杜牧、陳皞、賈隱林、孟氏之注。杜佑為杜牧的祖父,他并沒有注釋《孫子兵法》,不過他著有《通典》,引用了孫子的話,加以訓釋。
此外尚有宋鄭友賢的《孫子遺說》一卷、明劉寅《孫子直解》三卷、茅元儀的《武備志》中有《孫子兵訣評》一卷及趙本學《趙注孫子兵法》五卷、清郭偉的《孫子金丹》六冊、孫星衍的《孫子十家注》三卷、魏源的《孫子集注》等百余種。降及現代,雖有人作新的注解,但為數亦不多,佳者尤少,于此不能不令人感到近代中國兵學的落后。請看《孫子兵法》在日本:
據日本人的考證,《孫子兵法》為吉備真備從唐攜歸,傳到日本。自此而后,注釋之者風起云涌,有:林羅山的《孫子諺解》、山鹿素行的《孫子諺義》、荻生徂徠的《孫子國字解》、伊藤子德的《孫子詳解》、新井白石的《孫武兵法擇》、佐佐木琴臺的《孫子合契》、犬飼博的《孫子活說》、筱崎司直的《孫子發微》、河田東岡的《孫子句解》、佐藤一齋的《孫吳副詮》、藤井節齋的《孫子口義詳解》、平山行藏的《孫子折衷》、三上致之的《孫子集說》、吉田松陰的《孫子評注》、尾池宜卿的《孫子》等。
其見于“七書”的有:岡重秀的《七書正義》、中村經年的《七書童觀抄》、神田白龍的《七書俚諺抄》(內有《孫子兵法》)等。其中則以徂徠、松陰之注最為流行于世。
降及近時,阿多俊介的《孫子之新研究》于一九三一年面世,頓開注釋上一新面目。于此書的前后,在軍人著者方面,有:海軍中將佐藤鐵太郎的《孫子御進講錄》(著重于海軍用兵法方面的研究,為教授日本天皇而作,非賣品)、輜重兵大尉岡本茂的《古代東洋兵學·孫子解說》、陸軍士官學校教官尾川敬二的《孫子論講》等。
在哲學家、政治家著者方面,有:北村佳逸的《孫子解說》、福本椿水的《孫子訓注》、坂井末雄的《孫子評釋》等。有作一般的研究,有著重于哲學的研究,有著重于政治外交的研究,有著重于海軍理論的研究,有著重于戰史與名將言論的研究,有著重于近代戰爭理論的研究,有著重于戰斗綱要的研究,其研究的成果,每多至數十萬言,務將為這部古代的兵書,注入新的內容,使其適用于今日的時代。
《孫子兵法》已成為世界的學問了,世界各國均有其譯本、注釋書,除上述諸書外,目下我還看到翟林奈、卡爾斯羅普軍官兩人的英文譯本。近來我國亦有一種英譯本,譯者鄭麐。
七、《孫子兵法》的基本原理
我們研究某種學說,或某種著作,最重要的是尋出它的基本原理,或根本思想。《孫子兵法》的基本原理是怎樣的呢?《孫子兵法》十三篇僅有六千余字,而近時日本人作現代化的研究,竟達數十種,數百萬言。
一九三五年春初,我在日本熱海養病時,于無意中,讀到北村佳逸的《孫子解說》,大為驚異,春初返東京,即陸續購全是類注釋書,以供參考,著手編著《孫子兵法新研究》,一直到了是年十月間,第一次草稿方告成。告成后,復以疾病纏綿,整理無力。但以不時地回想,于無意中發現了它的十大基本原理,即解剖《孫子兵法》的結果,主要可分為這十大原理,其中不管篇名怎樣不同,言詞怎樣差異,而歸納起來,不外是這十大原理的發揮。《孫子兵法》的構成在此,《孫子兵法》的偉大亦在此。
十大原理——(一)先知原理,(二)計劃原理,(三)自然原理,(四)求己原理,(五)全存原理,(六)主動原理,(七)利動原理,(八)迅速原理,(九)秘密原理,(十)變化原理。現略述如下:
(一)先知原理:這是說,在未戰之先,必須知道己彼天地的各種情況,以決定計劃行動,方可取勝。其論據:《謀攻》篇說“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地形》篇說“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但是怎樣才會達到“知”的目的呢?這,固須如《始計》篇說的“經之以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與“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而其主要的知彼方法,則為使用間諜,如《用間》篇說:“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故用間有五:有鄉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二)計劃原理:這是說,在未戰之先,必須定下周密的作戰計劃。然計劃生于先知,前已言之,因為作戰計劃的良否,即周密或疏漏,對于全戰役,有至大關系,且常決乎勝敗之事。如《始計》篇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軍形》篇說:“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九地》篇說:“運兵計謀,為不可測。”又說:“踐墨隨敵,以決戰事。”這不都是一些明確的論據嗎?
(三)自然原理:孫子這個原理,淵源于老子。彼主張戰爭及戰斗須因自然的情勢而實施(合乎天地自然的法則),才有勝利的可能,且易于勝利,而反對人為的、勉強的戰爭及戰斗,認為這樣必致失敗。
彼在《軍形》篇說:“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又在《兵勢》篇說:“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再在《虛實》篇說:“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更于戰斗實施時,須置士卒于死地,以期利用其自然之情而收偉效,如《九地》篇說:“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同篇又說:“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之于險,此謂將軍之事也。”同篇再說:“故兵之情,圍則御,不得已則斗,過則從。……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眾陷于害,然后能為勝敗。”
(四)求己原理:戰爭之事,不管敵人如何,最重要的先求本身的強大,即自己先立于不敗之地,然后方能乘機取勝。近年來各國所實施的各種國防計劃,不外是在這個原則之下而努力著。
閑話休提,請看孫子的名言。彼在《軍形》篇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同篇又說:“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又在《九變》篇說“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再在《九地》篇說:“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于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這在今日,是多么發人深省呢!
(五)全存原理:用兵的最高理想,是彼我不經血戰,即全存,使敵屈服于我。因為這樣的勝利,才是完全的勝利,最善的勝利。其所采取的策略為政治、外交、經濟諸端,然必須擁有龐大的軍備為背景。
如《謀攻》篇說:“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此兩項指用外交等策略),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同篇又說: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因為戰爭是勞民傷財的,如《作戰》篇說:“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用間》篇又說:“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故戰而勝,其犧牲亦不免,然拔人城,毀人國,其禍根亦愈深。所以在用兵上,必須奉“不戰而屈人之兵”為最高原則。
(六)主動原理:這是說,在作戰時,我必須掌握戰場的支配權,常立于主動地位,陷敵于被動地位,處處受我左右,唯我的意圖是從,而我的動作則自由自在,出其意表而攻之,必可取勝。如《虛實》篇說:“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
同篇又說:“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不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兵勢》篇亦說:“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
(七)利動原理:孟子喜談仁義,而不談利。孫子則著重于利,這是兵法家與儒學家的不同之處。利與戰爭有密切關系的,孫子把它分為三點。
一為見利而后戰,如《九地》篇說:“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火攻》篇說:“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軍爭》篇說:“故軍爭為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
二為以利鼓動我方士卒,如《作戰》篇說:“取敵之利者,貨也。故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軍爭》篇說:“掠鄉分眾,廓地分利……”《九地》篇說:“施無法之賞。”
三為以利引誘敵人,如《始計》篇說:“利而誘之……”《兵勢》篇說:“以利動之,以卒待之。”《軍爭》篇說:“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九變》篇說:“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虛實》篇說:“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
(八)迅速原理:孫子原是主張“不戰而屈人之兵”,倘若不得已而戰,則以速戰速勝,把戰事結束得愈速為愈佳。不然,拖延下去,演成長期的持久戰,這不獨生命經濟犧牲慘重,且釀成“漁人得利”之虞。
所以孫子在《作戰》篇里說:“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于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胄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故兵貴勝,不貴久。”
因此,在作戰上,必須采擇迅速的行動,如《九地》篇說:“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敵人開闔,必亟入之。……后如脫兔,敵不及拒。”《軍爭》篇說:“故其疾如風……侵掠如火。”現代的速戰速決主義,實胚胎于此。
(九)秘密原理:在軍事上,如作戰計劃、意圖行動及一切措施必須保守秘密,不為敵知,方可收效。《始計》篇說:“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軍形》篇說:“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虛實》篇說“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吾之所與戰之地不可知”。同篇又說:“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于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
《軍爭》篇說“難知如陰”。《九地》篇說:“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同篇又說:“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是故始如處女。”《用間》篇說:“事莫密于間。……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
(十)變化原理:這是說,一切戰法,必須因時因地因敵而使用,決不可拘泥于一端。好比今日所用的戰法為是,明日未必為是;在此地為良法,在彼地未必為良法;對此敵為制勝之術,對彼敵未必為制勝之術。總之,必須盡其運用變化之妙才可。
孫子于此發揮其高深的哲理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見《兵勢》篇。《虛實》篇又說:“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關于這一點,孫子更具體地提出了一些應變的原則:“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見《軍爭》篇。“圮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見《九變》篇。
上述十大原理,我僅著重于材料的整理,尚未作詳細闡明,繼雖發現一些其他原理,亦未暇加入,擬俟諸異日另寫專書。又,《孫子兵法》這十大原理,不獨可應用于軍事上,且可應用于政治斗爭上,經濟斗爭上,以及一切斗爭上,《孫子兵法》的原理真是不朽!
八、《孫子兵法》的偉大
日本近世大史家賴山陽很愛讀《孫子兵法》,曾評《孫子兵法》說:“與其說是兵學的書,不如說是文學的書。”其他各家對于《孫子兵法》,有評為“兵學圣典”,有評為“不朽不滅的大藝術品”,或“外交教書”,或“政治秘訣”,或“人生哲學”。所以古今的軍事家,固不用說,政治家、文學家,亦莫不研究《孫子兵法》。
在我國:如張良、韓信、鄧禹、曹操、諸葛亮、杜預、唐太宗、李靖、蘇老泉、王安石、歐陽修、岳武穆、劉伯溫等均為研究《孫子兵法》的代表者。韓信于公元前二〇四年在井陘口布背水陣,大破趙軍,事后部下問以取勝之理,他答道:“兵法不是說過嗎?‘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這兩句話出自《九地》篇。
“亂世奸雄”曹操,他是注釋《孫子兵法》的開山祖,其序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諸葛亮于《后出師表》中評曹說:“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然“惟英雄能知英雄”,于此亦足見諸葛亮對《孫子兵法》的研究。至于蘇老泉在文學上批評《孫子兵法》說“孫吳之簡切”。降及近代,如太平天國諸將皆研究《孫子兵法》,曾國藩、胡林翼等均受《孫子兵法》的影響很大。
其在日本:日本古代各種兵法,如《甲陽軍鑒》《信玄全集》《兵法記》《兵法秘傳》等書,其中心思想,均出自《孫子兵法》。武田信玄很崇拜《孫子兵法》,彼曾錄《軍爭》篇“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四句,涂上軍旗,豎于軍門。
又,八幡太郎受兵法于大江匡房,陸奧之役,由于悟起《行軍》篇“鳥起者,伏也”,故看見雁鳥的亂然飛起,遂斷為有敵軍伏兵,得免于危。降至近代,如日俄之役,聯合海軍總司令東鄉元帥于對馬海戰,大敗俄國的海軍,其陣法就出自《孫子兵法》。彼于出發時,曾隨身攜有《孫子兵法》,于戰勝后,道其戰勝之理:“以佚待勞2,以飽待饑。”這兩句話,出自《軍爭》篇。
尾川敬二的《孫子論講》中曾被題以“以正合,以奇勝”,這兩句話,出自《兵勢》篇。過去日軍侵華時,日本中央公論社曾將大場彌平著的袖珍版《孫子兵法》一書加印五千冊,分贈侵華倭軍。
至在歐洲:拿破侖于陣中,常不停披誦法譯《孫子兵法》(按:是當時法國到東方傳教的教士,攜原本返本國所譯成者)。威廉二世于落魄的僑居生活中,看著《孫子兵法》,曾發了這樣的浩嘆:“在二十年前,倘若讀到這本書,則……”因為最感動他的《火攻》篇說:“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
蔣百里先生的杰作《國防論》,其中有一文曾述及他見伯盧麥將軍于柏林南方森林中的別墅(按:伯盧麥曾任普法戰爭的普軍大本營作戰課長,又為世界馳名的《戰略論》的著者),當時以手撫彼肩說:“好為之矣,愿子之誠有所貫徹也!抑吾聞之:拿破侖有言:‘百年后,東方將有兵略家出,以繼承其古昔教訓之原則,為歐人之大敵也。’子好為之矣!”彼又點睛說:“所謂古昔之教訓云者,則《孫子》(是書現有德文譯本,余所見也)是也。”
于此,亦足見歐洲軍人對《孫子兵法》的注意。《孫子兵法》真是世界一部不朽的兵學寶典!
1 即公元七六○年,唐肅宗上元元年。
2 《孫子兵法》原文作“以佚待勞”,即今“以逸待勞”,下同。佚,同“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