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章中,我們看到了作為金蟬子轉世的唐僧,參加了唐王的水陸大會,通過誦經超度了地府中的亡靈。觀世音菩薩以外來游僧的身份參加了水陸大會,看到了作為金蟬子轉世的唐僧,一眼看到了唐僧的過去未來,看到唐僧的轉世背景,看到了傳承佛法的取經人。從唐僧對佛教經文的熟練,到唐僧講經現場的宏大,再看唐王對唐僧的敬重。如來所交辦的傳經任務,非唐僧不可。在走訪當中,觀世音菩薩了解到了唐僧的俗家身份,乃是狀元之后,對其轉世后的經歷感到震驚。認為自小在寺院長大的唐僧有著常人所不及的優勢,能夠作為取西經的主要負責人。一是經歷了從小失去父母與佛祖為伴;二是作為大唐僧人的優秀代表,唐僧已經成為佛教中的佼佼者。但其所講的是小乘教法,與如來所傳的大乘教法有很大的差別。于是菩薩就問唐僧會講,是否會講能?面對菩薩的提問,唐僧對大乘教法充滿了期盼與希望。作為一個優秀的佛教代表人,一個優秀的佛教學子。面對未知知識,面對未知的佛經石,表現出了極大的欲望。在面對菩薩的引導和唐皇雙重期望的時候,唐僧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去西天取大乘佛教。愿取回大乘佛經,普度眾生,保護唐皇朝萬事千秋,于是就出現了唐皇與唐僧結拜的場面,使得唐僧有了政身份。這里讓大家感覺到,唐僧就是通過知識改變了命運,掌握了自己的主動。唐王在送信時問了唐僧一句話:“此去西天,路途遙遠,幾時輪回?”唐僧回到:“此去108000里,少則三年,多則五載,便可回歸我大唐。”臨行前,唐王將一杯素酒交給唐僧。并將腳下的土撒到了酒杯里邊。唐僧不解,唐王說:“此去山高路遠,日久年深。寧戀故鄉一寸土,莫愛他國萬兩金。”一翻情感表達激勵了唐僧。唐僧馬上回道:“此去,取不回真經誓不回返。”唐僧向唐王表達心意后,便騎上白馬一路向西。歷經風霜雪雨,踏遍黃昏早晨,于來到了大唐的邊境。兩界山,過了五行山,就出了唐朝的邊境。依舊在五行山下,唐僧遇到了孫悟空。孫悟空探出腦袋,看到了遠道而來的僧人,便大喊,師傅,師傅,救我。他在出發前,觀世音菩薩曾交代唐僧一路上會遇到幾個大徒弟。讓他遇到妖怪的時候就要報上自己的取經身份,要讓西去西行路上的妖怪知道自己是取經的和尚,這樣子就會遇到自己的3個大能的徒弟。于是在五行山下遇到了孫悟空時,唐僧說我是奉東土大唐唐皇之命前往西天拜佛求經的和尚,你怎么知道我呢?我又為什么要成你的師傅呢?孫悟空趕忙的向唐僧解釋道,自己是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齊天大圣。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已經500年了,前幾天觀音菩薩從此經過,告訴我有天取經之人讓拜他為師,一路隨行,保護他到西天取得真經,以得正果。唐僧一聽,原來是菩薩給他說的應驗了,正是西天取經路上遇到的第一個被壓在五行山下的大妖。但是唐僧卻面對五行山卻做了難,他對悟空說:“你既有通天的本領,又被壓在五行山下,但是我沒有拿斧頭,如何去鑿山劈石救你出來?”悟空對唐僧說:“師傅不用開山劈石,只需上山把如來佛壓我的真經給揭掉,真經揭掉以后,老孫自然就能出來。”唐僧聞聽,馬上爬山,一路上是隨時下跌,險象環生。悟空在山腳下是有神通,用不上,眼睜睜的看著一個凡人上山為他摘掉佛祖的真經,不時由碎石掉下,不斷提醒師傅小心,師傅小心。唐僧費盡功夫爬上了五行山上,見到了如來貼在山上的五字真經。于是就整理僧袍,向真金拜了拜,頌了段經文。只見清風徐徐,香氣飄飄。那真經隨著清風,輕輕地飄起,又隨著清風香氣飄向了空中。空中的,負責守護孫悟空的揭諦,向大圣道喜后,便領拿著真經回靈山交旨。山底下,悟空看到金經飛走,連忙囑咐唐僧趕快下山,唐僧到山下以后。給孫悟空說,金經,已被接走。悟空說,我已看到師傅走遠些,騎上馬,走遠些。唐僧騎上馬,往回奔跑了十多里。悟空說,再走遠些,唐僧就騎著馬又往后奔了5里地。這時候忽然聽到身后山崩地裂一聲巨響。再回頭時,看到那孫大圣跪拜到自己的面前。至此,唐僧愛惜的從悟空的臉上除去了一些雜草,師徒兩人惺惺相惜。唐僧從包袱里拿出一套衣服給悟空遮羞,然后二人互相整理行裝,繼續向西前行。此一段是西游記當中師徒二人見面的最珍貴的一段,常說師恩再造,悟空脫離苦海,就是師恩再造的典型案例。
在這一章里我們看到,知識改變認知,機緣改變命運。那么想要有機緣就要有大佬贊助,唐僧的大佬是如來和西方諸佛,所以,機緣要改變,就要選擇你站在那類人群前面。悟空就是不愿站隊的老實人,只有一身本領,所以被壓五行山下500年,選擇加入取經隊伍才脫離苦海。社會上許多有能力的老實人都是在金錢、權利、名利、圈子、潛規則合成的五行山下,每個人都在苦苦地等待,只要不選擇加入,那就永遠在下面壓著,選擇了任何一個,你都會有不一樣的發展,但是出不了多長時間,初心和本性就會迷失,自已原有的夢想和起步的方向會受時間、環境的變化,最終與自己的憧憬有所不同。當然,也會有人始終在正確的軌道中前行,那他就是意志堅定,將自己的夢想與國家的夢想融合,借助國家的力量實現自己的夢想,也為國家的目標實現貢獻自己力量,就像唐僧一樣,堅守信仰,將自己所做的微弱成果轉化民族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