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部控制審計實務指南
- 高雅青等主編
- 1482字
- 2024-03-26 15:40:14
第4節 實務案例
一、某央企內部控制審計程序和方法案例
按照國資委、財政部等監管單位的要求,我們對某央企的內部控制審計的程序和方法如下。
(一)內部控制審計程序
1.審計準備階段(進場前一周內)
(1)編制完善的內部控制審計實施方案和各類審計模板。
(2)前期調研,研究被審計單位內外部環境、經營規模、生產運營特點,分析被審計單位近些年存在的缺陷及整改情況,確定審計重點業務領域和風險。
(3)組織內部控制審計培訓,統一審計標準和審計方法,讓參與審計的人員充分理解國家監管單位對內部控制審計的要求。
2.審計實施階段(進場后45天內)
(1)根據委托方安排的進點時間,按照方案要求和計劃安排開展現場內部控制審計工作,對被審計單位本部及其所屬單位進行內部控制審計現場測試;取得并審閱被審計單位各項業務程序文件、各項控制證據等相關資料,了解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管理情況。
(2)選擇重要崗位人員進行訪談,了解各類重點業務執行情況,針對存在管理風險或缺陷的業務收集相關資料,作為確認部分內部控制缺陷的輔助證據。
(3)對內部控制執行有效性進行抽樣測試、復核性測試、穿行測試等。選取樣本量,根據業務流程描述的控制點對控制點進行測試。
(4)對存在的缺陷或風險編制工作底稿,確保定性準確、事實描述客觀、引用法規制度條款準確,證據充分。對發現的異常情況進行分析判斷,提出缺陷整改意見和建議。
(5)針對存在的風險和缺陷與相關部門及領導進行充分溝通,達成一致意見并簽章確認。
3.報告編制階段(進場后30天內)
(1)對各單位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及運行情況存在的問題進行匯總和分析,編制審計報告,包括單體報告和匯總報告;征求意見后,修改并出具正式報告。
(2)匯總、分析各專項風險審計發現的問題,編制專題調查報告,提出整改意見和建議;征求意見后,修改并出具正式報告。
(二)內部控制審計方法
1.訪談法
訪談法主要用于了解單位內部控制的現狀。與主要負責人或者當事人談話,了解單位內部控制的現狀,調查了解單位整體層面內部控制情況或有針對性的問題。
2.穿行測試法
在內部控制流程中任意選取交易樣本,追蹤該交易從最初起源直到最終在財務報表或其他經營管理報告中反映出來的過程,即該流程從起點到終點的全過程,以此了解控制措施設計的有效性,并識別出關鍵控制點。
3.實地查驗法
針對業務層面控制,通過使用統一的測試工作表,將之與實際的業務、財務單證進行核對的方法進行控制測試,如實地盤點某種存貨。
4.比較分析法
通過數據分析,識別審計關注點。數據分析中可以將要分析的數據與歷史數據、行業標準數據等進行比較。
5.實質性測試
對報表、賬簿、憑證等資料的查閱審計:原始憑證的真實、合法性;金額的正確性;業務處理的規范性、準確性;賬簿記錄的正確性;資產、負債的真實性,計價的準確性;等等。會計報表項目的分析性復核:鉤稽關系的正確性,金額、比例等的合理性,等等。
6.查閱工作報告
聽取和閱讀工作報告,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主要經濟指標的完成情況、內部控制風險管理及重大經濟決策等,從而初步了解被審計單位存在的問題或風險,以利于明確審計思路與重點。
7.查閱會議記錄、紀要
堅持財務審計與業務審計相結合的原則,通過查閱會議記錄、紀要等資料,審核確認被審計單位投融資、重大資產損失、重組、擔保抵押、訴訟事項等方面的重大決策的程序與效果。
8.與管理層溝通、交流
通過與管理層溝通、交流以了解被審計單位開展的主要工作、取得的業績、存在的不足和工作建議等;核實了解審計反映出來的需要進一步了解核實的有關情況。通過靈活運用或綜合使用審計方法,盡快找出問題,以便盡快達到審計目的,確保審計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