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難忘這片高原,難舍高原研究
中國科學院院士、首次青藏綜合科考隊副隊長 孫鴻烈
我們這代人可能都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對保爾·柯察金那段名言無不記憶深刻。他說:“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我們來說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我的這一生都奉獻給了科研事業,回顧起來,在青藏高原考察的那些年,可以說是我科研生涯中最有意義的篇章。
對西藏乃至整個青藏高原的科學研究,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幾乎還是一片空白。1960年中國科學院根據1956年制定的《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組織了西藏綜合考察。當時隊長是綜合考察委員會黨組成員冷冰同志。1961年初,我從沈陽林業土壤研究所調到綜考會,參加這次西藏考察并擔任學術秘書。從那時起,我就與青藏結緣了。遺憾的是,1961年開始的考察到1962年就中斷了。直到1972年,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才正式成立,從1973年起開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青藏高原全面系統的科學考察。我擔任副隊長,負責主持業務工作。
這次考察的任務很清楚,就是要全面了解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及其形成、演化。當時隊伍規模很大,包括地質構造、巖漿巖、沉積巖、地層、古生物、第四紀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氣候、地貌、植物、土壤、冰川、凍土、河流、湖泊、鹽湖、森林、草原、農作物、家畜、地衣、苔蘚、藻類、鳥類、哺乳類、爬行類、昆蟲等三十多個專業。到1976年,隊伍規模達到四百多人,分成了四個分隊。
1973年到1976年進行了四年的野外考察。盡管考察十分艱苦,但大家不懼艱辛,斗志昂揚。四年間,我們對西藏自治區從東往西,由南向北,全面考察了一遍,獲取了豐富、系統的地學、生物學資料,對西藏自然環境的形成、分布、演化規律做了探討。這次考察結束后,又對青海南部和橫斷山區進行了全面考察。青藏高原是科學的寶庫,每個專業都從中獲得了豐碩的成果。
高海拔地區的艱苦工作使不少考察隊員留下了后遺癥。有的牙齒掉光了,頭發脫落了,有的患了慢性病。梁家慶等幾位同志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即使如此,大家仍然全身心地投入考察。
如今,看到年輕人繼續活躍在青藏這個舞臺上,深感欣慰。我相信,老一輩科研人員凝聚在青藏研究中的科學精神、奉獻精神、團結精神,一定會發揚光大,青藏研究必將取得更豐碩的成果。
孫鴻烈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