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南郡新策
- 三國霸業:漢末新紀元
- 七七果子貍
- 2242字
- 2024-03-26 22:54:39
劉俊拜命南郡太守,行將赴任。
荀彧、趙儼二位,見劉俊對宦官恭敬有加,心生不滿,乃相與議論。
荀彧怒道:“明公素有大志,何故與閹黨為伍?此非英雄所為也。”
劉俊聞聽,閉目不語。
趙儼亦道:“宦官乃朝中之蠹蟲,君若與之同流,豈不污君清名?吾羞與汝為友。”說罷起身摔袍而去。
劉俊聞言,并無阻攔,酣笑與彧答道:“文若有所不知,吾今白身一人,無兵無權,若不暫借宦官之力,安能立足?”
“吾欲行大事,當不拘小節,此乃權宜之計,非吾本意。”
“吾心所圖,乃日后積蓄力量,待時機成熟,自當剪除奸佞,還朝廷清平。”
荀彧拍桌而起:“明公之言,似乎有理乎?然吾輩生于世,當以正道圖之,方可為君,今明公不行正道,反以行奸佞之事,敢問大事成后,何以御下?”
劉俊聞言,勃然變色,正色道:“文若,汝亦欲去乎?”
荀彧起身,背對劉俊,眉頭緊蹙,拱手而言:“吾初見公,以為明公乃剛正不阿之士,豈料今日之事,令人大失所望,哀哉!荀彧告辭也。”
劉俊目送荀彧至門前,未加挽留,但見荀彧即將跨出門檻,遂揚聲而言:“吾行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計。吾志在千里,豈能因一葉障目而廢全林!”
荀彧聞劉俊之言,步履稍滯,心有所感。然終不回顧,徑自出門,飄然遠去。
劉俊目送荀彧離去,心中泛起一陣傷感,遂自斟滿酒杯,仰首一飲而盡。
酒入愁腸,化作千淚。
片刻后,徐庶、郭嘉、杜襲聯袂而來,聞聽此事,非但不怒,反而面露贊賞之色。
郭嘉道:“明公,吾聞汝與文若之事,汝之所為,雖出人意料,卻也顯汝決斷與膽識。”
杜襲亦頷首言道:“確實,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明公此舉,雖令文若不快,然于大業無礙,反顯汝為達目的,不拘一格。”
劉俊苦笑,回應道:“二位謬贊了,吾實無奈何。天下大勢,非一人之力所能左右,吾不過順勢而為,以求一線生機耳。”
郭嘉聽聞劉俊之言,心中暗自贊賞,觀其為人處事,既有仁義之風,亦不乏智謀之策。
劉俊能行非常之事,忍非常之忍,實乃難得之主。
遂直言道拜倒:“明公,汝之為人,吾亦知曉,既有仁義又有智謀,正合吾意。素有良禽擇木而棲,嘉愿奉汝為主,共謀天下。”
劉俊聞言,雖感意外,亦欣然領受,答道:“奉孝此言,令吾心甚慰。得汝英才相助,何愁大事不成。”
杜襲見狀,亦不遲疑,立表忠心道:“奉孝既已拜公為主,吾亦愿隨主公之后,共赴時艱。”
劉俊見郭嘉、杜襲皆愿拜己為主,心中感激,忙扶二人起身,言辭懇切,以禮相待。
劉俊起身拜道:“二位高義,令俊感佩不已。天下英雄,能得二位之才,實乃劉某之幸。今后,吾等當攜手并肩,共謀大業,不離不棄。”
郭嘉、杜襲聞言,心中感動,深知劉俊非但有雄才大略,更有仁德之心,遂更加堅定了追隨之志。
遂即四人打馬,尋關張駐軍,會合而去。
翌日,劉俊端坐大營,手持南郡地圖,眉頭緊鎖,深思熟慮如何治理新領之地。
郭嘉、徐庶、杜襲三人聞訊而來,共商大計。
劉俊抬首,見三人至,遂開言道:“諸君,南郡乃吾新領之地,民情復雜,吾欲求治之策,不知諸位有何高見?”
郭嘉站在劉俊身旁,與徐庶,杜襲相而視之,緩緩開口:“主公,吾等不擅長治理城池,然今日聞主公得南郡,嘉心中甚喜。吾有整軍之策,獻于主公。”
劉俊聽聞大喜:“奉孝快快道來!”
郭嘉道:“南郡乃戰略要地,上接華容,下連赤壁,皆是古來兵家爭奪之焦點。吾等至彼,首要之事,便是整頓兵馬,利用地勢之險,鞏固邊防。”
劉俊聞言:“如何行之?”
郭嘉手指地圖,詳細闡述南郡周邊的地理形勢,劉俊與徐庶、杜襲側耳傾聽。
郭嘉道:“主公,南郡東連江陵,控長江之喉,陽水、沔水交匯于此,水路交通至關重要。宜在此地增派精兵,筑堡設防,確保水道安全,可阻敵而于門之外。”
又言:“夷陵地處要沖,昔日居利,今宜加強城防,儲糧積草,以為南郡之堅實后盾。城中宜設都尉,統領兵馬,以備不時之需。”
提及華容,郭嘉續道:“華容近云夢澤,夏水貫之,濕地廣博,宜練水師,以控水域。此處可設水軍營壘,既能巡防江湖,又可迅速支援四方。”
論及宜城與郢,郭嘉建議:“此二地歷史悠久,民心向背關乎國運。宜宣揚主公德政,安撫百姓,同時利用古跡,激勵軍心。”
最后,郭嘉對邔、當陽、中廬、枝江等地亦有所謀:“此等地方,各有千秋,宜設巡查,維護治安,收集情報,以防外患。”
劉俊聞言,頻頻點頭:“奉孝真大才也,未到其地,亦有其策,牛而逼之,逼而牛之,吾得奉孝,真如魚得水。”
徐庶頷首贊同,繼而補充:“奉孝所言甚是。此外,吾聞南郡多有豪強,若能妥善安置,使之為我用,亦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杜襲亦發言:“吾等初到南郡,可先從整頓軍紀入手,強化邊防,以震懾不法之徒,保境安民。”
劉俊聽三人之言,大善:“三位之言,甚為刁之,然今軍策已定,民政何以實施?諸君可有良策?”
三人相視,皆有所思。
徐庶首先打破沉默,拱手道:“主公,吾等雖不擅長治理城池,然亦有些許愚見。
“民政之道,首在安民。吾以為,宜先減輕賦稅,以寬民力;再興學校,以教化百姓;又當修水利,以保農耕,此三者,乃是治國安民之本。”
郭嘉聞言,亦有所感,接道:“元直所言甚是。此外,吾等還宜整頓法紀,嚴明賞罰,使民知敬畏。同時,吾等亦可招募賢才,以充任地方官吏,如此,則政令通行,民心歸附。”
杜襲亦表贊同,補充道:“聽聞主公前至青州,收得管寧、華歆、邴原三才。”
“吾亦聞其三人乃當世大才,有'一龍'之稱,頗有治國之道,民生之計。”
“主公新得南郡,何不書信一封與之前來,共商其之民策。”
劉俊聽三人之言,頻頻點頭,心中已有定計:“三位之言,皆有見地。吾當一一施行,以期南郡百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
遂書信一封,譴人至青州,后引軍赴任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