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新兵營
- 罰晉
- 閩南愚客
- 2124字
- 2024-03-29 01:21:35
五胡華亂之首禍劉淵,年輕時一直被匈奴當做質子寄養在洛都,幾經轉折,得到成都王司馬穎的賞識,遷其到鄴城,授予了匈奴監五部軍事之職。
不過這個五部監軍仍然只是一個遙領的虛職,中原對匈奴始終都有戒備,直至成都王兵敗身亡之前,都不曾放劉淵回匈奴。
劉淵在中原生活了二十多年,親眼目的了晉室直線衰敗的現狀,常以書信聯絡故家。
劉淵的堂祖父,匈奴左賢王劉宣,早在太安年間就有起兵反晉的意圖。彼時,劉宣便派了呼延攸來鄴城聯絡劉淵。劉淵得信后,假為父親劉豹送葬之名,請求返回匈奴,不過,遭到成都王司馬穎的拒絕。
故而,匈奴的叛亂延遲到了六年之后的永嘉年間,方才成事。
陸蔚在心中估算了一番日子,看來眼前這位呼延攸還真是來為劉淵遞消息的了!
“原來如此?!标懳滴⑽Ⅻc了點頭。匈奴不似中原,沒有那么多教條和成見,為了籌集物資,即便是劉淵的妻昆和侄女都得親自入市。
不過也不難看出,在這個時代生存,誰都不容易。
“敢問尊駕大名,今日幸得尊駕相助,一定銘記大恩于五內。”呼延攸恭敬的請問道。
“某,后將軍參軍,陸蔚陸茂元。”陸蔚回應了句。
縱然他現在知曉劉淵已生叛心,卻也完全不可能去向成都王告密。
一則,時下的劉淵本就無法返回匈奴,二則,當務之急自己還得應對家門危機,三則,說句不好聽的,六年之后劉淵起兵造反,其針對的目標也是司馬氏。
再退一萬步說,告密也得有人信才是。
陸蔚讓費慈等人收拾了羊皮,旋即往南出城而去。在南郭路過一處草市,一行人又去草市尋衣鋪,將羊皮改制成衣。
一應瑣事處置妥善,這才前往了部曲新辟的杜灣營。
陸蔚與費慈在杜灣營留宿了兩日,直到全營一千五百員全部招募完成之后,他與高坦等十名借調而來的資深門人,給全營進行了編隊。
晉制,軍中五人一伍,設伍長,兩伍一什,設什長,十什一隊,設隊主。隊上設幢。理論上,十隊為一幢。然而在實際作戰中,幢的編兵數并無定數,少到兩百五十人,多到五百人,更多也可能到一千人。
但凡統領千人以上,則需加將軍號。
他決定在杜灣營里暫設大、小兩幢,大幢一千人,小幢五百人。
高坦由督伯將升任為幢主,負責帶領十隊組成的大幢。另從十名門人中選出一位名叫喬邵的壯士,亦提拔為幢主,暫時統領五百人的小幢。待到開拔之后,府營與杜灣營合一,則兩幢各置千人。
高坦原本就負責管帶府營,彼時合一,無論新舊部曲,都不會有異議。
其余九位門人,則根據資歷、武藝,分別任督伯將和隊主。
喬邵是吳郡人,年歲與高坦相仿,不過伴陸機已有二十年之久。之前在府營時之所以屈居高坦之下,終究還是在武藝和膽魄上略遜高坦一籌。
眼下部曲擴充,陸蔚提拔一名吳郡元從門人,同樣是為了讓部曲的中層軍官們,形成均衡的格局。高坦畢竟是南蠻奴出身,久居元從門人之上,遲早會引眾人不滿。
兩幢并列,各自都有新兵稀釋成分,若能形成良性競爭,也算是一件妙事。
至于伍長、什長則暫時空置。
陸蔚心中早有計劃,這些下級軍官,將會在日后展開集訓的過程中,根據新兵表現,陸續進行提拔。此一舉,或多或少還能在新兵們訓練時一定激勵。
對于杜灣營的新兵們而言,這么多年以來,就沒見過士大夫、權貴們的足履染上過營土。別說眼下尚未出征,即便是征戰在外時,那些世家出身的高級將領們,也都是在佐僚、仆役們精心照料之下,施政布令。
這兩日里,陸蔚也與兵士們一同用了餐。
軍營中的伙食,因為眼下并未開拔在外,多是蒸麥飯配咸米湯水,間或還有一些蹲鴟(dun、chi)葉、扁菜等蔬菜。
蹲鴟乃芋類,本是士大夫鐘愛的食物,底層兵士自然吃不上,只能吃一些蹲鴟的葉子。
至于肉類,哪怕最便宜的腌制肉,幾乎也很難吃上一回。
唯慶幸,每日三餐都能給足飯量。
不過,陸蔚心中有所估算,照這樣供餐,幾乎與州郡里的世兵們并無兩樣。但世兵本來就不以征戰為主業,更多的精力還是投在務農上。
原本,各個將軍的部曲也都會被主將調去私用,或務農,或守園林,或修宅起樓,甚至偶有外出郊游時,都得讓部曲從伴,端茶倒水、生火做飯。
陸蔚所求,當然不是要將這支部曲充作常規輔兵來培植,這只部隊,可是要在危急關頭搭救陸氏一門性命的。
尤其眼下留給整訓的時間不多,要想在一二月之內,使這支部曲訓練得略有小成,勢必是要加大訓練強度,而強度上去了,營養也必須跟上才行。
此事,他記在心中,待到正式訓練開始后,一定要盡可能調整本營的三餐供應。
與高坦、喬邵商議后,杜灣營的正式訓練定在兵裝領取后的第二天。
這天一早,陸蔚讓費慈先行回后將軍府,將全營目前編隊予以錄籍,同時遵照自己的特別交代,著手開始準備本營訓練時期的三餐加餐,順帶的,也安排一下府內的牛車,稍后幫襯著運輸兵裝。
而他本人,則與高坦一起,點齊了五百新兵,帶著營內僅有的五、六架牛車,啟程前往武庫領取兵裝。
晌午時分,陸蔚與后將軍府遣來的牛車匯于武庫殿門前。
陸蔚與高坦一并入了武庫,遞了條陳,準備領取一千五百兵的兵裝。武庫這兩日里已經將這筆兵裝搬到了外殿,一應手續畫簽罷了,便可以叫人進殿搬運。
三國后期,基層士兵的披甲率已經大幅提升,哪怕是一支偏師的士兵,至少都能獲得一件兩襠鎧或者筒袖鎧,好一些部隊,則在這些基礎鎧甲之上,再多一二數的披膊、護肩、護膝、甲裙、護脛、面鐺等部件。
至于武器,刀、盾、槍、弩是為標配,若有其他特殊作戰需求,則需主將自掏腰包打造。
故而,這一次的搬運量不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