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高傳
- (丹)詹斯·安德森
- 11558字
- 2024-04-01 17:06:01
01 木匠手藝20世紀20年代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遙遠的星系……
這是一個發生在外太空的傳奇——《星球大戰》(Star Wars),在科幻迷中聲名遠播,故事的開端就是上面的那段話。這一傳奇在讀者即將看到的故事中,也將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故事開始于丹麥。
1915年秋,在丹麥偏僻遙遠的鄉下,住在日德蘭半島西部的一名青年木匠聽說,在半島中部的小鎮比隆,有一間木工作坊亟待出售。這名青年木匠名叫奧萊·柯克。他和他的未婚妻漢森·克里斯緹·瑟倫森(Hansine Kristine S?rensen)都是在丹麥鄉下的荒郊長大的,這片荒郊常年狂風肆虐。那年月,丹麥鄉下物質匱乏,大多數鄉民都要做些零工,貼補家用。孩提時,奧萊·柯克就開始放牛養羊,學會了如何在野外避開泥灰坑,如何躲避蝮蛇。每當天氣驟變,狂風暴雨即將來襲,他就要為牛羊挖出躲避的洞穴,他挖的洞穴比當地鄉民挖的都要堅固、牢穩。
成人后,奧萊·柯克成了一名技藝熟練的木匠,憧憬著自己有朝一日能夠造棟房子,娶個老婆,經營起自己的生意。奧萊·柯克的幾個兄弟姐妹幫他從銀行借貸了一萬克朗1,于是,1916年2月,奧萊·柯克就買下了比隆郊外的一所帶有木工作坊的房子,也就是上文提到的亟待出售的木工作坊。倘若得到神的憐恤,再加上丹麥瓦德銀行的借貸,似乎沒有什么事是奧萊·柯克做不到的!同年4月,在他二十五歲的生日上,奧萊·柯克和他的未婚妻結婚了。次年,妻子生下了他們的長子。二人一生共育有四子。
克伊爾德:我的爺爺(奧萊·柯克·克里斯蒂安森)是1891年在丹麥的布洛霍伊(Bl?h?j)出生的。這個地方在比隆北邊,離比隆大約有十二英里2遠。我曾祖父一家有六男六女共十二個孩子,每個孩子的中間名都是我曾祖父自己取的,而沒有使用現成的名字。不過,女孩并沒有中間名,因為她們結婚后自然要改掉自己的姓,隨夫家的姓。我的祖父排行老四,老大名叫蘭德貝克(Randb?k),老二名叫坎普(Kamp),老三名叫邦德(Bonde)。而我祖父的名字和中間名,也就是“奧萊·柯克”,是取自日德蘭半島西部的一位受鄉鄰尊敬的農夫的名字,這個人是莊園議會3的議員。由于我的曾祖父曾為這個農夫幫工,因此十分敬重他。我的祖父奧萊·柯克六歲時就開始照看牲畜了,給好幾座農場干過活兒。不過,他后來跟一個比他稍大一點的兄長一起做起了木匠學徒。學成之后,他像其他熟練木工一樣,先是四處游走,找些活計,不過很快就回到家鄉,幫助他的兄長在格林斯泰茲(Grindsted)修建那里的郵局。然后,到了1916年,他就在比隆安家了。
“一戰”臨近尾聲之時,比隆這里不過百十口人,實在只是個“小”鎮,位于比自己大得多的兩個大城鎮瓦埃勒(Vejle)和格林斯泰茲之間的鐵路線上。1916年,比隆的鎮上有個鐵路站房(同時也做郵局使用),還有四五個比較大的農場,有幾間房子是鎮上留給無法再勞作的老年人居住的。除此以外,鎮上還有一所學校,一家乳業合作社,一家食品店,一座名為宣教屋(Mission House)的福音派傳教聚集場所,還有一家酒吧。不過,酒吧剛剛營業便被吊銷了酒類的營業執照,無法繼續售賣酒水,隨后就改作旅館重新開張。鎮上的房子加起來不過三十來棟,排列在鋪著沙礫石子的鄉村道路兩旁。道路兩側有深深的溝渠,鎮上的人出了門要想到馬路上去,必須小心翼翼地踩著搭在溝渠上面的木板,跨過溝渠。
奧萊·柯克與妻子漢森·克里斯緹的房子坐落在穿過鎮子的鄉村道路的盡頭,木匠作坊就在他們房子的后面。過了他家的房子,再往外,便是幾片農田。除此以外,目之所及,都是一片荒野。沿著砂石鋪就的鄉間小路往西看過去,一叢一叢的石楠在路邊艱難扎根,奮力生長。
人們說,曾有一位來自科靈港口的富人路過格萊尼教區(Grene),看到比隆的時候,禁不住慨嘆這里真是個“荒涼之地”。的確,在20世紀初,比隆只是鄉村小路連接不同城鎮的長弧線上的一個小點。不過,“一戰”過后的那些年里,出于一些與宗教相關的原因,這個小鎮開始涌動出生命的活力。
柯克夫婦在比隆安頓下來的時候,恰逢丹麥歷史上教會動蕩時期,宗教運動在整個丹麥迅速蔓延開來。除了丹麥幾大主要城市中日益發展的工會運動,內省布道會(Inner Mission)作為基督教復興福音派的慈善組織,成了丹麥參與人口最多的社會組織。在丹麥,宣教屋在敬畏神明且勤勞質樸的鄉民農夫中悄然興盛起來。大約在1920年,有超過三十萬的農民階級和工人階級,信奉內省布道會的原則,并分別形成了當地小型的社區群體。內省布道會不是一個教派,而是一個有許多分支的宗教網絡,每個分支的信徒都在丹麥國家教會的整體框架內過著自己虔誠的基督教生活,不過當時丹麥國家教會的許多牧師都不允許內省布道會的成員進入丹麥的教堂布經講道。

1916年4月7日,在奧萊·柯克二十五歲的生日那天,他和克里斯緹結婚了。在比隆,卡倫·厄瑪格(Karen Urmager)和彼得·厄瑪格(Peter Urmager)夫婦是內省布道會的理事會成員。他們二人特別照顧新來的年輕信徒奧萊·柯克和克里斯緹。一段暖意洋洋的友誼悄然發生在這兩家人之間。彼得離世后,卡倫也病倒了。而奧萊·柯克一家人把卡倫接到自己的家中,讓她住在自己的臥房,照顧她,直到她痊愈。
自19世紀80年代以來,復興基督教信仰的教會運動浪潮早已涌入了格萊尼教區。幾十年間,多有不同的聲音在基督教會中傳經布道。在這些聲音中,不乏天主教會、路德教會的牧師、虔信派教徒和莫拉維亞弟兄會(Moravian Brethren)的信徒,同時有當時虔誠的禮拜者和所謂的“格倫特維格派”(Grundtvigians)。格倫特維格派是丹麥哲學家、牧師及詩人尼古拉·福雷德里克·塞韋林·格倫特維格(Nikolai Frederik Severin Grundtvig)的追隨者,堅信他關于基督教、文化、教會以及祖國的想法。
克伊爾德:那時候,比隆鎮上的居民不外乎兩派。其中一派屬于內省布道會,人們多以為內省布道會的成員是那些教條的圣潔信徒,他們所有的時間都是在內省布道會中度過的;另外一派是“格倫特維格派”,人們多認為格倫特維格派成員在與神的關系上更加務實。格倫特維格派成員喜歡在鎮議事廳聚集。像我的祖父母一樣,鎮上的大多數人都參加了內省布道會。但這兩派都各自認為,除非有必要,否則最好不要與另一派的人士來往。事實上,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當時我已經上學了,我和我的兩個妹妹都曉得如何分辨誰是內省布道會成員、誰是格倫特維格派成員。我的爺爺奶奶都是非常虔誠的教徒。但從我爺爺的故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同樣也是一個快樂且熱愛世俗生活的人,性格極為單純。他對自己的信仰開誠布公,直言不諱。在涉及公司運營的信件中,他喜歡加上類似“神的旨意”這樣的話。雖然從未見過他直接勸說他人信仰宗教,但是無人能撼動他的信仰。直到去世的那一天,他都堅信,如果沒有上天的幫助,他就永遠想不起來要發明樂高玩具,也不會創建樂高公司。

奧萊·柯克新開張的木工作坊給客戶的發票上方赫然印有“比隆木材加工商店”的字樣。一提起奧萊·柯克,比隆鎮上的人們大多都贊不絕口,說他技藝精湛、心懷壯志,且信念堅定。不過,奧萊·柯克的生意并不像他和妻子想象中的那么有利可圖。雖然這樁生意一開始的確極具前景,但經營了幾年之后仍然利潤平平。丹麥在“一戰”中是中立國,采取中立的外交政策。比隆和其他地區的鄉民農夫皆受益于此。他們向交戰國家出售谷物和肉類等農產品,并通過采掘泥煤來賺取額外收入。
換句話說,這些鄉民農夫手頭有了必要的資金進行修復重建,并擴大生意。因此,從1916年到1918年,在比隆,勤奮的年輕木匠奧萊·柯克有大量的木工活兒可做。然而,1918年戰爭一結束,隨之而來的國際金融危機也影響了丹麥,當地的農夫突然發現錢不那么好賺了。對比隆及其周邊地區的鄉民來說,他們還要改良當地貧瘠的沙質土壤。
不過,技藝精湛的好木匠總是十分緊缺的——奧萊·柯克對此很有信心。因此,他雇用了一名剛出師的木匠和一名學徒。要是遇到更大的建筑工程,他也臨時雇用當地工匠。他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老板,對手下的人干活兒要求也認真負責,所以在當地素有口碑。
這位老板經常掛在嘴邊戲謔他人的口頭禪是“你腦子進水了吧”。在奧萊·柯克的作坊里干活兒,如果你是個懶貨,就不可能做得長久;如果你愿意不斷努力,真正投入到工作中去,那么你就會受到奧萊·柯克一家很好的照顧。手下的人如果犯了錯誤,奧萊·柯克也很少訓斥、責罵他們。他總是說:“人總歸都是吃一塹,長一智!”
多年來,在奧萊·柯克雇用的眾多工匠之中,與奧萊·柯克和他的家人關系最近的工匠叫維果·約根森(Viggo J?rgensen),人們管他叫“細木工維果”。1917年,維果在比隆木材加工店當學徒,在那里一待就是八年。這八年的學徒生涯深深地影響著這個年輕人,不僅塑造了他崇高的道德標準,也決定了他對待他人以及生活的態度。
維果在瓦埃勒附近的內省布道會孤兒院長大,他像奧萊·柯克的四個兒子一樣,通過柯克的言傳身教認識到,生命不僅僅是一份禮物,也是一種責任。人之為人,就有義務充分利用我們被賦予為“人”的一切。維果一生中從未忘記這一點,他在后來所作的手寫回憶錄中也一再強調這一點。這本回憶錄講述了他與克里斯蒂安森一家相處的歲月,他最終把這本回憶錄分享給了他老板奧萊·柯克的兒子們。
1917年春,十四歲的維果從瓦埃勒鎮乘火車來到比隆,小手提箱里裝的幾乎就是他所有的家當,而口袋里則裝著他全部的財產——一克朗八十二歐爾(折合美元約二十五美分)。奧萊·柯克在車站接到了這個小伙子,然后推著自行車,一起步行回家。奧萊·柯克的家住在鎮上的乳品合作社對面。當地有太多人從合作社經理和他妻子那里賒購商品,弄得這個小店的賬目一團糟。奧萊·柯克把自行車放在房子后面的小院子里,接著就領著這個害羞的男孩看了給他準備的住處,那是木工作坊上面的屋頂閣樓。
奧萊·柯克跟他說:“維果,這是你的房間。你一個人睡閣樓,害不害怕?”
維果勇敢地回答道:“不,不害怕!”不過,對這個來自孤兒院的男孩來說,突然擁有了自己的房間,房間里還有自己的床鋪、桌子和椅子,這可是一種嶄新的經歷,令他很是不知所措。回到樓下的堂屋,維果遇到了老板的妻子克里斯緹。克里斯緹仔細地打量了他一番。
“奧萊,這孩子太瘦了。”
老板奧萊·柯克答道:“瘦是瘦了點,但不是什么大問題。”
很快,維果便習慣了這里的生活,人也感覺自在了起來。他不再是布雷德巴孤兒院(Bredballe Orphanage)里五六十個沒爹沒媽的孩子中的一個了。如今,他有了家。在這個家中,三餐始末都要獻上虔誠的禱告,感謝神的賜予。如果有客人來吃飯,克里斯蒂安森一家就會唱圣歌。而維果作為大家庭中的一員,也能和客人一起上桌吃飯。在平常的日子里,吃飯的時候,維果和其他工人一樣有自己固定的座位。有時,餐桌周圍能坐六七個工人,老板則坐在餐桌的主位。飯前,奧萊·柯克經常大聲朗讀《莫拉維亞弟兄會信徒的虔誠日歷》(Moravian Brethren's Devotional Calendar)中的詩文,最后再從贊美詩集中挑上一兩句他特別喜歡的贊美詩來念誦。
按照丹麥20世紀早期的習俗,維果當學徒的最初四年時間是沒有薪水的,但老板會為他提供食宿。另外,奧萊·柯克允許他在木工作坊里撿拾小片的木材刨花,賣給鎮上的人當引火柴,一袋十歐爾,作為他的日常花銷。當鎮上的人家有時晚上要去宣教屋或是平日里去朋友家喝咖啡,此時就需要雇人照看孩子,這就成了維果另一個賺錢的渠道。在學會熟練使用木工工具之后,奧萊·柯克允許維果在下班后使用木工作坊。維果就利用這些時間制作凳子、帽架、小書架、玩具屋家具和其他小玩具來練習手藝,并將這些物件在鎮上出售。
奧萊·柯克對維果說:“維果,一定要記好用了哪些材料!另外,賣的價格也要合適。”對維果來說,定價這一點在格萊尼教區可能不太容易,因為那里很少有現金流通,以物易物是司空見慣的事。就算是修理窗戶或更換舊的門部件這類活兒,鄉民們也會問奧萊·柯克,他們是否可以以實物支付報酬,或者木工店是否可以給他們打折。

20世紀10年代的明信片。這是從西邊向比隆鎮看過去的景象,石楠花爬上了石子路。左邊的白色建筑是奧萊·柯克于1916年購買的房子和木工作坊。
格萊尼教區地方志檔案館供圖。
奧萊·柯克在1919年到1921年承包建設斯科亞德貝格教堂(Skjoldbjerg Church)的時候,相關款項甚至都是實物支付的。奧萊·柯克當時已經是那里受人歡迎的木匠大師,他曾受雇建造、裝修格萊尼教區教堂的長廊,要求留出足夠的空間,能夠安下一架巨大的管風琴,增加一些座位。斯科亞德貝格教堂位于比隆以南,教堂旁邊的路一直通向沃巴瑟(Vorbasse)。斯科亞德貝格教堂的裝修工作是奧萊·柯克成為木匠之后接手的最大的項目。他負責教堂修建過程中所有重要的木工工作,諸如教堂的大門(上面裝飾有鍛鐵配件)、教堂內的靠背長凳,以及布道臺和祭壇裝飾品,等等。一位來自比隆城外的木雕師負責制作主耶穌十二門徒的雕像,而維果則負責將十二門徒的雕像安在祭壇上的小壁龕之中。一位鍍金工人在旁監工,等維果完工后,由他負責給主耶穌十二門徒的雕像貼上一層金箔。

比隆火車站于1914年建成,由于當時泥炭、泥灰和肥料貿易大力發展,這座火車站成為瓦埃勒和格林斯泰茲兩個城鎮之間最繁忙的火車站之一。1917年的一天,維果·約根森(右)從比隆火車站下車來到比隆。在他的回憶錄里,維果如此寫道:“我無法忘記兩個貴人,就是克里斯蒂安森先生和他的妻子。他們照顧了一個無家可歸的男孩,給他專業的木工培訓,教會他生活的禮儀。”
格萊尼教區地方志檔案館供圖。
斯科亞德貝格教堂建成之后,奧萊·柯克卻一直沒有收到剩余的款項。但他卻心滿意足,因為他知道——就像他后來說的那樣——“這是一項偉大而崇高的事業”。
實際上,在修建斯科亞德貝格教堂時,為雇工支付的酬勞過低,而市鎮當局卻免受其責。這一事實表明,奧萊·柯克雖然對他的手藝一絲不茍,但是對于賬目的處理方面卻并不在行。20世紀20年代前幾年,維果多次發現奧萊·柯克陷入嚴重的財政困境。每當生意真的受到威脅的時候,每當神不顧奧萊·柯克的祈禱,久久未能眷顧他的時候,維果就會在老板的派遣下騎上他的自行車,前往格林斯泰茲的銀行借貸。
往返格林斯泰茲的路程有十八英里,都是碎石鋪的小道,每次出城都是逆西風而行。學徒維果從銀行借到錢,用信封包好,揣在口袋里。他回到木工作坊后,老板就會用這筆錢打發上門催債的債主。
每次出門,奧萊·柯克都會嚴肅地跟維果說:“維果,但愿你的車別癟了胎。如果你三點還沒到銀行,債主們就會從咱們的手里奪走木工作坊和整座房子。”但每次說罷,奧萊·柯克臉上都會露出頑皮的笑容。
維果后來在回憶錄里寫道:“我的老板克里斯蒂安森先生一直都樂觀豁達,這些小事對他來說根本不算什么。”

在內省布道會創始人維爾姆·貝克(Vilhelm Beck)的眼中,奧萊·柯克是這樣的一位信徒:“像奧萊·柯克的這類信徒,對未來充滿希望,對信仰的態度也更加自由。”不過,私底下,奧萊·柯克也很愛玩鬧,時不時開個玩笑。有時,他的幽默感可能是相當標新立異的。例如,在新年前夕,他喜歡往人們的雙腿之間扔鞭炮;又如,晚年時,他曾經讓他的孫子扮演小狗,并將其鎖進了汽車的后備廂。
克伊爾德:記憶中,我祖父這個人非常快樂,喜歡笑,性情溫和。他經常和鎮上以及廠子里的人開玩笑。有一次,他把我鎖在他汽車的后備廂里。因為他突發奇想,想知道對于他的小狗來說,待在汽車的后備廂里是什么樣的感覺;因為他跟我祖母開車出去的時候,經常把他們的小狗關在后備廂里。可是,對我來說,被鎖在后備廂里一點都不好玩。因為剛把我關進去,恰好有人過來和他說話,結果他全然把我忘了,所以我在里面待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有人聽到我敲車廂蓋的聲音,才設法把我弄了出來。
在奧萊·柯克的一生中,幽默和無傷大雅的玩笑就像他無私的宗教信仰一樣,是他性格的某一方面的真實反映。也許正是這種輕松愉快的態度,加上深深的信仰,解釋了他為何在面對債務、逾期貸款甚至破產申請時仍能鎮定自若。通常情況下,即使奧萊·柯克的生意并不景氣,他最終還是與他的債主和眾多債權人派來的律師建立了愉快、友好的關系。有一次,法院的法警來了,結果離開比隆的時候,并沒有完成此行擔負的公務,卻給自己的家人買回了一大堆漂亮的木制品。
1921年11月,維果結束了他的學徒生涯,但在日德蘭半島西部的這一地區并沒有多少全職工作可做。奧萊·柯克問道:“維果,你接下來想干什么?你有什么地方可去嗎?”但是維果并無可去之處。
“好吧,那我給你想個法子,你或采納,或不采納,不管怎樣,我們都要一直做好朋友啊!”
老板奧萊·柯克開出了如下條件:他給維果提供食宿,每周給他十克朗。條件是他留下來幫忙做更大的木工活兒。要是上帝眷顧,這些木工活兒也許很快就會到來。
“你可別因為我和你一樣缺錢,而以為我只是想要廉價的勞動力。我只是覺得,你好不容易學到了手藝,我想讓你能有所施展。維果,你有技術,就差活兒了!”

1923年,比隆木材加工商店的生意非常好,奧萊·柯克在機械工作間的上面建了一個閣樓。右邊廂房的窗戶后面是另一個工作間,里面有計劃工作臺、工具柜、膠水加熱器,樓上還有熟練工人住的房間。
維果自然同意了這一提議。維果已經在比隆和奧萊·柯克一起干了四年活兒,他知道木工工人的生活是什么樣的。沒有什么大型工程時,工人一般在木工作坊里做些小物件。作坊的一個房間里裝滿了各樣機器:帶鋸、鉆機、刨床和刨槽機,所有機器都由長長的傳動帶連接到屋頂下的大輪軸上。另一個房間里,滿是刨花和鋸屑,還有幾個長凳和用來加熱膠水的爐子。他們在這里用加工好的木板制成門、窗框、廚房家具和配件、棺材、馬車廂,以及年輕夫婦家中要用的衣柜和抽屜柜。
維果開始專心干一些細木工工作,但僅僅幾個星期之內,附近的一個農場就有了更大的項目。這個項目一開始,奧萊·柯克就確保維果能得到熟練工應得的全部報酬——每小時一克朗十八歐爾。
克伊爾德:我爺爺是一名木匠大師,也是制造商,這么多年來,激勵他不停地進取的不僅僅是對完美和質量的追求,還有為人處世之道,也就是說,他知道怎么跟員工保持良好的關系。這是一種社會責任感,這種責任感是他對自己員工出色工作的尊重。他要求每樣商品的質量都達到最高標準。
誰都不能投機取巧。我爸爸年輕的時候就因為這個被我爺爺罵過一頓。那是20世紀30年代發生的一件事,那時候,我爺爺已經開始制作木制玩具了。一天,我爸爸送出了一批木制的鴨子玩具,這批玩具的完工速度比平時快得多。他認為,當他把他的新發現告訴我爺爺時,會受到表揚——木制鴨子玩具只需要涂兩層清漆,而不是像通常那樣涂三層。他這么做為公司節省了時間和金錢,不是嗎?結果呢,我爺爺盯著我的父親,讓他把所有的貨物從車站取回來,給這批木制鴨子玩具再好好地上一層清漆。對我爺爺來說,產品的質量以及消費者的滿意程度,意味著一切。

沒過多久,奧萊·柯克和克里斯緹家要養活的人就更多了。繼1917年的約翰內斯(Johannes)出世之后,奧萊·柯克的次子卡爾·喬治·柯克·克里斯蒂安森(Karl Georg Kirk Christiansen)在1919年出生;1920年,奧萊·柯克的三子哥特弗雷德·柯克·克里斯蒂安森(Godtfred Kirk Christiansen)出生(克伊爾德的父親);最后,1926年,四兄弟里最小的格哈特·柯克·克里斯蒂安森(Gerhardt Kirk Christiansen)出生。1923年,奧萊·柯克決定在作坊的頂部再加一層,在閣樓上加上一間,并且把底層的一間房出租出去。只要有進項,奧萊·柯克什么辦法都想了。
1924年4月底的一個星期天,克里斯蒂安森一家正在午休,外面突然傳來了喊叫聲。“著火了!”木工作坊籠罩在一片火海之中,火勢迅速蔓延到主屋。幾個小時后,整棟房子都被燒成了平地。
后來人們才發現,五歲的卡爾·喬治和四歲的哥特弗雷德(后來樂高意氣風發的總經理,也就是奧萊·柯克的接班人,樂高的董事會主席),偷偷溜進了工作間玩耍,為鄰居家的幾個女孩做一些玩具屋里的小家具。因為兄弟倆太冷了,所以他們在工作臺上找到火柴,試圖點燃爐子。結果爐火里的余燼散落,點燃了木屑。兩個男孩試圖用棍子把火撲滅,但這只能使火焰跳得更高。很快,大火熊熊燃起,一個在樓上睡覺的學徒聞到了煙味。他沖下樓,發現工作間的門被孩子們鎖上了,只好破門而入。
好在沒有人燒傷,大家從大火中搶救出來一些家具和工具,但是機器都被燒毀了。雖然維果家當不多,但是仍受到了很大損失。維果熱衷于讀書和寫作,大火不僅吞沒了他的衣服和木屐,還燒毀了他的藏書,其中包括幾本奧萊·柯克幫他裝訂的書。

20世紀20年代初夏季的一個星期日,在花園中,一對快樂的父母帶著他們的孩子。照片左側是奧萊·柯克背著二兒子卡爾·喬治,中間是女傭和奧萊·柯克的長子約翰內斯,右側是克里斯緹和三子哥特弗雷德。
看到自己的事業突然化為廢墟,奧萊·柯克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但當地的鄉民都伸出了援手。克里斯蒂安森一家很快被安置在合作社公寓樓上的閣樓里,就在火災現場的對面。這樣他們至少有了一個住處,奧萊·柯克也可以繼續工作。他和其他許多商人正忙著在比隆的城鎮中心新建一座奶業合作社,也就是今天“樂高之家”的所在地。
對整個比隆地區來說,新的奶業合作社都是至關重要的建筑。奧萊·柯克堅持不懈地工作著,努力不去想他個人的不幸,而去想他未來的房子,好取代被燒毀的那座。在這段時間,奧萊·柯克一直致力于奶業合作社的建設。他曾多次和建筑師攀談,這位建筑師來自比隆東部的港口城鎮腓特烈西亞(Fredericia)。像他的許多20世紀20年代的同行一樣,這名建筑師加入了“最佳建筑實踐”運動。這一運動倡導一種專注于簡單材料和良好工藝的建筑風格,通常包含一些富有詩情畫意的細節。

照片攝于1924年。克里斯緹和奧萊·柯克中間有三個孩子,從左往右依次是哥特弗雷德、卡爾·喬治和約翰內斯。四子格哈特直到1926年才出世。
在奧萊·柯克的央求下,建筑師耶斯佩爾·葉斯帕森(Jesper Jespersen)為他設計了一棟毗鄰木工作坊的新房子。最終,奧萊·柯克建成了一棟又大又漂亮的房子,但同時也欠下了一大筆債務。用奧萊·柯克自己的話來說,這些債務“在接下來的多年之中一直讓我寢食難安”。許多教區居民斜著眼打量著這位木匠大師的新家,目光中流露出疑慮。在當地,即使是家里有個相當大的農場,主人在擴建的時候,通常也會從牛棚開始建起,然后再建谷倉,最后,如果還剩下錢,就去建農舍。奧萊·柯克反其道而行之。他一干就干了票大的!這座房子的戶型設計極具前瞻性,很有遠見,包括幾間客廳、幾間臥室、一間廚房和幾間工作間。從本質上說,這個大屋子包含了所有的供人活動、生活和工作的空間,組合成了一個多功能的整體。
到了1924年夏天,房子的雛形已現。同年8月給建筑師的一封信中,奧萊·柯克先是說明白了幾件關于主屋和工作間門窗的事情,然后,他問葉斯帕森,能否幫他說說情,讓奶業合作社的管理層提前支付一筆工錢,作為他正給他們做的工程的預付款。“我們手頭有點緊。”建筑師轉達了他的請求,并附上了一張便條,要求他們盡快給奧萊·柯克寄去兩千克朗。
就這樣,比隆這位長期資不抵債的木匠大師最終建起了格萊尼教區最雅致且現代感十足的別墅,后面還有一個工作間和一個庭院。奧萊·柯克的一個兒子后來回憶說:“那可真算得上是一棟豪宅,我父親一如既往地‘貪多嚼不爛’。”
在這幢富麗堂皇的磚房的一端,有一扇巨大的窗戶,可以對街道上的情況一覽無余,這扇窗戶里面是一個店鋪。奧萊·柯克可以像其他有頭有臉的商人、匠人一樣在那里展示他的商品。為了凸顯磚房的工藝——“這本身就會吸引很多新客戶”(奧萊·柯克這么說)——匠人們澆筑了一段水泥路面(這是全比隆當時唯一的一條水泥路面),并在前門兩側安置了兩只用水泥做成的威武的獅子。兩只水泥獅子剛安置就位,磚房投入使用,人們便開始稱這棟房子為“獅屋”。
克伊爾德: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房子是我爺爺自己設計的。建筑師僅僅是照章辦事。我爺爺很清楚這棟房子應該是什么樣子的。當然了,這棟房子實在是太大了。你想想,我爺爺奶奶兩個人,加上他們的四個孩子,外加所有的木匠工人,都塞不滿這棟房子。他們雇的木工都寄居在此,人數有時多有時少。但我爺爺這一輩子建造的工程一向如此。他所建造的工程總是很宏大,對于這種追求“大”的特質,我爺爺跟我父親有過好幾次激烈的討論。因為這座房子,包括主屋,一開始用起來顯得太大了,所以他們把二樓租了出去。而在底層,除了臨街的展示區,還有一間辦公室;房子的另一半有一間客廳、一間臥室和一間廚房。直到今天,這棟建筑恰好還在比隆的中心,在“樂高之家”的對角線上。這棟建筑不僅是對奧萊·柯克及其成就的紀念,也是對當代丹麥建筑實踐的紀念。

建筑師耶斯佩爾·葉斯帕森于1924年設計了奧萊·柯克的新房子,他遵循了“最佳建筑實踐”的理念:砌體的運用,使用優質、堅固的材料,造型簡單美觀。良好的比例與實用、現代化的裝潢相匹配,重點放在入口區域,因為這是賓客的第一印象。還有什么能比門口的兩只水泥獅子更莊嚴宏偉、更具裝飾意義呢?素描圖由腓特烈西亞地方志檔案館提供。
樂高誕生的前幾十年一直飽受意外事故的困擾。1926年8月的一天,也就是克里斯蒂安森一家搬進獅屋一年后,閃電擊中了新建的工作間,工作間起火了,里面的機器、家具、配件以及大量的半成品都付之一炬。火災造成的損失約為四萬五千克朗。奧萊·柯克不得不再次從零開始,重整旗鼓。
第二年,也就是1927年11月,不幸再次降臨。不得不說,這次事故是人為造成的,不過奧萊·柯克并未告知保險公司這一點。在當地的一個農場里,一項龐大的建筑工程正悄然進行。奧萊·柯克興高采烈地與其他工匠和商人聊天,他以一種詼諧的口吻嘚瑟地說道,他可以用身體的特殊部位輕松地讓鄉民正在用的新型汽油發電機停下來。自然,他周圍的人都說,得親眼見證以后才能相信他的話。
結果,事實果然如此。然而沒人能確切地辨明,在奧萊·柯克把背靠在傳動帶上的那一刻,是什么讓機器傾斜了。不管怎樣,他的這次遭遇可以說是一生中最糟糕的境遇。他一頭栽倒在地,頭骨骨折。幾天后,當地報紙報道說:“蘭格醫生急匆匆地開車前往事故現場,車子發出刺耳的鳴聲,他的車上掛著一面白旗,后面跟著一輛救護車。傷員很快在醫院接受了治療。他的傷勢極為嚴重,需要留院觀察。”
不過,這個“傷員”恢復得比較快,而且在保險公司理賠四千五百克朗后,他的情況甚至得到了進一步好轉。這一大筆意外之財讓癡迷于技術的奧萊·柯克買了一臺晶體管收音機。可是,買了收音機之后,他又開始夢想能有一輛所謂的“現代汽車”。在比隆,那種汽車只有一輛,車主是鎮上的鐵匠。到了1928年秋,奧萊·柯克又開始雄心勃勃,蠢蠢欲動,他不顧自己仍然債務纏身,張羅著投資購買了一輛二手福特T型車。
克伊爾德:我爺爺總是好買新鮮玩意兒。不過,這不是為了炫耀,而是因為,對于所有的新技術,我爺爺總是充滿好奇,想嘗試嘗試。他也是比隆第一個買電視的人,那時是20世紀50年代。我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情景,因為對孩子和大人來說,買電視都是一件大事。有了電視,我們一幫孩子便坐在爺爺奶奶的舊式客廳里,守在電視機前看——天知道有多少人!爺爺有一個特點:只要他發現了某件事物背后的理性,或者只要他預感到某件事物十分可行,他肯定會大膽地嘗試。
但比隆某些圈子里的人開始懷疑奧萊·柯克是否缺少對神的敬畏。首先,他建了一座超出自己財力的房子;后來,他又買了一臺收音機;最后甚至買了一輛汽車。雖然如此,不過,木匠奧萊·柯克并不是唯一一個突然有錢之后便大手大腳地去揮霍的人。正如丹麥有句諺語所說的那樣,“農民富則全民富”。1928年到1929年,丹麥農民遇到了難得的大豐收年景。而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比隆及其周邊地區迎來了磚石建筑、木工和繪畫的大繁榮時期。

一個年輕人斜靠在奧萊·柯克的一輛牌子為HGF的福特汽車上,“HGF”是圖中福特汽車丹麥語稱呼H?j Gammel Ford的縮寫,指帶有踏板齒輪的老款高版福特。這輛車是奧萊·柯克分期付款購買的,這使奧萊·柯克成為比隆第二個購買汽車的人。
克里斯緹有時覺得奧萊·柯克對他人太過熱心了。比如,他突然開始把他的全部精力——最重要的是,把他最好的木材——都投入到為牧師弗羅克亞爾·詹森(Fr?kj?r Jensen)制作一件漂亮的大型雪橇的工作當中。克里斯緹問道:“奧萊,你從中能得到什么呢?”
奧萊·柯克根本不指望得到酬金,他說:“如果我能讓牧師高興,那我在神那里就應該有價值可言。”
大家也能想到,很多人開始委托他建房子、造谷倉。這意味著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忙,盡管他可以開著那輛福特車去見客戶,但他依舊很忙。他的福特T型車沒有變速箱,而是用三個踏板代替。那輛車花費了他一千四百克朗,是分期付款購買的。
在那段時間,未來看起來充滿希望。但是,1929年10月,美國華爾街崩盤,導致數十億美元的財富瞬間蒸發。這一沖擊迅速蔓延到歐洲。丹麥最大的貿易伙伴德國和英國受到了嚴重影響,糧食、黃油和豬肉價格暴跌。肆虐的農業危機不僅影響到農民,還影響到商人,導致建設工程數目急劇下滑,并引發了大規模失業、罷工和騷亂。農村地區的破產數量激增,許多農場主和手藝人被迫停工。不久,經濟危機的大網收得更緊了,波及了比隆木材加工商店。

1 丹麥克朗(Dansk krone):舊時丹麥貨幣名稱,輔幣是歐爾(?RE)。——譯者注
2 英里:英美制長度單位,1英里≈1.6千米。——編者注
3 莊園議會:丹麥語作“St?nderforsamlingen”,英文作“Assembly of the Estates of the Realm”,四級議會。——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