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動畫項目能上馬了
書名: 東京:漫畫搭檔雙胞胎姐姐作者名: 苦難將我擊倒本章字數: 3100字更新時間: 2024-04-30 20:00:00
“想得倒美。”淺羽清志道。
杉下直人原本還想說說對方的報價,聽他這么說,就咽了回去。
島國動畫業界是人情社會。
這么說吧,制作進行晉升為制作主任后,什么時候才有可能再進一步,晉升為制作人?
答案是,當他的人脈關系積累到足以制作一部動畫的時候。
因而,雖然千江動畫如今資不抵債,但半個世紀的歷史擺在那,人脈關系擺在那,這個殼子確實是還值點錢的。
但淺羽清志對這殼子沒有興趣。
“如果單純從利益角度出發的話,淺月社100%控股千江動畫后,撤銷動畫部門,將招來的動畫人員轉移進千江動畫,沒什么不可以。”淺羽清志道,“但比起省點上色費用,我更希望以后制作公司那一欄,出現的是‘淺月社’的名字,而不是什么‘千江動畫’。”
接著,他又道:“拒了吧,告訴他,我可以按照市場價支付上色費用,但我對千江動畫沒有興趣……說得客氣點,就說沒有收購打算。”
杉下直人頷首:“我知道了。”
這時,淺羽清志忽然微微皺眉,問道:“你說它資不抵債,是吧?”
“對。”杉下直人道。
“雖然歷史久遠,但只有31名正社員的小公司……”淺羽清志問道,“應該不是擴張導致的資不抵債吧?”
如果是擴張導致的資不抵債,有時就只是資金一下子周轉不過來而已,項目規劃沒有問題,未來盈利可期,這時只要往里注入一筆資金,讓公司繼續運轉起來,等盈利了之后就一下子緩過來了。
“不是,就只是經營不善而已。”杉下直人道,“做動畫耗錢,一部季番各種費用加起來動輒兩三億円,它去年全資制作的50周年紀念作《Rocket & Bolt》還是一部半年番……您沒有看過嗎?”
“沒有。”淺羽清志搖頭。
這世界的動畫、漫畫,幾十年歷史積累了那么多,他只能先挑有名的看。
“制作精良,但很無聊,意義不明,到了后期大概工期出了問題,出現了作畫崩壞……”杉下直人感慨了下,“總之,紀念作暴死后,千江動畫就一下子到了破產的邊緣,努力了大半年,大概是回天乏術了吧,像這樣的公司,在動畫業界還挺多的。”
島國動畫盛行的是制作委員會制度。
這項制度簡單來說就是幾家公司組隊投錢,委托動畫公司制作動畫。
它曾經拯救了業界。
因為做動畫又花錢,又耗時,風險又高。
在制作委員會制度出現前,島國動畫的年產量其實很低,而且出于風險因素考慮,作品種類單一,內容保守。
是制作委員會制度改變了這一狀況。
3億投不起、不敢投,3000萬總可以試試吧?
于是,大量資金開始涌入業界,動畫產量開始爆發式增長。
同時也正是因為有了這項制度,那些乍看之下神經病一樣的題材——例如《佐賀偶像是傳奇》——才能成功立項。
3億投它,大家紛紛搖頭:“僵尸當偶像?!哪個神經病想出來的?!這誰會投啊?”
但3000萬,就會有人覺得:“好像可以試試。”
這項制度拯救了業界,但也困死了業界。
因為在制作委員會制度下,作品版權歸屬制作委員會,而作為內容實際產出者的動畫公司,則淪落為了打工仔。
當然,動畫公司也可以投錢進入制作委員會。
但遺憾的是,它沒有盈利窗口。
制作委員會的成員往往是電視臺、碟片發行商、玩具公司等握有渠道,能將動畫變現的單位,所謂“盈利窗口”就是它們手里的渠道。
比方說,成員A負責制作并銷售BD。
(注:很多人會有一個誤解,認為BD銷售是動畫公司負責的,但動畫公司哪有這能力?是像索尼旗下的Aniplex這種公司負責的)
假設BD賣了2個億,其中制作成本、宣發費用等各項加起來花了1.3億,利潤7000萬,那么,這7000萬會全部進入制作委員會,然后大家按照出資比例分配嗎?
不會。
因為這是一個法人(制作委員會)將業務委托給另一個法人(成員A)的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成員A是需要利潤的。
換個角度思考,假使制作委員會沒有委托成員A,而是委托某家外部的公司制作并銷售BD,那家公司難道不需要利潤嗎?制作委員會難道能拿到那全部的7000萬利潤嗎?
不可能啊!
所以,成員A會先拿走那2個億的兩成,也即4000萬,作為自己制作并銷售BD的利潤,剩下的3000萬才會進制作委員會,大家按出資比例分配。
(注:BD的利潤率來自2019年10月《獸娘動物園》的制作人福原慶匡在推特上的舉例,收入的20%被盈利窗口拿走,15%進制作委員會。雖然我也不懂為什么那么貴的BD利潤率只有35%,但總之拿來用了)
顯而易見,有盈利窗口的成員可以先靠盈利窗口賺一波,再靠分配賺一波,總共兩波。
這和淺羽清志之前跟一川秀信合作,淺月社運營版權抽成是一個道理。
這個過程沒有任何不合理的地方。
就像淺羽清志沒義務替一川秀信打白工一樣,成員A也沒義務替制作委員會里的其他成員打白工。
作為制作委員會成員的成員A,和作為碟片發行商的成員A,是需要區分開來的。
畢竟,哪怕是同一集團內部的不同子公司,相互之間交易也是需要計算利潤的,更別說這種情況。
而遺憾的地方就在這了。
只會做動畫的動畫公司沒有盈利窗口。
它如果投錢,只能靠分配賺一波。
如此一來,它投錢后想要實現盈利,需要作品達到更好的商業成績才行。
可動畫暴死率很高啊。
所以,動畫公司投錢進制作委員會的意愿并不高,一般就象征性地投一點,以便在創作過程中能爭取一點話語權。
只有特別看好的項目,它才會多投一些。
它在這個行業里多數時候就是個打工的,拿的報酬是制作委員會給的制作費和實際消耗的制作費之間的差額。
不過,有時也會出現另一種情況——制作委員會會少給一些制作費,轉而給它一部分BD銷售分成。
降低風險的同時,還能激勵它把動畫做好。
跟股權激勵差不多吧。
總之,具體利益分配得視情況而定,但總體而言,動畫公司就是個打工的。
前世不少耳熟能詳的知名動畫公司,一年利潤可能就幾千萬円,年利潤能達到一億円以上的都是京阿尼那個級別了。
淺羽清志一卷單行本的版稅(還是跟和子分成后的),頂京阿尼忙碌一年賺的錢。
有的動畫公司躺平了,老老實實拿制作費,當打工仔,旱澇保收。
有的動畫公司不甘心,特別是某部作品爆火的時候,看到制作委員會靠它賺得盆滿缽滿,再低頭看看自己手里那點兒辛苦費,瞬間就不平衡了。
這些還沒有躺平的動畫公司往往會兢兢業業地打幾年工,等攢夠錢后就自己投錢做動畫。
但結果大多不怎么好。
畢竟做動畫高成本、高風險。
“幫人做動畫→熬幾年攢夠了錢,自己做動畫→暴死,賬上資金清空,甚至欠了一屁股債→幫人做動畫”,能跳出這個循環的動畫公司寥寥無幾。
糾正一下,之前說制作委員會制度困死了業界,這話其實不對。
因為并沒有規定說,動畫公司不能自己投錢做動畫。
它們完全可以自己投錢做,就是太容易虧錢而已。
真正困死業界的,是高成本、高風險。
破局需要的是更多、更豐厚的變現渠道。
從這點上來說,其實近幾年已經有了改善——流媒體平臺的興起、海外版權費的上漲。
前世,MAPPA投資做《電鋸人》,BD銷量不到兩千張,大家都以為虧慘了,但實際上,MAPPA社長在訪談中表示,《電鋸人》并沒有虧。
原因很簡單。
它開播前的熱度太高了。
光是PV放出后,瑪奇瑪的聲優表現,就讓二次元圈子吵翻了天。
而各大流媒體平臺購買播放版權時的出價,很大程度上不就是看熱度?
所以,MAPPA靠賣播放版權就回了一大波血。
當然,如果說“賺得少”就是虧的話,那《電鋸人》確實虧慘了。
言歸正傳。
千江動畫顯然就是沒能跳出循環的例子。
甚至,“暴死”后直接轉入了“倒閉”支線。
“它現在這種情況,要么申請破產,要么試著破產重組,但……我猜應該重組沒成功,畢竟暴死都去年的事了。”淺羽清志道,“你告訴他,千江動畫如果申請破產,淺月社愿意接手它的員工,并且不會虧待他們。”
……
數日后。
杉下直人那邊傳來消息,說是千江動畫的社長江橋壽樹想要談一談。
談一談?
大概率就是OK。
千江動畫雖小,但班底是完整的。
淺月社的動畫部門還沒組建完成,而且能立馬招到的制作進行大多沒什么人脈,甚至是剛入行的新人。
人脈豐厚的制作進行得到處挖才行。
換言之,淺月社的動畫部門是沒法立刻運轉起來的。
但有了千江動畫的班底,那么,第一個動畫項目就可以上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