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引言

陷阱已就位

2012年8月,《金融時報》發表了格雷厄姆·艾利森的文章《修昔底德陷阱已在太平洋地區出現》。[1]在這篇文章中,這位哈佛學者認為,美中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是“未來幾十年對全球秩序有決定性影響的問題”。

那時,艾利森已經花了相當長的時間來發展“修昔底德陷阱”概念——一個崛起大國與占據統治地位的守成大國競爭主導權,這種競爭最終可能導致戰爭。

2013年6月7日,在習近平主席和奧巴馬總統舉行中美元首會晤前夕,艾利森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另一篇關于修昔底德陷阱的文章《奧巴馬和習近平必須全面考慮問題以避免陷入經典陷阱》。[2]彼時,這篇文章吸引了兩國領導人的注意。2013年11月,在人民大會堂會見21世紀理事會北京會議外方代表時,習近平主席表示:“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3]

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西雅圖發表演講時表示,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4][5]

隨著中美關系日漸緊張,艾利森繼續拓展他的觀點并分享他的思考。2015年9月,他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了《修昔底德陷阱:美國和中國在走向戰爭嗎?》一文,論述稱這個陷阱的歷史隱喻為闡明今天的中美關系提供了最好的視角。[6]這篇文章在2015年習近平主席和奧巴馬總統舉行中美元首會晤之前發表,兩位元首在會晤中詳細討論了“修昔底德陷阱”。奧巴馬強調,盡管中國崛起造成了結構性壓力,但“兩國能夠管控好分歧”。同時,他們都贊同“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7]。

自那以后,隨著中國的持續發展、美國國內政治的發展趨勢和意外事件的出現以及地緣政治的動蕩,不斷發展的中美關系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修昔底德陷阱成為世界各地專家評論和分析兩國關系時使用的主要詞語。2016年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后,隨之而來的貿易摩擦和兩個大國之間的關系日益緊張,令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更加流行,受到廣泛討論。

注定一戰?

2017年,《注定一戰》一書英語原版出版,對修昔底德陷阱這一概念進行了長篇闡述和拓展。這本書為艾利森教授提供了更多空間,便于他解釋自己觀點的背景和詳細闡釋哈佛大學修昔底德陷阱項目一直在開發的案例檔案,以從檔案中已有的歷史上16個崛起國家挑戰守成大國的案例中吸取教訓(其中12個案例最終走向戰爭)。該書用一整章講述古希臘時期斯巴達和雅典的沖突,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和德國的沖突。書中還描述了修昔底德陷阱項目的其他案例:20世紀中期的日美沖突(始自1941年12月日本襲擊珍珠港);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日本與俄國和中國的沖突;19世紀中期德法之間的沖突(俾斯麥借此實現了統一德國的抱負);17世紀中晚期英格蘭與荷蘭共和國之間的戰爭;16世紀上半葉日益壯大的哈布斯堡王朝與強大的法國之間的戰爭。重要的是,在該書中,艾利森還提出了從歷史經驗中總結出的“12個方法”,以幫助美國和中國避免戰爭。探討和讓更多人了解如何避免沖突的實用方案在《注定一戰》出版后成為艾利森工作的中心。

自《注定一戰》出版后,艾利森教授一直在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能夠被更多人了解。他在世界各地開展講座,在《外交事務》、《外交政策》、《金融時報》、《國家利益》、《今日美國》和《華爾街日報》等主要出版物上發表大量的文章。2018年9月,艾利森教授在紐約的TED世界劇院登臺,發表了題為《中美是否不可避免地要發生戰爭?》的演講,這場演講是TED“我們締造的未來”活動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旨在探討全球最嚴峻的挑戰和尋求可能的解決方案。艾利森教授的演講已成為TED國際關系演講中最受歡迎的演講之一,在TED官方網站上的播放量超過450萬次,在TED的YouTube(優兔)頻道上的播放量達到250萬次。

修昔底德陷阱的影響

修昔底德陷阱概念的影響怎么強調都不為過。如上文所述,早在《注定一戰》出版之前,修昔底德陷阱就已經成為華盛頓和北京的政策制定者理解兩國關系的一個重要框架。早在2012年,時任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丁·鄧普西就表示:“我認為我作為主席和高級領導人顧問的工作內容之一是幫助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我們不希望對崛起中的中國的恐懼導致戰爭難以避免,因此我們將避免修昔底德陷阱。”[8]

對《注定一戰》的贊譽說明了該書在資深政策制定者中的影響力,它就像一本美國外交政策名人錄。[9]喬·拜登表示:“格雷厄姆·艾利森是最敏銳的國際事務觀察家之一。他始終將自己對歷史潮流的深刻理解帶入今天最困難的挑戰中,并使我們所處的最艱難的外交政策困境能夠被專家和普通民眾理解。”拜登總統與格雷厄姆·艾利森相識數十年,在擔任參議員、副總統時期以及現在的總統任上,都經常征求他的意見。為該書寫推薦語的人還有庫爾特·坎貝爾,他現任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事務協調員,還被提名為美國常務副國務卿,是美國對華政策的主要構建者。坎貝爾稱該書“對每個思考中國及其與世界關系的外交官、金融家和商界人士來說,都是一本必讀之書,甚至是一本絕對不能錯過的書”。薩曼莎·鮑爾也贊譽了該書,她現在擔任拜登政府的美國國際開發署署長。其他推薦人包括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澳大利亞前總理、美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所長陸克文,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等知名人士。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曾表示:“格雷厄姆·艾利森一直是我學生時代和擔任外交官時期的靈感之源。”黑石集團主席和首席執行官蘇世民仿照牛津大學的羅德獎學金項目,在2016年設立蘇世民學者項目。黑石集團與清華大學一起募集了4.35億美元。蘇世民將該項目的使命設定為幫助亞太地區避免修昔底德陷阱。[10]

在特朗普總統任期內,隨著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的摩擦升級,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在全球范圍內受到重視。2018年12月,修昔底德陷阱被《金融時報》選為“年度關鍵詞”,首席外交事務評論員吉迪恩·拉赫曼指出,這個概念正在引發更加廣泛的公眾討論,已經引起了華盛頓和北京領導人的注意。[11]從印度到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全亞洲的評論員都在討論這個概念,大多數人都認識到了這一概念的重要性,并表態希望能夠避免其警告的戰爭風險。在澳大利亞,麥肯·騰博在2015—2018年總理任期內多次提到修昔底德陷阱,包括公開呼吁中國不要陷入修昔底德陷阱。[12]

中國人如何看待“修昔底德陷阱”

除了對華盛頓的外交政策辯論產生重大影響外,艾利森教授的觀點在中國也受到廣泛討論。這也許并不奇怪,因為修昔底德陷阱恰好概括了許多中國政策制定者和學者自21世紀10年代開始努力應對的挑戰。

例如,修昔底德陷阱概念與胡錦濤主席在2011年首次提出的“發展新型大國關系”有相似之處。在2012年5月舉行的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胡錦濤主席闡述了中美共同發展新型大國關系的重要性,這種關系可以讓兩國人民放心、各國人民安心。胡錦濤主席表示,要“打破歷史上大國對抗沖突的傳統邏輯,探索經濟全球化時代發展大國關系的新路徑”[13]。習近平主席繼續使用和拓展了新型大國關系這個概念,特別是在2013年與奧巴馬總統在安納伯格莊園的會晤上。雙方領導人對避免修昔底德陷阱這一戰略達成了共識,因為它契合了調整中美關系的需求。“新型大國關系”為討論這種調整可能帶來的結果,以及21世紀的中美關系與過去的大國關系有哪些不同提供了一個框架。

在接受《環球時報》英文版采訪時,艾利森教授指出,習近平主席呼吁建立新型大國關系的原因之一是他十分了解大國競爭的古老模式往往導致戰爭。[14]艾利森提到,中國領導層也對《注定一戰》一書中分析的案例進行了研究,并有意提出解決方案,以避免當崛起大國威脅到守成大國的主導地位時通常會發生的戰爭。[15]

修昔底德陷阱已在中國學術圈和政策決策圈被廣泛分析和討論,而在2019年《注定一戰》中譯本面世后,更多人對其展開了研究。在中國知網上以這一概念為關鍵詞檢索,結果顯示已有300多篇相關文章發表在各種中國學術期刊上。[16]閻學通、王緝思和鄭永年等諸多知名專家學者都評論了修昔底德陷阱這一概念。

修昔底德陷阱也是中國學者與美國和其他國家學者進行研究和辯論的一個有益起點。例如,中國學者張春滿、蒲曉宇、張飚、韓召穎為2019年3月出版的《中國政治學刊》特刊《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供稿。在那一期中,這些中國學者與美國和其他地區的同行探討了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論機制和政策含義,大多數人認為,這個概念為研究中美關系提供了一個有用的視角。[17]

修昔底德陷阱這一概念得到中國分析家認同的部分原因也許是,它不像西方學者制造的其他可能被描述為渲染“中國威脅論”的概念那樣質疑中國崛起的道德后果,也沒有將緊張局勢僅僅歸咎于中國。當然,艾利森的著作是站在美國/西方立場上的,他在分析中自然會把美國的利益和西方價值觀放在第一位。他的論述和對中美關系看法的某些方面可能會引起爭議,但毫無疑問,他為了解中國、中國的觀點和利益做出了努力。在《注定一戰》一書中,艾利森用了幾章來探討中國的立場,討論中國崛起和國家發展的合理性——并不是所有美國作家都能在討論中美關系的書中做到這一點。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中國專家都認同格雷厄姆·艾利森的假設和結論。然而,無論中國學者是支持、借鑒、改造還是反駁修昔底德陷阱,抑或是提出另一種更加適用的框架,修昔底德陷阱這個理論都已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力,并促進了關于如何為中美關系發展制定一個和平路線的研究和討論,這是一個巨大的貢獻。

艾利森的教育背景與事業

雖然艾利森教授在中國主要是因修昔底德陷阱概念的廣泛流傳而被人熟知,但讀者應該了解該論點只是他在該領域的許多重要貢獻之一。在專研中美關系和修昔底德陷阱的危險之前,艾利森教授已被公認為是美國政治學家中的佼佼者,在學術界和政界都有著輝煌的職業生涯。

艾利森博士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夏洛特市出生和長大。他就讀于戴維森學院,之后在哈佛學院(Harvard College)求學,于1962年畢業,獲得歷史學學士學位。他以馬歇爾學者的身份在牛津大學讀書,1964年完成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的本科和碩士課程。之后,他回到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繼續求學,1968年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位。自那時起,格雷厄姆·艾利森教授在哈佛大學從教50多年,現為道格拉斯·狄龍政府學教授(Douglas Dillon Professor of Government)。在執教的同時,艾利森教授還是一位聲譽卓著的美國最重要的國家安全分析家,特別關注核武器、俄羅斯、中國和決策問題。

艾利森還著有多本暢銷書。作為一名政治學家,他最有名的著作也許是他的第一本書《決策的本質:還原古巴導彈危機的真相》。這本書是他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寫就的,被認為是該領域的經典之作,銷量超過50萬冊,徹底改變了政治學和其他領域的決策研究。該書闡述了3種決策模式:模式一——理性行為者模式,催生了政治學中的理性選擇學派;模式二——組織行為模式;模式三——政府政治模式。通過闡述這3種模式和解釋因果關系如何導致理性個體不會選擇戰爭,該書為如何看待核武器提供了新思路。[18]

艾利森教授已出版的其他著作包括《核恐怖主義:可預防的終極災害》,該書入選《紐約時報》“2004年度最值得關注的100本書”。2013年,艾利森的著作《李光耀論中國與世界》出版,在美國及其他國家都很暢銷。艾利森教授表示,在對中國、地緣政治和更廣大的戰略的思考上,李光耀對自己有很大的影響。

在學術工作之外,艾利森在培訓對外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建立為外交政策界服務的機構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他于1977—1989年擔任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創始院長。肯尼迪政府學院培訓了幾代政策制定者。根據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清華大學與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在2002年簽訂的協議,許多中國政府官員也在那里接受培訓。

1995—2017年,艾利森教授擔任肯尼迪政府學院貝爾弗中心主任長達22年,他的繼任者是美國國防部前部長阿什頓·卡特。在艾利森擔任主任期間,貝爾弗中心成為哈佛大學卓越的外交政策、國家安全及科學技術研究中心,一個擁有世界一流思想家和行動者的富有影響力的中心。貝爾弗中心曾連續多年被賓夕法尼亞大學評為全球頂級大學智庫。[19]貝爾弗中心的研究領域和項目涵蓋一系列與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相關的重要問題,包括網絡安全、數字民主、核擴散、外交和恐怖主義,美國與俄羅斯、中國和中東的關系,以及與能源、創新和氣候變化相關的挑戰。該中心還因整合了來自一系列領域和學科的研究和洞見而知名,包括社會科學家、自然科學家、技術專家以及政府、外交、軍事和商業領域的從業人員的研究。多年來,貝爾弗中心吸引了一大批科學和安全領域的明星專家,除了前主任阿什頓·卡特之外,還包括埃胡德·巴拉克、艾倫·貝爾辛、約翰·卡林、詹姆斯·克拉珀、約翰·霍爾德倫、勞拉·霍爾蓋特、道格拉斯·盧特、麗莎·摩納哥、歐內斯特·莫尼茲、薩曼莎·鮑爾、邁克·羅杰斯、埃里克·羅森巴赫、杰克·沙利文和喬恩·沃爾夫斯塔爾。

對這本書而言,貝爾弗中心最重要的貢獻也許是其編寫了許多關于中美關系的報告。后面的章節引用了這些報告以及艾利森教授主持的修昔底德陷阱項目的內容,該項目對修昔底德陷阱這一論點進行了深入研究,包括在過去500年中崛起大國威脅守成大國主導地位的案例檔案。除了《注定一戰》一書中使用的16個案例,該項目第二階段正在審查其他可以納入的案例,并已邀請各方對案例檔案進行反饋。

艾利森在哈佛大學之外的工作

除了在哈佛大學任職之外,艾利森還曾擔任高等研究中心研究員(1973—1974年)、蘭德公司顧問、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成員、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研究訪問委員會成員(1972—1977年)以及三邊委員會成員(1974—1984年,2018年)。

除了通過學術和智庫工作推動形成辯論外,艾利森教授也曾在政府中擔任多個職位,包括在20世紀60年代擔任五角大樓的顧問和咨詢師,從而深度介入美國的安全政策和外交政策制定。自1985年以來,他一直是國防政策委員會咨詢委員會的成員。艾利森教授曾在里根總統時期擔任國防部長特別顧問(1985—1987年),在克林頓總統時期擔任負責政策和計劃的助理國防部長(1993—1994年),協調了對蘇聯的戰略和政策。克林頓總統因艾利森在“重塑美國與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及哈薩克斯坦的關系,減少蘇聯核武庫”方面的貢獻而授予其美國國防部卓越公共服務獎章。

在私人部門領域,艾利森教授曾擔任蓋蒂石油公司、法國外貿銀行、資產管理公司Loomis Sayles、Hansberger公司、陶布曼中心、Joule Unlimited公司和石油天然氣公司Belco的董事,以及大通銀行、化學銀行、魁北克省水電公司和國際能源公司咨詢委員會的成員。

CCG與艾利森教授的交往

CCG的使命之一是在中國與世界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每年,CCG都會在北京總部邀請世界各地的眾多演講者發表演說。CCG還致力于為加強中外學者、商界領袖、決策者和青年人的對話搭建各種專門渠道和平臺,包括年度論壇、研討會和品牌活動,如“中國與全球化論壇”“中國企業全球化論壇”等。CCG代表也頻繁參與國際活動,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士交流觀點。

近年來,通過這項工作,我有機會與格雷厄姆·艾利森進行了幾次深入討論,本書詳細地引用了這些討論。2019年3月22日,艾利森在CCG北京總部舉辦的2019哈佛大學中國校友公共政策論壇上發表了《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演講。新冠疫情發生后,CCG轉為在線上舉辦活動。2020年11月19日,艾利森參加了CCG舉辦的第六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線上研討會,時值美國政府換屆,艾利森發表了他對“美國大選及其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的見解。此后,艾利森非常積極地參加了我主持的《CCG對話全球》系列節目的兩次線上深度討論。2021年4月6日,艾利森與我、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安全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李晨進行了一場討論,題為“再論修昔底德陷阱:中美關系展望”。2022年3月3日,艾利森和我又進行了一場關于“大國關系的未來:中美將如何共存?”的討論。2023年2月18日,CCG在慕安會上以“綠洲還是幻影:中美氣候合作關系分析”為題舉辦官方邊會,艾利森在會上進行了主旨發言。2023年7月31日,我赴美國時專程到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拜訪他,我們就中美關系、大國競爭與全球化的未來等話題進行了深度交流。

我們衷心感謝艾利森愿意參加CCG組織的這些活動,并非常重視他多年來與我們分享的見解。本書的編撰靈感和材料來自我與他之間多次深入的線上對話,他在CCG總部的演講和交流,他參加CCG在慕安會上舉辦的論壇時的發言,2023年夏天我與他在哈佛肯尼迪政府學院的深入交流和探討,以及他最近一兩年的一些新思想。在本書中,我設計了許多我關注的熱點問題,以問答的形式來呈現艾利森教授的觀點,并盡力公平和準確地表達他的思想和意圖。但需要指出的是,本書中每一個具體提問的答案不應被視為艾利森教授給出的全部或最終回答。

本書宗旨

如上所述,格雷厄姆·艾利森的工作已經引起了相當大的關注,尤其是自《注定一戰》一書出版以來。自那以后,隨著中美關系因貿易爭端、新冠疫情、臺灣問題等因素而變得越來越復雜,艾利森教授在中美關系方面所做的工作的重要性越發凸顯,也引發了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員和年輕讀者的更大興趣。

修昔底德陷阱已經成為海內外決策層和廣大公眾理解中美關系時廣泛引用的一個框架。然而,許多讀者對修昔底德陷阱和艾利森教授關于中美關系的廣泛研究仍不熟悉,對該論點及其影響只有膚淺或不準確的理解。

例如,一個常見的誤解是,根據修昔底德陷阱聲稱的崛起大國和居于主導地位的守成大國之間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推斷出美國和中國之間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艾利森已經花了一些時間反駁這個“稻草人謬誤”,并將其收入《注定一戰》一書的附錄中。他指出,在案例檔案中的16個案例中,4個沒有走向戰爭。與其說修昔底德陷阱聲稱中美之間注定要有一戰,不如說該論點警告人們大國之間爆發戰爭是存在可能性的,因此這意味著我們有責任共同努力來避免這種不可想象的可能性。然而,在公眾關于修昔底德陷阱的討論中,這種對艾利森教授觀點的誤解,以及其他幾種誤解一直存在。因此,本書的首要目的是以易于理解的形式向更多讀者介紹修昔底德陷阱的含義,并澄清一些對艾利森教授觀點的誤解。

本書的第二個主要目的是,在艾利森教授自《注定一戰》出版以來發表的文章、演講和采訪的基礎上,更新其對修昔底德陷阱的論述和對中美關系的分析。特別是自艾利森教授在2017年的著作中對戰爭的風險做出有說服力的論證后,他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尋求避免戰爭、“跨越陷阱”的方法。在本書中,我們希望總結艾利森教授近期的工作及其迄今為止提出的避免戰爭的方法,以便政策制定者、學者和學生學習、思考和討論。

本書內容

本書第一章至第三章引用了艾利森關于修昔底德陷阱、中美關系及相關話題的演講、文章、采訪和討論的部分內容。如前所述,本部分內容涵蓋了他與我在2019年、2021年、2022年和2023年所進行的4次深入對話和討論。本書還引用了《注定一戰》中的部分內容,以及貝爾弗中心編寫的、由格雷厄姆·艾利森主持的重要研究《偉大的競爭:21世紀的中國與美國》(以下簡稱《偉大的競爭》)系列報告的部分內容。貝爾弗中心欣然同意我們在本書中使用這些內容。在時間線上,大部分引文選自艾利森教授在《注定一戰》(2017)出版后到2022年夏天這段時間的發言和文章,少數引文來自2012年的資料。

為了使艾利森教授的觀點易于理解,我們以問答的形式呈現引文,靈感來自格雷厄姆·艾利森在其2013年的著作《李光耀論中國與世界》中采取的形式。直接引自艾利森的內容作為回答列在文中,而作者的補充評論則用不同字體表示,以使文章清晰。

本書按主題劃分章節。第一章“再論修昔底德陷阱”向讀者介紹了修昔底德陷阱這個大概念的基本前提,回答了誰是修昔底德,他如何理解戰爭的起因、近因與結構性因素之間的區別,什么是“陷阱”以及它如何導致戰爭,修昔底德陷阱的歷史教訓有哪些,修昔底德陷阱對21世紀的中美關系有什么意義等問題。

第二章“結構性變化”探討了影響中美關系的深層結構性因素,特別是自冷戰結束、單極世界形成以來中美的相對實力變化。本章借鑒了艾利森教授團隊參與的貝爾弗中心“避免大國戰爭”項目的部分研究,引用了艾利森教授對中美兩國力量平衡和關鍵競爭領域的現狀和趨勢的評估,即經濟、金融、技術、軍事和外交。本章的最后一部分探討了艾利森教授關于這些結構性變化對國際秩序和中美在國際秩序中角色的影響的觀點,包括“單極世界”時代之后的形勢,“勢力范圍”的回歸,全球化的未來,以及為何中美“注定要共存”。

第三章“中美真的‘注定要有一戰’嗎”超越了前述章節論述的影響雙邊關系的結構性因素,深入探討了雙方之間真實存在戰爭的可能性這個問題,尤其是在雙方都不想發生戰爭的情況下。本章介紹了艾利森教授對雙邊競爭狀態的看法;可能影響戰爭概率的因素,如人性、野心和意圖,以及文化和政治因素;“通往戰爭的途徑”——可能導致美國和中國發生軍事沖突的一系列事件。

第四章“跨越陷阱的方法”擷取了艾利森關于中美如何才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和爆發大國戰爭的觀點和意見。在尋找“跨越陷阱的方法”的過程中,格雷厄姆·艾利森再次求諸歷史,為如何防止戰爭發生提供靈感,包括深入研究中國歷史和他擅長的冷戰領域,來尋找美國和中國領導人在尋求重新定義雙邊關系和防止沖突發生時可以借鑒的經驗。

最后,本書以“超越修昔底德陷阱”結尾,指出了其他一些“陷阱”和歷史案例,這或許能夠為中美關系制定和平的發展路線提供參考。

注釋

[1]Graham Allison,"Thucydides's trap has been sprung in the Pacific,"Financial Times,August 21,2012,

[2]Graham Allison,"Obama and Xi Must Think Broadly to Avoid a Classic Trap,"New York Times,June 7,2013,

[3]Nicolas Berggruen and Nathan Gardels,"How 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Leader Thinks,"HuffPost,January 21,2014, davos_n_4639929.

[4]參見習近平在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上的演講(2015年9月22日,西雅圖),

[5]Xi Jinping,Speech on China-US relations given at the Welcoming Dinner Hosted by Local Governments and Friendly Organizations in Seattle,September 22,2015,

[6]Graham Allison,"The Thucydides's Trap:Are the US and China headed for War?,"The Atlantic,September 24,2015, hive/2015/09/united-states-china-war-thucydides-trap/406756/.

[7]轉引自格雷厄姆·艾利森"War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n't Inevi table,But It's Likely,"National Post,2018年3月5日刊。

[8]參見“A Conversation with General Martin Dempsey”,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華盛頓特區,2012年5月2日;Martin E. Dempsey在聯合作戰會議暨博覽會上的演講和問答,弗吉尼亞州弗吉尼亞比奇市,2012年5月16日。

[9]參見Scribe Publications網站上對Destined For War一書的推薦, publications.co.uk/books-authors/books/destined-for-war-9781911617303.

[10]"Schwarzman scholarship aims to help Asia avoid ‘Thucydides' trap’,"News,Financial Times,September 9,2016, e6-bf48-b372cdb1043a.

[11]"Year in a Word:Thucydides's trap,"Opinion,Financial Times,December 19,2018,

[12]Christopher Mackie,"Malcolm Turnbull,and Thucydides,and All That,"Sydney Morning Herald,December 17,2015.

[13]Cui Tiankai and Pang Hanzhao,"China-US Relations in China's Overall Diplomacy in the New Era:On China and US Working Together to Build a New-Type Relation ship Between Major Countries,"China International Strategy Review 2012,May 2012,

[14]Qingqing Chen and Yunyi Bai,"Compete and Coexist:US,China could develop new concept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at nations,Graham Allison says,"Global Times,December 13,2020,

[15]Qingqing Chen and Yunyi Bai,"Compete and Coexist:US,China could develop new concept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at nations,Graham Allison says,"Global Times,December 13,2020,

[16]基于在www.cnki.net上用關鍵詞檢索的結果。

[17]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24,no. 1 (March 2019),Special Issue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e Thucydides Trap?,"

[18]Graham Allison,"Preventing Nuclear War:Schelling's Strategies,"Negotiation Journal,July 23,2018.

[19]"Belfer Center Named World's Best University Think Tank,"News,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Harvard Kennedy School,January 26,2017, think-tank.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武县| 西华县| 大新县| 义马市| 新营市| 广南县| 安达市| 桐乡市| 柞水县| 池州市| 德庆县| 景东| 鄂尔多斯市| 桃源县| 英超| 宝应县| 夏邑县| 平原县| 梓潼县| 修文县| 讷河市| 抚顺县| 芮城县| 九台市| 黄浦区| 威海市| 漳浦县| 阳城县| 商都县| 云安县| 五河县| 维西| 呼伦贝尔市| 沁水县| 绩溪县| 恩平市| 锦屏县| 伊宁县| 宁武县| 桦甸市| 临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