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爪哇史頌(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 (印尼)普臘班扎
- 2328字
- 2024-03-14 14:37:14
譯者序
《爪哇史頌》(印尼語Nagarakretagama,意為國家建立史,又名Desawarnana,意為王國錄)是一部產生于古代爪哇大地上的重要歷史文學作品,作者為14世紀宮廷詩人普臘班扎(Mpu Prapanca)。根據該作品英文譯本譯者斯圖爾特·羅布森(Stuart Robson)的研究,普臘班扎波羅般遮實際上是麻喏巴歇1(Majapahit,1350—1389年)宮廷里一位官員的筆名。當時作品是為了紀念麻喏巴歇的國王哈奄·武祿(Hayam Wuruk)而作的,此國王又以其禮儀性的名字羅阇薩那伽拉(Radjasanagara)和雙溪·維加辛·蘇卡(San Hyan Wekasin Sukha)而著稱。
《爪哇史頌》的作者普臘班扎自幼承父業(yè),信佛教,仕王庭,被當時爪哇的麻喏巴歇王朝國王哈奄·武祿任命為宮廷詩人。又因其才華橫溢,“謹小慎微,行無差錯”得以常伴君王左右。詩人對爪哇宮廷狀況,帝王家族歷史有著切身的感知和了解,因此作品《爪哇史頌》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資參考的史料價值。
普臘班扎以文事君,文學造詣自不必說。《爪哇史頌》行文結構銜接緊密,寥寥數語便勾勒出爪哇大地上從新柯沙里到麻喏巴歇王朝的帝王更迭,抵抗元蒙大軍,平定亂臣造反,帝王御駕巡游等歷史事件。且歷史寫實主義與神話傳說浪漫主義手法結合,在歷史事件的描寫中糅合神秘宗教事件,如佛像一夜之間消失,仙人使用圣瓶以水分爪哇大地等,使得本就不為人所知的爪哇歷史更加奇幻,耐人尋味。
史詩對景物、人物的描繪刻畫也非常細膩,鋪陳華麗辭藻還原當年爪哇宮廷景象盛況;作品反復運用修辭格以展現國王游獵途中所見的各種景物:殘垣斷壁的古佛塔,隨風凄凄抖動的荒草,雕梁畫棟的佛寺,等等。
在反映當時社會經濟狀況方面,上至顯赫的帝王將相,下至提鴨牽鵝的小兵卒吏,史詩中都有描述;所進貢之物,所饋贈之資,所食之菜肴,所飲之酒水,不勝枚舉,可謂包羅萬象。
作者在史詩的后半部分,用了近乎白描的手法,羅列展示了當時爪哇朝代所立皇陵、佛塔、碑文,十分詳盡,以至于在某些歷史學和考古學研究中都被參考為尋找實地遺跡的資料。與其說《爪哇史頌》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毋寧說這部作品是爪哇當時的一部百科全書。
《爪哇史頌》共九十八章,我們把其劃分為兩部分。每個部分四十九章。詩歌章節(jié)內容行文緊湊。第一章到第七章介紹滿者伯夷大帝哈奄·武祿及其家族成員。第八章到第十六章描繪滿者伯夷王國宮殿城郭及屬地。第十七章到第三十八章寫大帝前往盧馬姜游玩及途中旅程。第三十九章到第四十九章插敘大帝的家族歷史。第二部分的四十九章內容中,第五十章到第六十二章描寫大帝在南達瓦森林捕獵及歸程途中所經屬地紛紛納貢。第六十三章到第六十九章,大帝祭拜所經神廟先祖。接下來的三章即第七十章到第七十二章寫到卡查·瑪達之死。第七十三章到第八十二章列數爪哇和巴厘的所有神跡、陵廟。從第八十三章到第九十二章描繪年度節(jié)慶活動。第九十二章到全詩最后為詩人對大帝的頌詞和詩人對自身命運的講述。
《爪哇史頌》是包羅萬象的詩頌,然而作品僅有萬余詞。詩中所描繪的事件、歷史人物大多一筆帶過,并不詳細,其中留下了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
《爪哇史頌》在國內從無刊本、譯本。從我們搜集到的材料觀之,中國社科院的耿昇先生早年在譯介法儒費瑯所編撰的《阿拉伯波斯突厥人東方文獻輯注》一書中,有一段文字涉及《爪哇史頌》的介紹,總結摘錄如下:《爪哇史頌》的爪哇文本于1902年首先由布蘭德(Brandes)發(fā)表于巴達維亞(Batavia)《藝術和科學學會會議紀要》(第54卷第1期)。1903年,凱恩(Kern)在《印度通報》(第1卷)發(fā)表了一篇有關《爪哇史頌》的概述文章,同時將《爪哇史頌》部分原文和譯注發(fā)表于《印度語言學、地理學和民族學文獻集》中。另外還有一篇題為《爪哇史頌中有關哈奄烏錄2的段落》。魯法爾(G. P. Rouffaer)先生又曾在《尼德蘭——印度百科全書》第4卷第384—385頁總結了爪哇語史詩中相關的地理資料。1909年,在《皇家亞洲學會海峽分會會刊》中,奧托·布賴格登(C. Otto Blagden)發(fā)表了《馬來史考釋》,其中特別研究了由《爪哇史頌》提供的關于馬來半島的資料。3
至2003年,北京大學的梁立基教授在《印度尼西亞文學史》中把《爪哇史頌》音譯為《納卡拉克達卡瑪》(Nagarakrtagama),同時對這本著作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了說明:哈奄·武祿執(zhí)政時期,有著名宰相卡查·瑪達輔政,文修武偃,物阜民安,是麻喏巴歇王朝的盛世。過去的宮廷作家都是借印度史詩神話故事來歌頌本朝帝王,如今王朝已如此強大,宮廷作家完全可以把國王的豐功偉績和國家的繁榮昌盛直接寫進自己的作品加以歌頌。普臘班扎于1365年寫的《納卡拉克達卡瑪》就是這樣一部格卡溫作品,這是普臘班扎隨駕出巡各地的見聞錄。梁立基教授認為,《納卡拉克達卡瑪》具有巨大的史料價值,它向我們提供了有關麻喏巴歇王朝全盛時期的社會政治、宗教文化、民情風俗等十分難得的詳實資料,這在爪哇古典文學里,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4
盡管《爪哇史頌》在國內有少數學者提及,但迄今無漢譯本刊行,而西方學界自1903年即進行了翻譯。幸賴前人各種文本對《爪哇史頌》的整理和研究,本中文譯本有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得以讓中文讀者盡可能地一覽全貌,更易于理解14—15世紀滿者伯夷帝國鼎盛時期的一些情況。
本中文譯本主要參考了1979年印度尼西亞布拉塔拉·卡爾雅·阿克薩拉出版社(Bhratara Karya Aksara)出版的印尼文譯本,它是印尼–馬來語世界最早、最權威譯本;而1995年荷蘭皇家語言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出版社(KITLV Press)出版的英文譯本,由斯圖爾特·羅布森根據1979年巴厘島新發(fā)現的手抄本整理翻譯,也成為我們漢譯版的參考版本。譯文雖經多次校訂,但仍恐有舛誤不當之處,懇請方家指正。
劉志強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1 麻喏巴歇又譯滿者伯夷王國。
2 哈奄烏錄又譯哈奄·武祿。
3 〔法〕費瑯編:《阿拉伯波斯突厥人東方文獻輯注》(下),耿昇、穆根來譯,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736—737頁。
4 梁立基:《印度尼西亞文學史》,昆侖出版社2003年版,第156—1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