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洋大學與近代中國(第1輯)
- 王杰 張世鐵主編
- 1730字
- 2024-03-14 14:38:51
序二
國家的命運和大學的命運是如何交融、交織,大學在國家發展中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我們以北洋大學——中國第一所現代性質的國立大學作為重點研究對象,來開展一系列長周期的研究就成為非常重要的任務。基于這種認識,我們邀請眾多專家學者共同研究。此前已舉辦過數屆以“北洋大學與天津”為主題的研討會。最初參與研討會時,我還不是天津大學黨委副書記,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和各位專家成了朋友。我也曾想我們對歷史、文化的挖掘有一天會不會枯竭,再無可研究的,我是個讀理工科的人,但是我因為參加了這五屆“北洋大學與天津”研討會,看到了參會專家的隊伍越來越壯大,看到一屆又一屆的學術研究活動中有價值的成果像清泉一樣涌出來,看到《北洋大學與天津》的學術論文集一年比一年厚實,我真的是感覺到中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欣聞研究的主題從“北洋大學與天津”擴展到“北洋大學與近代中國”,將更為深入地探索近代歷史上大學與國家、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這不僅有助于我們深入了解歷史,了解北洋大學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也能夠為我們當下如何發展高等教育提供重要參考。
教育對于國家而言,意義非凡,強國需先興學。盛宣懷在120多年前提出:“自強之道,以作育人才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設立學堂為先”,北洋大學是在近代中國有識之士救國圖存的背景之下誕生的。而回顧近代歷史上的北洋大學,學校的發展推動著社會的進步,不僅為社會輸送各專業領域的人才,也促進新的理念、思想的傳播。
我印象當中,在120周年校慶的時候,征集天大和北洋故事的時候,書的卷首有一篇文章這樣提到:北洋大學的成立,是一個時代的表達,預示著在那樣一個積貧積弱的年代,國家要找到復興之路,解救民族于危亡的道路,必須要創新,必須要打破陳舊的桎梏,在這樣一種思想的指引之下,這樣的一所大學誕生了,北洋大學就是中國創新求發展、創新求變革的時代印記。
今天,125年過去了,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國家就在我們選擇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在這樣的時代節點,我們再一次去研究“北洋大學與近代中國”這樣一個話題,是非常重要的。回顧一百多年的天津大學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到我們是有利于歷史發展的。當年鄧小平同志在塘沽提到“開發區大有希望”,而我們也是特別重要的發展地區。
2018年我掛職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副司長的時候,我始終認真學習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天津是開創高等教育先河的地方,也始終走在繼續教育的前列。我們天津的工業體系,在新中國一窮二白的基礎之上,率先恢復了制造業等。到了今天,怎樣為天津賦能、為天津找到發展道路,實際上作為大學的學者我們也承擔著不可推脫的歷史使命,所以前一階段,天津市專門研究了在天津如何推動創新,如何讓高校從創新的邊緣走上創新的主戰場。過去我們僅僅為創新創業提供人才支持,現在要求大學要走上創新的主戰場,所以需要我們大學去研究。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們率先開創研究型大學,為當時的中國開創的制堿業、水泥工業、材料工業、礦業工業等一系列新經濟新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非常多的支持;到了今天,如何用那樣的魄力繼續為助力區域經濟發展貢獻我們的力量,這是我們在今后研究“北洋大學與近代中國”這一課題時,必須要思考的問題。我想這些工作都需要我們這樣的知識分子傾心投入。
傳統文化的研究一定要繼承家國情懷。從北洋大學誕生的第一天起,我們和西方中世紀教會和行業學會大學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將大學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地結合起來,把興學救國、興學強國的使命作為中國大學的精神之元始和基因之所在。我們在研究“北洋大學與近代中國”的時候,我們應考慮如何更加堅定地走中國道路,把我們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發揚起來,總結凝練出更多更新的理論成果。所以我想今天和大家一起,在“北洋大學與天津”的基礎上,繼續共話“北洋大學與近代中國”。
在這樣的一個歷史節點上,再去看待這樣一個話題,它的內涵變得格外深厚,它關照的世界變得格外宏大,這個話題所蘊含的力量變得格外深刻。在此對所有參與這一課題研究,以及給予我們支持幫助的社會各界專家學者、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也特別期待各位學者繼續圍繞“北洋大學與近代中國”這一主題,圍繞大學精神與社會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產出更為豐富的研究成果。
雷 鳴
2020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