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眾口頭創作與族群文化品性:文化場視域下的壯族民間文學
- 楊樹喆
- 2219字
- 2024-03-14 14:32:11
第三節 壯族民間文學文化場中的文化關系及其總體特點
翁貝爾托·埃科指出兩種不同文化的相遇有三種可能:一是文化征服,A文化成員認為B文化成員非正常人類,對其文化進行教化(按A文化模式改造B文化)或毀滅;二是文化掠奪,A文化可能在政治、軍事上征服B文化,但贊賞其智慧,對其文化成品加以霸占和掠奪;三是文化交流,這是一種互相影響和尊重的雙向交流。注31
樂黛云認為,不同民族的文化互相接觸,可能產生以下的不同結果:第一是替代,接受了新的文化因素,替代了原有的文化因素,并能發揮同樣的作用;第二是附加,新的文化因素加入原有的文化體系之中;第三是整合,新舊文化因素通過整合而形成新的文化體系;第四是創新,產生新的發明,以適應變遷的需要;第五是喪失,失去自己的文化或其中的一部分;第六是抗拒,不能接受而予以抵抗。注32
以上各種觀點,看到了不同文化間接觸、碰撞的最終結果,但忽視了文化間的接觸與遭遇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突出了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之間的關系,但忽視了每一種文化都有其天生的巨大張力和頑強的生命力。
當我們從“場”的視角來看待各種文化間的關系時,就會發現,當今世界文化場中各種文化間的關系已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非此即彼或者你死我活的二元對立,而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狀態、一種過程,表現為多種文化的共同存在,它們相互影響,相互從對方看到自己的不足,吸取別人的長處,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文化共生共榮的狀態。
同樣,在壯族民間文化場的一個個“次場”中,匯聚了長時段及不同空間的各種觀念,融合了本土的與外來的、傳統的與現代的各種價值取向。由此,壯族民間文學文化場中各種文化間的關系應該表現為:(1)多元并存;(2)跨界互動;(3)共生共榮。
不僅如此,壯族民間文學文化場還是一個由多種要素及多層維度所構成的一個有機系統,這個系統具有整體性、動態性與跨文化性的特點,影響著壯族民間文學發展的內容、方向與路徑。
(一)整體性
壯族民間文學文化場的整體性特點指它的各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聯性及其結構與功能之間的相互關聯性。壯族民間文學文化場是一個整體,一個有其相對獨立性及內在運行規律的自組織系統,這個系統整合了空間的、時間的和價值觀念的各個要素,跨越民族與地域,借助現代化手段與途徑,輻射到整個壯族聚居區域。
作為一個整體,壯族民間文學文化場的核心是觀念體系,圍繞這個核心,外層是一系列行為規范和相應的活動方式。這個文化場對壯族民間文學的形成和發展產生影響是通過一定的場力來實現的。這個場力表現為一種精神氛圍、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文化品性,決定著壯族聚居區的輿論,塑造著相應的壯族民間文化,對壯族民間文學發展起著熏陶、示范、規范、調節的作用,壯族民眾則以理解、掌握、內化、外化等形式學習和接受這些文化的期待與規范,并付諸民間文學創作的具體行動當中。
(二)動態性
壯族民間文學文化場的動態性特點指這個文化場處于不斷的運動與變化中。壯族民間文學文化場是一個動態的、有機的系統。這個系統自產生之日起,就處于不斷的矛盾運動與變化過程中,這運動與變化的動力,一方面來自其自身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來自與他文化的接觸、交往與溝通。
文化實際上是自然界的“人化”,人的活動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決定了文化內在結構的多維性與開放性。變遷是文化永恒的主題,文化是一個沒有固定邊界的、開放的系統。文化自身具有的張力,使得它在與異文化接觸的過程中,必然會有一個相互之間的作用力,該作用力推動著文化處于不斷的運動與發展過程中。而文化場中各要素之間的差異性則構成了文化變遷的動力機制。可以說,吸收外來成分以使自身獲得新的生機,是整個文化發展史的通則。注33文化就是這樣在不斷的吐故納新的過程中擯棄糟粕、吸取養分,從而獲得生存與發展。因此,壯族民間文學文化場的動態性推動著壯族民間文學在內在機制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不斷轉換中獲得發展。
(三)跨文化性
壯族民間文學文化場的跨文化性指文化場中各種文化的多元性及其相互之間交往的跨界性與融合性。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78號建議《教育對文化發展的貢獻》,跨文化性指的是關于不同文化的認識與理解,以及在一國內部各種文化成分之間和世界各國不同文化之間建立積極的交流與相互充實的關系。《建議》還指出,鑒于當今世界所獨有的大量因素,各個現代國家都必然不同程度地面臨多元文化現象。注34
歷史上,由于天然屏障及人為的文化壁壘,各種文化之間相對封閉,彼此很少往來。而當歷史發展到今天,由于現代化的科技發展、經濟及文化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過去文化間的封閉狀態不再可能,共同的利益與共同的難題(工業、商貿的發展,全球化的污染,人口膨脹等) 也促使各文化產生了相互合作、共同發展的主觀需要。因此,打破疆界、聯合溝通,共同制定互補、雙贏的文化政策構成了各國進一步發展的客觀條件及主觀需要。
因此,同過去相比,當下壯族民間文學文化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過去的單一文化場轉變為多元文化場,由過去的文化的多元并存轉變為各種文化跨界互動,由文化間的彼此封閉、沖突轉變為相互交流、理解、共生共榮,形成一個個由多種文化所共同生存、演變、發展的有機系統。多元共榮是人類不同文化的共同需要,文化成為激發彼此發展的不可或缺的一環。壯族民間文學文化場的跨文化性使得壯族民間文學面臨著不同價值觀念多元并存的文化局面,一方面為壯族民間文學的豐富與發展帶來了契機,另一方面也使壯族民間文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選擇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