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獴
迷人可愛的黑耳朵

基本信息
英文名 Meerkat
中文名 狐獴
分類 食肉目獴科
棲息地 非洲南部的開闊平原和干旱草原
對狐獴來說,猛禽類是它們的天敵。盡管狐獴平時看起來戒備心強、膽小,但它們也有攻擊性很強的一面。有時候,面對體形碩大的蛇類,它們甚至會果斷采取“群攻”的方法。我們在觀察狐獴的時候,除了關(guān)注它們的自身能力以及生態(tài)外,還可以觀察它們與同伴的相處之道、社會性、協(xié)調(diào)性以及它們在群居生活中的情況。(橫濱動物園ZOORASIA飼養(yǎng)員)
幾乎沒有突出的耳廓最適合洞穴生活
要點

狐獴給人的印象就是它們站立時呈現(xiàn)的后腳直立的姿勢,這種可愛的姿勢與它們的棲息地——非洲的荒地和干燥草原大有關(guān)系。
狐獴在野外打洞生活,打洞對它們來說是生存必需的技能。大多數(shù)情況下,狐獴都屬于被獵捕的對象,猛禽類動物就是它們的天敵。
了解到狐獴的這些習性后,我們可以推斷出狐獴耳朵變小的原因——為了不妨礙它們在洞穴里生活。據(jù)說狐獴的黑眼圈是為了在烈日暴曬下保護眼睛。它們的那對耳朵也是全黑的,并成為其可愛的亮點,至于為什么顏色會是黑色,原因尚不清楚。
值得人類學習的狐獴式社交生活
狐獴群體特有的交流方式
在野外,10~30只狐獴會聚集在一起,過著洞居的生活。通常情況下,狐獴都處于被捕食的狀態(tài),因此它們總是小心翼翼地過日子。像老鷹和雕這樣的猛禽類動物,是狐獴的天敵。

在一群狐獴中,肯定會有一只狐獴是負責放哨的,這個放哨的崗位采用的是輪班制。比如,狐獴在覓食等毫無防備的時候,一旦天敵“駕到”,那個負責放哨的狐獴就會通知伙伴們有危險,其余狐獴便會一溜煙地逃回洞穴。哪怕是再細微的聲響,狐獴也會很敏銳地發(fā)現(xiàn),聽到聲響后立馬逃散、躲藏,這是它們的習性。即便是生活在安全的動物園里,狐獴對直升機的聲音或者烏鴉的叫聲等,還是會起本能反應。
雖然狐獴的警惕性很高,但它們也是好奇心旺盛的動物。一旦它們觀察的結(jié)果是“沒有危險”,就會立刻將戒備心切換成好奇心,整群狐獴都會圍上前看個究竟。
此外,規(guī)則在狐獴的群居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們分工協(xié)作,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動物。在ZOORASIA里,生活著兩組狐獴,每組各9只,我們可以觀察它們是如何群居生活的。
這兩個群居生活的大家庭都是由一對能夠繁育后代的狐獴和它們的孩子共同組成的(也有例外)。負責生育的是狐獴媽媽,但群體中還有其他狐獴擔任“保姆”,大家共同來照顧幼崽。“保姆”中的雌性狐獴甚至會代為哺乳,而雄性“保姆”則負責協(xié)助撫養(yǎng)與教育幼崽的工作。
一旦感知到任何危險,哨兵狐獴會發(fā)出警報聲,全員逃離并隱藏起來。狐獴放哨時,不僅依靠眼睛,還依靠耳朵。聽力對它們來說,似乎也很有用。
面朝太陽,來一個耳朵和身體的日光浴
說起來,狐獴和我們喜愛的熊貓一樣,都長著一對毛茸茸的黑色耳朵。這是為什么呢?有關(guān)猜測頗多:有人說這是它們區(qū)分彼此的標志,也有人說這是保護色……狐獴耳朵的毛色呈黑色的原因,還是一個未解的謎團。
據(jù)說狐獴會在太陽升起時從洞穴里出來,面朝太陽,溫暖身體,然后才會開始一天的活動。它們的耳朵是黑色的可能是為了能夠迅速地補充睡眠中消耗的熱量吧。
當我們看到狐獴走出洞穴,相親相愛、集體曬太陽的樣子時,請大家務必留意一下它們可愛的耳朵喲。
特別欄目
進一步深入挖掘耳朵話題!
只有耳朵等末端是黑色的貓咪、狗狗和兔子
除狐獴、熊貓以外,唯獨耳朵等末端是黑色的可愛動物。
喜馬拉雅兔和巴哥犬也是只有耳朵等身體末端毛色呈黑色的動物。有人推測這是“因為身體末端的體溫較低,為了更方便吸收陽光才變成黑色的”,但真相如何,尚不明確。另外還有暹羅貓和喜馬拉雅貓等動物也是如此。暹羅貓的基因?qū)е麦w溫越低的部位毛色越深,它們中有些個體的耳朵和面部均呈黑色,有些則只有耳朵呈黑色。

貓式“狐獴站”
讓鏟屎官們瘋狂抓拍的瞬間。
傳說中“一招定勝負”的姿勢。
一張貓咪僅用后腳站立的照片,也會成為社交網(wǎng)站上的熱門話題。愛貓人士稱這為“狐獴站姿”,狗狗似乎也會用尾巴支撐、屁股著地,做出像狐獴那樣的站姿。與平時四足站立的姿勢相比,小家伙們能從更高的位置看到更廣的視野,感覺應該很新鮮吧?(請不要讓寵物長時間保持這種非自然的姿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