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大約是在光和二年(179)開始顯露聲名,并改名‘張角’,自號大賢良師。據說,此人勢力不小,掌控著延津到白馬渡一帶的大河水匪,其背后必然有人撐腰。”
劉氏商會一直無法打通往河內商道,就是因為沿途水陸兩道匪患嚴重。
黃河道上有大批水匪,陸地通道則是遍布山匪。
南起滄水北岸的云夢山,北到淇水之南的青巖絕,密密麻麻分布著不知多少山匪營寨。
其中最大的一處匪寨修筑在朝歌西邊的鹿腸山環繞盆地之中,朝廷根本無可奈何。
去年冬天在武安擔任縣令的沮授都曾被山中匪盜鈔略,簡直苦不堪也,卻又無可奈何。
“河內太守李敏就這么眼睜睜看著張角肆意妄為?”
劉順語氣中帶著明顯不滿。
“他一個遼東人也做不了什么,安穩度過任期就了不得了。”
“且不論他,說說張角最近的有何舉動。”
舒曜答道:“先前張角的勢力妄圖從趙國進入常山境內,皆被攔截。樂國相寫信質問趙相向甫興(向栩),卻反被其斥責,胡亂扣押趙國百姓。李方伯還因此下書責備樂國相來著。”
前任冀州刺史公孫度剛上任沒多久便被撤換掉,新上任的刺史乃是河內郡野王人李邵。
同為河內人的李邵當然要向著自己人,但他也知道樂隱掌管的是天子錢袋,輕易動不得,也就簡單責備幾句作罷。
劉順噗嗤笑出聲來,“樂師可真是受了不少氣啊。向栩此人,出身河內朝歌,與那大賢良師沆瀣一氣,竟敢騎到咱們頭上來了?讓德然走動一番,把這向栩送回老家反省吧。”
劉順此言乃是對夏侯蘭所說,如今內部消息傳遞,皆由夏侯蘭把持。
“喏!”
“所以,他們眼見北上不成,開始往東邊擴了?”
“少主所料不差。他們已經從趙國進入巨鹿郡內,人數之眾,不可計量。”
“目標是大陸澤嗎?”
劉順皺眉思索道。
此時的大陸澤南北近百五十里,東西寬度不均,周圍分布著大大小小水澤無數,總面積約有三百六十平方千米(今天的巨鹿縣才631平方千米)。
其內水草密布,遇到雨季還要大上三分,容幾萬人進去藏身完全游刃有余。
“屬下以為,對方應當是以廣宗為目標。”
“此話怎講?”
舒曜走到堂內掛著的輿圖前,指著“界橋”解釋道:“如今,數以十萬計的教徒正在北上,占據廣宗東邊的界橋,可以將這些教徒全部引入巨鹿境內。據回報稱,已經有大批流民通過東郡進入魏郡,藏身于黃澤周圍。”
“嘖嘖,巨鹿郡丞張鈞、魏郡太守張則與張角是同族,李邵、向栩是同郡,這幫河內人所圖不小啊!”
說起來,與河內接壤的魏郡近十年都是由河內人擔任郡守。
從河內懷縣人李喆開始,之后分別為懷縣山鵬、汲縣郭適、修武張則。
舒曜拱手欠身道:“都怪屬下辦事不力,未能及早查明賊人布局。”
劉順擺擺手,“不怪你。我也疏忽了,這幫人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落子,咱們全都被蒙在鼓里嘍!”
張鈞、張則、李邵、向栩這四人中,李邵上任最晚,其他三人均是在最近五年間到任。
這說明,士大夫集團早在天子欲行廢后之舉時,便已經著手安排、布局。
那時劉順還在襄邑,對這邊的情況了解不多,也沒想到會有如今這等情況發生。
冀州南部已經被河內人包攬,這等事情,朝廷會沒有察覺嗎?
劉順細思極恐。
夏侯蘭有些擔憂道:“要將此事告知京城嗎?”
“大可不必,一切尚在掌握之中。”
劉順乃是大言不慚,他不讓夏侯蘭傳告京師純粹是私心所致。
黃巾之亂必須要爆發,劉順必須借此洗牌,他也需要將自己手中武裝力量合法化。
夜深人靜之時,劉順曾思考過為何要在冀州引爆天雷。
他認為原因有三:
首先,冀州富裕,又是光武帝龍興之地,本地士族與關東士族有著明顯割裂。如田豐、沮授這等出身之人,完全不屑于做出投誠之舉。既然冀州士族不聽話,那就在冀州引發大戰,打他個生靈涂炭。如此也方便關東士族參與冀州的“戰后重建”,在此分配利益。
其次,河內距離京城太近,并不適合引雷。張角若是在河內聚眾數十萬,立刻就能被京中察覺。距離京城稍遠,有黃河天塹相隔,東邊有河內負責延阻朝廷,南面兗州也是自己人。到時,起兵若是順利,兗州、潁川黃巾軍圍堵各處關口,分散朝廷兵力。河內放行冀州黃巾同行,沿黃河西進可越過各處險關,讓洛陽處于大敞四開的狀態。到時他們也不怕天子拒絕就范,是改朝,還是換代,不過一句話的事兒。
最后,張角占據趙國、巨鹿、魏國,就是卡住了朝廷以最快速度傳達詔令給幽州邊軍南下勤王的通道。即便邊軍收到詔令,他們也難以通過官道南下,必須走水網密布的冀州東部,從東邊南下必然會與青州、兗州地區黃巾遭遇,遲緩行程。就算邊軍憑借強悍戰斗力,打通了冀州西側山脈路線,張角也可帶人躲入山中,不斷襲擾糧道。
就算劉順猜準了一切,他也不打算說出實情。
他讓父親自請鐵官,配合他打造兵甲。
縱然有水力鍛錘加持,制造一副甲具的速度還是相當緩慢。
甲片的疊穿更是費時費力,一個人不吃不喝也得做一個月的功,才能將之一針一線地穿在內襯之上。
在父子二人默契配合之下,終于在光和七年(184)年初制成了一千副甲具。
是年二月初,青州濟南人直入省中,告發大方渠帥馬元義與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人為內應,約定甲子年三月五日,內外一起舉事反叛朝廷。
唐周的告發信直達天聽,天子震怒,于京師大肆搜捕馬元義同黨,斬首千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