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氣候變化對中國的影響
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升溫明顯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是受到氣候變化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氣候變化持續影響中國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已對糧食安全、水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城鎮運行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1)冰川加速退縮,凍土面積減少
青藏高原和天山冰川加速退縮,一些小型冰川消失,近50年來中國西北冰川面積減少了21%,西藏凍土最大減薄了4~5m,凍土面積減少約18.6%。
(2)平均年降水量年際波動
1961~2019年中國平均年降水量存在較大的年際波動,東北西北大部和東南部年降水量呈現明顯的增多趨勢,自東北地區南部和華北部分地區至西南地區大部年降水量呈現減少趨勢。氣候變化導致我國水問題嚴峻,東部主要河流徑流量有所減少,海河和黃河徑流量減幅高達50%以上,導致北方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干旱區范圍可能擴大,荒漠化可能性加重。因水資源短缺,耕地受旱面積不斷增加。農業生產不穩定性和成本增加,品質下降。
(3)海平面持續上升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19)》顯示,海洋溫度升高將導致珊瑚礁、貽貝海床、藻類棲息地等受到嚴重破壞,導致海洋環境發生巨大改變。中國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2018年發布的《中國海平面公報》顯示,1980~2018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3.3mm/年,高于同時段全球平均水平。據中國《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預測,到21世紀末,中國沿海地區的海平面將比20世紀高出0.4~0.6m。當海平面上升超過1m時,一些人口集中的河口三角洲地區(包括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黃河—海河三角洲)將受到嚴重損害,中國沿海將有12萬km2的土地被海水吞噬。
(4)極端天氣頻率增高
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極端高溫事件、洪水、臺風、干旱等均有增加,造成的經濟損失也在增多。極端天氣氣候災害對我國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由2000年之前的平均每年1208億元增加到2000年之后的平均每年2908億元,增加了1.4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運營產生顯著不利影響。日益頻繁和嚴重的氣候風險威脅著人類系統的穩定性,還將以“風險級聯”的方式通過復雜經濟和社會系統傳遞,給我國可持續發展帶來重大挑戰。
氣候變化已不同程度影響著我國生態系統的結構,氣候變化疊加自然干擾和人類活動,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系統穩定性下降,脆弱性增加。
(5)影響城市環境
氣候變暖還會影響城市環境,加劇城市的“五島效應”,即熱島效應、干島效應、濕島效應、雨島效應和渾濁島效應。一般城市地區的氣溫變化明顯高于周圍郊區,城市就像一個“熱島”,而干島效應與熱島效應通常是相隨的。由于城市主體是由成片鋼筋水泥筑就的不透水下墊面構成,易形成孤立于周圍地區的“干島”,有些城市在某些時間濕度比較大,如上海在1月份夜間出現濕島的次數最多,但強度偏弱,而夏季次數少,但強度大。大城市高樓林立,空氣循環不暢,加上建筑物空調、汽車尾氣容易使城市上空形成熱氣流,導致強降水事件增多,甚至形成城市區域性內澇。渾濁島效應主要是由于城市顆粒污染物增加,凝結核過多,近50年來我國城市地區的霧霾天氣總體呈增加趨勢。
高溫熱浪、暴雨、暴雪、臺風等損壞交通運輸設備、地面設施,增加交通安全隱患,對城市公路、鐵路、航空、航海的正常運行造成了極大影響。沿海城市面臨的洪澇災害風險將明顯增加,近些年我國東南沿海城市常發生“臺風、風暴潮、暴雨”等同期發生的極端事件,造成重大的人員、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