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信息流運動的內在邏輯:從信息鏈說起
信息運動的軌跡及其發展規律催生了信息鏈這一概念[1]。信息鏈是將信息作為中心環節,解釋信息流運動的一種邏輯體系和結構。目前關于信息鏈的說法和內容介紹不盡一致,主要有四要素、五要素和六要素三種模型。
其中經典的模型便是DIKW模型,它主要包括四個要素:數據(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和智慧(Wisdom)[2],如圖1-1所示。該模型強調數據轉化為信息,升級為知識,升華為智慧的邏輯遞進關系。其中,數據是直接對客觀事物的描述,可以通過觀察或者測量獲取。信息是對數據的處理和加工,可以回答關于“何人(Who)、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的問題。知識是對信息進行篩選、整理和加工而得到的有用資料,通過推理和分析還可以產生新的知識,可以回答關于“何法(How)”的問題。智慧是對知識的使用,是人類掌握知識后做出的判斷、決策和預測,可以回答關于“何因(Why)”的問題。

圖1-1 DIKW模型[3]
以珠穆朗瑪峰為例說明DIKW模型中各要素的內涵。珠穆朗瑪峰高8848.86米是一項數據;一本介紹珠穆朗瑪峰地理環境、地質演化、生物生態的圖書是關于珠穆朗瑪峰的信息;對相關信息進行過濾、處理和加工,制定的攀登珠穆朗瑪峰的行動計劃和報告就是知識;最后,基于這些知識,做出的是否有能力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判斷則是智慧。
信息與情報是(圖書)情報學的核心關切。從情報與信息的差異視角出發,“信息鏈”由事實(Facts)→數據(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情報/智能(Intelligence)五個鏈環構成。而信息鏈六要素模型,是在五要素模型的基礎上,在情報要素后增加了智慧要素,使整個信息鏈更為全面完整,如圖1-2所示。此模型認為信息鏈是由事實(Facts)→數據(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情報/智能(Intelligence)→智慧(Wisdom)6個鏈環構成[4][5]。
基于圖1-2,可以歸納出相關內涵:數據是客觀事實的記錄,信息是有意義的事實和數據,知識是系統化的信息,情報是進入人類社會交流系統的運動著的知識,智慧是運用信息和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中,作為中心鏈環的“信息”既有物理屬性也有認知屬性,因此成為“信息鏈”的代表稱謂。從情報學角度看,情報學一直致力于對整個信息鏈的研究[6]。

圖1-2 信息鏈六要素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已有信息鏈相關理論,一些學者嘗試對信息鏈模型進行改造優化或場景應用。如:張家年學者架構了一個有反饋和循環的信息鏈網絡圖,在信息鏈基礎上凸顯動態化、流程化、網絡化等特征,從而更加完整地闡釋信息鏈各要素之間的關系[7];李陽學者基于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領域對應急信息鏈問題進行了探討,提出突發事件應對處置也是一個信息鏈上各要素的層級傳遞和升級過程[8];等等。這些研究很好地拓展了信息鏈的研究范疇,也便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信息流運動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