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深水探秘(BBC科普三部曲)
- (英)保爾·羅斯等
- 6字
- 2024-03-14 11:24:08
第二章
大西洋
阿特拉斯之海
邪惡、強壯、兇猛、詭秘……當形容海洋中的絕對主宰者——鯊魚時,大部分媒體總會用到這樣的字眼。在全世界范圍內,一共有超過400種鯊魚[1]。早在恐龍時代之前,鯊魚就已經成群結隊地出現在海洋中了。它們對海洋的變化有著超強的適應性,因此在長達4億年的漫長時間中,它們幾乎未曾發生任何改變。
很少有其他生物可以像鯊魚這樣令人談之色變。鯊魚常常被強加上“食人動物”的頭銜,以至它們的兇猛和嗜殺性都被夸大了。雖然鯊魚確實在人類游泳、潛水和捕魚時發起過攻擊,但這些事件發生的概率都很低,因此致死的更是少之又少。根據全球鯊魚攻擊事件檔案的記載,2007年共發生71起人類無故遭遇鯊魚攻擊的事件,其中僅有一起造成了死亡。然而,在同一年里,人口只有400余萬的新西蘭因溺水而死的人數就達到了110人。值得一提的是,只有少數鯊魚會攻擊人類,其中包括大白鯊、虎鯊和白真鯊,而死在人類手上的鯊魚數量則有數百萬頭之多。
當提到鯊魚時,我們一般聯想到的都是它們的鰭、牙齒和頜部,但實際上,它們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雖然如此,鯊魚還是無法擺脫“海洋殺手”的形象。如今,隨著人類對海洋的侵占,只有在巴哈馬群島(巴哈馬群島位于大西洋的一個角落)的“鯊魚伊甸園”里鯊魚才可以得到庇護,獲得真正的自由。不管是人類還是鯊魚,都被那個地方深深地吸引著。海洋探險隊來到了這個“鯊魚伊甸園”,試圖讓這片海域對人類和鯊魚來說都變得更加安全。
巴哈馬群島位于距離佛羅里達州東南部800千米的地方,由大約700座島嶼和沙洲組成。這里的海水清澈、湛藍,并且富含營養,最重要的是,這里還沒有受到工業發展的影響。巴哈馬海域有超過40種鯊魚,包括檸檬鯊、大型雙髻鯊、白真鯊、黑鰭鯊、灰鯖鯊、絲鯊和鉸口鯊,甚至還有遷移而來的大青鯊和巨型鯨鯊。
巴哈馬群島海域最常見的鯊魚要數加勒比礁鯊、虎鯊、白真鯊和雙髻鯊了,這里也因為擁有種類如此繁多的鯊魚而成為一個著名的景點。造成這里鯊魚種類繁多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墨西哥灣流將大量的營養物質帶到了這片水域,二是這里的許多小島上都設有專門的保護區域,為鯊魚及其后代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境。許多鯊魚都出生在這里的潟湖中,長大之后,它們又在相同的地方產子。但是,這種看似田園詩的畫面之下卻隱藏著一個令人震驚的現實——一些鯊魚正瀕臨滅絕。
處于險境中的鯊魚
每年都有多達1.2億條的鯊魚面臨死亡,其中絕大多數都死于過度的商業捕撈,某些種類的鯊魚數量正在急劇下降。例如,在幾十年前,海洋中白鰭鯊的數量很多,而現在,由于人類對海洋白鰭鯊魚鰭的需求不斷增長,海洋白鰭鯊正面臨滅絕的危險。面臨同樣危險的還有路氏雙髻鯊,它們也是為了供應價格不菲的美食魚翅湯。除此之外,大西洋上遍布的長線釣索還會意外捕殺一些鯊魚,這些長線釣索是大型商業捕魚產業的一部分。科學家警告說,鯊魚在10年內就可能消失殆盡,其中一些生長緩慢或出生率相對較低的種類則會徹底消失。
我們準備前往比米尼群島,那里有一座比米尼生物站,當地人稱之為“鯊魚實驗室”,我們要與在那里工作的科學家見面。這些科學家正在研制鯊魚驅逐劑,他們認為這項新發明將會起到拯救物種的作用。一條鯊魚死亡后,一群海洋生物會前來分食它的肉,但其他鯊魚卻會躲得遠遠的。據此,研究員認為鯊魚的尸體會向其他鯊魚發出一種化學信號,這種信號具有驅趕鯊魚的作用,比如警告其他鯊魚附近有危險。受到這個場景的啟發,科學家研制出了一種與之相似的化學物質,希望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我們領取了這個任務:在活鯊魚身上測試這種新研發的驅逐劑。如果有效,這種表示“遠離”的氣味可以添加進防曬乳液或者潛水衣中,這樣游泳者就不會再受到鯊魚的錯誤攻擊了。
首先要進行測試的是一種由金屬合金制成的電磁驅逐劑,這種驅逐劑可以防止鯊魚被金屬長線釣索鉤住。我們捕捉了一只無害的年幼的檸檬鯊,并讓它保持一種強直靜止狀態:只要將鯊魚在水中翻轉至背部朝下,鯊魚就會處于一種類似昏迷的狀態。當然,這是不能在家中輕易嘗試的。這種方法如此簡單,估計讀者會感到十分驚訝。剛開始,這條鯊魚不停地扭動身體想要逃脫,但當我們將其身體翻轉過來時,它就一動不動了,并且渾身松軟,對外界的刺激毫無反應。我們還沒有完全弄清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但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食物也無法使鯊魚從昏睡狀態中醒來。利用這種方法來測試新研制的驅逐劑不會對鯊魚造成任何傷害。接著,我們輕輕地將這種電磁驅逐劑移動到鯊魚口鼻部下方,那里是鯊魚電感最敏感的部位。這種驅逐劑的效果立竿見影。鯊魚在瞬間就蘇醒了過來,通過猛烈的身體擺動掙脫了束縛,并迅速游走了。第一次測試成功。

鯊魚是地球上令人望而生畏的生物之一,它們被強加上了“海洋殺手”的稱號。雖然如此,但我們的潛水員在一段時間之后還是適應了這種被成年鯊魚包圍的場面,顯然這些鯊魚對于人類的到訪也表現出了興趣。

加勒比礁鯊是這片海域中最為常見的鯊魚之一。礁鯊身長可以長到3米。為了尋找珊瑚礁魚、鰩魚和螃蟹等食物,它們成群結隊地來到了淺海中。

雖然商業性捕魚捕殺了大量鯊魚,但還有許多鯊魚是在被意外捕獲后,死于這種長線釣索或漁網中的。這些工具來自一些貪婪的商家。

吸引鯊魚通常采用的方法叫作魚餌誘魚法,即在海中晃動一個誘餌球。當海洋探險隊想要測試新研制的化學驅逐劑時,這種誘魚法創造了奇跡。
第二次測試更加危險。這一次,潛水員將會進入公海中,先吸引鯊魚包圍自己,然后再釋放一種液態的化學驅逐劑。海洋探險隊用常用的方法來吸引鯊魚——魚餌誘魚法,也就是在水中晃動誘餌球。很快,海中便聚集起了瘋狂覓食的鯊魚,其中大多數是加勒比礁鯊,在附近還發現了大一點兒的虎鯊,它們正在朝實驗點游來。雖然我們確信,鯊魚在沒有被激怒的情況下很少襲擊人類,但潛水員在進入擠滿成年鯊魚的海中之前還是感到了不安,因為他們僅僅攜帶了這種新型驅逐劑的實驗品。
在水下,鯊魚群看上去十分壯觀,它們圍著潛水員一圈圈歡暢地游動,身體構造完全符合流體力學原理,因此擁有令人嘆服的速度和靈活性。偶爾,大鯊魚會接近潛水員并輕推他一下,或者試探性地咬一咬潛水員的腳蹼。鯊魚是靠嘴巴來感覺外界的,它們對潛水員這樣做是想要識別一下出現在環境中的任何新事物。漸漸地,越來越多的鯊魚開始對潛水員表現出興趣,是時候測試這種驅逐劑了。此時,水下已經形成了厚達2米的鯊魚層,噴灑液體似乎并不能妨礙這些動物對食物的關注。然而,當驅逐劑開始擴散時,鯊魚掉頭就游走了。這個場面實在是太驚人了。很明顯,鯊魚對于這種化學物質做出了反應,它們居然停止了覓食。片刻間,這片海域就變得空蕩蕩了。這種驅逐劑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未來帶來了希望,人們也許可以憑此找到一種方法,使人類與海洋中這些強大的動物之間建立起更和諧的關系。
失樂園
我們到達巴哈馬的時候發現,巴哈馬群島果然是名副其實的休閑度假勝地。這些熱帶島嶼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下,四周的海水清澈而平靜。這樣的環境很容易讓人陶醉,從而忘記這片海域所屬的海洋是全球海水動能最強的水體。就在前方,它的殘酷即將向我們展現。

巴哈馬沙洲典型的平靜安逸的景象。這些雙排沙洲位于排列并不整齊的列島上,看到此景,人們很難相信這片海域竟然是全球海水動能最強的水體。
僅僅幾天后,我們乘坐的“加勒比探索者”號就在巨浪中顛簸個不停,我們不得不尋找一個避風港,在那里等待暴風雨結束。甲板下,即使是隊伍中最堅強的隊員也在鋪位上低聲哭泣,眼睜睜地看著我們的船在大西洋的暴風雨中搖擺傾斜。
大西洋的名字來源于希臘神話中泰坦神族的一位巨人——阿特拉斯。公元前450年,希羅多德曾提到,大西洋名字的意思是“阿特拉斯之海”。大西洋廣闊無垠,覆蓋了地球1/5的表面積,比美國國土的6倍還要多。論面積,只有太平洋可以超過它。雖然面積如此之大,但它卻是一片相對“年輕”的海洋。大約在1億年前,盤古大陸[2]分裂開來,形成了美洲和非洲,大西洋隨之出現。大西洋的生長源為大西洋中脊,這里有一座巨大的海底山脈,它高出海底2500米,從北極一直延伸到16000千米以外的南大洋。這個長度比安第斯山脈、落基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加起來還要長4倍。
大西洋以其猛烈的風暴、洶涌的潮水和猛烈的狂風聞名于世。世界上最高的潮汐出現在大西洋的芬迪灣,這片海灣將新不倫瑞克和新斯科舍隔開。某些時候,三層高的樓房在這里的海浪面前都會相形見絀。
當我們的“加勒比探索者”號終于順利地到達一座小島避風時,天已經黑了下來,但風暴沒有一點兒減弱的跡象。根據氣象預報的預測,未來幾天將會有颶風出現,這次探險因意外的惡劣天氣而陷入危險。
狂風之力
狂風巨浪是巴哈馬風景如畫景象的另一面。那是因為海上的環境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世界上最強、速度最快的洋流——墨西哥灣流——就是由這片群島獨特的地質條件所引發的。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衛星圖像能夠顯示出大西洋上任一時刻的天氣系統和風場。橙色圓圈代表颶風級風暴,紫色代表中等強度的風,藍色代表較輕的風,白色箭頭表示風向。
墨西哥灣流形成于墨西哥灣,但在巴哈馬這里,它才真正得到了力量。在巴哈馬群島和佛羅里達海岸之間有一條狹窄的航道,航道周圍被堅硬的碳酸鈣巖石環繞。當溫暖的海水從南邊涌來時,墨西哥灣的水就必須通過這條約100千米寬的航道。因此,每秒都有約8500萬立方米的海水從這條狹窄的航道擠出。這里就像是一個槍管,用強大的力量將溫暖的海水推向海洋的其他地方,這樣就形成了溫暖的墨西哥灣流。
在這股強勁力量的推動下,墨西哥灣流流向了美國東部海岸線和紐芬蘭島,跨越了大西洋8000千米海域。當到達北大西洋中部時,洋流一分為二,向北的一條穿過歐洲。由于墨西哥灣流在向北流動時不斷地向沿途的空氣中釋放熱量和水分,因此沿途區域的氣候溫暖而濕潤。這股洋流所含的熱量大得驚人,是全球能源需求量的100倍。當其將熱量釋放到北歐國家附近時,那里的氣候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氣溫升高了10℃之多,使得棕櫚樹都可以生長在蘇格蘭西部的土地上。如果沒有這股洋流,一年中的大多數時候那里都將被冰雪覆蓋。
墨西哥灣流向南的一條分支在流到西非后,重新循環流回了加勒比海,與之合并形成了北大西洋副熱帶環流。這部分洋流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將溫暖的海水帶離赤道,以防止熱帶地區過于炎熱。
墨西哥灣流除了可以改變地球上很多地方的氣候,還是一條“海上高速公路”:將植物的孢子、動物幼體甚至成年生物帶向很遠的地方。除此之外,海洋探險隊還發現,墨西哥灣流還是一條傳送文明的高速通道,它將人們從千里之外帶到新的地方安家。
因為風暴,我們耽擱了好幾天的時間,終于有跡象表明最危險的時刻過去了。我們的目的是探索大西洋這片海域,看看為什么大西洋是地球上對我們最具影響力的海洋。一天早晨,天空終于變得晴朗了,大海也泛起了藍色的光亮。我們終于有機會去見識一下海洋中種類繁多的生物了。
珊瑚礁中的獵手
大西洋眾多美麗的物種中有一些不速之客。近些年,這里來了一個致命的侵略者,它對大西洋西側的魚群和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我們的下一個探索任務就是去調查這個侵略者所造成的破壞。
這個侵略者就是外形漂亮但足以致命的獅子魚。這種外表美麗的魚長有艷麗的扇形鰭,鰭的邊緣部分有褶皺,這使它們顯得比實際要大得多。這種看似柔弱的外表掩飾了它們的本性,實際上,它們是海洋中毒性最強的生物。它們的背上有一排含有毒素的刺,海洋生物被它們刺到會立即死亡,人類被刺到也會有劇烈的疼痛感并產生紅腫現象。雖然對人類來說,這種毒并不是致命的,但一些漁民在被刺后寧愿選擇自殺也不愿忍受獅子魚的背刺帶來的疼痛。
在大巴哈馬島附近造成真正危險的并不是這些獅子魚的毒液,而是它們在這里出現的事實。獅子魚原本是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獨有的動物,除非在水族館里,否則很難在別處見到它們。20世紀80年代,一條獅子魚戲劇般地出現在了距離它們的原生環境幾千英里之外的大西洋。它是怎樣到達那里的?直到現在還是個謎。非洲和美洲大陸就像屏障一樣阻礙了海洋間的流動,所以,像獅子魚這樣的熱帶魚是不可能游到非洲南端的,因為那里又冷又遠。1995年時,又有一些獅子魚零星地出現在了大西洋上。有一種可能是貨船在海上運輸貨物時把它們放進了壓艙物里,當船在大西洋重新裝載貨物時它們被丟進了海里。另一種可能性更大的猜測是,1992年的安德魯颶風摧毀了佛羅里達的海洋生物中心,生長在比斯坎灣的一些獅子魚“逃逸”了出來。不管怎樣,截至2000年,成百上千的獅子魚出現在了大西洋中。據估計,現在僅巴哈馬就有超過100萬條獅子魚。

外形漂亮但對其他海洋生物來說是致命的獅子魚是有名的獵手。它們在20世紀80年代來到大西洋。現在,整個大西洋西海岸都是它們的捕食之地,而這些區域的原生珊瑚礁魚的數量在急劇減少。
造成獅子魚數量劇增的原因有兩個。首先,在距離它們原生環境數千英里外的海域里沒有它們的天敵。其次,它們的食物來源充足,那些小獵物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些新鄰居居然是危險的殺手,因此當獅子魚靠近時它們毫不躲避。
獅子魚是珊瑚礁中眾多的捕食者之一,它們是主動出擊型的獵手,會用它們的扇形鰭伏擊獵物。在獅子魚的胃中經常發現完整的魚,長度達到獅子魚體長的3/4。潛水員驚訝地發現在珊瑚礁上有數量眾多的獅子魚,同時也驚異于它們“自殺式”的捕食行為。獅子魚通常在夜間捕食,但潛水員曾在一次白天潛水中好幾次看到獅子魚覓食和捕食的罕見場面。
隨之而來的后果非常嚴重。由于獅子魚是貪婪的狩獵者,因此美洲東海岸的原生珊瑚礁魚種群正在大量減少。在這種適宜的環境中,獅子魚獨特的繁殖方式使它們的數量成倍增加。它們產下的卵可以在海洋中漂流到很遠的地方,這有助于獅子魚的散播。如今,整個大西洋西海岸,從巴哈馬一直到紐約都出現了獅子魚。
洞穴潛水
“好吧……要是在1981年的困難時期,我一定會臭罵你一頓,你實在是太狂妄了。你以為你是超人嗎?”我們的洞穴潛水攝像師韋斯·斯基爾斯記得,多年前他在訓練我時曾這么說過。27年過去了,幸好我已經日益成熟,也聰明多了。這些天韋斯非常悠閑,以至我們剛要開始進入洞穴潛水,他居然在水中睡著了,攝像機也被丟在了一邊。這次我們又要一起到一個水下洞穴群探險,目的是更好地了解海平面是如何隨著時間變化的。
現在,我們站在位于阿巴科島上一個叫丹的洞穴的入口處。水下洞穴的洞口通常都不怎么好看,但我還是被它們深深吸引了。這里的水塘呈新月形,大約有4米長、1米寬,周圍被枯死的樹、有毒的橡木和泥漿圍繞。雖然看起來死氣沉沉,但它是長達60千米的美麗的水下洞穴的唯一入口,我們可以在洞穴中找到有關海平面曾發生變化的線索。
圖尼和我對彼此都非常信任,一起潛水也很默契,當潛水條件具有挑戰性的時候,我們就會配合得更好。我真的很高興有圖尼作為我的伙伴在這個洞穴潛水,因為這次潛水是絕對不能出現任何差錯的。
由于我們攪起了入口處的淤泥,因此水中的能見度幾乎為零,我們在這樣的水中下潛了20米。越過了鹽躍層(淡水和海水的交接面)之后,能見度提高了不少,我們繼續下潛到25米深處,在通過了一個大得連我們的電筒都照不到盡頭的洞穴后,我們順利進入了水下洞穴群。
能夠去大多數人都沒去過的地方真是一種享受,我也很喜歡那種極端環境的試煉給我帶來的刺激感。洞穴潛水不能有絲毫差錯。當我在大海深處潛水,或者在七彩的珊瑚礁中暢游時,我認為理所當然的潛水技巧和技術都必須配合得很好。所以,這意味著,從潛水計劃和準備開始的那一刻起,我必須全神貫注、頭腦清晰。當真正完全身處洞穴中時,我發現我已經完全忘記了自己在潛水,在這里我可以毫不費力地自由游動。除了進入太空探索,洞穴潛水算是探索我們這個星球最刺激的方式了。
隨著潛水的深入,我已經可以看到鐘乳石和石筍了。對所有的山洞探險者來說,這些都是司空見慣的。鐘乳石和石筍只能形成于空氣中,因此這些深海洞穴說明,在過去的某個時候,這里一定是干燥的。我們從那些精美的石柱旁游過,有些石柱的形狀簡直令人難以置信。為了弄清楚它們是如何形成這種形狀的,我在那里停留了好幾次。水下洞穴的形成理論在巴哈馬這里得到了證實。能夠親眼看到這些洞穴真是太棒了。
這次潛水時間很長,因此我們不能直接上升到水面,必須在距離入口6米處的地方進行減壓停留。那里的能見度為零。我們在那里停留了16分鐘,以便將體內積聚的氮氣排出。如果在上升時不進行這樣的減壓停留,潛水員會患上減壓病。等待的時間通常非常漫長,但是,我卻覺得時間過得飛快,因為我當時在上升的過程中被樹枝卡住了,不得不在黑暗中摸索著甩開那些纏結在一起的樹枝。

巴哈馬的阿巴科島上有一個巨型的水下洞穴群,洞穴潛水員把這里看作潛水的首選場所。海洋探險隊在這個叫丹的洞穴中潛水時驗證了這些山洞曾經是干燥的,隨后海平面的上升使得這些洞穴被淹沒在了水中。
像獅子魚這樣的外來入侵物種帶來的麻煩不僅僅出現在大西洋的這片海域。在世界范圍內,因為外來入侵物種進入新環境而造成的問題越來越多,其中包括本地物種的死亡以及生物多樣性的減少等。這類問題帶來的影響僅次于棲息地的破壞、環境惡化和疾病蔓延。
當晚,潛水員在吃飯時都心情低落,他們擔心災難會突然降臨到這里脆弱的生態系統上。這片海域已經展現出了自身強大的威力和影響力,但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現代世界對生態系統的平衡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淹沒的珍寶
兩個世紀前,大西洋與人類的關系要融洽得多。當時人類對大西洋的興趣僅僅在于穿越它——大西洋是人類乘坐輪船或飛機穿越的第一個大洋,它也使大西洋兩岸的國家之間建立了特殊的關系。我們的下一次潛水將會揭示這層關系。
大西洋是18世紀末期美國獨立戰爭以及二戰期間大西洋戰役的戰場,同時,它也為物資供給和彈藥提供了運輸通道。還有一些已經被遺忘的小規模戰爭也曾發生在這里,這些戰爭同樣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我們希望在下一次潛水中能夠找到一艘沉船,這艘船淹沒在位于巴哈馬群島北部康塞普申島的珊瑚礁中。
1812年,英國及其殖民地與剛剛獨立的美國之間發生了一場戰爭。這場戰爭的起因是英國對美國與法國的貿易限定了一系列的條件,美國認為這些條件違反了國際法。其實,美國西部和南部“鷹派”好戰者的主要目標是擴張領土,并把英國人從美國北部驅逐出去,將西班牙人從佛羅里達州趕走,進而徹底宣布美國對這塊大陸的永久統治。
三年后戰爭結束,英國有1600名士兵喪生,美國有2260名士兵喪生,但雙方都沒得到或失去一寸領土。實際上,雙方打成了平手。但這場戰爭大大改變了美國和英國的關系。從那時起,英國不得不承認美國是個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家。很多歷史學家認為,這場戰爭標志著美國真正開始了獨立時期。
“南安普敦”號的殘骸就是這場戰爭殘留下來的遺跡之一。1812年11月27日,這艘英國護衛艦前往牙買加,試圖拖回幾天前在戰爭中俘獲的美國“維克森”號軍艦。在正午之前,船員已經可以看到目的地了,辨認出了那里就是康塞普申島,并按照地圖所指改變了航向以避開淺灘。但船的一側還是被一些地圖上沒有標記出來的暗礁刺穿了,大量的海水快速涌入船體,以至于排水泵無法及時將這些水排出。
人們認為,這艘艦的殘骸就留在了巴哈馬的康塞普申島附近,與之相鄰的是以這艘倒霉的戰艦命名的南安普敦礁。極少有人知道這艘船沉沒時的確切位置,從當地的一位業余歷史學家那里,我們得知了它可能的所在地。雖然專業考古學家還沒有進行過考證,但為了證實這些殘骸確實屬于“南安普敦”號,我們來到了這片危險的海域。
由于康塞普申島附近有很多參差突起的珊瑚礁,因此我們進行了長達數小時的激烈商討,最終一致同意將船停靠在一個離康塞普申島足夠近的地方,再乘坐一艘小船駛過那些突起的珊瑚礁。潛水員剛剛潛入水中,便在水下一個巨大的片腦紋珊瑚處發現了一門大炮。通過測量它的長度,潛水員發現這門大炮的尺寸和“南安普敦”號最初設計圖上的大炮尺寸完全吻合。漸漸地,他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大炮。有些大炮隱藏在甲殼類動物的下方,有些則在海底清晰可見。不遠處有兩個錨,它們有著獨特的V形臂,這種形狀的錨臂是當時英國所特有的(美國的錨臂是圓形的),因此我們確定,這就是我們要找的船。我們在暗礁周圍發現了很多大炮,大炮周圍散落著一些炮彈和壓艙石。一個朗姆酒瓶被埋在了沉積物的下面。再往前,我們還找到了一些玻璃碎片,這些玻璃可能是船長室窗戶上的。

1812-1815年,英國及其殖民地與剛剛獨立的美國展開了一場戰爭。這場戰爭發生在大西洋上。這幅名為《俘獲阿爾戈斯》的水彩畫所描繪的場景,對當時在“南安普敦”號上的水手來說應該再熟悉不過了。1812年11月,就在“南安普敦”號沉沒之前的幾天,英國俘獲了美國“維克森”號軍艦。

埃克蘇馬島鏈鳥瞰圖。這里是盧卡約斯印第安人的家鄉,他們在1000年前從南美來到此地定居。

這幅由M.F.托賓創作的石版畫名叫《新世界的第一眼》。這幅畫描繪了1492年哥倫布到達巴哈馬時的場景。他登陸的具體地點現在仍然備受爭議。
這趟潛水收獲頗豐,我們似乎打開了一扇窗,窗外是一場已經被人們遺忘的戰爭。對我們這支隊伍來說,能夠識別出“南安普敦”號失落的殘骸,就已經算是極大的成功了。
失落的文明
旅途中我們了解到,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大西洋息息相關。它“掌控”著我們的氣候、貿易和經濟,甚至影響了我們的歷史。這片大海隱藏著我們過去的故事,而這些故事被封存于浪花下數千年之久。在探險的中途,我們向北駛去,希望可以在那里找到一些有關失落的文明的故事。
大約1000年前,盧卡約斯人坐船通過墨西哥灣流這條“高速公路”,從南美來到這里定居,并建立了殖民地。盧卡約斯人的名字來源于阿拉瓦克印第安語“Lukkunu Kaírí”,意思是“在島上居住的人”。他們與波多黎各、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國、古巴和牙買加的泰諾人擁有共同的祖先。公元600年左右,盧卡約斯人獨立出來,開始在土耳其、凱科斯群島和巴哈馬建立殖民地。1492年哥倫布到達該地區時,他們已經在這里建立了穩定的社區。
由于主要生活在海邊,追求安寧的盧卡約斯人對陶藝、雕刻和造船都非常在行,他們將棉花紡織成布和吊床,與臨近的地區進行交易。然而,盧卡約斯人不懂得機械,不會用金屬制作工具,也沒有文字。
宗教在盧卡約斯社會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盧卡約斯人對神明非常敬重,認為萬物有靈,降雨、日出與日落、颶風等現象都是由神明掌控的。他們最信仰的神話故事與海洋有關。他們相信藍色的洞穴——通往充滿水的洞穴的深井穿過島嶼——具有神奇的力量。根據神話傳說,太陽、月亮和盧卡約斯族都來自這些神圣的洞穴。因此,盧卡約斯人死后,會在洞穴中舉辦一場隆重的宗教葬禮,相信通過巖石通道能進入來世。
我們一行來到了大巴哈馬島,停靠在了島的最北端。這里有許多深藍色的洞穴,潛水員將要潛入洞穴中尋找古代墓地的遺址。這些洞穴是碳酸鈣腐蝕后形成的,腐蝕作用使地下洞穴像瑞士奶酪一樣多孔。現在,這些洞穴被海水淹沒了。
潛水員開始潛入其中一個洞穴,不久,一個別樣的世界出現在了眼前。在一個巨大的教堂式洞穴中,美麗的鐘乳石被海水圍繞著從洞穴頂端懸掛而下,這也許是水下宮殿的拱形天花板。偶爾會有燦爛的陽光從洞口照到這里,此時,巖石便會閃閃發光。這里真是個神圣的地方。
我們希望可以找到盧卡約斯人葬禮禮儀的一些線索。在之前類似的探險中,我們只能找到一些遺跡或者人工制品的碎片。因此,當我們在洞穴石壁之間的狹縫內發現了一具人類頭骨時,大家都變得異常興奮。近距離觀察后我們發現,這具頭骨的前額寬闊而平展,因此極有可能是盧卡約斯人的頭骨。盧卡約斯人出生后,父母會在他們的額頭處綁上一塊板子以使額頭長得比較扁平。盧卡約斯人認為平展的額頭代表著美麗和力量。
這具額頭扁平的頭骨可能已經在這里1000多年了,并且鑒于這具頭骨是單獨存放在這里的,而非在一個公墓里,所以可以推測這個人過去可能是部落里身份比較高貴的人。裂縫上方的洞穴頂部有一個狹窄的洞口,這具尸體很有可能是從這個洞口進入藍色洞穴的深處的。有了這樣一個激動人心的偉大發現,潛水員不禁為整個種族的滅絕而感到悲涼。
對溫和的盧卡約斯人來說,悠閑的島嶼生活并沒有持續多久。西班牙淘金者緊隨哥倫布的腳步而來,他們把許多盧卡約斯人輸送到了伊斯帕尼奧拉島的金礦去做奴隸。剩下的盧卡約斯人被命令到水下去采珍珠。很多盧卡約斯人因過度勞累而死。反抗的人也都被處死,其余的人要么死于傳播于歐洲的疾病,要么不堪重負選擇自殺。僅僅經過一代人的時間,盧卡約斯人從5萬銳減至寥寥無幾,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隨后,西班牙人乘船離開了這里,整座島也被廢棄了。如今,盧卡約斯文明存在的唯一證據就埋藏在大西洋這些藍色洞穴的深處。
我們所呼吸的空氣
在大西洋中生活著數十億的海洋生物,它們構成了大西洋的生態系統。在海中的巖石和礁石上,生活著五顏六色的海葵、海綿動物和珊瑚。在大陸架部分的淺水區,海水還沒有那么深,一些我們所熟知的海洋生物,例如螃蟹、蝦、軟體動物,以及許多不同種類的魚、章魚和魷魚,都生活在那里。更深一點兒的地方則生活著海豚、海豹和鯊魚。面對眾多的生物,我們很難想象,如果整片海洋充滿了毒素,再也沒有生命存在,這里會是怎樣的場面。在疊層石時代之前,這里的確是有毒的,并且沒有生命存在。令我們想不到的是,看起來這些疊層石是造就地球歷史的英雄,但實際上,巖石上的菌落才是真正的英雄。正是因為它們釋放出的氧氣凈化了海洋,海洋才被賦予了生機。
大約在5.5億年前,疊層石是世界所有海洋中數量最多的有機體。如今,地球上只有兩個地方可以找到它們:澳大利亞鹽度極高的鯊魚灣和巴哈馬萊索克金島附近被潮汐沖刷的海峽。
在乘坐“加勒比探索者”號航行了一整天之后,我們到達了萊索克金島,這座小島位于支撐巴哈馬群島的巨大碳酸鈣臺地的邊緣。海水在向下傾斜長達數千米的大陸架處快速向下流動,沖向海底后向上“彈回”,形成了一股猛烈的上升流。這樣的海洋環境異常危險,不時會有海浪和漩渦出現,極少有生物可以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存活,唯一的例外是疊層石。
乍一看,除了一簇簇的水草和不起眼的巖石,水里什么也沒有。但實際上,這些巖石要比我們想象的復雜得多。它們是由成千上萬的叫作“藍細菌”的原始微生物構成的,這些微生物形成了圓頂狀的巖石結構——疊層石。疊層石頂部表面有黏性物質,黏性物質上長有藍細菌,這些藍細菌可以將潮汐流帶來的細沉積物積攢起來。沉積物越積越多,微生物就必須移動到表層尋找光源進行新陳代謝,由此一來,沉積物便一層一層地膠結,形成了這種類似杯子形狀的巖石結構。
25億年來,這些藍細菌是唯一可以忍受海洋最初形成時極端惡劣條件的生物,它們與原始的嗜極微生物[3]密切聯系。后者可以近距離接觸像硫化氫這樣的劇毒物質而不受損害。同時,它們都會在疊層石表面分泌一種遮光劑,可以保護微生物免于被太陽強烈的輻射傷害。
這些微生物留給地球最偉大的遺產是它們呼吸所產生的氧氣。從25億年前起,疊層石就開始向海水和大氣中釋放氧氣。大約在5.5億年前,地球上的氧氣含量就達到了現在水平的60%以上。大量的氧氣使海水中的含氧量十分充足,取代了以前普遍存在的硫細菌。在疊層石的幫助下,有毒的海水被凈化成了適宜數百萬種生物生存的環境。這些微生物的光合作用甚至比地球上的熱帶雨林還要強烈,因此,富含氧氣的大氣層形成了。
隨后,地球上逐漸進化出了以氧氣作為能量來源的新生物。這些喜氧型生物開始“統治”富含氧氣的海域。又經過很長時間,它們漸漸進化成了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在幾乎所有大陸的沉積巖中,都可以找到疊層石化石的身影。它們成為研究早期生命進化的古生態學家關注的焦點,一些科學家試圖利用疊層石化石來還原古時候的物理環境。對這些研究人員來說,想要對古化石做出一個恰當的解讀,觀察現代“活著”的疊層石非常重要。

圖尼·馬赫托和菲利普·庫斯托在比米尼群島附近的加勒比礁鯊身上測試鯊魚驅逐劑。

疊層石看起來一點兒也不像英雄,但這些表面看似巖石的生物卻在向外釋放著氧氣,正是這些氧氣最終凈化了有毒的海水,并且將海洋轉化為適宜無數海洋生物生活的環境。
疊層石雖看起來毫不起眼,但多虧了它們,大西洋才能成為世界上最富饒的海洋。紐芬蘭島外的大淺灘、新斯科舍附近的大陸架、巴哈馬淺灘以及北海的多格淺灘等地都非常適宜發展漁業,人們可以在這些地方捕撈到鱈魚、黑線鱈、海鱈、鯡魚和鯖魚,所以大西洋對商業有著極大的影響。此外,大西洋還是主要的交通樞紐和通信線路,其周圍陸地大陸架的沉積巖內還儲存著大量的石油。
海底黑洞
如果沒有疊層石,現在的一切就不會出現。但在疊層石出現之前,海洋是什么樣的呢?其實有一個地方可以讓你了解遠古的海洋環境,這也是我們要進行的最令人難忘的一次潛水——我們即將前往位于大巴哈馬島以南、古巴北部的安德羅斯島親身體驗遠古海洋。
我們要去體驗一個奇異的景觀——海底黑洞。黑洞是一個完美的圓形天坑,位于小島海底的可溶性石灰巖中,深達47米。這些可溶性的石灰巖就是構成巴哈馬群島的沉積巖。這里與海洋的其他部分隔絕,環境十分特殊且怪異,而正是這個天坑的生命形式使它成為一個非凡的地方。
1985年,一位經驗豐富的洞穴潛水員羅布·帕爾默首次發現了海底黑洞。他最初認為,鑒于這里完美的圓形,這個洞應該是流星隕落造成的。如今,人們認為這個洞是自表層形成之后向下延展的。最開始的時候,雨水在表面逐漸積攢起來,之后越積越深,被細菌定植,這些細菌產生的酸成為它們碳代謝的廢物。這些酸能腐蝕石灰巖,從而形成了一個正圓形的洞,久而久之,經過數十億細菌的共同作用,這個洞的深度達到了近50米。從表面看,這個洞是一幅不可思議的景象,平靜的水面一片漆黑,好像有一種不祥的預兆。
到目前為止,只有一個科研小組曾潛入洞中,所以人們對黑洞中的微生物所知甚少。我們此行就是計劃潛入這個呈酸性的深水中,利用探測器測量出里面的溫度和氧氣含量。
當潛水員到達水下18米處時,發現那里有一米厚的細菌層,而且水溫突然升高了,即使穿著潛水衣,潛水員也能明顯地感覺到。但奇怪的地方還不止于此。突然,周圍的海水變成了明亮且富有迷幻色彩的深紫紅色。這說明這里的微生物實在太密集了,幾乎所有射入洞中的太陽光都被它們吸收了,但它們只能反射少量較長的波長,因此這里的水呈現出深紫紅色。也正因如此,海底黑洞表面的水才會呈現出黑色。這里細菌的密度實在是太大了,如果把它們曬干,估計至少有5噸重。這些細菌利用太陽光進行光合作用來獲得能量,但事實是,洞中較深處的水中并沒有溶解氧,而氧氣又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因此,這里的細菌進化出了另一種方式來利用太陽能:它們用硫取代氧,釋放出酸性的硫化氫。這里的細菌非常多,所以產生的硫化氫濃度非常大,而高濃度的硫化氫是有毒的。同時,這種含硫副產品所特有的臭雞蛋味道實在是太濃了,不光是潛水員通過皮膚“聞”到了它們,就連地面工作人員都聞到了——因為臭氣被氣泡帶到了水面。當潛水員停留在硫化氫濃度很高的水層時,有毒的酸性氣體開始刺激他們的皮膚,使他們產生刺痛和瘙癢的感覺。這樣的潛水存在著潛在危險,地面的安全小組一直在小心地監測著一切。
穿越時光
我本應想到這個事實的——你不可能舒舒服服地“穿越”回35億年前。當我在直升機上第一次看到黑洞時,就產生了一種似曾相識的興奮和期待。我喜歡這樣的感覺。一方面,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到達那里;另一方面,我在考慮那里有什么樣的危險在等待著我們,我們又該如何應對那些危險。安德羅斯島上的海底黑洞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除了這里,地球上再也找不到與它類似的地方。僅憑這點,這次潛水探險就足夠有意義和偉大了。我聽說這個黑洞約50米深,在大約18米深處有一個奇特的分層,上部和下部的海水在此分隔開來。我們將要越過這一分層,去探索海水深處的奧秘。
這次探險從一開始就非常艱難。想要去黑洞,唯一的方法就是乘坐直升機。洞穴周圍是約克郡石灰巖喀斯特景觀,以及紅樹林沼澤和噩夢般的毒木互相交織的地貌。洞口的巖石呈蜂窩狀,個個都具有剃刀般鋒利的邊緣。
進行第一部分潛水時,感覺就像在淡水中潛水一樣——當我們沿著陡峭的巖石向下移動時,周圍碧綠的水既涼爽又清澈。很快我們就看不到洞壁了,接著就像我們之前預料到的那樣,我們進入了一層濃密的棕色水層的頂部,身處其中如同踏入泥底,這里的水體仿佛在厚厚的云層中移動。我們放慢速度開始進行研究,突然間我們感到水變熱了,這令我們感到很不舒服,幾秒鐘之后,能見度降為零。只有把電筒照向面罩時,我才能確定電筒是亮著的。我把攝像機的正面拉到面罩處,這樣我才可以繼續記錄這次探險,并且確保我們幾個人還在一起。
突然,水中出現了臭雞蛋的氣味,我差點被熏暈過去。這太奇怪了,通常來講,在潛水時,我們的鼻子都是在面罩里的,因此在水下聞不到任何氣味。我聞到的其實是細菌散發出的味道。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我的皮膚吸收了那些化學物質,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鼻竇聞到它們的氣味,那些化學物質滲透進了我的身體。我不斷提醒自己,這一水層是由硫化氫構成的,但我當時似乎忘記了它的毒性有多強,我的直覺告訴我,我要潛得更深一些。

在隊伍其他成員的看護下,保爾·羅斯潛入安德羅斯島的海底黑洞中。
幾秒鐘后,我們進入了一層味道更加難聞的水域,這里的水是血紅色的——幾乎紅得發紫。我實在不想在此逗留,卻又不禁想在這里能多體驗一秒就多一秒。我們繼續向深處下潛,在22米的地方,海水變成了清澈的純黑色,我們對此再熟悉不過了——在夜間或洞穴中潛水就是這樣。我抬頭向上看去,漆黑的“天花板”上零零星星地散落著綠色的“天窗”,我們正是從那里穿過來的,“天花板”的下方有一層怪異的深紫紅色水層。
突然我意識到,我身處的這片水域與35億年前的海洋是一樣的。這里充滿著死亡氣息的黑色海水與我們現在美麗、富氧且生活著各種生物的海洋有著天壤之別。
我們是躲不開這片水域的。想要離開這里意味著不得不再次經過這片水域,我的感官也將再次受到沖擊。我可以確定的是,只有經過能見度為零、散發著難聞氣味且又極熱的深紫紅色水層,再穿過之后難聞的綠色水層,我們才能抵達那期盼已久的水層——涼爽、清澈、能夠賦予生命力量的淡水層。在緩慢上升的過程中,我伸開雙臂準備享受這清澈的海水。
這次潛水后我有些不舒服。我看到我們的潛水安全員約翰正在雜草叢中嘔吐。圖尼頭有點痛,我們的攝像師邁克嗓子痛。直到那晚臨近午夜的時候,我們的情況才有所好轉。此外,我們還受到了一些長期影響——我們的頭發變成了一種奇怪的顏色。肯定有人會問:這值得嗎?當然值得。因為這是一次穿越時光的千載難逢的潛水,我們有幸看到了35億年前海洋的樣子。

攝像師游到水面下比較清澈的地方,準備拍攝潛水隊中的其他人。

在海底黑洞的中心部分,能見度為零,水呈血紅色,同時伴有地球上最難聞的氣味。
雖然如此,但潛水員還是想看看細菌層下面是什么,因此他們繼續下潛。在細菌層之下,海水一片漆黑。他們用電筒照射到微生物層的底部,看到這些呈球狀的細菌如雨點般落下。當他們穿過細菌層之后,下面的海水溫度突然急劇下降,就像進入了冷水池一樣。這是因為陽光無法射穿細菌層,因此處在底層的細菌為了適應這種環境,便從水中的化學物質中吸取熱能來替代太陽能。監測數據顯示,此處的水中的確不含氧氣。
海底黑洞內的環境十分惡劣,沒有氧氣也沒有光照,因此幾乎沒有生命得以生存。35億年前,當地球上的海洋剛剛形成時,環境應該和海底黑洞類似。經過10億年的漫長時間,地球大氣中的氧氣仍然十分匱乏。雖然一些細菌通過光合作用能夠產生氧氣,但火山氣體會與之迅速發生反應,這樣一來,大氣中就很難有氧氣可以積累下來。
海洋中的硫含量開始上升,在這種無氧的硫化環境中,只有厭氧型的硫細菌可以生存。我們在海底黑洞中發現的細菌就是這樣的。通過潛水,我們在這個特殊的地方了解了在海洋形成初期,什么樣的生物能夠得以生存。現在我們知道,那里有劇毒,漆黑一片,并且幾乎沒有任何其他生命存在,整個空間都被成片的深紫紅色細菌主宰著。
雖然潛水員已經進行過成千上萬次潛水,但沒有一個潛水員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見到過這樣的海洋環境。這次潛水十分危險,出于安全考慮,我們提前撤回了潛水員。雖然如此,但我們還是為這次特殊的潛水任務付出了代價:由于在有毒的化學物質中停留的時間過久,一名潛水員病情嚴重,潛水裝備上的黃銅配件失去了光澤,隊長的頭發變成了奇怪的淺金色。
在熱帶地區夕陽的余暉下,隊員們一邊喝著啤酒和莫吉托,一邊回憶著這段難以忘懷的旅程。對船上的英美人士來說,大西洋是世界上最熟悉的海洋,他們已經習以為常了。但即使是在大西洋中一個狹小的角落里,我們也可以看到海洋是多么強大、多么有影響力。
從探險一開始就纏著我們的暴風雨和強大的墨西哥灣流都在向我們證明,大西洋對地球的氣候和天氣有著深遠的影響。大西洋上的貿易航線、漁業和自然保護區都使它在世界商業領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作為連接各大洲與人們的紐帶,它對人類的歷史進程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太陽一點點從這片浩瀚無垠的大海的地平線上落下,一直到達海平面以下時,我想起了神話故事中的一個人物——泰坦,給人的感覺真是恰如其分。

巴哈馬群島不僅有黑洞,還有數量眾多的藍洞,這兩者有著明顯的差異。這些被海水淹沒的藍洞(陸地上和近海都有)是經過若干個冰期才形成的。與黑洞不同的是,藍洞里是普通的海水,所以在藍洞里潛水要舒服得多。也正因如此,許多潛水員都希望到這里體驗難得的熱帶海洋潛水。

海中的一頭抹香鯨。這片海域中生活著世界上種類最多的大型鯨群。

加利福尼亞灣的衛星圖——位于下加利福尼亞半島與墨西哥之間狹窄的地帶。
[1]《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鯊魚”詞條中記載,在全世界范圍內,目前一共有約513種鯊魚。——編者注
[2]盤古大陸:即全陸地,是指在古生代至中生代期間形成的那一大片陸地。由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德國地質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提出。——譯者注
[3]嗜極微生物:是最適合生活在極端惡劣環境中的微生物的總稱,包括嗜熱、嗜冷、嗜酸、嗜堿、嗜壓、嗜金、抗輻射、耐干燥和極端厭氧等多種類型。——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