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還從來沒人問過我累不累……這句話在心底藏了太久,久到像一粒被遺忘在角落的種子,在潮濕與黑暗中慢慢發脹。
我無比想回到“第一次心動”的地方。那是某個灑滿陽光的操場角落,是教室里靠窗的一張木桌,和僅僅是放學路上的一棵老槐樹。曾經,我對那里的一切感到厭倦,抱怨冗長的課間操,嫌棄食堂不變的飯菜,厭煩走廊里的喧鬧。可如今,這些都成了讓我魂牽夢繞的珍寶。要是能回去一天,不,哪怕只是一小時,我一定會仔仔細細地觀察每一片樹葉的紋路,認認真真聆聽每一聲鳥鳴,全身心地享受在那里的每一秒。但時間是最無情的魔法師,它輕輕揮動魔杖,就讓那個地方的所有都成了過期的罐頭,只剩下在腦海里一遍又一遍的思念,像老舊唱片上反復跳動的針,劃出深淺不一的傷痕。
初三的生活,像一列永不停歇的列車,載著我們在朝七晚九的軌道上飛馳。每天七點半,當城市還在睡夢中掙扎,我就已經背著沉甸甸的書包走進校門;晚上八點四十五,夜色早已籠罩大地,我才拖著疲憊的身軀離開。算下來,一天竟有十三個小時都被困在學校這個鋼筋水泥的牢籠里。然而,漫長的時間并沒有換來與之匹配的收獲。課堂上,困意如潮水般一波又一波襲來,老師的講解仿佛來自遙遠的天邊,模模糊糊地飄進耳朵,還沒來得及在腦海里留下痕跡,就消散得無影無蹤。我看著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文字,它們就像一群張牙舞爪的怪獸,讓我既害怕又迷茫。
我知道,學習好了,以后能上更好的高中,能在知識的殿堂里與更優秀的人相遇,擁有更好的伴侶;能掌握更多的技能,獲得更多的財富;能站在更高的平臺,擁有更多的選擇,擁抱更好的未來。這些道理,就像清晨的陽光一樣清晰明亮,誰都知道。可是,知道并不意味著就能做到。目標和動力之間,隔著一條難以跨越的鴻溝。目標就像遠方閃爍的燈塔,看得見卻摸不著;而動力,它究竟是什么?好像沒人能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它更多的是一種源自內心深處的渴望,可我渴望什么呢?我絞盡腦汁,卻只得出三個字:無所謂。考不上高中,無所謂;被老師叫去辦公室,無所謂;成績下降了,還是無所謂……我清清楚楚地明白學習好帶來的種種好處,可在心底,又覺得沒有這些,好像日子也能這樣一天天過下去。
遙想以前,人們學習是為了國家興旺,他們的眼中燃燒著熾熱的火焰,那是對國家強大的深切渴望。他們愿意為了這個目標,拋頭顱、灑熱血,將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都奉獻出去。而現在,國家強大起來了,物質生活豐富了,可我的內心卻仿佛被挖空了一塊,怎么也填不滿。
我渴望回到過去,渴望回到那個無憂無慮、對未來充滿憧憬的時光。可我也知道,這不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光想一想就知道不可能實現。在現實面前,好像再無一件事能讓我對學習提起興趣。聽說國外的教育,注重培養學生對學習、對知識的興趣,讓學生在探索和發現中感受學習的樂趣;而在中國,無論你對某門學科有無興趣,都必須學。學不好,可能就會成為老師口中的反面例子,可能會被老師“特別關心”。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被逼著學習的,但我知道,我絕不是唯一一個。
“只有學習好了,以后才有出路。”這話我聽了無數遍,耳朵都快起繭子了。可拋開學習不談,生活本身又談何容易?有人說:“我只是來體驗生活的,不是來演繹完美的。”可在現實的壓力下,又有幾人能真正做到灑脫地體驗生活?每一個夜晚,我躺在床上,看著面前無邊的黑暗,那黑暗仿佛有了生命,一點一點地吞噬著我的勇氣和希望。在這片黑暗中,我好像看到了自己無比悲觀、黑暗的內心世界。為什么會這樣?我也說不清楚,只是覺得身心俱疲,仿佛被抽干了所有的力氣。既然沒什么想要的,那何必讓自己這么累呢?有時候,死亡這個本應令人害怕、使人恐懼的事情,在我看來卻變得不再那么可怕,甚至偶爾還會生出一絲渴望。就像我明明能看到希望,可無論怎么努力,卻總是得不到。
我好似那只在一片陰影下的螞蟻,抬頭仰望著蔚藍的天空,天空中漂浮著潔白的云朵,陽光灑在大地上,明亮而溫暖。那道光,就在我面前,每天都能感受到它照在身上的溫度,它成了我生活中一部分的樂趣。可我心里清楚,我永遠也得不到它。我雖然能看到它、感受到它,但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光源,總有一天,當太陽落下,它就會離我而去。我該如何抓住它?這個問題像一團亂麻,纏繞在我的心頭,怎么也解不開。
在學習這件事上,我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學不進去,躺平了又不甘心,被困在這中間,進退兩難。今天放縱自己躺了一天,晚上躺在床上就開始發誓,明天一定要好好學,要努力趕上進度;可到了明天,當我坐在教室里,看著老師在講臺上激情澎湃地講課,我卻又開始發呆,眼神空洞地望著前方,任思緒飄向遠方。我不喜歡這個世界,在我看來,活著好像毫無意義。我渴望解脫,可又沒有勇氣從那高樓跳出去,讓自己像鳥兒一樣自由翱翔。我不再對這個世界抱有希望,也不再渴望它能給我帶來什么驚喜。
我常常幻想著有一個人非常懂我,能看穿我笑容背后的疲憊,能理解我沉默中的無奈。他會陪我笑,在我開心的時候和我一起分享喜悅;會陪我哭,在我難過的時候給我一個溫暖的肩膀;在我需要時,總會及時出現,給予我幫助。可是,我也知道,這終究只是一個幻想,一個永遠也無法實現的夢。
那個第一次心動的地方,那里有著最強大的力量。在那里,我曾感受到愛與被愛的美好。可愛這種東西,仿佛只能用一次,當它經歷過失敗后,就再也強大不起來了。它像一個被摔碎的玻璃花瓶,即使勉強拼湊起來,也布滿了裂痕,再也回不到最初的完整與美好。
或許是我覺得學校把我傷得太重,對它充滿了失望吧。我似乎很抗拒來到這個地方,每天早上出門前,都要在臉上戴上那個“見人就笑”的面具。這個面具剛開始戴的時候,還覺得沒什么,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讓我越戴越難受。我開始討厭戴著它上學,只有在家里,當我關上房門,卸下所有的偽裝,才能脫下這個面具,做回真正的自己。在家里,我可以不用強顏歡笑,可以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一刻,我才真正感受到無憂無慮,盡是輕松。
每個人的生命軌跡本應如銀河中獨屬的星辰,閃耀著無可復刻的光芒。然而在成長的路上,我們常被社會既定的標尺丈量價值,被他人期待的枷鎖禁錮步伐,久而久之,竟遺忘了人生本就是一場無需復刻的獨特旅程。那些隱形的桎梏如同蛛網,看似輕柔卻難以掙脫——我們困在“必須成功”的焦慮里,困在“應當如此”的教條中,困在無數個“應該”編織的牢籠中。究竟要怎樣,才能撕開這層層枷鎖?當我們不再迎合他人目光,不再用世俗標準定義自己,真正的自我或許才會從陰影中走出來,在屬于自己的曠野上,踏出獨一無二的生命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