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社區“微治理”體系研究
- 劉曉燕等
- 2319字
- 2024-05-23 15:39:55
第二節 城市社區“微治理”體系的理論基礎
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提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國內外形勢變化、我國各項事業發展都向黨和國家提出了一個重大時代課題,需要新的重大理論創新和思想指導。為此,中國共產黨進行艱辛理論探索,取得了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201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2018年3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鄭重地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憲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完整、邏輯嚴密、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是一個系統科學的理論體系,是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根本指針。黨的十九大、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概括了這一思想的主要內容。
(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重大問題。這一思想中關于社會治理的重要論述,為研究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城市社區“微治理”體系提供重要指導。
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理念
社會治理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明確社會治理“依靠誰”“為了誰”“怎么做”的問題。一是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要堅持人民至上,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主人翁精神。二是把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維護和增進人民切身利益,解決與群眾緊密相關的現實需求問題,以需求為導向提升公共產品與社會服務的供給質量。三是踐行群眾路線,拓展聽民意、聚民心、惠民智的渠道,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增強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熱情和能力。
2.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黨的二十大強調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與時俱進地豐富了新時代社會治理理論的多維內涵。一是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明確多元治理主體參與社會治理的權責地位,提升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專業化、智慧化水平。二是以共建共治共享建構社會治理的基礎性、多元性、普惠性價值。在提升社會整體認同度的基礎上,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打造社會治理共同體。不僅要構建和睦友好、守望相助的鄰里關系,聯結和凝聚社會力量,增進社會共識,還要促進社會治理主體由“行政主導”到“多元合作”的轉變,調動居民自主治理的積極性,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3.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
習近平在浙江工作時談道:“構建和諧社會,重心在基層。基層就是社會的細胞,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也是社會治理的重心。一要健全完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把資源、權力、事項下沉社區,加強基層社區的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最大限度把矛盾風險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二要把黨的領導貫穿基層治理的全過程和各環節。發揮黨的組織優勢,提升基層黨組織的領導能力、協調能力、服務能力,打造黨員先鋒隊伍。三要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保障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
(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城市社區“微治理”體系的建構和完善提供指引
1.強化城市社區“微治理”體系的理念引領
城市社區“微治理”體系建構和完善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滿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將人民至上落實到城市社區“微治理”體系機制構建和實際工作中,將主體、客體、過程、手段、目標等多樣化要素有機統合。一要突出服務功能,將“微治理”與“微服務”相結合,從資源、渠道、項目上做到與居民個性化、多樣化需求的無縫銜接。二要充分調動多元治理主體廣泛參與到社區“微治理”中,激發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積極性、主動性,運用協商、對話等方式達成共識,切實增強居民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
2.完善城市社區“微治理”體系的制度框架
要發揮制度建設對城市社區“微治理”體系的推動與保障作用,從體制、關系、對象上建構和完善社區“微治理”制度,打造由包括行政主體、市場主體、社會主體等在內的多個方面的組織、機構及個體組成的社區“微治理”共同體。一方面,要明確多元化社區“微治理”主體之間的關系地位,注重社區“微治理”參與過程的協同性,通過有序引導多方力量的參與互動,激發社會整體活力。另一方面,在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過程中,要優化資源配置,在不同治理主體的互補互聯中發揮自身強項、挖掘優勢資源,實現各方面資源效益最大化。還要協調好利益關系,更加細致地預警和化解各類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3.創新城市社區“微治理”的思維方式和工具手段
在城市社區“微治理”體系構建和完善過程中,要自覺轉變思維方式,創新運用治理手段和治理工具。一方面,堅持問題導向,在城市社區“微事務”中抓重點、抓關鍵,通過對主要矛盾和重難點問題的突破,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推動城市社區“微治理”體系發展走向深入。另一方面,綜合運用多種治理手段,積極響應時代發展變化,拓展“數字治理”工具的應用領域,為社區“微治理”的工作、決策和服務賦能,線上線下相融合形成“微治理”合力,實現社區“微治理”體系運行的科學、高效、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