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臺經濟與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
- 陳紅霞
- 923字
- 2024-05-23 14:37:08
1.2.3 互聯網平臺企業規制研究
關于規制的必要性。主要有三種態度,第一種態度認為平臺經濟有自己的特征,完全可以通過自律來實現自我約束。第二種態度認為有必要規制但不應該過度干預,否則會傷害經營者的積極性,進而影響平臺經濟的發展。第三種態度認為應該對平臺經濟進行嚴管,特別是在消費者維權意識缺乏的情況下,政府更應該維護網絡市場秩序,但市場成熟后,政府應該退出規制。
關于規制的方式。幾乎所有的學者都認為傳統的監管方式已經無法適應平臺經濟的現實要求,應充分運用信息技術來適應新的監管要求,特別是要運用“互聯網+”的方式監管網絡經營者的價格行為。不少學者提出了平臺經濟背景下價格行為規制的方式,主要包括完善法律、加強懲戒、完善機構、采用新技術等
。
關于平臺企業價格行為規制的研究。有關平臺企業價格行為規制的討論中,最核心的是什么樣的行為算是違規的價格行為,很多學者認為無論平臺企業采取何種定價方式都無法確定其是否是掠奪性定價、交叉補貼等違法行為。但絕大部分學者認為平臺企業存在壟斷定價、交叉補貼等不正當價格行為
,并認為這些行為受平臺的網絡外部性影響
,而平臺企業的價格行為會降低消費者剩余和社會福利
。學者們認為雙邊市場有其自身特征,無法用單邊市場下傳統的辦法對平臺企業價格行為進行規制,更強調運用綜合手段
。這種規制是有效的,但前提是先弄明白雙邊市場的定價模式和影響因素,這些因素包括用戶歸屬、交叉網絡外部性、產品和服務成本、價格彈性、賣方實力、銷售策略等
。
關于平臺內經營者價格行為規制的研究。目前已有學者關注平臺經濟中普通經營者的價格行為規制問題,涉及電商平臺、金融平臺
、租車平臺
、訂餐平臺等
,但總體來說,這方面的研究還較少。對于具體違法價格行為,不少學者都開始關注搭售行為。總體來看,學者普遍將價格違法行為的產生歸結于信息不對稱,認為互聯網并不必然實現信息對稱,相反,由于互聯網自身的虛擬特征,減少了信息數量帶來的好處,提升了價格判斷的難度
。信息不對稱甚至會導致逆向選擇,主管部門應該對經營者的價格行為進行積極的規制。目前的研究主要從消費者和經營者之間的博弈出發,來認識經營者的非法行為,討論違法者道德風險產生的原因
,不少學者提出了規制的對策建議,但很多脫離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