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財產保險發展簡史

一、財產保險的形成與發展

要想深入地理解財產保險發展的規律和趨勢,可以從其發展歷史中尋找答案。古代財產保險的發展和近現代財產保險的發展,國外財產保險的發展和中國財產保險的發展,各不相同而又蘊藏著相似的規律。財產保險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風險的客觀存在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是其發展的重要基礎。

(一)海上保險的產生與發展

一般認為,財產保險起源于海上保險。因此,研究海上保險的產生與發展對了解財產保險的發展歷史是必要的,而在海上保險的發展歷程中,英國和意大利是兩個值得關注的國家。

1.海上保險的產生

共同海損是海上保險的萌芽。公元前2000年左右,大規模的海上貿易活動在地中海范圍內興起。由于當時的船舶比較簡陋,航海是一種冒險活動。每當船舶遭遇風浪瀕臨傾覆時,最常用的應急措施是拋棄部分貨物,減輕船舶載重,以便盡快脫離危險。為了使所拋棄的貨物的損失能從受益的其他貨物方和船方得到補償,在航海商中逐漸形成了一條公認的原則,即共同海損原則。這一原則于公元前916年被《羅地安海商法》吸收,正式規定為:“凡因減輕船舶載重而拋棄入海的貨物,為全體利益而損失者,須由全體分攤歸還。”這是最早的有關共同海損制度的規定。共同海損體現了風險分攤這一保險的基本原理,因而成為海上保險的萌芽。

船舶貨物抵押貸款是海上保險的雛形。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隨著航海貿易的發展,海上抵押貸款在從事海上貿易的腓尼基人與羅得人之間出現,其后通過希臘傳入羅馬帝國,最后盛行于意大利及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國家。船東或貨主航海外出急需資金時,便以船舶或貨物作抵押向當地商人借款。若船舶或貨物在中途遭遇災害事故滅失,則無須償還貸款;若船舶或貨物安全抵達,則必須還本付息,且所付的利息比普通貸款利息要高。比如,公元前533年的《羅馬法典》,限定普通貸款利率為6%,而船舶或貨物抵押貸款利率為12%。由于當時航海事故發生率極高,貸款人客觀上要承擔本金損失風險,而船東或貨主支付給貸款人的高出普通利率的那部分利率,相當于其承擔風險的費用。船舶或貨物抵押貸款同現代保險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因而被公認為是海上保險的雛形。

意大利是現代海上保險的發源地。11世紀末,在經濟繁榮的意大利北部城市的商人之間出現了類似現代形式的海上保險。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古老的保險單,是一個名叫喬治·勒克維倫的熱那亞商人在1347年10月23日開出的一張承保“圣·克勒拉”號從熱那亞到馬喬卡的船舶航程保險單。1397年,在佛羅倫薩的保險單上,已經出現了承保“海上災害、火災、天災、拋棄”等字樣,這張保險單開始具備現代保險單的形式。

2.海上保險的發展

意大利是現代海上保險的發源地,隨著海上貿易從地中海沿岸向大西洋拓展,隨著海上貿易中心的轉移,海上保險制度從意大利經葡萄牙、西班牙,于16世紀初傳入荷蘭、英國及德國,尤其是英國成為海上保險發展的重地。英國的海上保險最初為漢薩商人所操縱,其后為意大利倫巴第人取而代之。至伊麗莎白王朝,英國的貿易逐漸由英國人自己掌握,海上保險也自17世紀后逐漸由英國人經營。進入18世紀,倫敦已成為世界上最具實力的海上保險市場。1720年英國政府為整頓當時的倫敦保險市場,頒布了法令,規定除個人經營者外,禁止任何其他公司和商業團體從事海上保險業,特許英國皇家交易保險公司和倫敦保險公司經營海上保險業務。18世紀的倫敦海上保險市場基本上為這兩家特許公司和市場的另一個主角——專營海上保險的保險人組織勞合社(Lloyd's)所控制。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的爆發以及1793—1815年的法國戰爭為倫敦保險市場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有利的時機。這是因為戰爭所帶來的海上貿易風險,不但使海上保險的費率提高了,而且把歐洲保險業務以及越來越多的保險商吸引到了倫敦保險市場,把倫敦海上保險業務推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階段。1824年英國政府撤銷了1720年頒布的有關限制團體性保險公司的法令,大量資金開始涌入海上保險市場,英國的海上保險業已不局限于倫敦一地。

1906年,英國頒布的《海上保險法》對保障和促進英國海上保險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這部法律是由英國王座法庭首席法官曼斯菲爾德在利用20余年的時間收集了上千個海上保險判例的基礎上,結合國際慣例起草而成的。它對海上保險的定義、基本原則和賠償標準等做了詳細的解釋和規定,還把勞合社制定的S.G.保險單(船舶貨物保險單)列為英國法定的海上標準保險單。勞合社保險單也就自此開始被世界各國視為海上保險單的范本,直至今天仍被美國、日本等國援用,而英國的《海上保險法》則在世界各國保險界引起很大反響。

提起英國保險的發展史,必然要提到勞合社。與英國稱霸海上保險業的歷史幾乎同步的是勞埃德咖啡館的建立及其海上保險業務交易所——勞合社的演變。1688年,一個名叫愛德華·勞埃德的英國人在倫敦泰晤士河畔開了一家咖啡館,叫勞埃德咖啡館。由于其鄰近碼頭、海關總署和港務局的特殊位置,該咖啡館很快便成了船長、船東、商人、經紀人和海關辦事員聚集的地方。他們邊喝咖啡邊交換有關航運和貿易的消息,有時也順便洽談業務。保險商也常聚集在此與投保人接洽業務。店主為招攬顧客,為以上這些人洽談業務提供種種方便。經過若干年的發展演變,1774年,在勞埃德咖啡館的基礎上,勞合社成立了。英國議會于1871年專門通過決議,承認勞合社為一個保險社團組織,勞合社通過注冊,取得了法人資格。從勞合社的組織性質來看,它不是一家保險公司,而是由許多保險人組成的保險社團,它本身不承保業務,也不對其成員的保險業務負責,只是向他們提供交易場所,并進行管理。勞合社保險商承保保險業務必須通過保險經紀人。勞合社從海上保險起家,從條款到費率,乃至具體承保方式,都對國際海上保險市場有著很大的影響。今天,勞合社的保險業務的種類隨著時間的推移,已幾乎涉及所有險種。

經過若干年發展,當代的海上保險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承保風險范圍的擴展。最初的海上保險只承保海上風險。隨著海上保險的發展,其承保的風險從范圍上不再局限于海上風險,還擴展到陸上風險與空中風險;承保的風險從性質上看,既有財產和利益風險,又有責任風險;承保的風險從種類上看,既有災害事故引起的風險,又有外來其他原因引起的風險。總之,海上保險所承保的風險具有綜合性。

第二,承保標的范圍的擴展。原來的海上保險只承保船舶、貨物等物質財產。為了適應被保險人對風險保障的需要,承保的標的已逐漸擴大到與物質財產有關的非物質利益和責任(包括運費、船員的工資、一定的利潤等)。

第三,險種的變化。海上保險從傳統的船舶保險、貨物運輸保險和運費保險三大險種,發展成為一個險種繁多的保險類別。為適應現代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新險種不斷出現,業務范圍日益擴大。

(二)火災保險的產生與發展

1.火災保險的產生

對火災保險的起源,說法不一,大多認為有兩個起源:

(1)起源于德國。中世紀,歐洲有許多行會,其中有專門對火災損失進行救濟的行會,但救濟對象皆以社員為限,且多偏重于道義上的救助。如1591年德國漢堡市的釀造業者為了籌集重建被火災燒毀的釀造廠的資金成立了火災合作社。凡加入者遭遇火災時,不僅可獲得重建建筑物的資金,還可以建筑物作擔保來融通資金。此后,由于各地火災發生頻繁,同類型的行會出現了很多。1676年,由46個行會聯合,于漢堡市組成了火災保險局,成為公營火災保險事業的先驅。其后,在德國柏林、科隆等市也先后成立了類似的火災保險組織。1718年,在柏林設立了公營火災保險所,并帶動全國各地。但這些公營的保險組織是基于政府財政上和行政上的需要而設立的,公眾對火災保險的作用并未真正理解,且業務經營也是原始的。

(2)起源于英國。1666年倫敦大火后的第二年,牙科醫生巴蓬開辦了第一家經營房屋火災保險的商行。1680年,該商行由其他人出資加入,改組為合股公司,命名為火災保險所,保險費以房租為標準,并按房屋的風險等級收取,木結構房屋的保險費為磚瓦結構房屋的兩倍。此種按房屋的風險情形不同收取不同保險費的方式,是當今火災保險差別費率的起源。之后,英國又出現了友愛社、太陽火災保險公司等火災保險組織。最初的火災保險,保險人所承保的標的是房屋,承保的風險是火災,其名稱反映了火災保險的內涵。

學界普遍認為現代火災保險起源于英國。在17世紀中葉倫敦大火發生后,尼古拉斯·巴蓬進行了差別費率的探索,這種探索實際上在一定程度豐富了現代保險精算的基本思想,即因保險標的風險不同而進行差別化的費率厘定。本書贊同現代火災保險起源于英國這一觀點。

2.火災保險的發展

工業革命后,由于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火災風險也隨之增加,火災保險得以迅速發展,火災保險公司大量出現。與此同時,火災保險承保的標的已從最初的房屋擴展為各種動產及相關的利益損失(如利潤、費用損失等);承保的風險,也由最初的火災,擴展到以火災、爆炸、雷擊為基本風險,并可承保一系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也就是說,今天的火災保險雖然名稱未變,但其內涵已發生了變化,已成為一個綜合性的險種。

(三)其他財產保險業務的發展

海上保險與火災保險是兩個傳統的財產保險業務,它們在發展過程中承保的標的和風險范圍不斷擴展,已發展成為兩個綜合的財產保險險種。例如,火災保險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以企業財產保險和家庭財產保險為主體的綜合性險種,其承保風險除了火災以外,還涵蓋了自然災害、雷擊、爆炸等風險,而保險標的的范圍也從有形的財產向無形的利益拓展,從積極的財產向消極的財產拓展,如利潤損失保險就是以承保無形的預期利潤損失為標的的企業財產保險。19世紀后半期以后,除海上保險和火災保險外,汽車保險、航空保險、機械保險、工程保險、責任保險、盜竊保險、信用保證保險等各種財產保險開始快速發展。

現代意義的車險也是一個綜合的概念,涵蓋了以承保車輛損失為保險責任的車損險、以向第三者支付的民事賠償責任為保險標的的第三者責任險等主要險種。隨著石油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能源以及汽車制造技術的發展,車險在大多數國家是主要的財產保險險種。

責任保險是伴隨著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社會治理方式的轉變而發展起來的一個險種。最早出現的責任保險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后的大部分國家面對著比較對立的雇傭關系,有效化解雇員因工負傷的風險損失成為大部分雇主面對的現實問題。因此,雇主責任險等責任保險應運而生。

信用保證保險也是時代的產物。由于經濟、政治、社會環境的變化而出現了值得關注的信用風險,而信用風險會嚴重影響企業經營環境和商業貿易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因此,信用保證保險應運而生,以應對由于買方信用風險而產生的損失,促進經濟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與財產保險業務的迅速發展相適應,19世紀中葉以后,再保險業務迅速發展起來。最初,獨立經營再保險業務的再保險公司是德國于1846年設立的科侖再保險公司。對于財產保險業務而言,由于其風險的特殊性,再保險已成為保險業務經營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再保險使財產保險的風險得以分散,特別是財產保險業務在國際上各個保險公司之間的分保,使風險在全球范圍內分散。再保險的發展,又促進了財產保險業務的發展。如今,英國、美國、德國、瑞士等國的再保險業務在國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中國財產保險整體和各類業務的快速發展,中國再保險市場成為全球再保險市場的重要構成。隨著中國再保險集團、前海再保險、中國農業再保險、太平再保險等公司的成立和發展,中國再保險市場的發展迅速。2023年6月,《關于加快推進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的實施細則》發布,支持保險集團、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在上海設立再保險法人機構、分支機構,鼓勵大型企業在上海設立自保公司,鼓勵境內保險公司在上海設立再保險運營中心專營再保險業務。這標志著中國上海正式啟動再保險“國際版”,上海將成為繼倫敦、紐約、東京等傳統再保險市場的另一高地。

二、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財產保險的發展

(一)20世紀50年代的財產保險

1949年10月20日,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在北京成立,從此揭開了中國保險史新的一頁。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成立后,在全國范圍內陸續建立了分支機構,開辦了火災保險、國家機關和國營企業財產強制保險、貨物運輸保險、運輸工具保險、農業保險等財產保險業務。從1949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成立到1958年,我國的財產保險有了一定規模的發展,取得了一些經驗,為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穩定社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1958年10月在西安召開的全國財貿工作會議提出,人民公社化以后,保險工作的作用已經消失,除國外保險業務必須繼續辦理的以外,國內保險業務應立即停辦。

(二)恢復國內保險業務后財產保險的發展

恢復國內保險業務40多年來,財產保險業務的種類從最初的企業財產保險、家庭財產保險、貨物運輸保險、機動車輛保險等業務,發展到農業保險、工程保險等其他財產損失保險業務,以及責任保險和信用保證保險等領域。為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涉外保險的服務范圍由原來的進出口貿易,發展到技術引進、中外合資、對外承保工程等領域,并已涉足核電站、衛星發射等高科技領域。

國內保險業務恢復以來,財產保險業務的發展分為幾個階段:

1.1980—1988年,完全壟斷階段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簡稱“人保”)獨家經營保險業務,保險市場基本處于壟斷狀態。在此階段,人保的保險業務增長基本上代表了財產保險發展的總趨勢:1980年人保財產保險的保險費收入為2.9億元,1988年的保險費收入為57.3億元,1988年的保險費收入約為1980年的20倍。

2.1989—1994年,寡頭壟斷階段

人保獨家經營保險業務的局面被打破,特別是1990年以后,隨著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平安保險”)下設機構的增加和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太平洋保險”)的正式成立,我國財產保險業務在三家保險公司的競爭中迅速發展,年均保險費收入的增幅在30%以上。

3.1995—2000年,競爭加劇階段

產壽險分業經營,除人保注: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于1996年8月改建為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平安保險、太平洋保險經營財產保險業務外,隨著一批新保險公司的加盟和外資保險公司的進入,保險競爭加劇。

4.2001—2013年,快速發展階段

國內財產保險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市場主體的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市場競爭環境日趨完善;經濟補償和社會管理功能得到了較充分的發揮;經營管理水平顯著提高。在這一階段,車險和農險的發展尤為值得關注:隨著2006年《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的頒布實施,車險逐漸成為我國產險的主要險種,財產保險整體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2004年以來安華、安信、中原、國元、陽光農業相互等專業農險公司的成立以及2006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國十條”)有效地促進了農業保險的快速發展,2012年頒布的《農業保險條例》則進一步加快了農業保險的發展,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了有力保障。

5.2014年至今,高質量發展階段

2014年至今,國內財產保險逐步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2014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簡稱“新國十條”)為現代保險服務業發展指明了方向。近10年來,除車險外,農險、責任險、信用保證保險、貨運險、巨災保險等險種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險種結構逐步趨于合理,產險經營主體也在不斷增多,經營主體類型也在不斷豐富,市場結構壟斷程度逐步下降,市場的開放程度持續提高,產險監管制度逐漸趨于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產業結構轉型,法治環境不斷完善,風險環境不斷變化,我國財產保險市場的保費規模不斷擴大,供給主體及市場結構不斷發展并演變,具體如下:

(1)財產保險保費收入快速增長,在整體市場中占比逐漸下降并趨于穩定。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尤其是汽車消費和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財產保險業顯示出了巨大的增長潛力。2001年以來,我國宏觀經濟一直運行良好,作為經濟發展的產物,近20年來我國財產保險保費增速一直保持在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以上。一方面,快速發展的經濟為財產保險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和條件;另一方面,財產保險也成為宏觀經濟中的拉動型產業。

由表1.1可知,2004年開始,財產保險保費收入突破1 000億元,達1 089.86億元,同比增長25.36%;得益于交強險和車險的推行,2007年財產保險保費增速達到32.35%;2017年以后,我國財產保險保費增速下降至10%以下,但仍然高于同期的GDP增速;2019年之后,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的影響,2021年出現了短暫的負增長,2022年又出現了明顯的反彈。

由于我國保險市場特殊的發展歷程,早期的保險市場以財產保險為主,隨著產壽險的分業經營以及壽險的快速發展,產險在整體保險市場中的占比經歷了快速下降后趨于相對穩定的狀態,2001年以來產險保費收入占我國總保費收入的比例一直維持在30%以下。

表1.1 1989—2022年我國財產保險保費收入增速及結構

資料來源:1989—1998年數據來源于裴光于1999年出版的《中國保險業監管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1999—2022年數據由作者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信息整理得出。

(2)財產保險公司數量明顯增加,類型更加多元化。

2001年年底,我國財產保險公司只有19家,其后一直在不斷增加,到2009年財產保險公司數量已經增至52家(其中中資產險公司34家,外資產險公司18家),到2023年增至88家(其中中資產險公司66家,外資、中外合資產險公司22家數據來源于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官方網站。)。2001—2023年我國財產保險公司的數量變動情況如表1.2所示。

表1.2 2001—2023年我國財產保險公司數量變動情況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信息整理得出,統計時間截至2023年6月底。

(3)市場結構格局基本形成,壟斷程度逐漸下降但地區差異明顯。

1999年,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撤銷,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中國人壽保險公司、中國再保險公司成立,我國財產保險市場結構開始逐漸從寡頭壟斷向壟斷競爭轉變。描述市場結構的主要指標是市場集中度(CRn),即描述市場份額排名前n位的公司市場份額總量在全產業中的占比。結合我國財產保險發展實踐,本書選擇了CR3和CR5描述我國財產保險市場結構特征。由表1.3可知,整體而言,我國財產保險市場結構屬于壟斷型,并逐步由寡頭壟斷向壟斷競爭轉變。近20年來,我國財產保險市場的前三家產險公司——人保、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份有限公司(簡稱“太保財險”)、中國平安財產保險有限公司(簡稱“平安財險”)的市場份額占比不斷下降:2001年CR3為96.2%,2005年CR3為73.9%,2010年CR3為68.9%,2015年CR3為64%,2020年CR3為62.6%。與此同時,第一梯隊的三家公司內部的市場份額占比也日益均衡,而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大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等第二梯隊公司的市場占比不斷提升,并且壟斷結構逐漸趨于穩定。事實上,全球各國的財產保險市場結構均有一定的壟斷性,這是由保險的“自然壟斷屬性”決定的。

表1.3 2001—2022年中國財產保險市場結構變動趨勢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公司年報及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公布數據整理得出。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各地區之間的財產保險市場發展不平衡是我國財產保險市場結構另一個重要特征。北京、上海、深圳、江蘇、浙江等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由于其公司注冊數量較多,保險發展水平較高,市場競爭更為激烈。相比而言,經濟相對落后的云南、甘肅、四川等地區,財產保險公司注冊數量較少,市場壟斷水平較高。

三、我國財產保險險種結構變動及趨勢

(一)1980—2007年的產險險種結構

從1980年恢復國內保險業務到1986年,企業財產保險占比最高,保險費收入一直位居第一。從1987年開始,運輸工具保險的保險費收入躍居第一。1999年,機動車輛保險的保險費收入占財險保險費收入的58.7%;企業財產保險的保費收入占財險保險費收入的21.7%;貨物運輸保險的保險費收入為35.5億元,占財險保險費收入的6.8%;其他類別的財產保險業務的保險費收入為66.6億元,占財險保險費收入的12.8%。

我國財產保險險種結構快速變革的一個推動因素是交強險的實施。自2006年實施交強險以來,我國財產保險市場的險種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2007年至今,車輛保險在我國財產保險業務中的占比一直維持在70%以上。然而,與此同時,為充分發揮財產保險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財產保險行業不斷創新保險險種。1985—2007年我國財產保險按險種占比如表1.4所示。

表1.4 1985—2007年我國財產保險主要險種占比

資料來源:孫正成的《我國中小產險公司差異化經營研究》,數據由作者根據中國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整理得出。

(二)近20年來的產險險種結構

1.財產保險險種結構的整體變動情況及趨勢

近20年來,我國產險險種結構整體呈現出了較為明顯的內部分化特征,即車險維持著相對穩定的占比,而農業保險、責任保險、信用保證保險呈現出明顯的增長趨勢。事實上,這是由“國十條”“新國十條”等有效政策的頒布以及我國財產保險業不斷深化服務實體經濟帶來的結果。這樣的險種結構變動趨勢以及變動特征有利于產險業進一步服務于實體經濟增長以及政府職能轉型。2010—2022年我國財產保險主要險種占比見表1.5。

表1.5 2010—2022年我國財產保險主要險種占比(單位:%)

資料來源:2021年、2022年數據由作者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數據整理得出,其中2021年和2022年數據沒有單獨公布信用保險,本書對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做了合并處理;2010年、2015—2020年數據來源于王緒謹于2022年出版的《財產保險》(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2.代表性產險公司險種結構變動及趨勢比較

為了更好地實現有效經營,各類保險公司不斷根據外部經營環境和自身的經營稟賦調整主營險種結構。雖然幾乎所有的產險公司保費收入最多的險種仍然是車險,但車險在各類公司內部的占比存在一定差異。一個相對普遍的現象是大多數中資產險公司,尤其是中小型中資產險公司對車險的依賴程度相對更高。例如,第一梯隊的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太平洋財險等公司保費收入排名第一位的險種為機動車輛保險,但眾安在線、美亞等互聯網公司或者外資公司,排在其保費收入第一位的險種不是車險,而是退運保險、責任險等非車險或新興險種(具體見表1.6)。

表1.6 代表性產險公司險種結構變動趨勢(2010—2022)

數據來源:由作者根據各家產險公司年報總結整理得出。

注:*表示變動幅度的大小,*越多說明該公司調整險種結構越頻繁。

四、促進我國財產保險高質量發展

(一)轉變經營指導思想

保險公司的特點要求保險人以效益為中心、穩健經營、擴大資金積累。保險經營者應進一步解放思想,增強市場意識,力求規模與效益、發展與管理并重;應改變業務發展追求近期利益,業務集中于少數幾個傳統險種(機動車輛保險、貨物運輸保險、企業財產保險等)的現狀,向更寬的領域發展;在經營區域上,突破圍著城市經濟轉的圈子,逐步向農村發展。

第一,保險經營者應在現有條款基礎上對企業財產保險等險種進行改造,擴大附加險范圍,增加機器損壞保險、新產品試制保險、間接損失保險等;對面廣量多的中小私營、個體工商企業,要提供適宜的險種,采取靈活的服務手段,加大宣傳力度,擴大承保面,擴大業務規模,同時加強風險防范和防災防損工作指導;針對家庭財產保險業務分散的特點,除應加強宣傳外,還要對原有險種進行改造,增加新險種,或開發其附加險,或向綜合險種方向發展,以滿足不同收入層次的家庭對財產保障的需要。

第二,實現國內財產保險與涉外財產保險的融合,逐步與國際接軌。過去,國內財產保險與涉外財產保險是分口管理、分別制定條款。涉外財產保險條款的制定遵照國際習慣做法,而國內財產保險的條款則不完全符合國際習慣做法。目前,除機動車輛保險國內業務與涉外業務條款統一外,其他保險業務的條款仍然是國內業務與涉外業務不同。這種做法不利于財產保險市場與國際接軌,也不利于保險業務的發展。今后,國內財產保險條款的修訂應充分考慮國際保險市場的做法,逐步與國際接軌。

第三,合理厘定費率,提升費率的科學性。保險公司應加強對財產風險的測定和分析,運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方法,在測算損失概率的基礎上制定費率;增加費率的彈性,使全國不同地區能夠根據本地區災害發生的頻率、強度、財產損失率、保險賠付率等因素,合理使用浮動費率;對處于不同危險程度下的同類保險標的實行差別費率。

第四,努力開發新險種,拓展新的業務領域。調整業務結構,努力開發新險種,是國內保險公司增強競爭能力、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手段。責任保險、工程保險、信用保證保險、科技保險等有較大市場潛力的險種,應作為產險業務開發的重點。財產保險新險種的開發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注重市場調查與分析,以減少盲目性。此外,保險公司應處理好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之間的關系,加強對新產品開發的規范化管理。

(二)建立與完善中介人制度

第一,加強對兼業代理人的管理,發展專業代理人和個人代理人。兼業代理是財產保險代理的主要形式。針對兼業代理的現狀,我國應加強對其資格、手續費支付標準及代理行為的管理,促使其規范化。財產保險要持續健康的發展,應按照國際慣例,發展專業代理人,形成專業化、職業化的代理人隊伍。對于分散性的財產保險業務,保險公司應發展個人代理制度,加強業務發展的后勁。

第二,完善保險經紀人與保險公估人制度。完善保險經濟人與保險公估人制度,從保險公司的角度看,有利于解決保險公司職能大而全的問題,降低經營成本,使保險人有更多的精力來研究市場、開發新險種、提高服務質量;從被保險人的角度看,有利于克服因保險合同附和性而產生的合同簽訂及保險理賠中的傾向性、片面性問題,維護保險合同的公正和被保險人的利益。

(三)注重對財產保險承保風險的控制

承保是財產保險經營中的關鍵環節,承保的數量大小和質量的好壞關系到財產保險業務能否穩健經營、健康發展。保險人對承保風險的控制一是必須堅持風險選擇原則,不能為了業務的發展而對標的和承保風險不進行選擇和控制,而應根據保險責任范圍、自身的經營狀況、承保能力,對保險標的進行分析和審核,決定是否承保、適用費率,以及如何安排再保險等;二是建立專門的核保機構和核保人制度,統一核保標準,規定每一級核保人的權限及職責,并定期進行考核,利用利益機制將核保業績與核保人員的報酬、晉升掛鉤,增強核保人員的責任心,提高承保質量。

此外,隨著保險科技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保險公司可以在承保和理賠環節運用遙感技術、區塊鏈技術、人工智能(AI)技術、圖像識別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對承保風險和保險理賠進行有效控制。

本章小結

(1)財產保險(property insurance)是以財產及其有關利益為保險標的的保險。財產保險的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集合眾多面臨同質風險的經濟單位,當其中部分經濟單位的財產及其有關利益因保險合同約定的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發生造成損失時,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

(2)財產保險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財產保險就是財產損失保險,廣義的財產保險包括財產損失保險、責任保險和信用保證保險。這是一種典型的按保險標的劃分的結果,財產損失保險主要包括火災保險(企財險和家財險)、運輸工具保險、貨物運輸保險、農業保險、工程保險等具體險種,以有形資產為保險標的。

(3)財產保險的基本職能表現為分攤經濟損失和實現經濟補償。財產保險的派生職能是指在基本職能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職能,包括防災防損職能和融資職能。其中,防災防損職能是由財產保險的營利性決定的。財產保險供給主體(產險公司)為了有效地控制保險賠付,會進行必要的風險選擇并采取有效的風險管理措施。這個過程中,財產保險履行了防災防損的職能。融資職能是建立在財產保險經營具有負債性的基礎上的,財產保險具有射幸性以及負債經營的基本特征,因此產險公司需要進行有效的投資才能夠實現最終的賠付。因此,損失補償、防災防損以及融資職能都是由財產保險的本質決定的。

(4)要想深入地理解財產保險發展的規律和趨勢,可以從其發展歷史中尋找答案。古代財產保險的發展和近現代財產保險的發展,國外財產保險的發展和中國財產保險的發展,各不相同而又蘊藏著相似的規律。財產保險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風險的客觀存在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是其發展的重要基礎。

(5)隨著財產保險市場發展日益成熟,我國財產保險險種結構內部分化日益明顯,從傳統的以企業財產保險為主,逐漸發展到以機動車輛保險為主;近幾年的責任保險、農業保險、信用保證保險等險種發展值得關注,尤其是一些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

本章關鍵詞

財產 有形財產 無形財產 財產保險 狹義的財產保險 廣義的財產保險

經濟補償 定值保險 不定值保險 原保險 再保險 共同保險 重復保險

本章思考題

1.簡述財產保險的概念及特征。

2.簡述責任保險的概念及特征。

3.簡述財產保險的作用和功能。

4.簡述財產保險的主要類型。

5.區別比較商業性財產保險和政策性財產保險。

6.簡述定值保險和非定值保險的區別。

7.簡述我國財產保險險種結構變動趨勢及原因。

8.簡述我國財產保險市場的發展歷程和現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平区| 平阳县| 武平县| 民和| 黑山县| 湘乡市| 石渠县| 景泰县| 昌宁县| 五华县| 邵东县| 白山市| 高安市| 罗山县| 绥中县| 丰原市| 洛川县| 郧西县| 大名县| 读书| 静宁县| 宁乡县| 滦平县| 剑阁县| 大城县| 微山县| 石台县| 六安市| 开原市| 周宁县| 九寨沟县| 齐齐哈尔市| 凉山| 瓦房店市| 诸城市| 佛冈县| 南开区| 分宜县| 探索| 丹巴县| 宜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