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讓讀書為終身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增長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精神發育、文明傳承的重要途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全民閱讀,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開展全民閱讀活動”。2014年以來,“全民閱讀”連續多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入開展全民閱讀對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我愛好挺多,最大的愛好是讀書,讀書已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他不僅自己讀書,還號召大家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閱讀傳統的國家,詩書繼世之風綿延數千年,歷代偉人名家無不以書籍為友、以閱讀為伴。近年來,我國推進“全民閱讀”工程,成效顯著,全國各地的閱讀指數穩步上升。在文化復興和文化強國建設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加入讀書的大浪潮中。讀書不僅是一種生活,更是一種時尚。
關于讀書的重要性,每個人的心中定會有自己的見解,在我看來,閱讀是使人終生受益的良習,為一個人的終身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讀者可以在一本書中發現與感知角色,接收作者傳達的思想及訊息,讓更多的觀點交流碰撞,了解他人的想法并完善自身。隨著時間的推移,閱讀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本身,更是對生活的調劑和人格的塑造。閱讀能讓讀者學會獨立思考,學會批判質疑,學會自律自省,學會與孤獨相處。學海無涯,讀者若能悟出讀書之道,則能將人類文明長河中的無數精神財富、文化瑰寶,一一收入囊中,使自身更專業、思想更深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讀書須以正確的方法為前提,讀書有法,閱讀有道,才能有所收獲。掌握了有效的讀書方法就好比掌握了鑰匙,有了鑰匙就能開啟哲學、天文、經濟、物理等眾多學科的大門。時常聽有些人抱怨書難讀,我認為大多是因為其缺乏正確的讀書方法。淺嘗輒止、囫圇吞棗,結果只知皮毛,當然領會不了作者傳達的思想,也感受不到泛舟學海、上下求索的樂趣。讀書不能追求速度與絕對數量,而要精讀細讀、循序漸進,在讀的過程中思考、感悟、升華。
我也讀過一些介紹讀書方法的書,如《古今名人讀書法》《名人讀書方法100例》《讀書的方法與技巧》等。這些圖書或摘錄古人的讀書語錄,或介紹名人的讀書方法。《讀書有法,閱讀有道》與這些圖書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將讀書的原理、讀書的方法、讀書的心得結合起來,從本體論、方法論、實踐論層面編輯了理論篇、方法篇、范例篇三個篇章,力圖詮釋讀書之道、讀書之法、讀書之行,頗具特色。在理論篇,本書選取了魯迅的《讀書雜談》、胡適的《怎樣讀書》、干天全的《讀書的幾點認知》等作品,闡釋了讀書的意義與價值;在方法篇,本書介紹了孔子的“四個結合”讀書法、華羅庚的“厚薄”法、培根的“嘗·吞·嚼”讀書法等,展示了中外名家獨特、高效的閱讀方法,以期給讀者提供閱讀指導;在范例篇,本書分享了老舍的《〈紅樓夢〉并不是夢》、舒大剛的《學術與治理結合的成功嘗試——讀錢海新著〈中華傳統文化當代價值論〉》及梁中和的《答薄伽丘的愛情之問》等書評,講述了讀書收獲,讓讀者有更加直觀的閱讀體驗。
總體而言,本書的編寫思路較新、體例編排較新、內容較新。本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注重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本書不只闡述讀書之道、讀書之法,還收錄了一些書評或讀書筆記,讓讀者活學活用,在寫作實踐中對讀書方法有更切實的體驗。科學的讀書方法雖然具有借鑒價值,但閱讀是如人飲水之事,讀者唯有親身去體驗,才能沖破既成觀念的束縛,深諳其道,將他人之果實咀嚼消化,為自身補充營養。
二是注重經典性與時代性相結合。書籍的宇宙廣袤浩瀚、星辰繁復,歷經時間檢驗的不可復刻的經典是本書的首要選擇。本書選取古人對讀書之高見,以及今人對新時代應如何閱讀之卓識;在讀書方法上涉及古今中外名家的心得體會,望讀者在汲取精華之時與經典共振,滋養靈魂。為充分彰顯時代特征,本書還選取了當代讀者的書評與讀書感悟。這些書評與讀書感悟旨在說明,讀者無論通過何種媒介進行閱讀,都需要甄別良莠、博采眾長,讀有所感、讀有所獲。
三是注重文化性與教育性相結合。本書不僅收錄了實用的閱讀方法,還收錄了談讀書經歷與感受的文章,讓讀者在提升閱讀技巧的同時享受閱讀的快樂,濃厚的文化氣息讓本書擺脫工具類書籍缺乏趣味性和可讀性的桎梏,使其生動、為其賦魅。另外,從編排體例上看,每篇前都撰寫了導讀,引導讀者閱讀每篇內容、精準理解。該書既可以作為大眾文化類書籍,也可以作為閱讀與寫作參考用書。
我是一個讀書愛好者,多年來一直堅持讀書、思考讀書、享受讀書。愿本書的出版能夠給大家帶來獨特的閱讀感悟與體驗,使大家提升閱讀水平,也希望大家在讀書中不斷完善自我、砥礪奮進,為提升文化修養、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提供源源不竭之動力。

202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