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2 農村社會中國家與社會的互動

在農村社會領域的研究中,學者對社會的理解多分布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以村莊內部的成員互動作為社會整體進行分析,包括半熟人社會、無主體的熟人社會、互助互惠,以及茶館、廣場等具體地理空間農民的互動。二是在城鎮化過程中,以農民生活狀態和生產方式的變化作為農村社會的呈現,包括流動人口與留守人口、農村家庭和農民身份的變化。徐勇(2006)指出,在國家和社會一體化的過程中,農村中的公共性不再受城鄉兩種地域、國有和集體兩種體制、市民和農民兩種身份的局限。項飚(1998)以流動人口為切入點,提出農村流動人口的社會網絡在國家之外形成了“非國家空間”,或稱之為“新社會空間”。在這個過程中,國家政策由最初的禁止轉為限制,到最后的放松與鼓勵;而與之相對的社會流動是由最初隱蔽的個人流動,轉為公開的集體擴張,到最后的社會網絡結構化。流動人口結構性地從原有的無所不包的國家行政體系里分離出來,和國家之間形成了明晰的界限。與流動人口伴隨產生的是留守人口,他們成為農村公共空間的主體,并從中獲得感情支持、多元信息和社會支持(葉敬忠和安苗,2009)。三是從村民自治的角度來探討農村社會的成長,村民自治也是國家與社會互動的主要表現。徐勇(1999)認為,在孫立平所提出的總體性社會中,農民的主動性和自發性受到了抑制。在強國家-弱社會的格局形成后,村民自治得到實現,村委會成為國家和由具有一定生產自主權的農民組成的社會的交界點。四是以農村的組織形態作為農村社會的成長力量。新興的農民組織也參與到農村自治中,社會獨立性凸顯,但農民組織的出現和功能的發揮依舊依賴于國家職能的發揮(李行遠,2004),依賴于政府權威的推動(許源源 等,2001)。可以發現,對于農村社會的理解涉及多種形態,既有傳統的民間組織形態,也有伴隨市場化帶來的市場新形態以及國家治理結果下的制度形態。在不同層面的農村社會形態中,形成多元力量的互動,農村社會的成長不僅依賴于國家、市場,而且受制于本土的鄉土社會結構。對農村社會的分析和理解,能夠進一步厘清農村公共空間所處的生態環境,并對公共空間內部的互動建構過程進行剖析。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田县| 崇阳县| 两当县| 新泰市| 微山县| 邹城市| 肇州县| 元阳县| 崇州市| 浦江县| 肃宁县| 仙居县| 龙海市| 渝中区| 乌拉特前旗| 鄂伦春自治旗| 四川省| 保山市| 巴塘县| 宣汉县| 陆良县| 忻城县| 屏边| 通海县| 新兴县| 康马县| 冕宁县| 桃江县| 鸡泽县| 武冈市| 西乌| 海南省| 福州市| 巴青县| 台北市| 社旗县| 巨鹿县| 天峨县| 广东省| 雷山县| 和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