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公共空間的轉型研究
- 陳晶環
- 15字
- 2024-05-23 14:29:26
1.2 多元視角下農村公共空間的分析
1.2.1 國家與社會的互動
對中國國家與社會互動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在這一階段主要以西方漢學家的研究為主,并加入了市場這一主體。蕭邦齊(1999)寫了第一本關于中國市民社會的專著——《中國精英與政治變遷:20世紀初的浙江》,認為地方精英對國家權力的使用和控制主要表現在公共事務的廣泛參與上。與此過程相伴隨的是,從官方向私人轉移,自治組織和利益集團能夠在新的語境中闡明政治、社會和經濟的目標及意義,這些組織在與地方官吏互動、博弈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出政治意識和參與感,并積極地介入地方政府的管理活動中。這使得“公共領域”的產生成為可能。除了國家和社會二元分析外,還存在一種三元分析,即國家、公共和私人。蘭欽將晚清的政治話語劃分為三種類型,即官、公和私。公共處于官方和私人之間,是自政府和個人形成利益沖突后形成的對國家權威的限制。蘭欽認為,16~17世紀東林黨人和復社人活躍于明王朝中,已經顯示出“公共領域”的特質。在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需要漢族地主的幫助,因此地方勢力和參與空間急劇擴大。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中央集權的松弛,為精英的活動提供了空間;二是識字率的提高;三是紳商精英的出現(黃宗智,2003)。這三個方面的內容在羅威廉的論述中也得到了體現。伴隨漢口市長途貿易的增加,地方上出現了規模化和系統化的結構網絡,刺激紳商精英的出現,而中央集權在這一階段的松弛,使得漢口市存在西方城市的某些現代特質,即國家讓渡一部分權力給社會,使得公共空間內存在的社會團體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和共同體特質(黃宗智,2003)。紳商精英成了具有自治權限的商人。但按照魏斐德的說法,所謂的“漢口自治商人”實際上是國家壟斷權的產物,是一種“官商經紀人”(黃宗智,2003)。黃宗智認為,在國家和社會即正式司法和血緣司法之間存在第三個領域。在此領域,一方面是官僚化,成為現代國家政權強化的參與者;另一方面是社會化,成為現代社會一體化過程的表征。
20世紀90年代,中國學者逐漸關注到社會與國家的互動。許紀霖(2009)指出,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學術界逐漸意識到:“個人只有組織成社會,成為一種建制化的個人,才構成國家的對應物。換言之,在集體行動中,個人是通過社會與國家發生關系,參與國家的政治事務,甚至個人之間的互動,也是通過社會實現的。”鄧正來、景躍進對洛克和黑格爾關于是社會先于國家形成還是國家先于社會形成的論斷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中國國家與社會的關系是一種良性互動。此外,有學者將社會具體化為第三部門、非政府組織、民間組織等實體形態。康曉光(1999)認為,國家和市場之外存在第三部門,而社會學和政治學都無法明確劃定第三部門與其他部門的界限,應該采用經濟學的概念,他借助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概念為三個部門(第一部門、第二部門、第三部門)劃定了內容邊界。秦暉(1999)認為,需要明確界定國家和市場分別是以強制提供公益和以志愿提供公益的部門,而第三部門就是以志愿提供公益的部門。俞可平(2006)提出的民間組織,指的是有著共同利益追求的公民自愿組成的非營利性社團,具有非政府性、非營利性、相對獨立性、自愿性、非政黨性和非宗教性。王紹光(2013)借鑒西方學者對國家的定義,以民間性、非營利性、組織性、自治性和志愿性來界定第三部門。按照以上學者對第三部門、民間組織的定義,社會是獨立于國家和市場而存在的,并與之形成獨立互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