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 農村公共空間轉型的理論基礎

1.1 農村公共空間的轉型

對于西方國家來說,現代化是一種本土的發展模式,而對于非西方國家來說,發展的概念與意識是一種舶來品,即西方型的發展主義。這種外來的效仿在實踐過程中,推動了第三世界的經濟增長,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貧困、饑餓、社會不平等、生態環境被破壞等全球性問題。除了強調發展模式的單一性之外,衡量發展指標的單一性——片面地追求經濟發展、物質豐裕、效率提高,忽略了社會、文化、心理因素。將物質追求過高地凌駕于其他追求之上,造成了全球發展統一性、規范性的軌跡,極大地壓制了多樣性、民族性和文化性的特征。

在這種背景之下,尋求一種多元的發展途徑成為新的議題。法國著名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弗朗索瓦·佩魯(1951)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對工業社會流行的發展觀產生了懷疑,他倡導一種整體的、綜合的、內生的嶄新發展觀。所謂整體性,是指在各種具體分析之外,不僅考慮人類的各個方面,而且考慮其內在的關系;所謂綜合性,是指各種單位和因素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單一整體;所謂內生性,是指基于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強調人力資源的開發,即社會經濟發展中動態的、主體力量的發動,而不僅僅是物質的發展、客觀經濟體系的發展。這種新發展觀強調了后現代主義的多元化、多中心和反基礎主義的基礎原則,結合自身的文化傳統和制度實踐,創造出了屬于自己的發展方式和發展路徑。

1978年年底,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農民開始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揭開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與這種經濟體制改革相伴隨的是發展進程的推進。其發展的初衷是補救政治因素所造成的社會發展斷裂,恢復國家經濟動力;其發展的最突出表現是中國總體上正從溫飽走向小康、從匱乏走向豐裕,社會成員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隨著農村發展進程的推進以及農村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一些新的需求類型逐步出現,需求層次也在逐漸上升,農民對人文環境產生了更大的需求。同時,隨著個體化進程的到來,農民自我完善和自我追求的意識增強,農民也希望有機會進行社會參與。

然而,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在現代化進程中屬于晚發后生型的國家來說,迅速趕超成為我們的一種社會心理情結,超越式發展成為我們的一種主流文化形態。因此,對于發展,我們在知的方面具有片面性,以經濟數值作為衡量發展的指標;我們在行的方面具有誤差性,追求經濟增長的單一發展模式。這種超越式發展觀導致發展進程呈現出一些負效應,如城市發展與農村發展之間的不平衡、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貧富之間的較大差距、財富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失序,甚至在人的發展中功利追求與意義追求之間的失衡等。對于農村來說,城市發展與農村發展之間的不平衡,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這兩者匯合在一起突出地表現在對農村公共空間的忽略,忽略農民聲音和本土化需求,以及片面地以發展作為衡量公共空間建設的指標。

在改革開放前,中國農村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集體制的管理方式使得農民依附于國家。農民的集體意識彌漫于整個社會空間,涵蓋了個人意識的大部分,同質性較高的農民之間的整合方式是一種機械團結,國家的強制手段和行政命令是團結得以實現的基礎。在改革開放后,發展打破了農村相對封閉的狀態,瓦解了傳統農村的社會整合方式——集體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使得農民以戶的形式從屬于農村,改變了過去農民以生產隊的方式從屬于農村,農民成為相對自由的個體,也開始了西方學者所論述的一種“個體化”進程。然而,中國農民的個體化不同于西方社會中的個體化,西方社會中的個體化是個人主體性的成長。中國農民的個體化過程是一種家庭原子化的過程,即家庭相對獨立的成分凸顯,個人從屬于家庭。然而,現代社會所帶來的流動性和不確定性將傳統的農村家庭轉變為流動家庭,農村家庭儼然已經無法滿足家庭成員的多元需求,個體不得不抽離家庭而訴諸社會。中國農村社會的個體化是一把雙刃劍。對于農民來說,其不得不獨立地站立在沒有任何預兆的現代化浪潮中;同時其也帶來農民個體意識的增強,可以說個體化將農民從傳統的集體制中抽離出來,成為推進新公共空間建設的動因。在改革開放后,特別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重大背景下,城鄉人口流動(農民工進城、農村城市化)、政府的整體規劃(城中村拆遷、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和政府治理方式的轉變等因素使得傳統村落的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傳統精英權威受到了挑戰,農村公共空間難以成為獨立的自治主體,即在現代契約與傳統禮俗的雙重作用下,中國農村公共空間的內涵、結構、功能都發生了變化,又重新進入研究者的視野中。

但是,此前關于農村公共空間的研究仍比較欠缺的是,對農民這一主體特征的考察。實際上,作為發展成就所產生的農民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的一個結果,便是農民需求類型和需求層次的變化。人們在生存的需要得到基本滿足的情況下,表達的需要開始呈現。而發展所強調的經濟增長是對社會全面發展的異化,即將社會發展壓縮為生產、經濟的發展,而本應作為發展的主體——個人,則在一片浩蕩中湮沒在理性、技術、商品之下。因而,作為農民表達的主要載體——農村公共空間在多種現代力量的影響下,經歷著不斷分解與重塑。改革開放40多年來,農村公共空間經歷了怎樣的變化,是什么力量促使重塑公共空間,如何重塑公共空間,在這些力量的影響下公共空間在當前又呈現何種狀態,而作為主體的農民在面對這種轉型和現狀時又作出何種反應?這些思考和問題成為本書的研究起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邑县| 德江县| 徐水县| 巨鹿县| 泾川县| 株洲县| 赤峰市| 常宁市| 和田县| 铁力市| 金堂县| 惠州市| 门源| 屏南县| 泸定县| 天镇县| 瓦房店市| 东兰县| 彭山县| 合阳县| 兰坪| 河间市| 新绛县| 应用必备| 隆化县| 嵩明县| 淄博市| 上杭县| 湄潭县| 新蔡县| 龙游县| 邓州市| 富阳市| 湟中县| 西安市| 全州县| 盐山县| 新泰市| 历史| 广州市| 永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