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3 研究現狀

1.3.3.1 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貧困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生態扶貧的研究也較早。早在1992年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聯合國就把環境問題安排到了重要議程上,由此徹底改變了傳統發展觀念,并與各國達成了共識。由于國內外文化、發展理念的差異,國外學者很少通過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來治理貧困,大多數學者通過制度、人口等具體問題來研究貧困問題。因此,國外學者多以親貧困增長理論、綠色減貧理論為基礎展開對生態扶貧的研究。同樣地,對于生態扶貧的研究也適用于林業生態扶貧的研究。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1981)指出:貧困并不僅僅指收入不足,還包括分配失敗,收入低下是生活貧困的重要原因,貧困的本質是人的基本能力的缺失。為解決貧困問題,經濟學家阿瑟·奧肯提出:在平等中注入某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某些人性。從貧困內涵與外延上看,Dercon S.(2009)、Barrett C.B.(2013)、Jalan J.(2016)等國外學者研究并定義了農村貧困問題。Kay Cristóbal(2009)等提出協同促進農村貧困和鄉村發展理論。Chenery和Ahluwalia(1974)構建形成了一個重點突出再分配增長利益的增長再分配模型(redistribution with growth)。該模型被許多研究學者認為是親貧困增長理論的源頭。聯合國(United Nations)與經合組織(OECD)先后在2000年和2001年對親貧困增長理論做出廣義定義,即有益于窮人的增長。但是該定義并沒有解釋清楚窮人到底從這種利益增長中獲得多少利益才算是親貧困的。此前,這些學者對親貧困增長理論定義的實質與“偏向窮人”的字面意思有所出入,其實這種增長還是滴漏式增長。Kakwani和SonNANAK KAKWANI,HYUN H SON.Poverty Equivalent Growth Rate[J].International A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Income and Wealth,2008,54(4):643-655.將親貧困增長理論進行了完整綜合的定義,認為該增長理論在重視減少貧困的前提下,更多關注的是窮人獲得更多的增長利益。《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集》(“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集[M].趙士洞,張永民,賴鵬飛,譯.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的研究數據顯示,減少貧困、饑餓與疾病的主要障礙是自然生態系統功能的下降,如水質發生污染、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等。如果生物圈和生態系統提供的各項服務都對自然生態系統失去了作用,人類文明將止步不前甚至倒退。

林業生態扶貧政策保障森林的過度砍伐使得林產品和服務供應不足、耕地退化、農林減產,最終導致絕對貧困。但是,農林產品市場不完善、推廣力度不足以及政府政策保障缺位導致私人部門參與率極低。因此,各國多通過稅收激勵、低息貸款等政策刺激私人部門的參與積極性,并對減輕貧困和緩解環境壓力有顯著成效。一直以來,眾多研究將林業放在貧困和不平等的背景下討論,國外學者對林業扶貧保障政策的研究多從定量方面展開。Persha等PERSHA L,AGRAWAL A,CHHATRE A.Social and ecological synergy:local rulemaking in forest livelihoods,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J].Science,2011(331):1606-1608.利用東非和南亞6個國家84個地區的數據,驗證地方政策的制定、森林生計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之間的協同關系,結果發現無論是雙贏還是損失,或者相互牽制,都取決于復雜的具體背景,林農參與當地林業管理的各項工作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Chomba等SUSAN CHOMBA,THORSTEN TREUE,FERGUS SINCLAIR.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forest entitlements:can community based forest management reduce vulnerability at the forest margin?[J].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15(58):37-46.利用對NgareNdare社區林業協會的實地研究數據調查了肯尼亞社區森林制度中地方賦權的種類和程度,結果顯示:林業政策在賦予地方權力的同時集中了立法權和控制權,但社區林業制度在多大程度上為社區權力下放做出了貢獻還存在疑問。

綜上所述,國外對于林業生態扶貧政策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林業、生態、貧困等相互獨立的研究,綜合性研究相對較少,國外學者很少通過生態保護來治理貧困,大多數學者通過制度、人口等具體問題來研究貧困問題,并就發展中國家貧困問題的解決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得出了一些有效的結論。

1.3.3.2 國內研究現狀

魏后凱魏后凱.當前“三農”研究的十大前沿課題[J].中國農村經濟,2019(4):2-6.認為,雖然我國研究脫貧攻堅與反貧困由來已久,但針對2020年以后扶貧的相關研究這兩年才逐漸興起。李小云和許漢澤李小云,許漢澤.2020年后扶貧工作的若干思考[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8(1):62-66.提出,2020年以后我國農村貧困將會進入一個以轉型性的次生貧困和相對貧困為特點的新階段,轉型貧困群體和潛在貧困群體將成為新的目標群體,并呈現出多維度貧困等新特征。汪三貴汪三貴,曾小溪.后2020貧困問題初探[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0(2):7-13.研究提出,2020年以后需要找出現有貧困和貧困線界定方法的不足,制定新的貧困標準、明確新的扶貧對象并制定相應的扶貧政策。何秀榮何秀榮.改革40年的農村反貧困認識與后脫貧戰略前瞻[J].農村經濟,2018(11):1-8.則進一步指出,理想和公平的貧困標準線應當是城鄉統一、全國統一的。

從戰略目標上看,魏后凱魏后凱.2020年后中國減貧的新戰略[J].中州學刊,2018(9):36-42.指出,2020年后我國將進入一個統籌城鄉貧困治理的新階段。我們不僅要繼續關注農村貧困問題,而且要高度重視城市貧困問題,要把城鄉貧困治理統籌起來考慮,實行城鄉并重的減貧戰略。何秀榮何秀榮.改革40年的農村反貧困認識與后脫貧戰略前瞻[J].農村經濟,2018(11):1-8.進一步強調,2020年以后中國反貧困的基本定位是在防止返貧的基礎上解決相對貧困問題,反貧困的主戰場依然是農村。張琦張琦.減貧戰略方向與新型扶貧治理體系建構[J].改革,2016(8):77-80.認為,2020年以后的減貧戰略將由集中性減貧治理戰略向常規性減貧治理戰略轉型,由解決絕對貧困向解決相對貧困轉變,由重點解決農村貧困向城鄉減貧融合推進轉變,由重點解決國內貧困向國內減貧與國際減貧合作相結合方向轉變,減貧發展國際化合作將會強化。鄭長德鄭長德.2020年后民族地區貧困治理的思路與路徑研究[J].民族學刊,2018(6):1-10,95-97.認為,民族聚居地區依然是全國最不發達地區,貧困問題依然會很嚴重。貧困治理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不再是生存問題,而是發展問題和發展成果共享問題。

從政策取向上看,汪三貴和曾小溪汪三貴,曾小溪.后2020貧困問題初探[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0(2):7-13.認為,2020年以后區域政策解決制約深度待發展地區和貧困人口發展的外部約束,開發式扶貧政策提升一般貧困人口向上流動的能力,精準滴灌式扶貧政策解除特殊困難貧困人口的特殊困境,城鄉一體化扶貧體系解決扶貧的“真空地帶”。周揚等周揚,郭遠智,劉彥隨.中國縣域貧困綜合測度及2020年后減貧瞄準[J].地理學報,2018(8):1478-1493.利用BP神經網絡模型模擬中國縣域農村貧困的空間格局,識別出2020年以后仍需國家政策傾斜的716個幫扶縣,提出應該根據新的貧困格局,采取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創新精準扶貧的體制機制。

國內學者對林業生態扶貧評價也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如徐彥平徐彥平.西部縣域政府扶貧開發政策執行效果實證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5.從經濟基礎、人文發展、生產生活環境出發,構建了由3個一級指標、17個二級指標組成的政策評價指標體系,運用時序主成分分析法對甘肅省會寧縣的扶貧政策效果進行系統評價。金旭柬金旭柬.西北民族地區縣域扶貧開發績效評估[D].蘭州:蘭州大學,2015.從效率、政策回應度、公平性、可持續發展和效益五個維度出發,在這五個維度下設24個二級指標因子,構建了以公共政策評價標準為導向的扶貧開發政策評價體系,運用時序主成分分析法對西北民族地區縣域扶貧開發績效進行評估。段研珺段妍珺.貴州省精準扶貧績效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16.從扶貧投入指標和扶貧產出指標出發,構建了由2個一級指標、4個二級指標以及11個三級指標組成的精準扶貧指標體系,其中二級指標包括扶貧資金指標、精準扶貧指標、政策減貧指標和社會減貧指標,運用因子分析結合數據包絡法來進行分析。胡善平等胡善平,杭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準扶貧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2):64-73.從資源投入、過程管理、績效考核出發,構建了一套由3個一級指標、10個二級指標以及48個三級指標組成的精準扶貧指標體系,使用專家主觀賦值和德爾菲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對于中國特色精準扶貧指標體系的構建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和促進意義。胡善平等胡善平,杭琍.我國精準扶貧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桂海論叢,2017,33(4):82-90.對安徽S縣精準扶貧評估進行了實證檢驗,基于實務工作的經驗積淀和反饋,總結了精準扶貧績效考核指標體系適用方面存在的實體性、程序性阻隔因素,提出了下一步指標體系修訂應注意的事項。戴瑩戴瑩.精準扶貧工作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的構建與運用[J].勞動保障世界,2017(14):23-24,26.從扶貧工作人員、扶貧對象、扶貧管理制度出發,構建了一套由3個一級指標、8個二級指標和29個三級指標組成的精準扶貧工作績效考核指標體系,首先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精準扶貧考核指標的權重,再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精準扶貧工作績效進行評估。龍海軍等龍海軍,丁建軍.“人—業—地”綜合減貧分析框架下的精準扶貧政策評價:兩個典型貧困村的對比分析[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7,33(11):1384-1390.基于“人—業—地”綜合分析框架,從生計資本、可行能力、產業脆弱性、產業包容性、地理資本、社會排斥出發,構建了“人—業—地”綜合減貧的精準扶貧政策評價指標體系,以兩個集中連片特困區典型貧困村為個案進行了對比分析。公梓安公梓安.甘肅省生態扶貧對策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7.按照系統分類、指標分類、指標項三級結構,構建了甘肅省生態脆弱與貧困指標體系,該體系從環境評價系統和貧困評價系統2個一級指標出發,由自然評價指標、人類活動指標、貧困評價指標、經濟發展指標和社會保障指標5個二級指標以及21個三級指標構成,通過耦合模型對甘肅省14市生態脆弱程度進行研究。薛佃欣薛佃欣.城鎮化進程中城鎮反貧困政策績效評估及綠色發展對策[D].貴陽:貴州財經大學,2017.從扶貧開發與減貧目標、社會與經濟發展能力、人力資本發展能力與資源出發,根據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和內容以及綜合指標選取的SMART原則,構建了基于綠色發展的城鎮反貧困政策績效評估體系,該體系由5個一級指標、28個二級指標構成。李鶴李鶴.云南省紅河州精準扶貧績效評價研究[D].昆明:云南農業大學,2017.從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社會效益、基礎設施效果和減貧效益出發,構建了一套由5個一級指標以及15個二級指標組成的精準扶貧績效評價體系,使用層次分析法(AHP)和專家評判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對云南紅河州精準扶貧進行了評估。魏名星等魏名星,李名威,楊美贊.績效評價視角下河北省精準扶貧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實踐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24):242-245.分別從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3個維度,構建了扶貧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依據AHP法對選取的指標予以賦權,同時,對該指標的可操作性,在河北省2016年度的扶貧績效評價中予以了實證。李苗等李苗,崔軍.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行政管理改革,2017(10):65-71.以新發展理念為基本出發點和依據,從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出發,選取對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管理使用予以績效評價的各項指標,構建了一套由5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組成的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進行指標賦權,從而系統構建出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曾勇曾勇.中國東西扶貧協作績效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7.從政策的相關性、扶貧效率、扶貧效果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出發,構建了一套由4個一級指標、35個二級指標組成的扶貧協作績效指標體系,對滬滇對口幫扶項目績效進行評價。

溫雅馨等溫雅馨,劉思敏,孟全省.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楊凌“扶貧超市”政策績效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13):140-142.從政策宣傳、幫扶對象瞄準、政策落實度、企業效益出發,構建了一套由4個一級指標和14個二級指標組成的政策績效指標,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模型和思想,對楊凌示范區“扶貧超市”政策績效進行研究。肖玉青肖玉青.健康扶貧政策及其評價研究[J].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18,8(6):83-89.從供方、需方兩個角度,結合健康扶貧體系的三個維度,應用政策評價的六個評價標準,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在健康保障政策、公共衛生政策、醫療救治政策的效果、效率、效益、公平性、契合度以及回應性進行全面評價,建立了健康扶貧政策效果評價指標,將設計指標兩兩比較并組成若干個矩陣,運用YAAHP層次分析法軟件進行運算,進而比較不同健康扶貧醫療保障模式的政策效果。陳甲陳甲.林業精準扶貧績效評價研究[J].農場經濟管理,2018(11):45-49.從扶貧精準度、扶貧效果、扶貧可持續性3個角度,設置了由3個準則層、10個關鍵問題和21項具體評價指標構建的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對案例點的林業精準扶貧績效進行評價,發現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魏風勁等魏風勁,吳思遠.貧困村寨扶貧政策績效評估及優化路徑:基于武陵山片區追高魯村寨的實證研究[J].知識經濟,2018(19):27-29,31.通過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為科學、合理評估貧困村寨扶貧政策的作用和效果建立了一套評價體系。該指標體系從生計資本、可行能力、經濟脆弱性、經濟包容性、地理資本、社會排斥出發,構建了一套由6個一級指標和26個二級指標組成的減貧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聚焦武陵山片區追高魯村的“精準扶貧”及追高魯村精準扶貧的現狀,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相應地提出扶貧工作改革的建議。白楊等白楊,李媛媛.政府精準扶貧績效管理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61-63.在研究政府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針對目前政府精準扶貧中面臨的問題,結合4E評價理論和關鍵績效指標評價方法,提出了政府精準扶貧績效管理水平評價體系。該體系從經濟、效率、效果和公平4個方面確定了26個評價指標。范丹雪范丹雪.臨夏回族自治州生態扶貧的機理與績效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8.構建了由經濟系統和生態環境系統2個一級指標,經濟實力、經濟效益、經濟結構、生態涵養能力和生態環境響應5個二級指標以及22個三級指標組成的生態扶貧綜合評價模型,根據臨夏回族自治州數據的可獲得性以及生態扶貧現狀,選用2008—2014年臨夏回族自治州各市縣相關數據進行耦合協調度分析,從水資源、生態環境、生態移民、特色優勢產業、示范區五大方面介紹了臨夏回族自治州實施生態扶貧的實踐情況并進行效果評價,對我國其他少數民族地區設計生態扶貧機制和評價生態扶貧績效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高其高其.麗江市政府精準扶貧績效評價研究[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18.考慮了精準識別、精準幫扶、扶貧投入等因素,從產出效益上思考減貧效果、經濟與社會條件,最后把綜合評價指標劃分成精準識別、幫扶、扶貧投入、經濟與社會情況以及減貧成效5個準則層和17個指標層指標,創建貧困區域精準扶貧績效評價系統,對麗江市政府精準扶貧績效進行研究。

綜上所述,我國學者對于林業生態扶貧政策的研究主要基于自己的研究領域、研究地區、知識背景等,通過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從不同的角度對林業生態扶貧政策的效果、績效等進行綜合研究,但目前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研究方法、統一的評價標準。但是,以上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為本研究構建林業生態扶貧政策評價體系給予了眾多引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景山区| 陵水| 德州市| 和静县| 仁怀市| 化州市| 安徽省| 永济市| 富顺县| 和硕县| 卫辉市| 军事| 方正县| 陆丰市| 吕梁市| 太和县| 芷江| 无为县| 凤城市| 青河县| 朝阳市| 陵川县| 区。| 丹巴县| 峨眉山市| 吉木乃县| 陕西省| 泉州市| 清原| 鄢陵县| 吴堡县| 平乡县| 延津县| 宜良县| 蚌埠市| 普洱| 仪征市| 开化县| 海宁市| 湘阴县| 普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