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 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關系研究的理論基礎及文獻綜述

1.1 經濟增長理論

1.1.1 古典經濟增長理論

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Adam Smith)分別從國民財富及其增長、人性假定、分工、資本作用以及政府和制度等方面論述了經濟增長。他指出,人們的逐利欲望、產業和勞動分工、資本積累、制度和法律以及技術革新會促使生產力增長、產出增長、勞動者工資提高以及利潤增加,而進一步促使投資增加,從而使社會經濟再次進入人們逐利欲望的增加、產業分工細化、資本積累增加、制度法律變遷和技術革新的階段,周而復始。

李嘉圖(David Ricardo)通過對地租、工資、利潤之間的關系以及影響這些分配比例變動的外部因素的考察,建立了關于國民財富增長因素、增長過程的系統理論,并提出了加快經濟增長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雖然李嘉圖也承認技術革新會遏制邊際報酬的遞減,但是他仍然認為技術革新的速度不足以抵消邊際報酬遞減的效應,最終社會經濟還是會進入工資價格提高、地租價格提高、利潤率下降、積累萎縮的階段,經濟增長會放慢甚至停滯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稅負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133.

斯密和李嘉圖的經濟增長理論體系都提到了技術革新。斯密主要從勞動分工的角度去看待技術革新。李嘉圖更重視技術革新的作用,認為技術革新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的變革上,他甚至研究了技術革新與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及工資率、資本效率、利潤率及資本積累等之間的相互關系。但是他們都沒有認識到技術革新對經濟增長潛在的巨大推動作用,沒有認識到技術革新在經濟增長中的主導作用。

馬克思(Karl Marx)在《資本論》中從資本的角度論述了對經濟增長的看法。他指出,在擴大再生產中,資本家把剩余價值的一部分作為積累,追加投資,從而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獲得更多剩余價值后,再次將剩余價值的一部分作為資本追加投資;周而復始,攫取更多的剩余價值;同時,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持續增長。而且“內涵”式的擴大再生產依靠生產技術進步、提高勞動效率以及改善生產要素質量來擴大生產規模,可以在技術進步的條件下,通過革新工藝、改進設備、采用新材料、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以挖掘企業內部潛力和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實現擴大再生產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馬克思的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是完整的經濟增長理論。其中的擴大再生產理論把靜態分析動態化,把短期分析長期化。馬克思認為,資本會不斷從利潤率低的部門流向利潤率高的部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新的產業部門可以不斷獲取擴大再生產的所需資本,從而引起產業結構調整甚至變革。可以說,馬克思的經濟增長理論較好地解釋了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變更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1.1.2 哈羅德—多馬模型和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

哈羅德—多馬模型是經濟增長理論的第一次革命。根據凱恩斯的收入決定論,有:

I=S

ΔK=I=S

ΔK/ΔY=v=S/ΔY=sY/ΔY

社會總產出Y的增加表示經濟的增長,G=ΔY/Y為經濟增長率,即經濟增長速度,總產出的增加量為ΔY。由此可推出哈羅德—多馬模型的基本形式:

G=s/v

哈羅德—多馬模型強調投資或資本形成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即加大投資會提高擴大再生產的能力,而生產能力的提高會帶來產出和收入的增長,產出和收入的增長又為進一步的資本形成和作用發揮提供條件。哈羅德—多馬模型的核心是,資本的不斷形成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最根本因素,物質資本的增長對經濟增長起決定性作用。但是,哈羅德—多馬模型也同樣忽視了技術進步的作用。1912年,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以德文出版,書中首次提出了“創新”的概念,并系統論述了熊彼特以創新為特色的動態發展理論。他主要論述了什么是創新、創新的實現條件、創新的結果和創新的運用等問題。熊彼特提出了企業家創新理論,其主要內容有:市場均衡是一種常見現象,為了追求利潤,企業家應該“創造性地破壞”以“實現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并借此打破市場的均衡狀態,以促使新的生產函數的出現。熊彼特的創新理論,把“創新”置于整個經濟增長理論體系的核心,首次把創新因素提到一個如此高的地位來論述。而“創新”可以催生新的生產函數,產生集群效應,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經濟持續增長所需動力的產生。

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的進步之處是它指出了技術的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但并未解釋什么是技術進步,以及什么是技術進步的源泉。同時,因為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還是以傳統的邊際收益遞減為前提條件的,所以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所描述的經濟增長缺乏明確的動力源泉。要想準確地描述經濟長期增長,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只能引進技術變量。

1.1.3 產業經濟增長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Kuznets)將產業結構變動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做了進一步的深入分析,將一個國家或一組國家在各個時期增長的數量加以比較,并對這些國家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數據加以比較。由此得知:在未完全完成工業化的時期或者說是工業化初期,第一產業比重較高,第二產業比重較低;在工業化中期,第二產業占據優勢地位,第一產業比重降低到20%以下;在工業化后期或者說是工業化成熟期,第三產業比重提高,第三產業比重基本穩定或穩中有降,第一產業比重則降低到10%以下;經濟發展過程中工業占國民經濟比重總體呈現倒“U”形趨勢庫茲涅茨.各國的經濟增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312.

羅斯托(Rostow)采取了非總量的方法去分析經濟增長的根本原因。羅斯托認為,經濟的持續增長是由經濟中的主導產業部門所帶動的,主導產業部門通過自身較為先進的技術水平實現自身持續的高速增長,同時也帶動上游和下游產業不斷增長。羅斯托又將經濟增長劃分為傳統社會、為起飛創造前提、起飛、成熟、高額群眾消費、追求生活質量這六個階段,他認為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進化是由主導產業部門的更替實現的。在現階段,一個經濟體的主導產業部門往往不止一個,而是幾個產業部門(共同發揮主導的作用),即主導部門綜合體。產業經濟增長理論主要以產業分析為切入點,研究產業結構變動、產業主導部門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對產業結構和人均收入變化的關系,以及各產業比重和經濟發展階段對應關系的研究,都對未來中國把握產業結構的調整節奏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

1.1.4 內生經濟增長理論

1986年羅默(Paul Romer)將技術進步納入經濟體系內部,即認為技術進步是內生的,并以阿羅模型為基礎,進一步分析了內生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并由此推出了柯布—道格拉斯函數:

f(k,K)=AkαK1-α

羅默模型將技術進步完全內生化,進一步提示了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是一個完全內生技術變化的增長模式羅默.高級宏觀經濟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417.

盧卡斯(Robert Lucas)將勞動要素引入了柯布—道格拉斯函數,并以人力資本的外部效應為核心,進行了生產的遞增效應分析,并進一步肯定了人力資本外部效應在遞增收益中的決定性作用盧卡斯.經濟理論周期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盧卡斯將人力資本引入經濟增長模型,并進一步肯定了人力資本外部效應的重要作用,為解釋經濟持續增長提出了新的突破性見解。盧卡斯模型的不足是假定與事實相符程度較低,且人力資本很難有效測度。但是,盧卡斯將人力資本因素內生化對中國現階段的經濟增長以及產業結構轉型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佩雷斯(Carlota Perez)和弗里曼(Freeman)提出技術經濟范式理論并逐漸加以完善,較為針對性地論述了產業結構特別是主導技術結構與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和水平的內在關系。其主要觀點是一個或幾個技術群構成了經濟增長的技術基礎,這些主導技術群決定了一定時期內經濟增長所能達到的高度和水平。當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甚至產生一定突破時,即意味著經濟社會的主導技術基礎產生變化,會引導經濟增長的模式的改變,最終導致經濟增長范式的更迭FREEMAN C,PEREZ C.Structural crises of adjustment,business cycles and investment behav-iour[M]//DOSI G et al.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London:Francis Pinter,1988.,從而使經濟得以周而復始地增長。對經濟增長的理論的研究,不斷突出科學技術以及產業結構在經濟持續增長中的重要作用。從最初僅將技術作為經濟活動中的次要因素考慮,到后來逐漸重視科學技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再到直接將科學技術因素內生化,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過程也體現出了科學技術因素在經濟增長中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對產業經濟增長理論的研究,對我國目前勢在必行的產業結構轉型有一定的幫助作用,特別是非總量的主導部門帶動經濟增長的理論,更是與我國目前的經濟背景十分符合,具有很強的借鑒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台县| 万年县| 东乌| 海盐县| 安吉县| 南雄市| 营山县| 平遥县| 博乐市| 宝鸡市| 郴州市| 精河县| 吴旗县| 兴安盟| 泊头市| 永年县| 澄江县| 长岭县| 佛坪县| 尚志市| 青海省| 嵊州市| 和政县| 舟曲县| 洞头县| 德清县| 龙陵县| 永吉县| 巢湖市| 遵化市| 永年县| 叶城县| 比如县| 徐闻县| 札达县| 博白县| 固始县| 新丰县| 鄂托克前旗| 剑川县| 西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