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宇宙體系作者名: (英)艾薩克·牛頓本章字數: 909字更新時間: 2024-03-05 18:33:36
[1]天體是運動的
在哲學的最早期,古人認為天上的恒星是固定不動的,它們位居世界的最高部分。在恒星之下,行星群繞著太陽周而復始運行。地球,作為行星之一,每年繞太陽運行一周。與此同時,地球的日夜運動,揭示出地球有自己的軸。太陽位于宇宙中心,是“公共的火焰”,溫暖整個宇宙。
這不僅是菲洛勞斯的思想。薩莫斯島上的阿利斯塔克,盛年的柏拉圖,以及一整個畢達哥拉斯學派,亦是此思想。這也是阿那克西曼德(希臘哲人阿那克西曼德,生物學家,地理學家,天文學家,繪制過世界地圖)的思想。古羅馬的賢王,努瑪·彭皮留斯,建造了圓形的寺廟,在其中心點燃一堆永不熄滅的火焰,以此象征太陽為中心的世界,并供奉羅馬女神維斯塔。
一開始,埃及人就觀察過天空。或許從那時開始,哲學便從埃及傳遍世界,流行于各國。與埃及人相鄰的古希臘人——一個喜愛研究哲學勝過研究“自然”的民族,正是由此首創了他們最初也是最完美的哲學。在供奉維斯塔的典禮中,我們依然能感覺到何為古代的“希臘人”的精神。他們以宗教儀式和象征文學的形式,表達了他們的神秘主義、他們的哲學。他們關于事物的看法高于一般的思維方式。
無可否認的是,在這一時期前后,阿那克薩戈拉、德謨克利特以及其他人,提出了地球作為中心,行星繞此中心向西旋轉運行的學說,這些行星有的運行較快,有的運行較慢。
天體是自由運行的,不受阻力影響。前文提到的兩派學說均持此觀點。至于“天體具有實體軌道”的設想,則產生較晚,是后來的事。由歐多克索斯、卡利普斯、亞里士多德提出。其時,古埃及哲學已開始衰退,被古希臘哲學代替。
可是,彗星卻是個例外,彗星現象不能用當時的軌道學說解釋。迦勒底人,那個時代最博學的天文學家們,認為彗星(在此之前,彗星被普遍認為屬于行星),是特別的行星。它們沿偏心軌道而行,當其公轉一周,并下降至其軌道的較低部分時,才會被人們觀察到。

彗核噴射
本圖描繪的是彗核噴出氣體射流和塵埃的情景。拋離彗星的氣體被太陽風吹到了后面。
當“實體軌道”的假說流行時,學者們必然得出這樣的結論:彗星應位于月球之下的空間中。所以,當后來天文學家觀測到彗星位于它們古時所處的較高位置時,就必須把“實體軌道”這一累贅的假說從天體空間中清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