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夜里一片清涼,綠色蘿葉間吹起了西風。
殘螢棲息在露珠晶瑩的花草之間,雁群掠過初秋的星空。
晨光里高大的樹木依舊是枝繁葉密,晴空下重疊的遠山顯得分外清晰。
陳霽到任渤海已有半年,在這期間,陳霽頒布了一系列約束官吏的規(guī)定。
宗旨就只有一條:不過多干預并支持百姓從事生產(chǎn)。
他親自走訪各縣,讓縣一級的長官與三老學習代田法的耕作和養(yǎng)苗方法。
并由他們進行進一步的普及與推廣。
代田法,這是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總結西北地區(qū)的抗旱經(jīng)驗所推廣的一種耕作方法。
正適合近幾年連年大旱所導致的土地問題。
在地里開溝作壟,溝壟相間,將作物種在溝里,中耕除草時,將壟上的土逐次推到溝里,培育作物。
第二年,溝壟互換位置。這種耕作方法有利于保持地力,抗御風、抗旱。
在推廣過程中,陳霽又發(fā)現(xiàn)有些農(nóng)民因缺牛而無法趁雨水及時耕種。
因此陳霽接受了田豐的建議,令農(nóng)民以換工或付工值的辦法組織起來用人力挽犁。
采用這樣的辦法,人多的組一天可耕三十畝,人少的一天也可耕十三畝,較舊法用耒耜翻地,效率大有提高,使渤海郡更多的土地得到墾辟。
在選拔人才上,劉宏給予了陳霽人事上的任免權,因此陳霽頒布了另一道具有自己鮮明特色的指令。
招賢令,因陳霽的一句“百業(yè)待天驕,四海需英豪”,徹底點燃了從事不同行業(yè)的人才向渤海靠攏。
在南皮的太守郡治,士農(nóng)工商被陳霽以四門并列而入,由郡丞田豐、長史曹操、司馬樂隱與太守陳霽共同考校。
田豐本就是渤海人,因此陳霽赴任渤海就帶上了他。
至于曹操,長史的官職一般只在邊疆地區(qū)設立,陳霽為曹操開一特例。
司馬樂隱,是名將牽招的老師,是陳霽拜訪后方才出山的一位隱士。
于是,司空聞人襲的弟子馬鈞,主動投入陳霽門下,并在陳霽的支持下改良農(nóng)具──耦犁、耬犁,灌溉工具龍骨水車和紡織用的梭機。
又在陳霽的引導下改良了東漢和帝時期的弩機,已經(jīng)具備了連弩的雛形。
還有其他的諸多發(fā)明還在研究,為此陳霽特別為馬鈞立天工坊,用來招募能工巧匠,由馬鈞自行領導。
將領這方面,陳霽向盧植與劉寬要來了公孫瓚,又招募到了右北平的程普與遼西郡韓當。
在曹操與樂隱的指揮下,率領用渤海王錢財組建的軍隊清剿賊患并時常被其他郡縣借去平定禍亂。
商業(yè)上,因為渤海的有利位置,陳霽與東海糜氏、無極甄氏、山陽李氏、譙縣曹氏,還有諸多豪強笮融、
婁圭等人達成合作。
陳霽在驛站的基礎上別立會所與會館,為來往商隊提供歇息的地方。
會所,只有上繳會金的商隊才有資格進入,至于會館,則是向低級販夫走卒等開放。
除此之外,陳霽以渤海太守的身份牽頭召集各家話事人對河海聯(lián)運進行初步嘗試,大大縮減了在冀州一段的運輸時間。
形成了跨越幽、冀、青三州的貿(mào)易網(wǎng)絡。
短短半年,陳霽在以渤海為中心三州具有了空前的聲望,被稱為“東州太守”,以表達三州百姓及官員對他的敬仰。
而在渤海,陳霽被稱為“甘棠太守”,傳唱著歌頌他的童謠“甘棠周召公,遺愛陳太守”。
因此陳霽也被稱作“陳遺愛”。
劉宏特意獎賞給他的財物被他分發(fā)給郡縣的官吏,按照功績獎勵給他們,除此之外,用于福利的建設。
陳霽在渤海立善堂與義莊,由富商與豪強自愿出資,價高者會因此被掛名立碑。
鰥寡孤獨者由此得到歸宿,而渤海的倉廩也逐漸溢出,時人歌頌其“有德”。
太守府,陳霽與諸位同僚議事。
“元皓,大潮過后,海水倒灌,前些時日又遭遇河水暴漲,那些農(nóng)田被侵害的農(nóng)戶,我們要把他們組織起來。”
“引導他們投入到修建河堤和海閘的工作,工錢照付,不能讓他們沒有收入。”
“今年天氣驟冷,恐怕冬季會提前來到,要讓他們買得起厚衣。”
“對了,還要派郡縣的官吏去檢查一下農(nóng)戶的房屋是否牢固,不能允許有被大雪壓的坍塌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
“工匠方面,德衡,就交給你了。”
田豐仔細的聽著陳霽的安排,這段時間下來,田豐與曹操等人對陳霽愈發(fā)敬重。
無他,田豐是為自己的家鄉(xiāng)能迎來陳霽這樣的官員,他倍感幸運。
而曹操等人是在陳霽的手下可以施展抱負。
曹操還未舉孝廉,而陳霽的想法是今年就將曹操舉薦上去,這一點二人心知肚明,因此曹操對陳霽的感激是發(fā)自內心的。
“是,我這就去辦。”
田豐起身告退,他辦事向來雷厲風行,動中有靜,任何公務交給他都可以放心。
另一邊的馬鈞也點了點頭,隨即跟著田豐去處理相關事宜。
“孟德,如今入秋,但又恰逢天氣驟冷,有多有雨雹,百姓可能來不及收割糧食,你要帶著軍隊去幫他們。”
“至于減損的部分,你可以去找元皓從府庫取出相應的錢財給他們作為補貼。”
曹操與樂隱也都點頭應下。
“對了,孟德,某聽聞前些時日你帶著華佗來了?”
“不錯,之前虹光你交代過,某就將華佗給帶來了。”
“好,既然如此,還要勞煩孟德引薦,某要去拜訪元化先生。”
與同為“建安三神醫(yī)”中喜愛隱世的董奉不同,華佗這個人也并非是對仕途沒有想法。
東漢建國以來,官吏儒士化與儒士官吏化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規(guī)制,想做官,通儒是必要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做官,成為了當時的人們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唯一途徑。
范曄曾在《后漢書》里說華佗“為人性惡,難得意。”就涉及到他仕途上的因為性格的失意。
或許是天才總有些孤僻,華佗也是如此,原以醫(yī)學為副業(yè)的他,成功的因天賦而放棄了主業(yè)。
《華佗傳》說描述的“沛相陳珪舉孝廉,太尉黃琬辟,皆不就。”
這位天才為自己的年少氣盛付出了些代價,但卻也成就了自己神醫(yī)的道路。
陳霽此次就是要盡力把華佗留住,即便留不下人,也要留下他的醫(yī)術。
這對于陳霽與世人都至關重要,因為陳霽知道,明年春,一場瘟疫,將席卷東漢。
華佗他醫(y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于手術。還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因此對于疫病,他也有所見教。
“好,那某就回去與元化先生知會一聲。”
“孟德,還有一事,你們與伯珪他們要準備一下,東南可能有亂,屆時朝廷需要精兵相助,我打算讓伯珪、德謀、義公他們幾人前去歷練一番。”
“東南將有大亂?好,我這就與他們商議一番。”
對于陳霽的判斷,曹操始終是相信的,對此曹操也是有些感慨,虹光,真神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