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驅型成長實踐篇
- (美)威廉·斯蒂克斯魯德等
- 3342字
- 2024-04-25 19:15:05
譯者序
Preface
從真知到實踐的距離
幾乎每個人的微信上都有“同學群”,我也不例外。
最近這段時間里,我所在的大學同學群比較活躍。群里面有一百多人,他們有著同一個特點:在人生二十歲上下的階段接受過心理學專業的高等教育。現如今,群里的諸位差不多都到了孩子求學的年齡,群里的聊天話題也從之前的學術交流、職場內推、新聞討論變成了孩子教育。每當話題轉向吐槽自家娃娃、展現教育焦慮,總能一石激起千層浪。
最近一次讓大家熱烈討論的話題是:“你最近因為什么,揍了孩子一頓?”群中的諸位,有高校心理系的老師、著名大醫院的心理科治療師、企業里獨當一面的商業才俊,大家突然發現:在求學的那四年里,老師從來沒有直接教過我們,面對子女教育,如果氣到要動手,該怎么做才能避免家庭暴力,又能起到教育效果?
按理說,我們是最知道“不該打孩子”的一批人,卻又吊詭地陷入了矛盾——到了真需要高強度教育的時候,同樣因為缺少實踐的手段,滑入“揍了再說”的路徑依賴中。
知易行難,而教育子女,更是這個問題的重災區。就算學了心理學,科班出身,也是一樣。
我自己的雙腳,也陷在這個泥潭中:“道理都懂,但就是不知道該怎么做。”不過在翻譯這本《自驅型成長實踐篇》的過程中,這種境況得到了極大的紓解與改善。
在2020年前后的親子家教出版物中,《自驅型成長》無疑是翹楚,它科學、詳盡,又透著對下一代人的包容和關愛,但它并不完美。《自驅型成長》的成功,無法掩蓋它留下的一個問題:自驅的確很重要,理念的確很正確,但面對子女,我們到底應該怎么做?從書中的真知到生活中的實踐,似乎有一堵摸不著但實打實存在的空氣墻。
《自驅型成長》出版之后,我作為譯者得到了不少積極的反饋,卻也不止一次面對過新的訴求:為什么書中有很多讓人產生實踐沖動的理念,卻在實施過程中充滿了挑戰?
就像端起一杯美味的珍珠奶茶,用力一嘬,卻發現有一顆“珍珠”卡住了吸管。眼瞅著手里香香甜甜的奶茶,沒法變成口腔里的快感碰撞,實在是氣惱極了。
我覺得,發生這種事,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我其實一直覺得,《自驅型成長》的暢銷,一定程度上是源于特殊時期中國海量孩子開始上網課的不得已現狀。“上網課”的種種挑戰刺激了家長們發覺自驅力的重要性,讓“自驅”這件事,突然上升到了剛需的地位。不過相應地,這也使得家長們拿到書后,剛剛打算嘗試新方法,就發現自己開啟了地獄般的難度模式。長期居家學習帶來的問題和矛盾,讓剛剛更新了理念、用上了新裝備的家長,還沒來得及循序漸進地熟悉操作,就直接投身于奮力搏擊驚濤駭浪的高難度競技。沒有“新手村”給家長練手,勢必會導致出手即碰壁的尷尬。
第二,在教育領域,非常多的方法在使用時,都需要以優質的關系和恰當的溝通技術作為前提。我們上學的時候,若是喜歡某位老師,那這位老師說的話,就算說得再輕描淡寫也會往心里去;若是不喜歡某位老師,那對方甚至還沒開口,我們內心就已經想好了反駁的借口。同樣的邏輯也適用于家庭,偏偏很多家庭又并沒有良好的親子關系作為施加教育影響力的基礎。《自驅型成長》里的方法一頭撞上親子關系的堅冰構成的高墻,頭破血流就是必然結果。
第三,很多家長認可了自驅力的概念,卻忘了跟孩子先統一思想,再統一行動。方法的執行,需要有親子雙方的共識作為基礎,倘若省略了讓孩子也了解一下何為“自驅力”的環節,就很有可能造成剃頭挑子一頭熱的情況。
這三個問題并非無解,在翻譯本書的時候,我恰恰也發現了破局的可能性。
一來,在這本《自驅型成長實踐篇》里,“手把手”的感覺更重了。在上一本書中,兩位作者更像是坐在你的對面,為你展現科研成果的教授。雖然他們很真誠,也很親切,但你還是會覺得自己跟對方之間,隔著一張意味著邊界的大桌子。但在這一本書中,兩位作者搖身一變,更像帶著你一步步行動,去把種種方法付諸實踐的“師父”。從行文結構、概念闡釋到實踐指導,處處都透著這種角色的轉換,“大師”變成了“靠山”,把科學嫁接進生活的方法也隨之變得更明晰了。
二來,前書就有的“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的溝通基調在本書得到保持,并有了進一步的延展,尤其是在涉及一些棘手的案例(沉迷電子產品、跟父母爆發激烈矛盾、家校雙方交流不暢)的時候,本書更加強調了“讀懂孩兒心”的方法與重要性。我向來認為,“先懂孩子,再管孩子”的順序不能改,在理解孩子之前就著急套用教育方法,必然會遭遇誤會甚至反抗。提醒家長先把執念擺在一邊,把孩子的思路當作重點,會給“怎么辦”提供更有人情味的答案。
三來,本書在“不該怎么說”與“該怎么說”這兩部分做了大量文章,書中提供了大量可以直接用來參考使用的教養話術,算是提供了一個養育中可隨需取用的“工具箱”。雖然我向來反對不加思考就原樣照搬話術的“罐頭育兒法”,但我認為常備工具箱還是有必要的,不至于在碰見問題時完全手忙腳亂,找不到能救急的工具。
雖然本書有著在我看來足夠科學的底蘊與足夠實用的方法,但它依然不是解決所有育兒難題的教育寶典,我必須做出善意的提醒:真正用好這些方法,依然需要家長結合自家情況去有所發揮。一本好書不能構成家長“懶政”的理由。
比如說我家大兒子,總是在“看圖寫話”這個題型上碰釘子。要么壓根兒不想寫,要么寫三四十個字就妄想交差,要么寫得平淡無味、毫無新意。說句實在話,這讓以寫東西為生計的我很是苦惱。我曾經試圖去給他做作文的精講、解析,也嘗試幫他修改作文并安排謄抄。事實證明,效果都不算太好。直到我在翻譯本書的過程中,被這樣一個知識點擊中——去做孩子真正在做的事,你的感受會更真實——情況才有所改變。
宛如醍醐灌頂,我猛然意識到:講評、解讀、修改,都是我自上而下的指導與糾偏。在這種情況下,我的評價,很容易被孩子誤解為挑刺,恐怕很難走進他的內心去。畢竟,雞蛋里挑骨頭誰不會呢?簡單思考過后,我決定讓孩子的看圖寫話,也變成我的看圖寫話。只要他寫,我就陪著寫一篇同樣題目的出來,隨后他評價我的,而我也點評他的。這把我們的交流放到了更為平等的關系上,互動也更順理成章。對孩子來說,大人去體驗他做一件事全過程中的種種感受,這給了大人更多的發言權,也改變了我之前屢不得法的情狀。
再比如說,“深話題”技術,也是一項我從翻譯時,一直用到今天的好方法。
所謂“深話題”,就是跟孩子更多地去探討事物背后的本質,把膚淺甚至荒唐的事兒刨根問底到一個能帶來成長的深度。我們在跟自家孩子溝通的時候,總會去強調一些“樣板孩”普遍該有的高標準,比如愛讀書、夠上進、聽老師話……但在下達這些指令之外,我們還需要去跟孩子探討其背后更加深入與內在的東西,才會真正地讓溝通好好進行。
“深話題”甚至還能反過來用,讓孩子自己走上“開悟之坡”。
有一個家長氣鼓鼓地跟我說,他的孩子跟自己大放厥詞:“如果有時光機,我要穿越到古代,當個刺客!把所有詩人都刺殺掉,這樣我就不用背古詩了!”
這么殘忍又荒唐的話,自然遭到了父母的一頓臭罵。但我見到這個孩子,卻跟他說,這是一個非常棒的想法,甚至還是一個值得去深入思考的想法。
“如果有人特別熱愛古詩,你穿越后刺殺了所有詩人,他們會不會難過?他們跟你喜歡的東西不一樣,但你有沒有權利去剝奪他們喜歡的東西呢?如果你真的可以穿越回古代當刺客,卻只能殺一個,你會不會決定換一個刺殺對象,不殺詩人,而是讓歷史有更好的轉變?如果你穿越了,你會刺殺李清照嗎?她是個詞人,不過作品也出現在教材里,也需要背誦,她算不算你的刺殺目標呢?”
這樣的溝通效果好過劈頭蓋臉的批評。因為“深話題”的出現,孩子需要去思考人與人之間權力的制衡、歷史上改寫了人類命運的人都有誰,以及文學家彼此之間的“人設”界限。當然,語文課要求背誦的古詩一定還在,但這背后的不解與憤懣,卻很可能因為有效的溝通得以消弭。
像這樣的養育實踐出發點,書中還有很多,只要稍加調整,就能很好地嵌入讀者自己的親子關系與教育舉措之中。
本書出版后,我打算發個購買鏈接到大學同學群里去。倒不是做推廣、打廣告,而是實打實地希望老同學們能靠書中的理念和方法,走完從真知到實踐之間的“最后一公里”。
不怕大家笑話,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自己在跟自家孩子溝通的時候,其實也有很多做得不好甚至失敗的地方。但我覺得沒關系,家長從來不該扮演“完美的終點”,孩子的成長之路,何嘗不是家長的精進之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