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驅型成長實踐篇
- (美)威廉·斯蒂克斯魯德等
- 3757字
- 2024-04-25 19:15:06
共情與再確認:締造更好的親子聯結的指導書
一天晚上,奈德的女兒凱蒂因為打游戲輸了,氣沖沖地從樓上跑了下來。在這盤在線游戲中,雖然她采取了自認為萬無一失的保護措施,卻還是掉進了巖漿,游戲結束,痛失了用幾個小時才辛辛苦苦打出來的寶藏。她足智多謀的哥哥立刻啟動了“問題解決模式”,又是問問題,又是給建議。但對凱蒂來說,這些建議全都是“你本該……,你本來能……”式的批評。而對這款游戲差不多一無所知的瓦妮莎,只是簡單地把凱蒂告訴她的話加以概括,再確認了凱蒂身上真實的挫敗感。“你掉進了巖漿,所有寶物都沒了啊。天哪,聽起來真的好難過!”感覺到別人聽進了她說的話,不僅能讓凱蒂冷靜下來正視發生的事情,還能促使她找到潛在的解決方案。
展現出你的同理心,是拉近你與孩子關系的最有效的事情之一。孩子最深層的需求之一,就是被傾聽。向孩子表達出同理心就有助于滿足這一需求。[9]每當我們表示能夠理解孩子身上發生了什么,就會強化我們與孩子之間的情感紐帶。大量的研究都能證明這一點。[10]甚至還有生物學領域的研究,特別是關于共情與催產素之間的關系的研究,也能證實共情和親密關系之間有所關聯。血液中的催產素水平越高,人的同理心就越強。反過來依然成立:只要產生了同理心,甚至僅僅是看了一段感人的視頻,血液中的催產素水平就會相應提高,這也導致人們覺得與他人更有聯結感,對他人也會表現得更加慷慨。[11]對孩子展現同理心,并對他們的感受及經歷進行再確認,聽上去容易做起來難。有時候,孩子表現不夠好,家長覺得應該表現出失望——他們認為如果不這么做,就不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還需要進步。再比如,如果孩子感到不安,他們的苦惱會誘發父母的“扶正反射”[12],也就是只想著用邏輯來解決孩子的問題。但邏輯并不能平復情緒,只有共情和再確認才可以。在我們的訪談中,許多初中生和高中生都表達過,傾聽與理解他們的人讓他們感覺更親近,評判與論斷他們的人無法讓他們感覺親近。偏偏很多時候,家長扮演了后者的角色。這些中學生會說,他們覺得最親近的人,是兄弟姐妹、親戚中的同輩,或者父母之外的成年人,比如某個叔叔、某位師長。這并沒有什么錯,但引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這個最親近的人,不是父母呢?也許,父母得更好地在溝通中表達同理心。
“如果父母表現得真的在乎孩子本身,就會好很多。”一個學生跟我們說。“我們之所以會犯錯,是因為我們在學習。要真的去關心孩子本身,他們才能對自己所經歷的事情感覺更好。”
萬幸,我們在這方面有個相當清晰的指導。有效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需要四個步驟,其中前兩個步驟發生在你說出第一個字之前。
1.保持冷靜,先把孩子表現出的強烈情緒看成與孩子建立聯結的絕佳機會。
2.選擇理解與接納,而非批判;選擇好奇,而非猛烈指責。
3.對孩子的感受進行反饋與再確認。
4.進一步探索,對孩子提出一系列問題。
讓我們一步步來談。
第一步:保持冷靜,先把孩子表現出的強烈情緒看成與孩子建立聯結的絕佳機會
想想人們在分享壓力經歷時所發展出的那種關系。如果你的孩子情緒崩潰、脾氣暴躁、諸事不順,我們當然不會指望你能高興地跳起來。可如果你能保持冷靜,并以此為契機,那展現(同時鍛煉)耐心和同理心,就不會很難。此外,如果我們能在孩子們宣泄、哭泣與大喊大叫時保持冷靜,我們就能降低他們的情緒負擔,這會引導親子雙方依托前額葉皮質來溝通,而非依托大腦壓力反應回路來溝通。大腦中的前額葉皮質常被比作“領航員”,能讓我們邏輯清晰地思考問題,正確地對待種種事物。只要有一個人在氣頭上,就不會產生任何有意義的溝通;所以讓你的出現帶給孩子平靜,而不是把自己搞得火冒三丈。
第二步:選擇理解與接納,而非批判;選擇好奇,而非猛烈指責
只要孩子不高興,你的腦子里就會不可避免地閃過一條字幕,告訴你應該把這當作一個教給孩子什么的機會。就算不容易,也得把這字幕關掉。在這一方面,我們長期遵循富于思想的兒童心理學家羅斯·格林(Ross Greene)的教導:孩子只有在能做到的時候,才會做得更好。心理治療師與作家巴里·考夫曼(Barry Kaufman)也有類似觀點:“人們總會做自己最擅長做的事。”[13]對你的孩子大度些,就算孩子現在做得并不好,只要他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這就夠了。并不是每一次失誤,都要轉化成一次教學。比起指責,你更應該選擇好奇的心態,有了這樣一個優雅的視角,你能撥開重重迷霧,洞察孩子身上究竟發生了什么。
幾十年來,比爾的職業一直都是測評孩子們的學習能力、注意力,并評估他們在社交、情感與行為方面的問題。他也因此見到了無數揪心的父母,他們對自己的孩子或憤怒,或沮喪。這些父母,在測評的過程中往往會發現,他們的孩子在一些特定能力上比大多數孩子要差得多,比如遵從指令的能力和抑制沖動的能力。這也就是說,錯不在孩子!每當這時,這些家長就會為自己批評過或者懲罰過孩子而深感愧疚。一旦家長們明白了孩子為什么會不服從命令、難以堅持到底、總是冒冒失失,他們就會一改之前的武斷、批評和強迫,轉而采用一種理解、接納與支持的方法。可我們認為,就算不做測評,你也應采用后面這種方法。想象一下吧,如果所有的父母都能認可,孩子已經盡力而為了,這將避免多少親子情感的損耗!
比爾最近會見了一位名叫莫莉的來訪者,她在幾個月前被診斷出患有自閉癥譜系障礙。這個診斷起初對莫莉產生了很大幫助,讓她能夠理解自己是個社交能力有限但在其他方面極具天賦的人,也改善了她的情緒。但莫莉在后來的夏天中遇到了新困難,變得沮喪與焦慮起來。在與比爾的交流中,她提到校園生活的壓力巨大,學校里的社交活動尤其糟糕。她還解釋說,自己的父母會否認她的糟糕感覺,如果她從學校給媽媽打電話,訴說自己的沮喪,媽媽只會回應她“你得挺過去”,除此之外,別無他法。[14]
“我的爸媽根本不聽我在說什么。”莫莉說。她說了說自己沮喪時的感受:孤獨,厭惡別人,覺得永遠都達不到自己給自己設下的標準。也難怪她會想給媽媽打個電話!莫莉接著說,每當她感到悲傷、缺少支持,覺得自己會孤獨終老時,父母都會跳出來駁斥她:“如果你對別人沒興趣,別人怎么能對你有興趣?”
比爾接著問莫莉,最懂她的人是誰。她說是自己的朋友馬庫斯。馬庫斯特別善于傾聽,“他理解我,又不評判我”。其他孩子則多少會因為她不同于常人,而用有色眼鏡看她。緊接著,莫莉哭了起來:“倘若我的父母能給出什么有建設性的批評,倒也沒關系,但他們只會在我最沮喪的時候嘮叨我該做這、該做那,其實一點用都沒有。”
莫莉的父母其實待她很好,也深愛著她。但我們也能理解,他們為何會與孩子進行這樣的溝通。他們也知道,混亂的思維催生了大多數導致焦慮和抑郁的想法,比如對事物的夸大其詞或者過度消極。他們也想幫莫莉重新梳理思維過程,幫她看到積極的一面,并提供具有建設性的建議。但這么做也有問題,那就是當女兒真的非常痛苦時,最需要的其實是一個能安全發泄的場所。
第三步:對孩子的感受進行反饋與再確認
“反思性傾聽”這個概念來自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卡爾·羅杰斯的研究成果。他采用以人為中心的心理療法,非常強調通過深入傾聽來了解來訪者的心路歷程,并對了解到的內容加以反饋。羅杰斯的反思性傾聽技術(也被稱為“積極傾聽”)被納入了許多幫助人們改變自我的干預項目,比如對酗酒者的干預、對情緒波動大的青少年及成人的干預、對缺乏學習動機的學生的干預。[15]認真傾聽有助于讓孩子們感受到有人能理解他們,而且還有專家指出,被傾聽的孩子也更善于去傾聽。[16]除此之外,只要孩子們感到自己被父母理解與接納了,他們就更容易把父母當作避風的港灣,而非需要逃離的風暴。
當孩子正體驗著強烈的情緒,聽他們說什么并不比對他們說什么次要。傾聽是一種信號,表明家長正在努力試圖理解他們的感受。心理學家、溝通專家埃蘭·馬根(Eran Magen)以“我從你的話中聽出了……”(what I get,WIG)來描述這種傾聽,以下是一些WIG的例子:
“從你的話中我聽出來,你覺得艾琳對不住你。”
“我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她說話的方式,讓你覺得她是在故意讓你下不來臺?”
“聽起來你對自己的表現特別失望。”
“我想你是在說,自己的情緒在那一刻太強烈,甚至嚇到了你自己。”
“讓我看看我是不是理解了。別的孩子也犯錯了,所以你覺得老師單單找你麻煩,就不公平。”
“聽上去你想說,我接你時遲到,你會很害怕。”
“你看上去對這件事很生氣啊。”
還有個非常有用的提問技巧,比問孩子“你為什么會難過”強很多,那就是問“這事兒是怎么讓你難過起來的”。對許多孩子來說,這樣的措辭顯得沒有那么強的攻擊性和指責感。[17]
采用反思性傾聽能幫孩子們意識到,我們正在努力去理解他們所經歷的一切。馬根說,只要孩子對我們的WIG回應以“對”或者“完全正確”,家長就能贏得一些關系“積分”,并在親子關系銀行的戶頭里存下一筆錢。[18]
能夠展現“再確認”的語言也是類似,只是會進一步添加一些信息,表現出“我能理解你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而且,你會有這樣的感受,其實很正常”。[19]還可以向孩子表明,他們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感受,這不會妨礙自己被無條件地接納與關愛。以下是一些話術:
“如果有比我壯得多的人威脅我,我當然也會害怕。”
“聽起來會很難受。”
“這對你來說一定很難。”
“我想我能理解你的感受。”
“我明白你為什么會說今天過得很辛苦了。”
“我想大多數人碰到這種事都會難過。”
“有的時候,我也會感到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