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投資從入門到精通
- 合信島編著
- 2591字
- 2024-04-25 18:31:55
(三)其他常見投資形式
除了基金和銀行理財,常見的理財產品還有債券、外匯、信托、保險、貴金屬、奢侈品或古董等,普通投資者接觸這些產品的機會較少,這里僅做簡單介紹。
1.債券
借債可能是人類最古老的金融行為,債券[6]也是投資者最容易理解的金融產品,它至今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工具,甚至沒有之一。截至2021年4月5日,全球股市和債市的市值分別為109萬億美元和123萬億美元(數據來源于彭博、東吳證券研究所)。許多銀行理財產品、信托產品的底層資產均以債券打底。債券的收益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持有到期的利息收入(票息);二是債券價格變動產生的差價。
雖然債券的收益邏輯相對簡單,易于被人們接受,但投資債券仍有其局限性。一方面,因為大多數債券只在銀行間市場流通,而銀行間市場不對個人投資者開放,所以普通投資者很少有機會直接參與債券投資;另一方面,雖然個人投資者可以通過交易所等交易債券,但能夠買到的債券種類非常有限,且對投資者的投資經驗和金融資產也有較高的要求。
2.外匯
如果對外匯[7]投資感興趣,那么打開各大銀行的軟件,基本上都能看到外匯交易的欄目。外匯投資主要通過兌換不同貨幣賺取差價,即將一種貨幣買入,等到匯率升值后再賣出,從中賺取差價。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出國旅游時常常需要把人民幣換成外幣,這就是一種簡單的外匯交易。
外匯市場作為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場之一,交易活躍,風險高。影響匯率波動的因素非常復雜,涉及政治環境、經濟形勢、國際收支、外匯儲備和利率等方面。除此之外,外匯市場還會受到市場心理的干擾,普通投資者想要把它研究透徹比較困難。如果投資者想進行外匯投資,國內唯一合法途徑是通過各家商業銀行換匯。因外匯市場騙局高發,投資者務必要注意規避地下外匯交易、“配資”“自動跟單”等騙局。
3.信托
信托大致可以分為家族信托、信托理財產品、保險金信托等。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信托和基金最大的差別是起投門檻不同,信托產品的起投門檻一般是100萬元,而基金的起投門檻大部分是10元。此外,基金的投資領域多集中在股票、債券等標準化證券,而信托產品的可投資領域更加廣泛,既可以投資證券市場,又可以投資實業領域。投資者在選擇信托投資之前,需要充分了解其投向和風險程度,部分信托產品的風險極高,投資者需要判斷好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謹慎投資,并做好預期管理。
4.保險
當前,保險產品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為了滿足市場需求,保險公司紛紛推出多種類型的年金險、兩全險和增額終身壽險產品,這些都屬于理財型保險產品。
門檻上,目前市面上的理財型保險常常是千元起投,對比來看基金依然具有低門檻的優勢。與基金不同,理財型保險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部分產品可以“鎖定收益率”。根據監管規定,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不超過3.5%,所謂的“預定利率”可以終身鎖定,當前這個利率水平有下降的趨勢。從流動性上考慮,理財型保險的持有期限往往較長,流動性小于基金,往往需要投資者參保20年以上才能獲得理想收益。
功能上,保險的強制儲蓄功能非常強,強制儲蓄的期限也往往更長。回到保險的本質,首先是保障,其次才是投資,所以無論理財型保險產品的投資收益如何,我們都應該首先關注保險合同范圍內的保障。
5.貴金屬
另一種比較特殊的投資品是貴金屬。以黃金為例,在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中,如果要給不同時代、不同文明找一個共同的財富象征,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黃金。近年來,我們常常聽到金價上漲、市民搶購黃金的消息,那么,黃金究竟是不是一種好的投資品?
為了得出結論,沃頓商學院經濟學教授杰里米·西格爾曾以購買力為衡量標準比較了各類資產的長期表現。他計算了在1802年分別向股票、債券、國庫券和黃金投資1美元,在2006年各能夠收獲多少回報,這個計算結果被收錄在《股市長線法寶(第六版)》中。測算得到的結果是:這200多年間,股票賬戶從初始的1美元變成了75.5萬美元,債券和國庫券分別為1083美元和301美元,而黃金只有1.95美元,跑輸了上述所有資產。
由此可以看出,相較于其他常見的投資品種來說,黃金并不適合長期投資。黃金的價格短期內會有波動,但最終會回到其內在價值左右。不過,黃金投資也并非沒有意義。黃金的價值非常穩定(按照杰里米·西格爾的推算,200多年間用購買力衡量才漲了1.95倍),是很好的避險資產。在每一輪經濟危機中,金融資產總是會不可避免地下跌,而黃金價值始終能夠保持穩定。在這一基礎上,很多資金選擇配置黃金來避險,這種趨勢甚至會在短期之內推高黃金的價格。不過,黃金的避險功能僅會階段性發揮作用,畢竟和平與發展才是人類社會的主題。在穩定的經濟社會環境下,無論是基于獲取收益的考慮,還是為了對抗通貨膨脹,能夠穩定生息的資產才是更好的選擇。
6.奢侈品或古董
黃金投資的邏輯也適用于奢侈品或古董投資。據第一財經報道,一名“90后”投資者在2020年“追星”買入了一些明星公募基金產品,持有至2023年初,虧損20%以上,同期買入的一款奢侈品包的價格卻上漲了45%左右。奢侈品漲價往往有很多非經濟性原因,包括消費者的品牌共識、廠商自身需要維持品牌的高端和稀缺形象等。
金融市場大環境表現不好,無論是明星權益基金還是普通權益基金,受限于合同約定,都很難有出色的表現,但這不意味著購買投資奢侈品包就是更好的選擇。基金是受國家監管的規范化的金融投資品種,有標準的買入、估值及贖回流程,流動性高;包、珠寶等奢侈品或字畫等古董屬于另類投資產品,一般不具有標準和統一的價值計算規則,受市場和預期的影響較大,流動性通常較差,不管預期價值幾何,都須等待買家出現后才能變現。
從收益增長邏輯來看,奢侈品包短期漲價頻繁,是因為人們賦予了它漲價的預期,并不是因為它的內在價值上漲了。基金投資于股票,股票的價值至少包含兩部分:一是有上市公司凈資產做支撐的“安全邊際”價值,這部分價值會隨著上市公司的良好經營、業績增長而變大;二是人們預期股票上漲還是下跌的“未來價值”,這部分價值和奢侈品包價格上漲有些類似。人們的預期可能會反復波動,而企業的經營卻是腳踏實地、有跡可循的。從基金的發展歷史來看,即使是經歷了2022年的震蕩,權益基金的長期收益依然“拿得出手”。以偏股型混合基金指數為例,2013年3月31日至2023年3月31日這10年間的漲幅高達192.86%(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
理財產品千千萬,無論如何選擇,都應該注意與自己的風險收益偏好匹配。切記,不要抱著一夜暴富的心態去投資,而是要把關注點放在整體的優質資產配置和資產未來的長期增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