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返:三國現場
- 成長
- 7字
- 2024-03-01 18:35:23
第二章 大爭之世
1 龍爭虎斗:虎牢關
說起《三國演義》里的戰爭名場面,許多人脫口而出的都是“虎牢關三英戰呂布”。
在《三國演義》第五回中,討董聯軍攻到虎牢關下,董卓派義子呂布出陣,連斬聯軍幾員大將。眼看陣前無人能敵呂布,張飛、關羽、劉備依次拍馬出戰,圍住呂布轉燈兒般廝殺,讓各路諸侯人馬都看呆了。寥寥數筆,一場巔峰對決就躍然紙上,讓讀者大呼過癮。虎牢關的名聲也由此遠播。
遺憾的是,“三英戰呂布”并不見于正史,是一個完全杜撰的故事。
劉備參與討董之戰,僅見于《三國志》裴注《英雄記》:“會靈帝崩,天下大亂,備亦起軍從討董卓。”依記載,此時劉備追隨的是曹操,但曹操在滎陽汴水為董卓部將徐榮擊破,并未與呂布交手。而真正斬華雄、敗呂布的是在洛陽以南大谷、陽人一線作戰的長沙太守孫堅。顯然,《三國演義》把孫堅的功勞移花接木放到了劉、關、張身上。
至于虎牢關,歷史上確有其地,它也確實位于洛陽以東,但名稱卻幾多更易。據傳,周穆王在圃田射獵,捕獲一只老虎,他高興之余,命人打造了一個獸籠,將老虎關押在東虢國,此地遂名為“虎牢”。秦并韓國后,始設虎牢關,兩漢置成皋縣,更名成皋關,隋更名汜水關,唐避太祖李虎諱,名曰武牢關,宋為行慶關,明為古崤關,明晚期復稱虎牢關。可見,漢末此關應為成皋關,而“虎牢關”與《三國演義》中關羽溫酒斬華雄的“汜水關”實際上是同一個地方。
虎牢關南倚大伾山,北臨黃河,控扼著洛陽向東的咽喉要道,出了虎牢關,面前便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的大平原。早在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孟獻子就曾獻計“請城虎牢以逼鄭”,迫使鄭國求和。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在廣陵觀兵賦詩一首,有“孟獻營虎牢,鄭人懼稽顙”之句。

◎ 虎牢關形勢圖,張珍繪
虎牢關在歷史上發生過兩次決定天下大勢的戰事。一次是楚漢戰爭時,劉邦與項羽在成皋“大戰七十,小戰四十”,劉邦采取后發制人、疲敵制勝的策略,成功拖垮了楚軍。另一次是隋唐之際,秦王李世民以三千玄甲兵大破竇建德十余萬眾,拿下唐朝統一天下的關鍵一役。也許因為李世民的這場虎牢關之戰太過出名,元明的小說家們才會把“三英戰呂布”的故事安排在虎牢關下吧。
虎牢關遺跡探訪
如今的河南省滎陽市汜水鎮虎牢關村,即是歷史上虎牢關所在。東距鄭州市區約一小時車程,西距洛陽市區約兩小時車程。當地存有清雍正九年(1731年)所立石碑一座,碑高1.65米,寬0.7米,厚0.14米,上書“虎牢關”三字,為庠生趙金德所書。石碑之側建有三義廟,原是紀念劉、關、張三人,后又改為關帝廟,獨祀關羽。
在虎牢關村一帶常能看到高大的夯土墻,據文物部門勘測為成皋城遺址。現成皋城遺址北墻已淪于黃河,東墻淪于汜水;南、西城墻僅剩數段,殘垣約長1200米;墻體最高處超過10米,城基最寬處約40米;夯筑水平較高,歷經數千年仍然屹立于大伾山巔,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成皋城西門遺址在當地民間傳為呂布點將臺,登上此臺可一覽黃河東流去的景觀。

◎ 虎牢關碑(清朝), 成長攝

◎ 成皋城遺址,成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