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這天,是農歷一年的最后一天。在這一天上午,吃過早飯,就開始貼春聯了。一般都在中午之前貼完,圖個吉時吉利。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撕下去年的對聯,把門框打掃干凈。先貼大門兩側的對聯,橫批貼在最高處,需要爬個梯子上去。大門上貼福字或者門神,門神一般是“秦叔寶、尉遲敬德”,喜氣洋洋,威風凜凜。院內的每個門上也都貼上福字,院里貼“滿園春光”、門口貼“出門見喜”,水井上貼“細水長流”,車上貼“出入平安”,彌漫著春節的味道。
接近中午時,人們都忙著開始包餃子,不但要包夠中午吃的,還要包夠除夕夜、大年初一早晨、中午的餃子。餃子餡是昨天打好的,豬肉、大蔥、蘿卜調的餡,滿滿一大盆,夠吃幾天的,天氣比較冷,不用擔心壞掉。
豬肉餡的比較香,肉和菜的比例控制在1:1左右,或者菜更多一點,這樣既不會太膩,也更好吃。
一家人一起動手,男人負責搟餃子皮,女人負責包,兩個小時以后,餃子鋪滿了兩個案板。
中午,吃過餃子,大家坐在院子里,曬著太陽閑聊。天氣有點熱了,脫下來的襖掛在椅子上,也順便曬曬,這是難得的悠閑時光。
“不知道前面的桂平能不能吃上過年的餃子”?
“咋了,他很年輕啊,四十多歲吧”!
“上午看他蹲在門口,臉色發黑,很廋,也沒有精神,聽說得了重病,醫院就說不治了”。
“是嗎?去年還好好的”。
……
“”紅安家門上怎么貼的白聯”?
“不會他爺爺去世了吧”?
“不是的,他爺爺早死好幾年了”。
……
“收秋的時候,他爸爸出車禍了,在高速收費站被汽車撞了。”
“還不到六十歲吧!他身體好好的,很硬朗,可惜了,哎”!
下午兩點多,要準備上墳了。先把墳上用的紙打好,三張疊在一起,然后把人們幣放在紙上面印一下,最后把紙對折起來,這樣疊好一大摞,小心的放在提袋里,提袋里還放了兩掛鞭炮,幾打冥幣。
路上已經有很多人了,都是提個袋子去上墳的,這是家里的傳統,先拜祭祖先,再回家吃除夕飯。由于這條路是土路,雪也剛化完,土地十分蓬松,因為吸收了水分。一腳下去,再抬腳時,鞋子已經被黏掉了,趕緊停下來,另一只腳控制身體平衡,好不容易穿上鞋子,走一步鞋子又掉了,鞋子很重,泥巴粘性很強,甩不掉。只能停下來,把鞋帶系緊,深一腳淺一腳的往前挪。
村外的田野里,墳頭隨處可見,有的幾個一起,有的是孤立的,墳上的干草隨風擺動。
踩著麥地來到祖墳,先找方位跪下,然后用小木棍圍著墳畫個圈,在這個圈里面燒紙,祖先就能收到,如果方位不對,或者沒有畫圈,祖先就收不到。先把一疊紙點著,然后一疊一疊的往上加,紙燒的很旺,如果袋里裝的有煙、酒、肉,也一起擺上。
“老太爺,過年里,給您燒紙來了,在那邊想吃點啥就買點啥,別舍不里。保佑這一家子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然后在太爺、爺爺的墳前燒紙祭拜。接著拿出冥幣引著,100元、50元的冥幣都燒在墳上。聽說有個規矩:紙不能燒完,代表香火不斷,要留兩疊紙帶回去。最后點燃鞭炮、噼里啪啦的響。周圍也不時傳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祭祖完畢,起身,提起袋子往家走。
又要經過那條土路,走下來大汗淋漓,路上的人都埋頭前行,若有所思。
村里面鞭炮聲此起彼伏,夾雜著狗的叫聲,空中彌漫著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