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方巨響壯神州:“兩彈一星”故事(革命精神譜·紅色故事書系)
- 姚杜純子
- 2617字
- 2024-03-06 15:32:02
【寫在前面】
最輝煌的與最珍貴的
2006年的盛夏,尚在濟南讀初中的我,有幸跟爸爸媽媽到北戴河療養了一次。去之前爸媽對此行還挺保密的,到了之后才知道是聶榮臻元帥的女兒聶力將軍邀請我們全家來此療養。原來幾個月之前,爸爸奉調北京,協助聶力將軍撰寫回憶她父親的文章,初稿完成之后,聶力將軍很高興,我和媽媽才有了北戴河之行。也就是在那段時間,我多次從爸爸口中聽到“兩彈一星”這個新鮮詞,以及與它有關的神秘故事。這是我與“兩彈一星”的最初相遇。
那年秋天,《山高水長——回憶父親聶榮臻》順利出版,圖書首發式在北京航天城舉行。聶力奶奶特意送了我一本由她親筆簽名的書,還拉上她丈夫——原國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上將一同為我簽名。這本書我視為珍寶,雖然面臨中考,但仍然抽出時間閱讀完了。書中讓我無比震撼的,就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國家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搞出了“兩彈一星”,完成了一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是我與“兩彈一星”更進一步的相遇。
爸爸奉調入京后,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總裝備部擔任專業作家。我沾光跟著來京,到北京八一中學讀高中。之后每年都有機會跟隨爸爸去拜望聶力奶奶。聶榮臻元帥故居后院有一處規模不大的古建筑,名為吉安所,是明朝時期建造的。聶帥1992年去世后,有關部門在這里設置了一個不對外的陳列室,里面精選了一些關于聶帥的圖片和文物。第一次進來參觀時,聶力奶奶親自講解。我對聶帥領導“兩彈一星”時期的那些文物非常感興趣,他與錢學森、錢三強、王淦昌、趙九章、鄧稼先、于敏等“兩彈一星”元勛的合影,還有那些核爆炸的場面,讓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也許就是從那時候起,我心中暗暗萌發了將來也要從事相關工作的念頭。
2011年夏天,父親參與編劇的描寫我國“兩彈一星”事業的電視連續劇《國家命運》開拍。那年暑假,我有幸到位于新疆羅布泊核試驗基地附近的拍攝現場探班,并且有機會進入先前的核爆區——我行走在那片曾經被稱為“死亡之海”的荒原上。被核火燒過的地方,沙礫呈現出灰黑色,這是核爆炸留下的痕跡,已經深深烙印在了那片神秘的土地上,成為“永久沾染區”,似乎永遠無法抹去。奇怪的是,事后回憶,那一刻,我并沒有怎么激動,而是心中無比安靜,靜得都能聽到時間流逝的聲音……這似乎說明我已經不是一個孩子,我已經長大了。我下定決心,如果以后有機會寫文章的話,一定要寫寫這里……
2014年,我從西南某大學畢業后,義無反顧地來到我國三大衛星發射中心之一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快樂地投入發射任務中,成為一名自豪的航天人。不久,我又來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參加為期半年的集訓。天哪,我真是太幸福啦!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我國航天事業的“老母雞”,它和羅布泊核試驗基地是我國“兩彈一星”事業的重要發祥地;它建成最早,后來孕育了太原和西昌兩個發射中心;我國第一顆導彈、第一次“兩彈結合”試驗、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神舟系列飛船,都是從這里起飛的,它創造了我國航天事業的無數個輝煌。
在酒泉的日子過得很充實,我親臨現場看了一次發射。火箭點火的瞬間,天空被映得通亮,大地也在顫抖,現場的每一個人都在歡呼,那一刻,我激動無比;我還參觀了1967年我國唯一一次“兩彈結合”試驗的舊陣地,駐足在當年“七勇士”堅守的地下控制室的入口,我的心怦怦直跳,仿佛在親身經歷當年驚心動魄的那一刻;當我來到“東方紅一號”發射塔架下,雖然這個塔架早已經不再使用了,但是火箭騰飛的壯美圖景仿佛出現在昨天,我的耳邊也隱隱傳來了《東方紅》那柔美的旋律……
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來到東風革命烈士陵園的那個上午。那天,天空蔚藍如洗,伴著初秋微涼的風,我們前去陵園瞻仰先烈,敬獻花圈。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聶榮臻元帥的手跡:東風革命烈士紀念碑。緊接著,我看到了聶帥的墓碑。聶帥墓碑的后面,整齊地排列著好幾百座墳塋,他們中有將軍,有科學家,有士兵,也有普通的工作人員,有些墓碑上連姓名都沒有。元帥與士兵埋在一起,據說這在全世界都是少見的。看守陵園的大爺介紹說,凡是來基地的人,沒有不到這里看一看的,就連航天員每次上太空前,也要來祭奠一下。
從我14歲最初接觸“兩彈一星”故事,到寫這本書,已經過去整整15年。這些年里,“兩彈一星”精神時常在我腦海里翻涌。當年,中國人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創造了驚天動地的偉業,應該大書特書。可是,由于各種原因,到20世紀90年代末,我們的原子彈爆炸了30多年之后,那些為國家做出過卓越貢獻的科學家仍然鮮為人知,仍然默默無聞。為了讓人們知道并且記住那些無名英雄,把“兩彈一星”精神弘揚光大,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做出了關于表彰為研制“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并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決定。當天下午,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精辟闡述了“兩彈一星”的偉大精神,這就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江澤民充滿深情地說:“我們要永遠記住那火熱的戰斗歲月,永遠記住那光榮的歷史足印: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創造的非凡的人間奇跡。”
關于“兩彈一星”,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多次提起過,他在一段著名的講話中就說道:“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
1992年,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又一次動情地說起“兩彈一星”,他說:“大家要記住那個年代,錢學森、李四光、錢三強那一批老科學家,在那么困難的條件下,把兩彈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來……”
在這本書里,我重點寫了錢學森、錢三強、王淦昌、鄧稼先等偉大的科學家,他們是眾多科學家的杰出代表。但是我更想說,輝煌和榮譽同樣屬于千千萬萬的無名英雄,正是他們年復一年的埋頭苦干,創造了屬于祖國也屬于每一個中華兒女的無上榮光。
親愛的小朋友們,“兩彈一星”精神是我們的傳家寶,希望這本書可以帶你們重溫那段輝煌歷史,讓你們在了解那段光輝歲月的同時,感悟“兩彈一星”精神的時代偉力,為你們種下一顆夢想的種子,當你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你們力量,激勵你們不斷披荊斬棘、勇往直前,讓夢想生根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