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越劇的進步與挫折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全國人民大解放,對于越劇來說,也迎來了它飛躍式發展的新起點。通過前面幾年的努力,越劇已經取得了較廣泛的知名度,有了扎實的觀眾基礎,加上國家的重視與扶持,為越劇的全方位發展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在全國第一次文代會上,周恩來總理提出要有步驟地改革舊劇及一切舊文藝,隨后中華全國戲曲改進委員會成立。1950年11月,文化部在北京召開全國戲曲工作會議。之后,政務院發布了《全國戲曲工作會議關于戲曲改革工作向文化部的建議》,明確了戲曲改革的三大任務是“改戲、改人、改制”。越劇也在這個改革運動中開啟了新的征程。最先起步的是上海。1950年4月12日,中國越劇界第一個國營越劇團——華東越劇實驗團在上海誕生,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張桂鳳、陸錦花等一大批優秀越劇演員相繼加入。緊接著,浙江組建了中國第二個國營越劇團——浙江省越劇實驗團,于1951年2月9日在杭州正式掛牌成立,屠笑飛、裘大官、姚水娟、張茵等先后加入。這以后,上海的芳華、合作等34個劇團成為國營劇團,浙江登記在冊的越劇團更是有80余個。其他省份也都組建了越劇團,甚至連離浙江較遠的遼寧、湖南等地都有越劇團登記。越劇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當時全國登記在冊的越劇團總數超過200個。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段時間里,浙江省各地的越劇團上演了一批經過整理、改編的優秀傳統劇目,廣受好評,越劇也展現出自己強大的生命力。1960年5月,文化部提出“現代戲、傳統戲、新編歷史劇三者并舉”方針,越劇再一次積極響應,創編了《天國風云》《謝瑤環》《唐太宗》《文成公主》等新編歷史劇和《山花爛漫》《追蛋》《奪印》《江姐》等現代戲。此外,越劇傳統戲《西廂記》《梁山伯與祝英臺》《祥林嫂》《紅樓夢》經過不斷改良繼續上演,依舊是觀眾熱愛的越劇四大代表作。
新中國成立后,男演員又開始登上越劇舞臺。一方面是由于現代題材的作品,寫實性比較強,男演員演繹男性角色更貼合實際,符合舞臺需要,男女合演對于擴大越劇題材、塑造新的越劇人物形象、使越劇發展多樣化有著積極作用;另一方面男演員的加入也得到了領導的支持。1950年,浙江省文工團越劇隊率先實行男女合演,排演了《王秀鸞》等現代戲,引領了新中國男女合演之路。之后,浙江的越劇團隊編排了《非婚妻》《雨前曲》《五姑娘》等男女合演的現代戲作品。在上海,男女合演一樣被重視,1954年上海越劇院招收了60名演員,其中男演員就有40人。1959年,他們畢業后來到新組建的上海越劇實驗劇團成為專業演員,先后排演了《十一郎》《李慧娘》。1964年,部分男演員調動到上海越劇一團和二團,編演了《江姐》《迎新曲》《女飛行員》等一批現代戲。使上海觀眾對越劇男女合演有了新的了解和認識。男女合演不僅契合歷史題材,貼近生活,也豐富了越劇舞臺,還創立了一個全新的越劇腔調“男調”。
新中國成立后,越劇的發展不僅體現在新作品排演上,還包括越劇音樂、表演、舞美各個方面。在音樂方面,劉如曾、陳捷、顧振遐、周大風、盧炳容等文藝工作者加盟越劇音樂創作與改革,他們和演員、琴師合作對越劇音樂做了大量的改良。1953年,顧振遐、陳捷、項管森等經過研究,對《梁山伯與祝英臺》中“十八相送”一折進行了整理加工,首次實行定腔定譜。這一改變直接影響了越劇舞臺的唱腔,使此后的越劇唱腔和伴奏音樂有了比較科學合理的布局,演唱和表演也更加嚴謹和精致。越劇史上留下來的各種老腔及山歌小調,也被音樂家們靈活運用到了各個劇目當中。越劇團隊中的伴奏樂器日益多元化,除了傳統樂器,還加入了西洋樂器。越劇的音樂曲調愈加豐富,隨著唱腔、旋律、調式調性的不斷豐富,越劇音樂表現力大為拓展。20世紀40年代,產生了一批越劇唱腔流派,新中國成立之后,又一批新的流派慢慢形成。各流派唱腔不斷豐富,藝術表現力日漸成熟,產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代表性唱段。
與此同時,越劇發展開始向全國各地進軍。1953年,上海聯合女子越劇團去天津演出后,成立了天津越劇團;1954年,上海云華越劇團赴南京演出,受到南京人民的挽留,成立了南京市越劇團;1959年,尹桂芳響應黨支援福建前線的號召,落戶福建,建立了福建芳華越劇團。正是這些越劇人離家別親,落戶全國各地,才使得越劇成為全國劇團最多的劇種之一。
此外,越劇也走向了世界。由范瑞娟和傅全香主演的越劇彩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在中國戲劇史和外交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筆,它促進世界各國了解和認識中國藝術。這部作品獲得捷克斯洛伐克第八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音樂獎和愛丁堡國際藝術節映出獎。隨著《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傳播,越劇被更多國家所熟知,德國、蘇聯、越南等很多國家對越劇大加贊賞,高度評價。
但越劇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給越劇帶來了無盡的災難。根據《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全國所有越劇團相繼停止演出,參加斗、批、改。林彪、江青公開發表了《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提出“文藝黑線專政論”,文藝界一時人心惶惶。江青、陳伯達、姚文元在北京接見浙江造反派頭頭時說:“越劇是資產階級的,是靡靡之音,是六十年代怪現象,要徹底砸爛。”于是,剛剛還在舞臺上風光無限的越劇,便如同驚濤駭浪的汪洋中的一只小船,一夜之間遭到滅頂之災。上海、浙江以及全國各地的越劇團被撤銷了建制。越劇演職員大都被迫改行,有的進行勞動改造,有的則遭受到非人的對待。越劇改革與發展的領軍人物袁雪芬,遭受關押,受盡凌辱。著名演員竺水招、姚水娟、尹桂芳等,都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到非人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