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學新語
- 余群
- 2580字
- 2024-04-25 11:27:07
美在憧憬
美,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如果從客觀存在方面來看,我們可以說:美在生活,美在自然。而如果從主觀心理方面來看,我們又可以說:美在憧憬,而憧憬就在可以期待的未來之中。
我們每個人都處于時空一體的狀態(tài)下。未來向我們走來,現(xiàn)在與我們同行,而過去則推動著我們不斷前進。這就是說,未來是我們生活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有未來,我們才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著美好的生活,否則,一定比熱鍋上的螞蟻還驚恐。可見,未來是一個值得關(guān)注的伙伴。它每時每刻都跟隨著我們,而又若即若離。未來像一朵云,不停地飄蕩,讓我們充滿了幻想,滿懷著希望。未來是一幅正在展開的美麗畫卷,帶給我們無限的遐想和憧憬。懷揣未來的藝術(shù)作品總是能那么輕易地打動我們的心靈,其原因就在這里。
一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以年輕人對于愛情的向往,再次詮釋了這個極其樸素的道理。盡管在登上2021年春晚之前,它已經(jīng)火了好幾個月,但還是借助強勁的春晚舞臺,重新點燃起了人們廣泛傳唱的熱情。這首歌曲表達的是一個牧羊人和養(yǎng)蜂女的故事。他們在花開草長的季節(jié)相遇,兩顆漂泊的心也漸漸摩擦出了愛情的火花。牧羊人打算默默地等待心上人,但最后只是等來了養(yǎng)蜂女即將嫁人的消息。正是這樣的執(zhí)著和等待,促成了這個故事,并隨著優(yōu)美而傷感的音樂,飛進了千家萬戶。
可見,表達憧憬,是文藝作品生命力的關(guān)鍵所在。自古以來,這類的作品有很多,我們可以列舉出大量的實例。如,李商隱在《夜雨寄北》中寫道:“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作者希望有一天能夠與妻子在窗下對面而坐,時時挑動燭芯,徹夜長談,共享美好時光。
李白《將進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等,也都寄托了作者對未來那種深情而美好的無限企盼。
憧憬,充滿了理想和信念。事實上,只有一個人內(nèi)心懷揣希望,他才能有積極的心態(tài)去工作和生活,才能在平淡的事物之中,發(fā)現(xiàn)閃光點。反之,如果他對任何事物都無動于衷,那么,他也就沒有什么美感可言。人們常說,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一個人心灰意冷,把自己的心靈封閉起來,他怎么能夠發(fā)現(xiàn)生活之中的美呢?
憧憬,充滿了激情。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沒有得到的東西,才是最美的東西。而一旦得到,往往會產(chǎn)生一種厭倦的心理。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說:“人的本質(zhì)就在于他的意志有所追求,一個追求滿足了又重新追求,如此永遠不息。是的,人的幸福和順遂僅僅是從愿望到滿足,從滿足又到愿望的迅速過渡;因為缺少滿足就是痛苦,缺少新的愿望就是空洞的想望、沉悶、無聊。”這就是說,欲望得到了滿足,快樂也就隨之減少,所以,我們經(jīng)常會有新的愿望,并產(chǎn)生憧憬,這種憧憬會牢牢地掌控著渴求生命的我們。這正如路克內(nèi)茲的《物性論》所說:“因為我們所追求的,一天還未獲得,在我們看來,它的價值便超過一切,可是一旦已拿到了手,立刻又另有所求。總是那一渴望緊緊掌握著我們,這些渴求生命的我們。”
說到憧憬,我們自然也會懷念起往日的美好歲月。20世紀70—90年代,社會的發(fā)展還處于起步階段,甚至到21世紀之初,人們的生活水平整體還不是那么高。因此,還有許多愿望沒有實現(xiàn),內(nèi)心沒有厭倦之感。外國的新鮮事物剛剛進入國門,國人都感覺非常好奇,自然是歡天喜地、欣喜萬分。
所以,表達這種情感的歌曲也就自然而然地涌現(xiàn)了出來。例如,《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雙腳踏上幸福路》《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等,無不唱出了那個年代的心聲。純真的年代,熟悉的旋律,總讓人不禁浮想聯(lián)翩。那時,人們無不滿懷希望地盼望美好的未來。他們身上有使不完的勁,心里有唱不盡的歌。他們在經(jīng)歷了相當漫長的苦難日子之后,突然之間,迎來了欣欣向榮的局面,怎么不讓他們手舞足蹈、興高采烈啊!
在當時,愛情是屬于比較新鮮的事物,也還處于朦朧發(fā)展階段,大家當然是翹首以盼。而且,一些傳統(tǒng)的觀念讓年輕人感到壓抑,因而使他們產(chǎn)生了一定的厭倦心理,于是,愛情之火噴薄欲出。所以,許多耐人尋味、經(jīng)久不衰的唱曲,也就傳遍了大江南北。《在那遙遠的地方》就是其中非常經(jīng)典的作品。這首優(yōu)美的歌曲表達了一種強烈的愿望,一位癡情的男子愿意拋棄一切財產(chǎn),跟著那個美麗動人的姑娘一起去放羊,每天看著她動人的眼睛和那鑲著美麗金邊的衣裳,甚至還想變成一只小羊,跟在她身邊,讓她拿著細細的皮鞭,輕輕地打在他身上。
除了愛情,友情也非常可貴。朋友們愿意攜手前行,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抒發(fā)的正是這方面的激情。
再過二十年,我們重相會,
偉大的祖國,
該有多么美!
天也新,地也新,
春光更明媚,
城市鄉(xiāng)村處處增光輝!
啊!親愛的朋友們,
美妙的春光屬于誰?
屬于我,屬于你,
屬于我們八十年代的新一輩。
聽到這樣優(yōu)美的歌曲,仿佛我們又回到了曾經(jīng)的歲月。當時,年輕人一個個朝氣蓬勃,干勁十足,他們堅信,未來的生活,一定是如詩如畫,無比的美好,所以,情不自禁地深情呼喚著明天的到來。因為,祖國面貌日新月異,再過幾十年,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鄉(xiāng)村處處增光輝!
當然,人們不僅希望祖國更美好,也企盼世界更美好,所以,情不自禁地唱出了《明天會更好》。
唱出你的熱情,
伸出你雙手,
讓我擁抱著你的夢,
讓我擁有你真心的面孔,
讓我們的笑容
充滿著青春的驕傲,
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
這首歌曲通過平和而熱切的曲調(diào),表達了人們祈求和平的美好心愿。這樣的歌曲,聽來總是讓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因為,我們相信,世界會和平,明天會更好。
可見,優(yōu)美的旋律,讓我們深知文藝作品只有表達人們共同的理想和希望,才能產(chǎn)生美的普遍性,讓人共鳴。否則,只是無病呻吟,很難打動人心、讓人喜愛,當然也就很難產(chǎn)生廣泛的社會效應了。
20世紀的流行音樂,之所以能夠廣為傳唱,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歌曲普遍表達了一種期待未來的愿望,這當然與社會的發(fā)展階段十分吻合。文藝作品是時代的鏡子。這正如施萊格爾所說,詩人不過是人類精神的器官,他的作品表現(xiàn)了人類的完整個性,此外還通過其靈魂的自我寫照,像鏡子一般反映時代和周圍世界。畢竟,那是一個蒸蒸日上的時代,而且一切都剛剛起步,無論是愛情還是各項事業(yè)都是如此。所以,年輕人既沒有酒足飯飽之后的倦怠心理,也沒有百無聊賴之際的無謂情緒,更沒有手機電腦充斥日常生活的寂寞和無奈。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之中,大家熱情洋溢、滿懷豪情,所以,歌曲也就激情澎湃、魅力四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