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風成韻:宋代社會的文藝生活
- 黃博
- 1105字
- 2024-04-25 11:40:12
名家推薦
黃博果然是一個文藝青年,從宋人對本朝“文物之盛”的迷之自信中,把握住了時代脈搏,主要從雜亂的小說家言中,以同情之理解的立場,梳理出當時社會不斷被文人士夫“文采風流”影響改造的一幅幅生動畫面,將其間的故事用輕快生動的語言,講給21世紀的讀者聽。
從馬上得天下的趙氏皇室之慢慢成為喜好舞文弄墨的“才子天子”,到吟詩作賦、潑墨揮毫被當作士大夫之間重要的社交形式,科考成敗心理壓力的種種社會表現,乃至名士文采得以用真金白銀稱量的潤筆風尚,宋朝進入“科舉社會”的種種生活場景,在黃博的筆下鮮活了起來。
尤其重要的是,除了偶有反復的粗鄙化,對這樣“文采風流”的崇拜,其實左右了近千年的中國帝制后期社會。期待有識之士在關注士大夫階層的同時,也能夠花時間講出一些關于當時更廣大基層民眾日常生活的故事來。
包偉民
(中國宋史研究會前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相對而言,宋朝文化自由多元,社會生活遂獨具異彩神韻。以文人士大夫的文藝生活為切入點,趣味盎然地展現宋風何以成韻,這是自謔文青的作者撰寫此書時懷揣的期許。
著者落筆先敘宋代皇帝,揭示他們的文藝喜好同樣深受文人風尚的潛移默化,同時點明了宋風成韻中的帝王垂范效應。而后鋪展兩宋士大夫文藝生活的四軸長卷:以詩詞唱和酬對社會交際,以書法墨跡滋潤日常生活,以星命相術熬煮心靈雞湯,以文字創作收獲潤筆酬勞。
全書精選代表性人物為話題主角,發掘趣味性軼聞為敘事方式;行文中牽綰穿插前代逸事,或溯源故實,或異代對比,收涉筆成趣之妙;評點時抑揚褒貶筆下人事,或凸顯性情,或抉明意義,有收放自如之功。翻開這冊以故事說文化的讀物,你將憬然有悟而欣然有得:宋代雖已遠去,風韻猶能鉤沉!
虞云國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如果想知道一個受過專業史學訓練的文學青年會寫出什么樣的作品,那么,就看黃博的這部《宋風成韻》吧。
從宮廷文藝到士大夫的詩詞酬唱,從書法欣賞到碑志寫作,還有伴隨著科舉功名的士人焦慮與夢想,黃博精心擇取了幾個典型的視角,動用雄厚的學識積累,舉重若輕,寫得暢快淋漓,海闊天空。準確的學術傳遞,讓讀者在愉快的接受中完成。
研究宋代文學藝術的作品,歷來大多不是出自歷史研究者的手筆,但這本書則是一個歷史學者的寫作。我覺得這本書的副題更能標示主題:宋代社會的文藝生活。把文藝融入生活,這就是歷史敘述。歷史如現實,鮮活而生動。然而學院式的研究往往將歷史抽象到僅存骨骼,不見血肉。說中華文化造極于趙宋,不能“載之空言”,需要有具體的人與事來填充。
風追司馬,期待黃博和更多的歷史學者奉獻出這樣的作品,讓陽春白雪走近下里巴人。歷史學的“無用之用”,此之謂也。
王瑞來
(日本學習院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