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大數據的社會信用監測評價
- 毛通 樓裕勝
- 2671字
- 2024-04-25 11:29:34
第三節 當前社會信用評價中存在的若干問題
一、宏觀層面的問題
宏觀層面的社會信用環境評價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評價,盡管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也存在以下共性問題。
第一,評價下沉的深度不夠,往往只關注大中城市或重點區域的信用環境和評價信用體系建設評價,卻忽視了區(縣、市),尤其是鄉鎮(街道)一級基層單位的評價研究。以中經網城市信用監測評價為例,目前只能覆蓋到區(縣、市),無法進一步延伸至鄉鎮一級,原因是其評價體系無法適應基層評價的要求,因為基層評價對監測指標要求更精細、更靈活,對信用數據的顆粒度要求也更高。作為打通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和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基層的信用情況理應引起關注。
第二,對公眾和企業主觀感受在評價中的作用不夠重視。過于強調客觀數據和客觀性統計指標在社會信用評價中的地位,對社會信用環境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評價中可量化、可統計部分較為關注,而對于一些難以量化統計,尤其是基于公眾和企業主觀感受的評價往往有意無意地予以忽視。社會信用環境是否優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成效是否顯著,主觀性評價同樣應作為衡量的重要參考標準。
第三,對信用大數據的挖掘及其在評價中的應用不夠。評價過程仍然以傳統政府統計+小范圍抽樣調查的“小數據”評價模式為主,沒有充分發揮信用大數據在評價中的優勢。隨著社會信用體系向縱深推進,國家和各地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廣泛建立,信用“數據孤島”問題得以有效解決,運用信用大數據開展評價有了技術支撐。以中經網的監測體系為例,它綜合了互聯網、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各類統計數據和調查數據、各城市歸集共享的五大類數據。但此類研究較少,且中經網采用的是“信用大數據+傳統監測”的評價方法,因此只是在數據來源上做到了“大”,而對于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信用數據的使用,以及在評價方法上的“大”的研究,還遠遠不夠。
二、中觀層面的問題
由于政務誠信、司法公信、金融生態環境和營商環境在社會信用體系中的突出地位,相關研究歷來受到重視。但從文獻梳理情況來看,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第一,針對政務誠信評價,一是因為評價對象的特殊性和評價結果的敏感性,學術層面存在普遍的理論探討居多、實證研究偏少的現象。隨著“放管服”改革越來越向縱深推進,各級政府的政務誠信評價成為各地檢驗改革成效的根本標準。因此,當務之急,必須以更務實的態度,推動政務誠信評價落地應用。二是因為評價對象過于籠統含糊,沒有加以仔細區分對待。政府部門縱向分為不同行政層級,橫向涉及本級政府所轄的諸多部門,很多非政府公共部門也承擔著大量政務服務角色,具有準政府屬性。評價過程中如果不加以區分,一概而論,極容易造成評價的形式主義。三是因為評價過程與評價結果主觀性過強?!敖鸨y杯不如百姓口碑”,公眾口碑的確是檢驗政務誠信的根本標準,但一味重視民意調查結果,對很多政務誠信建設取得的成效等客觀性證據視而不見,則是對口碑論的曲解。因此,必須將兩類指標、兩種評價方法有效地結合起來,做到不偏信、不罔顧。
第二,針對司法公信評價,一是現有研究僅關注了司法審判機關的公信力,對檢察機關、司法行政系統、司法執法和從業人員的公信力評價研究明顯不足;二是實證研究嚴重缺乏,數據來源過于單一,限制了實證應用研究的開展。
第三,針對金融生態環境與評價,一是評價體系雷同,不僅同類研究的評價指標類同,與社會信用環境評價體系的差別也非常小。評價體系相似度高一方面說明學者們的觀點較為接近,另一方面也表明文獻的創新度不足,重復研究的現象較為嚴重。二是金融領域的誠信評價研究嚴重不足,過于關注對金融生態環境的評價,卻忽視了對金融領域誠信體系建設的評價,如對金融欺詐、惡意逃廢銀行債務、內幕交易、制售假保單、騙保騙賠、披露虛假信息、非法集資、逃套騙匯等各類金融失信行為的治理成效評價,對金融機構、金融從業人員、金融市場參與者的誠信評價等,均未予以充分關注。三是過于關注以銀行業為主體的金融生態評價,忽視了證券、保險、信托等其他金融業態的信用評價,也忽視了對互聯網金融、資本市場、保險市場等其他金融領域信用生態環境的評價。四是實證數據過于依賴統計部門數據,評價體系創新不足,評價對象、評價領域過于集中,評價維度過于單一,這與學者們可使用的數據來源單一密切相關。盡管也有少量文獻部分使用了部門數據、調查數據或第三方數據,但總體而言,對各類金融大數據的挖掘和運用還遠遠不夠。例如,針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從業人員的行政執法數據、司法訴訟數據、網絡輿情數據等幾乎沒有涉及。
第四,針對營商環境評價,一是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全國各大中城市或經濟基礎較好的重點區域,對鄉鎮(街道)這一中國最基層、數量最多、營商環境最為復雜的行政區域單位,相關評價研究非常少。由于基層單位的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程度普遍較低,營商環境問題往往比大中城市更為突出。因此,推動鄉鎮(街道)一級基層單位的營商環境考核評價,一方面,對尋找優化基層單位營商環境的解決方案與出路,破解基層招商引資難等問題具有現實意義;另一方面,對推動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提升整體營商環境水平,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也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二是各類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在營商環境評價中的作用不夠突出。2020年1月1日施行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指出,要建立和完善以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滿意度為導向的營商環境評價體系,發揮營商環境評價對優化營商環境的引領和督促作用。目前的文獻研究較為注重營商環境的客觀指標和客觀評價,對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的主觀評價關注度還遠遠不夠。
三、微觀層面的問題
微觀層面,圍繞企業和個人誠信評價的研究存在明顯的“冷熱不均”現象,具體來看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問題。
第一,針對典型行業企業誠信評價,一是相關研究成果非常豐富,但僅關注企業微觀層面的誠信評價,對中觀層面有關整個行業領域誠信水平和誠信體系建設評價的研究非常少;二是關于評價體系的理論探討居多,實證研究較少,評價數據來源過于單一,具有較好行業實際應用價值的成果嚴重缺乏;三是評價過程主觀性較強,評價結果缺乏有效的驗證手段。
第二,針對重點人群職業誠信評價,一是相關研究成果非常匱乏,近乎空白,已有文獻僅關注微觀個體的誠信評價,卻忽視了中觀層面職業群體誠信水平和誠信體系建設的評價;二是對個人誠信品德,如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等的重視程度不夠,選用評價指標時過于關注個體身份信用特征,且將個人誠信評價和信用評級相混淆;三是同樣存在實證研究不足、研究成果的實際轉化與應用難度較大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