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大數據的社會信用監測評價
- 毛通 樓裕勝
- 8160字
- 2024-04-25 11:29:33
第二節 國內相關研究梳理
本書對國內百余篇社會信用評價文獻,從其評價對象、評價目的、評價體系構建、評價指標設計、評價方法與實證應用等方面做了系統梳理,概括了三個層面八個方面取得的成果,即宏觀層面的社會信用環境評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評價;中觀層面的政務誠信評價、司法公信評價、金融生態環境評價、營商環境評價;微觀層面的典型行業企業誠信評價、重點人群職業誠信評價。
一、宏觀層面
(一)社會信用環境評價
社會信用環境評價,也可稱為誠信環境評價,是對包括各類信用主體及其賴以依存的外部條件在內的全部信用生態要素及相互關系的評價。社會信用環境評價的目的在于通過對社會整體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包括信用環境優劣)的科學評估,為準確研判社會信用狀況、合理制定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表1-7對2006年以來國內有關社會信用環境評價的主要文獻進行了梳理。其中,既有對一個國家整體信用環境的評價,也有對部分區域或個別省、市信用環境的評價;既有對國家間、地區間信用環境現狀的橫向對比,也有對同一對象不同時期信用環境發展的縱向比較;既有理論探討,也有實證研究。
表1-7 社會信用環境評價主要文獻成果

續表

在社會信用環境評價體系構建思路(見表1-8)上,現有文獻基本分為兩種:一是從信用環境的內涵和影響因素入手,將影響社會信用環境的因素劃分為政治、經濟、金融、人文、社會、制度等多個因素,然后基于各影響因素遴選出具體的評價指標,實施評價(秦振強等,2006;田侃等,2010;張原等,2015;解恒鑫,2016;張明等,2016;郭國峰等,2019;葉陳毅等,2019)。二是從信用環境的構成入手,將信用環境分為經濟、金融、社會、政治、法律、人文等若干環境子系統(姚小義等,2013;劉成,2016;朱建軍等,2016),或者分為政務、商務、社會、司法等若干構成領域(張弢,2015),或者分為政府、企業、個人等若干構成主體(宋健,2006),或者多種構成兼而有之(郝嶸等,2014;張原等,2015)。
表1-8 主要文獻中關于社會信用環境的評價指標體系

續表

從評價方法和實證應用情況來看,主要以AHP、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TOPSIS等定量統計評價方法為主;實證類文獻較多,從橫向的跨區域評價,到縱向的跨周期評價,均進行了較為充分的研究;在實證數據來源上,以官方統計部門數據為主,部分文獻使用了調查數據、部門數據、第三方數據、政府報告、政府網站公開信息等(見表1-9)。
表1-9 主要文獻中關于社會信用環境的評價方法與實證應用

續表

(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評價
《綱要》明確提出要把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作為目標責任考核和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評價可以為科學考核提供客觀依據,成為社會信用評價中一個備受關注的研究焦點。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評價的相關研究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水平評價(石曉軍等,2006;郭清香等,2007;康英,2012;王寧江等,2013;吳晶妹,2013;孫良泉等,2018),這是對當前時間節點上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現狀的評估;二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監測評價(汪軍,2013;楊柳,2014;孟祥巖, 2017),這是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程的實時動態跟蹤評估;三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成效評價(杜宜君,2019),這是對一段時期內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目標任務完成質量的評估。
表1-10對2006年以來國內有關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評價的主要文獻進行了梳理。
表1-10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評價主要文獻成果

從評價體系設計思路來看,又可分為三種:一是圍繞當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點工作內容,如中經網(2019)從守信激勵和失信治理、信用制度和基礎建設、誠信文化和誠信建設、信用服務和信用創新、信用環境和營商環境五個方面實施城市信用狀況監測;二是圍繞建設的重點領域或重點主體,如孟祥巖(2017)從政務、商務、社會、司法四大領域,楊柳(2014)從政府、企業、個人三大主體來構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成效的評價指標體系;三是圍繞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維度,如石曉軍等(2006)提出從結構維度、信息內容維度、規則維度、功能維度,吳晶妹(2013)提出從誠信度、合規度、踐約度來構建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11)。
表1-11 主要文獻中關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評價指標體系

續表

從評價方法和實證應用情況來看,評價方法以線性加權法、TOPSIS、AHP、灰靶決策、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TT指數等定量統計方法為主;實證數據除官方統計數據、調查數據等之外,對信用工作考核數據、公共信用信息數據等有更高要求;在評價結果應用層面,目前中經網的城市信用監測評價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見表1-12)。
表1-12 主要文獻中關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評價方法與實證應用

二、中觀層面
(一)政務誠信評價
政務誠信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起表率和導向的作用,也是學術研究的重中之重。政務誠信評價,學術界也有稱之為政府誠信評價(張存如, 2008;李愛華等,2012;楊秋菊等,2013)、政府公信力評價(張俊東,2004;唐鐵漢,2005;舒小慶,2008)或政府信用評價(陳潮升等,2006;范柏乃等,2012;范新安,2015;吳晶妹等,2018;王昊等,2019)的,其實這四者間還是有區別的。首先,政務誠信評價與政府誠信評價略有區別:政府誠信強調的是政府主體及其政務活動的誠信,政府部門的活動一定屬于政務活動,因此,政府誠信一定屬于政務誠信。而政務誠信的范圍要廣泛一些,如一些社會組織提供的社會公共服務也屬于政務活動范疇,但并不一定由政府部門提供。因此,政務誠信包括政府誠信,政務誠信評價范圍大于政府誠信評價。其次,政府誠信評價與政府公信力評價、政府信用評價在評價側重上也略有差異:政府誠信評價更突出誠信度,包含更多反映政府和公職人員誠實守信的指標;政府公信力評價更突出合規度,包含更多反映政府部門依法行政的指標;政府信用評價更突出踐約度,包含更多反映政府履約踐諾能力的經濟指標。盡管它們相互之間存在區別,但從國內學術界有關上述四種評價體系的比較來看,區分度并不明顯,因此本書將政務誠信評價、政府誠信評價、政府公信力評價、政府信用評價這四種評價統一歸類為政務誠信評價,同時將其區別于政府信用評級,因為后者評價的核心是政府信用違約風險,主要服務于金融市場,并不在此次綜述的范圍內。
表1-13對2004年以來國內有關政務誠信評價的主要文獻進行了梳理。
表1-13 政務誠信評價主要文獻成果

續表

從評價體系構建思路來看,主要有三種較為典型的做法:一是從政務誠信的內涵出發,例如楊秋菊等(2013)從理念誠信、制度誠信、行為誠信三個層面構建政府誠信評價體系;二是從政務誠信的結構維度構建出發,例如張存如(2008)從政府誠實、政府守信、公正公平、社會發展四個維度構建政府誠信評價體系,吳晶妹等(2018)從政府信用、政務誠信和政府信任三個維度構建政府信用評價體系;三是從政府信用的影響因素出發,例如舒小慶(2008)從政府行為的法治程度、政府政策的規范程度、政府的民主化程度、政府公務人員的道德感和廉潔程度、政府工作的公開程度五個因素構建影響政府公信力的評價體系,范柏乃等(2012)從公務員素質、信用文化、政府能力、制度環境四個方面對影響地方政府信用的因素進行實證研究。盡管評價體系建構視角有所差異,但無一例外都強調了公眾滿意度對政務誠信評價的重要性(見表1-14)。
表1-14 主要文獻中關于政務誠信的評價指標體系

續表

從評價方法和實證應用情況來看:第一,盡管相關研究成果很多,但由于評價對象的特殊性,大多數文獻僅提出了理論評價體系,實證研究文獻相對較少;第二,由于政務誠信活動量化難度大,定性評價指標居多,定量評價指標較少,評價的主觀性較強;第三,評價的數據難以從公開信息中獲取,主要依賴于問卷調查等民意調查;第四,此類評價往往用于上級政府部門對下級政府部門的考核,因此較多采用評分模型,只有少量文獻采用了因子分析、馬爾科夫模型等定量分析法(見表1-15)。
表1-15 主要文獻中關于政務誠信的評價方法與實證應用

(二)司法公信評價
司法公信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司法公信評價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司法公信評價主要針對司法審判機關的公信力,廣義的司法公信評價還包括檢察機關、司法行政系統、司法執法和從業人員的公信力。目前學術研究主要聚焦于前者。從評價目的看,司法公信評價有助于法院認清司法公信的真實狀況,修正法院內部評價標準的偏差;有助于公眾對司法公信的評價回歸理性,增強對司法的信任和尊重;有助于避免塔西佗陷阱,重塑司法公信(鄭通斌,2014)。
表1-16是國內有關司法公信評價的相關文獻,均以狹義的司法公信評價為主。
表1-16 司法公信評價主要文獻成果

司法公信評價體系構建有三種典型的做法:一是構建內部評價體系,主要從各級法院的案件審判質量和辦件效率角度進行評估,如崔亞東(2017)的司法公信指數,該指標體系涉及執法辦案、審判管理、司法改革、司法公開、司法廉潔等方面,涵蓋了立案、庭審、裁判、執行信訪等審判流程全部環節。二是構建外部評價體系(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課題組等,2007;浙江省余姚市人民法院課題組,2013;譚俊峰,2014;鄭通斌,2014;王曉等,2015),主要從社會公眾的視角,對當前的司法公信進行滿意度評價。例如,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課題組等(2007)從法官職業公信力、法院審判管理公信力、法院裁判公信力、司法程序公信力、法院執行公信力五個方面進行了問卷調查;鄭通斌(2014)從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司法公開、司法便民、司法環境、法官形象六個方面進行了民意測驗。三是將法院內部評價和社會外部評價相結合(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課題組,2013;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課題組等,2014;李陽,2018;海淀法院課題組等, 2018),例如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課題組(2013)從審判機關、國家機關、審判執行活動參與人和社會輿論四類評估主體出發,構建了主觀感知度定性評價和客觀指標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司法公信綜合指數(見表1-17)。
表1-17 主要文獻中關于司法公信的評價指標體系

從評價方法和實證應用情況(見表1-18)來看,除少量文獻借助問卷調查或法院內部案件質量評估結果對司法公信現狀進行實證研究外,大多數文獻仍停留在理論體系探討層面。
表1-18 主要文獻中關于司法公信的評價方法與實證應用

(三)金融生態環境評價
金融生態可以概括為各種金融組織為了生存和發展,在與其生存環境及內部金融組織長期的密切聯系和相互作用過程中,通過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結構特征、執行一定功能的動態平衡過程(徐諾金,2005)。金融的本質是信用,核心是風險。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旨在評價信用環境現狀及其成因,為制定改善區域金融生態對策提供依據(黃國平等,2007)。通過對國內金融生態環境評價的相關文獻梳理,發現在所有評價體系中,與信用或誠信相關的評價指標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可以說,金融生態環境實質上就是信用生態環境,金融生態環境評價的核心就是信用生態環境評價。
學術界在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評價和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方面的研究成果頗豐,詳見表1-19。
表1-19 金融生態環境評價主要文獻成果

在評價體系的構建思路方面(見表1-20),學者們的做法較為相似,一般選擇從金融生態環境的內涵或影響因素或構成要素出發。評價重點關注兩個維度:一是金融生態中的主體,即金融業自身的發展水平與質量;二是與之相關的外部條件,即與金融業發展密切相關的外部信用環境、制度環境、政策環境、社會環境、保障體系等。使用頻率最高的評價指標主要有五類:與經濟發展有關的指標;與金融發展有關的指標;與信用或誠信有關的指標;與政策法制有關的指標;與政府行為有關的指標。
表1-20 主要文獻中關于金融生態環境的評價指標體系

續表

從評價方法和實證應用情況(見表1-21)來看,實證研究類的成果豐富,評價模型種類繁多,以量化評價手段為主,具體包括因子分析法、灰色關聯度法、數據包絡分析法、突變級數法、線性加權等統計模型;實證數據主要依賴于統計部門的年鑒數據或者金融監管部門的內部數據,也有少量文獻使用了第三方數據或調查數據。
表1-21 主要文獻中關于金融生態環境的評價方法與實證應用

續表

(四)營商環境評價
營商環境評價近幾年受到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指出,要完善營商環境評價體系,適時在全國范圍開展營商環境評價,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把營商環境評價歸類為社會信用評價的理由包括這幾點:首先,社會信用體系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重要手段、重要舉措。《綱要》指出,現代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社會信用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是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改善市場信用環境、降低交易成本、防范經濟風險的重要舉措。其次,優化營商環境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目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完善失信約束制度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指出,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目的是更好地發揮社會信用體系在支撐“放管服”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營造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最后,信用建設是優化營商環境的必由之路。《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將營商環境定義為“企業等市場主體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所涉及的體制機制性因素和條件”。優化營商環境就要做好市場主體保護,凈化市場環境,優化政務服務,規范監管執法,加強法治保障。法治和信用是其中最基礎、最重要的體制機制性因素和條件,是營商環境的兩大基石。因此,優化營商環境實質上就是優化信用環境,營商環境評價的核心就是信用環境評價。
早在2012年,中國城市商業信用環境課題組就有關城市商業信用環境評價開展研究,從信用投放、企業信用管理、征信系統、政府信用監管、失信違規行為、誠信教育和企業感受七個方面構建三層級評價指標體系,并編制發布了城市商業信用環境指數(CEI),對各大城市商業信用環境進行持續監測。廣東省和中國貿促會在國內較早使用“營商環境評價”這一提法開展相關研究與實踐。早在2014年前后,廣東省便開始了對營商環境評價的相關探索,并從國際化、市場化和法治化三個層面構建了包括3個一級指標、12個考核目標和48個二級指標較為完備的評價體系(胡益等,2015)。中國貿促會也在2016年前后組織相關專家構建了一套包含12個一級指標、51個二級指標的中國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劉英奎等,2020)。學術界在這方面的成果頗豐,從文獻梳理情況看(見表1-22),除關注整體營商環境評價(胡益等,2015;楊濤,2015;李志軍等,2019;張大海等,2019;彭迪云等,2019;劉英奎等,2020;丁鼎等,2020;張三保等,2020),還有不少學者關注重點領域的營商環境評價,如彭向剛等(2018),孫萍等(2019)關于營商政務環境的評價:謝紅星(2019),鄭方輝等(2019)關于營商法治環境的評價:王紹樂等(2014)關于稅務營商環境的評價等。
表1-22 營商環境評價主要文獻成果

從關于整體營商環境評價的體系構建思路(見表1-23)來看,大部分做法都較為相似,主要從營商環境的構成要素或影響營商環境的因素出發,少量文獻從營商環境的三大原則(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出發,如廣東省的做法(胡益等,2015)。
表1-23 主要文獻中關于營商環境的評價指標體系

續表

從評價方法和實證應用情況(見表1-24)來看:第一,實證研究類的文獻占多數,從全國性評價、區域性評價,到按省或重點城市評價,評價對象涉及各級別行政區域,非常全面;第二,大多數文獻的評價指標以客觀指標為主,也有少量文獻采用主觀性評價指標,或者綜合使用主客觀兩類評價指標;第三,從評價數據來源看,從各類官方統計數據和部門數據,到調查數據和第三方數據,來源渠道較為豐富;第四,以定量評價模型為主,模型涉及種類較多,以線性加權模型使用最多。
表1-24 主要文獻中關于營商環境的評價方法與實證應用

三、微觀層面
(一)典型行業企業誠信評價
在中觀層面,除政務、司法、商業、金融等重點領域的信用(或誠信)評價之外,其他行業領域更多地采用以小見大的方式,選擇從企業微觀個體出發,去構建反映企業和所屬行業誠信特征的評價指標體系。
企業微觀個體的信用評價研究可分為信用評級和誠信評價兩大類。企業信用評級的核心是信用風險評估,評價目的是服務于資本市場、金融信貸或商務活動的違約風險識別與價格確定,強調的是信用的經濟價值,在評價方法上一般借鑒國際主流評級機構的評級模型。企業誠信評價則更強調社會價值而非經濟價值,因此注重對企業誠信能力和合規能力的評價,同時兼顧踐約能力的評價。評價目的有兩個:第一,用以評估行業企業誠信現狀,從而有助于剖析造成誠信缺失的成因和機理,引導企業誠實守信,提升信用水平,塑造行業誠信氛圍;第二,服務于行業主管部門的政策制定、行業分級分類監管或評價考核。本書將梳理重點放在第二類評價體系上,這類評價更接近我們討論的社會信用范疇。
國內關于企業誠信評價(企業信用評價)的文獻成果頗多(見表1-25),主要集中在招投標領域(顧鈺棟等,2011)、工程建設領域(鄭磊等,2012;馬自強等,2003;鄭磊等,2014;陳思彬等,2015)、生產領域(皮臺田等,2008;譚中明等, 2015)、價格領域(冷崇總等,2014)、電子商務領域(岳上植,2005;張俊民等, 2005)、中介服務領域(張靖雅等,2020)、醫療衛生領域(白麗萍,2009)、教育科研領域(夏文莉,2013;吳晶妹等,2016)、社會保障領域(譚中和,2020)、文化旅游領域(姚延波等,2013;賈應麗,2018)、環保領域(王莉,2019)、稅收領域(呂偉等,2015)、交通運輸領域(唐慧,2012)等十余個當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重點關注領域,評價對象涉及工程招標代理機構、建筑企業、建設工程監理企業、監理企業、工程造價咨詢企業、安全生產企業、食品生產企業、物流企業、快遞企業、電子商務平臺、會計師事務所、家政企業、醫院、藥品生產企業、科研機構、醫保機構、旅游企業、交通運輸企業等。
表1-25 典型行業企業誠信評價主要文獻成果

續表

應該說,各行業領域和企業門類的誠信評價研究已十分齊全。盡管行業領域千差萬別,評價對象的信用特征也各有不同,但也有一些共同點:一是都選擇從企業微觀個體視角出發去構建誠信(或信用)評價體系,并由點及面去評估整個行業誠信面貌;二是同時兼顧企業誠信度評價、合規度評價和踐約度評價,將企業的社會責任、監管執紀記錄等誠信要素放在與企業履約能力評價同等重要的位置,突出企業社會公德和商業道德的重要性;三是不但考慮影響企業誠信(或信用)的內部因素,還考慮企業所屬行業等外部影響因素或外部約束(見表1-26)。
表1-26 主要文獻中關于典型行業企業誠信的評價指標體系

續表

續表

從評價方法和實證應用情況(見表1-27)來看:首先,理論探討類的文獻居多,實證研究類的文獻非常少,僅有個別文獻做了小范圍的個案測評;其次,多數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主要憑借主觀經驗,只有少量文獻運用了專家打分法或因子分析法;再次,實證數據來源較為單一,大多依賴企業內部數據或專家主觀評分數據;最后,在評價模型方面,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使用較多。
表1-27 主要文獻中關于典型行業企業誠信的評價方法與實證應用

續表

(二)重點人群職業誠信評價
企業法定代表人、律師、會計從業人員、科研人員、導游等重點人群的職業信用建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起基礎性作用,在當前研究中卻是一個薄弱環節。
與企業誠信評價相類似,個人誠信評價在評價核心、評價目的、評價方法等方面同樣有別于個人信用評級。個人誠信評價的核心圍繞“四德”,即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目的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全社會的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因此更加突出誠信的社會價值。
與企業誠信評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個人誠信評價的文獻研究成果十分少。從梳理的結果看(見表1-28),涉及對象主要是大學生(任皓等,2005)、青年志愿者(許偉,2018)、企業管理人員(丁娟娟等,2006;周津,2008)、職業經理人(姜琳琳,2016)、科技人員(胡苗苗,2010)、評標專家(鄭磊等,2012)、總監理工程師(鄭磊等,2011)等。
表1-28 重點人群職業誠信評價主要文獻成果

從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情況(見表1-29)來看,主要存在三個問題:一是評價體系僅考慮個人的身份信用特征,如任皓等(2005)的研究。二是同時考慮身份信用特征和職業活動信用特征,如胡苗苗(2010),鄭磊等(2011)的研究。三是不僅考慮個人內部信用特征,同時還將外部信用環境對個體的影響因素也考慮在內,如鄭磊等(2012)的研究。
表1-29 主要文獻中關于重點人群職業誠信的評價指標體系

續表

從評價方法和實證應用情況(見表1-30)來看:除個別文獻(鄭磊等, 2012)進行了小范圍的個案測評,幾乎沒有文獻做大范圍的實證和應用研究。
表1-30 主要文獻中關于重點人群職業誠信的評價方法與實證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