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選題意義
從20世紀70年代起,關于尼采的意識形態解讀已經被拋棄,關于他的后現代主義爭論也在逐漸消退,尼采研究學界總體上變得更加嚴肅和冷靜。學者們不再試圖成為任何意義上的尼采主義者,而是傾向于更加細致和客觀地考察尼采的特定作品、尼采思想中的特定方面,或者尼采所提出的特定命題。在相對理性的研究氛圍中,歐陸尼采研究學者側重于從文本出發,考察尼采文本的動態形成過程、他所使用的修辭方法及其哲學含義;英美學者則側重于從當代哲學問題出發,重新構建尼采關于不同哲學主題的觀點及其論證方式。
在本書中,我主要從尼采提出的“自然化人性”的哲學任務出發,討論尼采思想中的自然主義傾向,其中又必然涉及尼采哲學與同時代自然科學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它們之間的延續性問題。但是在展開研究之前,我們不得不承認,即使在對客觀性的普遍追求中,研究者們各不相同的研究背景和研究視角,仍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結論,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我們選擇特定研究方向和推進特定研究結論不可或缺的條件。以“自然化人性”的哲學工作為例,尼采曾在一條筆記中表示:“當我思考我的哲學系譜學……我把自己與機械論運動(所有道德和美學問題都被追溯到生理學問題,所有生理學問題都被追溯到化學問題,所有化學問題都被追溯到機械論問題)聯系在一起。”如果從先驗哲學立場出發,尼采通過生理學和心理學來分析人類精神文化現象的工作,必然面臨著心理主義,甚至科學還原主義的指控,它要么接受批評,要么被排除在哲學論證之外。而從批判哲學的立場出發,尼采在其他文本中對形而上學、科學中形而上學殘留的批評,同時否定了任何自然主義人性詮釋的可能性。只有站在自然主義的立場上,我們才會肯定尼采一方面對于人類生理學和心理學保持著最為濃厚的興趣,并且賦予生理學和心理學思考關鍵性的哲學地位,另一方面又對未來可能的科學研究成果保持著最為開放的態度。正如在《善惡的彼岸》中,他要求“心理學重新被當作所有科學知識的皇后”,從此以后“重新成為解決根本問題的途徑”。
而在《瞧,這個人》中,尼采表示“一位最優秀的心理學家在我的作品中說話,這或許是一位好讀者應該首先從中發現的事實”
,以及“一種真正燃燒著的渴望掌控了我:從此以后我所追求的無非就是生理學、醫學、自然科學”
。
對尼采的自然主義詮釋,首先在最一般的意義上能夠使我們更充分、更全面地理解和詮釋他的哲學思想。盡管尼采批評傳統先驗論形式的形而上學、認識論、倫理學,但是他并沒有因此完全落入后現代主義、認識論懷疑主義、價值虛無主義的桎梏,而是把關于世界和人性的積極思考奠基于其獨特的哲學自然主義之上。
其次,絕大部分尼采研究者,無論他們來自歐陸哲學傳統還是英美哲學傳統,都承認尼采在一定程度上肯定自然科學方法及其研究成果;與此同時,他們也傾向于否定對尼采思想的科學自然主義詮釋,因此主張尼采思想與自然科學之間并不存在任何本體論或者方法論上的延續性。但是這種看起來中庸的立場,只是排除了兩種極端的對自然科學的態度,并沒有解決尼采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肯定自然科學方法及其結論的問題,它還反映了哲學研究者們教條化自然科學和自然主義的心理傾向。
而在本書中,我將論證尼采自然化人性的哲學任務與同時代自然科學之間確實存在著本體論的延續性,他所提出的作為人類與世界本質的權力意志理論,主要奠基于同時期動態物理學理論和權力斗爭生理學理論之上,因此他完全可以被稱作一位本體論自然主義者。其次,我將論證尼采思想中的認識論感覺主義、經驗主義、實證主義立場。盡管他也提出認識論視角主義,但是這個視角主義理論一方面依據于人類意識及其認識能力對于有機體而言的功能性這一進化生理學原則,另一方面也并不試圖取消經驗主義或者實證主義的有效性。相反,尼采主張通過補充人類認識的視角性和功能性,來為認識論經驗主義和實證主義提供自然化的辯護。此外,尼采在19世紀自然主義背景下對人類意識和意識現象的生理學分析,也為我們在物理主義和物理因果閉環理論的背景下思考身心問題、具身性認知、具身性倫理學提供了思路。
最后,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推動著我們對尼采的自然主義研究:相比于19世紀科學所獲得的發展與成就,今天我們處在一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發展更加迅猛、對人類知識和生活的影響也更加深遠的時代,這種變化必然引起哲學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式上的巨大轉變。尼采對科學、自然主義思考方式的開放態度,他對科學與哲學之間聯系方式的反思,能夠為我們提供重要的思想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