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自序
書名: 知道了:后悔藥101粒作者名: 陳相飛本章字數(shù): 1846字更新時間: 2024-02-27 22:41:20
何以“知道了”
這本集子,寫了不下20年,10年前曾自行刊印過其中的45則,時名《政余隨談》。一直試圖如愿豐潤,久拖未決。并非“十年磨一劍”,也無關(guān)乎“慢工出細活”。坦率地講,10年來,一直公務煩冗。這原本就是“以文資政,政暇弄文”之作,自然只宜抽暇而為。加之生性疏懶,說得冠冕堂皇一些,則是著眼于慢慢活、避免透支過甚,于是,主觀上也寬容了自己的拖沓。
庚子新春,新冠疫情突如其來,宅居時間多了些,遂下定決心撥冗打理?!拔逡弧奔倨诩泄リP(guān),終于分門別類、集結(jié)成冊。此后斷斷續(xù)續(xù),偶爾修訂,至歲末方才定稿。從夏到冬,從暑到寒,不覺又是一年,真是“逝者如斯夫”!
集子名叫《知道了》。“知道了”是生活中常常不經(jīng)意間甩出的大白話,古今中外,從三歲孩童到耄耋老人,概莫能外。人們常說“是真佛只說家常話”,其實,家常話看似家常、未必尋常,只是熟視無睹罷了。這正如蘿卜生姜,都是家常菜,也不見得有多昂貴,但“冬吃蘿卜夏吃姜”,對健康的好處早已固化為民諺。家常話質(zhì)樸無華,卻每每蘊含著深刻的道理?!爸懒恕北闶沁@么一句老少咸宜的家常話。倘使有人問你“知否知否”,回應“知道了”——淺層次的場合,是你了解了某個真相;更深的層次,“道可道,非常道”,這個“道”,可以是天道、地道、人道……一切內(nèi)在規(guī)律都是“道”,回應“知道了”,那就不是一樁平常的事兒了。正當梳理集子的當兒,有文化學者得知此名,稱“知道了”三字分別對應“儒道釋”。歪打正著,如此甚好!中華文化海納百川、兼收并蓄,汲取百家營養(yǎng),一向是我的追求。
草生一秋、人生一世,一個人能在世間行走,彌足珍貴,也不容易?;钪膬r值在哪里?應該怎樣活著?自古以來,就有許許多多活得較真的人執(zhí)著追尋。有人把這個命題概括為“人生三問”:“你是誰?你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這“三問”很哲學,哲學到“靈魂拷問”的程度;也很世俗,世俗到“保安三問”的直白。不是嗎?此次百年未有之疫情中,進單位、入小區(qū),無論是誰,每至大門入口處,都時常與保安大叔警惕的眼神遙相對光。
很多年前讀一本閑書,書殼子上藏著一句話:“不做無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這話很有禪意,深深地扎根心底。無聊之余,我偶爾思考“人生三問”。感謝生我、養(yǎng)我、惠我、助我等有幸相遇相識相知的人們,他們?yōu)槲以鎏砹巳松氖姑?。尤其是特殊的人生履歷,使我有幸近距離接觸諸多有故事、有內(nèi)涵的人,得以經(jīng)常性地從他們身上汲取智慧、獲得啟迪。在不同的人生路段,生活著,思考著,也就成了我的人生狀態(tài)。曾自號“行走中的思索者”,也刻有一枚閑章“在思想里飛翔”,思考,成為我的人生標識與“護身符”。多年來,秉持“平和做人、積極處事、輕松生活”理念,堅持“用文字梳理思想,用思想澄澈靈魂,用靈魂浸潤文字”,將所見所聞所為所思形諸文字,力求借梳理文字使自己的見解更深刻、思想更通透、心境更平和。
水到渠成,顆粒歸倉,這就是本書的“今生”。這些點點滴滴的人生隨感,梳理于不同時段,集多年習得與體悟。三字以蔽之,即是“靜、德、通”。素以為:人應該有靜氣,靜能定心,靜能止躁,靜能生慧;人應該有德,以德潤身,以德濟人,以德成事。靜而有德,則可以通,通徹生命要義,通明待人至理,通達行事大道,通曉世間規(guī)律。煩冗之余,堅持靜悟人生之理,靜學事功之途,靜修作為之能,靜養(yǎng)怡神之氣,由此形成的101則隨感,相應分作修己、達人、事功、明理4個板塊,基本體現(xiàn)了自己所謂“常慮修身之短觀己則積極進取,常懷感恩之心待人則心氣和平,常思崗位之責行事則能有所為”的座右銘。
作者只管書的“今生”,它的“后世”悉于讀者而定。就自己的意愿,人生苦短,當然期盼所有的人都能盡早明白一些基本的道理,從而少走一些彎路;大而言之,則是冀望于當下端正社會心態(tài)、重塑人文秩序有所裨益。唐人杜牧感嘆,“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每一次細細咀嚼,總是倍感蒼涼!好在,觀今鑒古者大有人在,這便是人類文明不斷前行的密碼所系;好在,一代代的行者,總有人“述而又作”,將人生感悟刊刻成書,讓別的行路人得以借光。
我深知,跟人講道理是一件痛苦的事,如果彼此不在同一個頻道,苦口婆心,往往是“雞跟鴨講”,對方未必聽得進,甚而滋生逆反心理。吃力不討好,這是令人惆悵的。因而,我并不奢望這個集子的影響力,但所有的思考,我都是認真的,很多也是長期思索的產(chǎn)物。就寫作風格而言,自己素來崇尚大道至簡,主張行短文,對微言大義式的春秋筆法,“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是以為序。
陳相飛
辛丑初春于江南宋城